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臣奏议 全5巨册 清晰
历代名臣奏议 全5巨册 清晰
历代名臣奏议 全5巨册 清晰
《历代名臣奏议》DJVU电子书全5巨册,由上古社1989年出版。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收入的1上自商周,下至宋元,是迄今规模*的奏议彙编。尤其是宋元奏议,对校补现有宋元文史资料颇多裨益。全书分66门类,如君德、圣学、郊庙、治道、经国、礼乐、用人、选举、法令、兵制、荒政、水利、理财、御边等。本书据本社1989年版分5册影印,末附按门类编制篇名详目和奏议作者索引。
《历代名臣奏议》为中国商、周至宋、元的奏议汇编。 明永乐十 四年(1416)杨士奇、黄维等应诏编纂。凡350 卷。全书分为君德、圣学、孝亲、敬天、郊庙、 法祖、储嗣、宗室、经国、用人、选举、考课、水利、赋役、御边等 64 门,辑录包括晏婴、管仲、李斯、陈平、贾谊、诸葛亮、魏徵、柳宗元、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完颜素兰等名臣奏疏8000 余篇。其中汉以后收集较全,宋代尤为详备。该书取材广泛,举凡历代政治得失、典制沿革、理财兴利、治军御边以及用人赏罚、为臣事君之道,无不包罗。中国宋、元以前的档案原件已绝少留存,该书实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历代名臣奏议》书目:
历代名臣奏议 第1册
历代名臣奏议 第2册
历代名臣奏议 第3册
历代名臣奏议 第4册
历代名臣奏议 第5册《历代名臣奏议》出版说明:
《歷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明黄淮、楊士奇編。黄、楊《明史》有傳,黄有《省愆集》、楊有《東里集》傳世。明成祖氷樂時,兩人曾任太子東宫宫僚。永f二年(一四一四),明成祖征瓦剌還北京,「以太子遣使迎駕緩,徵侍讀黄淮、奇,正字金問及洗馬蝎搏、芮善下獄,未幾,釋士奇復職」,而黄淮却「坐繫十年」, f明洪熙皇帝即位後,方才出獄「復官」m。f永iH"四年(一四一六)付梓的《歷代名臣奏議》,應是兩人任宫僚時所編。按此書君德、聖學、治道等等分門看來,無疑是震治者參稽歷代政治得失,以爲借鑑之用。當此斑符梓之際,編者黄f在囹圄之中。
《歷代名臣奏議>1帙龐大,所搜羅的奏議,上自商周,下迄宋元,稱得上是古<奏議之淵海,不論前代後世, 尚無在規模上與之®S領的奏議彙編。
《歷代名臣奏議》之成書,僅比著名的《永樂大典》S年。從f《永樂大典》殘本看來,在明朝前期,人們所能看到的自唐以前文字記載,或遼、金兩代文字記載,其實已與清人和今人差不多。唯獨宋、元兩代,當時却能看到許多後人看不到,或不易看到的文字記載。至於明人的著述,在立國四十年間,尚不算太多。清人修《四庫全書》時,從《永—典》中輯出許多宋、元載籍,他們自詡「菁華已採,糟柏可捐」,故《永典》一書「原可置不復道E」。其實,《永典》中的大量宋、元載籍,例如著名的宋朝會要,元朝《經世大典》等,都未被《四庫全書》搜採,或成遺缺。籍斷代畜角度看,《永类典》所遭露劫難,實爲宋、元史研究最可痛心的損失。
《歷代名臣奏議》一編纂,也有與《永典》類似的特點。此書自唐以前之奏議,大致録自今人所能看到的古書,故一般説來史§值不大。遼、金兩奏議,大致節録自《遼史>箱《i》等,史S值也不太大。此|_§録宋人奏議,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七八,乃全書之精#1^在。其次是元人奏議,如趙天麟、鄭介夫等人的奏議,亦常爲人們所引用。從現代史料學的角度看,《歷代名臣奏議》一書無疑是研究宋、元史,特别是宋史的重要資料,其史料價值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少宋人已無文集或奏傳世,而他們的很多奏議却保存於《歷代名臣奏議》一書。南宋趙汝愚編纂《國朝諸臣奏議》一百五十卷,但此*圍僅限於北宋的諸臣1。《歷代名臣奏議》的北宋諸臣奏議與《國朝諸臣奏議》互有異同,而其南宋諸臣奏議,却爲《國朝諸臣奏議》所無。例如—執政和宰相的張浚,雖然志大才疏,却仍是宋史研究中壬谷忽略的人物。苒〈襄魏公wi》包括〈命興奏議》和《隆興奏議》各十卷S ,已經佚亡,而《永樂大典》殘本和《歷代名臣奏1》兩書中,却搜録了他的許多虞允文指揮了著名的釆石之戰, 扭轉了宋朝的敗局。他著有《虞雍公奏1》二十二卷,共二百二十七篇S,亦已佚亡,而《歷代名臣奏議》中也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詞人疾是南宋的一位英雄人物,其《稼軒**》也已佚亡,鄧廣i生所編《辛稼&&文f》一書,即是從《歷代名臣蠢》等書中保f詩文輯録麗。人們研究宋史,常苦於南宋後期傳世史料之不足,而《歷代名臣奏i》也保留了不少南宋後期的諸臣奏議,提供了有價值的記載。關於雲南地方史,自唐朝樊綽《雲5之後,至元朝占領大理之前,空白甚多,在某種意義上成爲歷史記華的一個斷層。《歷代名臣奏議》卷三三九吴昌裔产論f蜀西具備奏》介紹i古i大理時,a®的民族和地理狀况,是一份有價值的史料。
第二,今存突文集大多爲《四■書》本,其中很多観文字,經清人囊,而失其真。因此,《歷代名臣i》所録之宋人*fT即使與f的宋人文集重複,也具有資料原始性,有較高的校勘8MO换言之,以《四庫全書》爲原始版本的宋人文集,若其中奏i與《歷代名臣奏議》重f,從版本學的角f慮,—以f《歷代名臣1》爲好。例如袁燮《絜I》卷四<翁備邊劄子二》説:「自秦f國,陰與金人相結,沿邊不宿重兵。故大軍屯於江山,有急出戍,給之生券。」八益對<«代名臣*!〉«三三七同一奏,r陰與金人相結」,原作「陰與虜結」,而經清人其疲,「江山」,應作「江上J。類擬證甚多,不必賛舉。南宋抗金名臣宗澤文集有兩倜流行版本,一爲《$叢書》本,一爲台薄影®本,連同以來繫年要録》一書所保f宗澤奏議文字,都是經過清人篡o若以《歷代名臣1》和<111®北盟會編》宗澤奏臟對,就不難發現,要認真整理宗澤文集,以f研究宗澤這個歷史人物,就只能以後兩部爲原始版本。第三,有些宋人雖有f版本的文集或傳世,《歷代名臣奏議》一書也仍有拾遺和補闕之fo例如北f臣范仲淹,其文集之流行版本是《四部叢刊》本的《范文正公集》,乃影印明翻元刊本,文字未經清人甚改。此文集中僅存<<:范文正公政府奏議》上、下兩卷,限於他任參知政事時的上奏。*K上,范仲淹著有「文集二十卷, 奏議十七卷,兩府論事三卷S」。《歷代名臣奏議》保存了《范文正公政府奏議》之外的不少奏議,如此書卷三二四共載范仲淹十三奏,其中有六奏爲文集所無。
綜上所述,《歷代名臣奏議》對研究宋元史,特别是宋史,提供了大量經濟、政治、軍事、文S史料,其史料較具原始性,值得我們重視。
《歷代名臣奏議》目前主要有兩個版本,一是明永樂十四年二四一六)内府刊本,當1印數百册,流傳甚少。二是明崇禎八年二六三五)張溥節録本。清人修《四繁書》,即是抄録永樂本,但對其中文字多所篡改, 自不足道。台灣學生書局影印明永樂本《歷代名臣AW》六册,前有1璁先生^t,指出《四庫全書總目》稱崇禎本有漕運一門,爲永i所無之説,係誤,永樂一實有漕運門。此影印刷質量不錯,但在中國大陸流傳不廣。應當承認,長期以來,中外學者對《歷代名臣AW》的研究和®^是不够充分的。今上海古*33版社以繁榮學術,整理祖國優秀文化遺産爲宗旨,將郵廣i生本人珍議的永樂本《歷代名臣f*》影印出版,並由張希清等同志另編了兩套詳細的f目録和作者f,f台灣的_本1於大家iM,確是爲中國的歷史研究,特别是宋史研究,做了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