top of page
十三经恒解(笺解本) 全10册 2016清晰 槐轩全书 刘沅

十三经恒解(笺解本) 全10册 2016清晰 槐轩全书 刘沅

¥28.00價格

十三经恒解(笺解本) 全10册 2016清晰 槐轩全书 刘沅

  • 十三经恒解(笺解本) 全10册 2016清晰 槐轩全书 刘沅

    《十三经恒解(笺解本)》PDF电子书全10册,由巴蜀书社2016年出版。

     

    《十三經恒解》是劉沅對儒家經學的系統性解讀。這些解讀以對經書章句的恒解(包括貫解、附解、附論等形式)而構成“劉沅經學恒解體系”。

    《十三经恒解》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周易》《礼记》《春秋》《周官》《仪礼》等十一部著作恒解,另附有《孝经直解》《大学古本质言》二种。现根据学者间约定俗成的称呼,冠以《十三经恒解》的书名,于每一种加以整理点校,并作《笺解》,共十三个《笺解》。卷前则冠以《总叙》,以作总笺解之用。通过对《十三经恒解》的笺解整理,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和还原刘沅及其槐轩学派在漬代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在清代蜀学发展史上的特殊价值。

    關於《十三經恒解》(箋解本)的整理體例和方式,在多次整理工作會議上,總主編譚繼和先生、總顧問劉伯榖先生、汪啟明先生和本書統籌陳建華先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指導性意見,與參與整理工作的學者、编輯共同確定了整理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方法。

    《十三經恒解》(箋解本)的整理工作,分爲兩個部分進行,一是以西充鮮於氏特園藏本爲底本,參校諸本加以標點;一是由譚繼和先生對《十三經恒解》加以系統深人的闡釋,完成對全書的“箋解”工作。

    《十三經恒解》(箋解本)各經的排序基本依據《槐軒全書》,按照劉止唐先生對於各經的排序原則,而不依據其弟子編輯的排列次序,以體現劉止唐先生的經學理路。需要說明的是,謹將《大學古本質言》從《史存》之後提出,因連類而及,置於《大學恒解》之後。《孝經直解》原排在《大學古本質言》之後,本次整理依據劉止唐先生的排序原則,置於《儀禮恒解》之後。另附《拾餘四種》《子問》《又問》《俗言》於後,因這些著作是劉止唐先生教育子弟的重要文獻,其主要內容爲對儒經的精要解析和對子弟質問的回答,其中不乏對儒經畫龍點睛的解讀,有益于啟迪後學。爲了幫助學者和愛好者進一步瞭解劉止唐先生對《十三經》核心問題的多角度闡釋,故將這部分著作作爲《十三經恒解》(箋解本)的“附録一”,置於《孝經直解》之後。原書《國史館本傳》和《錫良奏折》兩文原置于每經卷首,現均移置于“附録一”之後,重编爲“附録二”。爲使閱讀和使用更爲方便,將《十三經恒解》(箋解本)分爲十卷本,以“卷之一”至“卷之十”的形式,按照排序原則分别編輯載録各經。


     

    《十三经恒解(笺解本)》书目:

    十三经恒解   第1册  大学恒解 大学古本质言 中庸恒解 论语恒解(上论)

    十三经恒解   第2册  论语恒解(下论) 孟子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3册  诗经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4册  书经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5册  周易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6册  礼记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7册  春秋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8册  周官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9册  仪礼恒解

    十三经恒解   第10册  孝经直解(附录:拾余四种.子问.又问.俗言.锡良奏折.国史馆本传)

     

     

     

     

     

     


     

     

    《十三经恒解(笺解本)》出版说明:

    這是歷時最長的“編輯緣起”,從《槐軒全書》(增補本)的影印出版,到《十三經恒解》的整理、箋解本付梓,前後整整10年。

    2005年初夏,在老師劉伯穀先生家中第一次見到清末大儒劉止唐先生所著《槐軒全書》的錢裝本。劉伯穀先生是止唐公曾孫、20世紀著名天才學者鑒泉先生之子,家學淵源,淹貫經史子集,畢生以整理、研究、弘揚“槐軒”“推十”之學爲務,海内外問學者不計其數。我早年有幸受教於劉伯穀先生,但開始接觸“槐軒”“推十”之學却是從這個畤候纔開始的。那時白天聽劉伯穀先生對“槐軒”之學的講解,晚上閱讀南懷瑾、蕭天石②等學者硏究“槐軒”學術的文獻,在故紙堆中看見了學術瑰寳,興奮莫名,產生了籌劃出版《槐軒全書》的强烈衝動。籌劃編輯出版的動力,來自于我學習所得的下列認識:

    第一,《槐軒全書》是以儒家晢學、以心性爲最高范疇,融入道家哲學與佛教哲學而匯通解讀“十三經”並形成較爲完備學術體系的哲學巨著,在經學發展史上是具有獨特歷史地位的標志性文獻成果。劉止唐先生所具有的文化中國命運共同體認識的宏大胸襟與中華文化融會通貫的寬廣視野是難能可貴的,對開拓當代學術文化研究視域具有重要啟示。

    第二,劉止唐先生在前輩通儒見解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學者,學爲人也”①,“士農工商皆可爲賢聖人”②的觀點,以畢生之學探索挖掘儒家經學原典的精義,以中庸爲中華思辨認知方式,以天理良心爲民族最高價值理念,以致中和爲社會和諧治理目標,以日常人倫、民生民用爲踐行“圣人之學”的行爲規范,在对宋人理學、陸王心學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構建起劉沅自身的學術體系。這樣的學問以百姓日用倫常爲中心,講習心性修煉,提倡社會和諧,體現了深切的人文關懷和通經致用的精神,大大超越了他的前輩。在今天,爲我們吸取傳統文化精華,提升精神境界,指引人生道路,建設精神家園,仍有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跨越時空的文化價值。

    第三,《槐軒全書》在清代已經影響廣泛,劉止唐先生被時人稱爲“川西夫子”③,成就卓著,堪稱清代蜀學集大成者,培養各層次學生弟子數以千計,所謂“著弟子籍者,前後以千數”。不但如此,他的弟子成材者猶聚:“成進士、登賢書者百餘人,明經、貢士三百餘人。”④劉止唐先生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說明他的學問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現狀的深刻而睿智的洞察上的,是與社會實踐、民生民彝緊密結合的與時俱進的活學問,這是他能夠培養如此聚多優秀人材的重要原因。

    第四,著有被梁漱溟、陳寅恪、蒙文通等學術大家所激賞的《推十書》的作者——一劉咸炘(鑒泉)先生,其學術來源有三,其一即來自《槐軒全書》,而鑒泉先生對“槐軒”學術的理解也是極爲透徹的:“所以出者,家學祖考槐軒先生,私淑章實齋先生也……故槐軒言同,吾言異;槐軒言一,吾言兩;槐軒言先天,吾言後天;槐軒言本,吾言末而已。”5由此可見“槐軒”學術對於近現代學術研究的重要影響,以劉止唐、劉鑒泉先生爲代表的劉氏家學亦成爲四川極具影響的蜀學學術門派,至今劉氏家學仍是十分有價值的思想養料

    第五,當時北京、成都、武漢、臺灣以及海外的一些學者,已開始重視對“槐軒”“推十”之學的硏究,亟須有關文獻資料,但由于《槐軒全書》館藏稀缺,全國圖書館完整收藏者不足10家,不能滿足學術文化界的需求,因此,《槐軒全書》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其時劉伯穀先生已經完成《槐軒全書》西充鮮於氏特園藏本的搜集整理工作並增補了劉止唐《性命微言》(守經堂本)、《醫理大概約說》(稿本)等文獻,爲編輯出版《槐軒全書》奠定了文獻基礎。我第一次在劉伯穀先生家見到的就是西充鮮於氏特園藏本。《槐軒全書》最早的版本爲光緒三十一年刻本,此外尚有中華民國十六年致福樓重刊本、中華民國三年至三十三年守經堂本等刊本,《續修四庫全書》亦收編了“四書”“五經”《恒解》等部分著作。在諸版本之中,西充鮮於氏特園藏本爲《槐軒全書》較爲完善、完整的版本,刊行於中華民國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凡22種、177卷。此本由止唐公之孫、“天才學者”劉鑒泉先生親自校刊,字大體美、疏密有度,書品較佳。但是,由於學術界、出版界對《槐軒全書》缺乏瞭解,幾乎没有出版社願意投資出版這部600餘萬字的大部頭。直到2005年6月,轉機出現:一是文獻出版家、成都珍希堂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華先生决定投資解决出版經費,與巴蜀書社聯合出版《槐軒全書》(增補本);一是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李諴院長、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段渝主任决定將《槐軒全書》作爲首部文獻,编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硏究基地重大項目《巴蜀文獻集成》。在陳建華、李誠、段渝等先生無私而全力的支持下,《槐軒全書》(影印本)于2006年1月出版面世。

    《槐軒全書》初版後,受到學術界、圖書館界以及許多普通讀者的歡迎,兩年後基本售罄。2008年,我開始策劃對《槐軒全書》核心著作《十三經恒解》進行校勘、標點,以滿足學者和愛好者的需求,推動“槐軒”學術的研究。2009年7月,經汪啟明教授引見,與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重點學科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先生商談標點整理《十三經恒解》的策劃思路和具體事宜。譚繼和先生曾師從學術大家徐中舒先生,學養深厚,視域開闊,建樹頗豐,于是力邀譚繼和先生領衔《十三經恒解》整理本總主編並親自擔任全書的箋解工作。譚繼和先生幾經考慮允諾,並向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報告,列入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點科研項目《巴蜀學術大家系列〉叢書。不久,譚繼和先生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十三經恒解》(箋解本)的整理工作會議,制定了基本的整理體例。2009年11月,《十三經恒解》(箋解本)録人、整理、箋解工作正式啟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