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历史地理辑刊 第1至36辑 全36册 1981-2017 清晰

历史地理辑刊 第1至36辑 全36册 1981-2017 清晰

¥36.00價格
历史地理辑刊 第1至36辑 全36册 1981-2017 清晰
  • 历史地理辑刊 第1至36辑 全36册 1981-2017 清晰

    《历史地理》第1至36辑全36册,由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至2017年出版。

    《历史地理》辑刊是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承办的一本全国性学术刊物。《历史地理》主要刊载历史地理及相关领域理论、方法以及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本期包括十余篇学术论文,将历史地理与水利学、移民、民俗、考古等研究相结合,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对于历史地理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历史地理》书目:

    历史地理   第1辑
    历史地理   第2辑
    历史地理   第3辑
    历史地理   第4辑
    历史地理   第5辑
    历史地理   第6辑
    历史地理   第7辑
    历史地理   第8辑
    历史地理   第9辑(庆贺谭其骧先生八十寿辰专辑)
    历史地理   第10辑
    历史地理   第11辑
    历史地理   第12辑
    历史地理   第13辑
    历史地理   第14辑
    历史地理   第15辑
    历史地理   第16辑
    历史地理   第17辑
    历史地理   第18辑
    历史地理   第19辑
    历史地理   第20辑
    历史地理   第21辑
    历史地理   第22辑
    历史地理   第23辑
    历史地理   第24辑
    历史地理   第25辑
    历史地理   第26辑
    历史地理   第27辑
    历史地理   第28辑
    历史地理   第29辑
    历史地理   第30辑
    历史地理   第31辑
    历史地理   第32辑
    历史地理   第33辑
    历史地理   第34辑
    历史地理   第35辑
    历史地理   第36辑

    《历史地理》发刊词:

    《历史地理》的编辑和出版,标志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历史地理作为一项专门的研究,在我国是有自己的传统和明显的特点的。这和我国版图辽阔与历史悠久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骚域范围时有消长,行攻区划每多变迁,加以城镇的兴衰、地名的更替、道路的通塞、河流水系的迁移等等,真正是错综复杂,头绪万千。如果不把这些变化,详加说明,不仅在行政管狸上有很多困难,就是在阅读史书上也不免有扑朔迷离之感。因此,在我国首先是在史学研究的领域里,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的专门著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达古今之变,是为政事、也是为历史的研究服务的。其中比较晚出而有代表性的系统著作,当首推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其次,从“方舆”的研究来说,地图又是最重要的工具。作为研究历代疆域变革的专著,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地图表现出来的,又以清末民初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最称巨擘。景范家学渊源,恍国为先;惺吾师承有道,集腋成裘。他们都发扬了我国学者的优良传统。辛亥鼎革之后一直到祖国解放之前,国家民族日益深陷危难之中,但是大多数爱国的知识分子,仍企图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尽其所能,力图挽救祖国于危亡。尽管在那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不过忧国忧民之心,不能不促使他们去探索“学以致用”的道路。而以研究祖国历代疆域变迁为已任的人们,面对着强邻压境、神州板荡的局面,更是坐不安席。当时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主讲“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的顾颉刚教授,决心和当时在辅仁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的谭其骧先生,共同联合三校师生,发起组织“禹贡学会”,谍求通过本专业的研究工作,更深刻地认识祖国的现状,继而探索前进的道路。但是“禹贡学会”的存在,只不过短短三年半时间,就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北平的时候,被迫终止活动,颉刚先生险遭逮逋,幸免于难。但是“禹贡学会”在这短短三年半里所做的工作,却是有很大影响的。首先是创办了《禹贡》半月刊,从而组合了社会上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吸引了学校里一大批志愿献身于史地研究的青年,标榜古为今月,一时蔚为学风,因此而引起强邻的侧目,被评为“禹贡学派的人们”。在“禹贡学会”多方面的学术活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开展对于边疆地理的研究,和绘制“地图底本”、作为鎘集全国历史地图的准备。这两项工作,也都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中断。但是真正的种子播下去,一旦时机到来,总是会萌芽、成长以至开花结实的。

    新中国的诞生,终于为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解放前“禹贡学会”所播下的种子,又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起来。一九六六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期间虽然遭受了严酷的摧残和破坏,但是顺应时代要求而成长的东酉,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里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新中国在历史地图的编绘上所取得的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实际上这项成就也是“禹贡学会”时代所难于设想的。事物总是在发展肀,新生的东西总是在不断地出现和成长。不仅是历史地图的编绘突砹了“禹贡学会”时代所设想的旧框框,历史地理的研究领域也已经不仅以疆域沿革为主,而是在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下,开拓出了无限广阔的新領域。《禹贡》半月刊原定的英文名称就是《历史地理》半月刊,可是解放以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历史地理这门学科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了极大的新发展。植根在我国深厚的历史土接里的历史地理学,正在作为一门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兴学科而茁壮成长起来。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百花齐放的科学文化的大花园里,也为这门新兴学科开辟出隅之地,使新生的剪芽得以迅速成长,使盛开的花朵益增芬芳。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册《历史地理》,就是我们的新园地,这里有“禹贡学会”时代披荆斩棘的老园丁,更需要的是头角峥嵘的新生力量。大家共同携起手来,在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途上,奋勇前进吧!我们这门学科是大有可为的,我们殷切期待着从我们所耕耘的这隅之地,也将培育出奇葩异卉,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在祖国科学文化的大花园里,驰放光彩。

     

    《历史地理》部分目录:

    汉初齐国无郡论——战国秦汉郡县制个案研究之三&游逸飞
    项羽之西楚九郡释疑与西楚国疆域变迁考实&颜岸青
    明代永昌军民府的设置&罗勇
    民国时期的政区调整与民意表达——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江宁县反对废县运动
    为例&徐建平
    宋元以后温州山麓平原的生存环境与地域观念&吴松弟
    出土唐人墓志所见唐代若干环境信息考述&马强
    明清江浙塘工石料采运的时空过程与环境影响&王大学
    水患对集镇迁移的影响——以清代清河县王家营等为例&段伟 李幸
    公元763年吐蕃陷长安之役——吐蕃王朝军政体制探例&任小波
    清代乾嘉时期阿克苏驻扎大臣制度的变革&王超
    明中期以降关羽信仰的普及——以东南地区为中心&朱海滨
    明清时期赣南地区“乡分风俗”现象探析&王旭
    清末民国江南地区跨境迎神赛会的社会空间——以吴江“双杨会”为中心&方
    志龙
    近代通商口岸与基督教的传播&伍伶飞 樊如森
    商邦、产业分布与城市空间——17世纪以来景德镇徽州会馆之管理与运作&王
    振忠
    城市化与基层政区的归属——以近代上海七宝、莘庄两镇为例&张乐锋
    南瓜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李昕升 王思明
    殷商“仓”、“干”方国史地考&陈琴
    西汉五原属国都尉驻地——蒱泽县城初探&王兴锋
    汉晋当阳县小考&王琢玺
    “长坂”新探&刘甫
    CHGIS数据模型与千年尺度完整时间序列空间基础数据——以1912年至1949年
    县级治所点数据为例&路伟东
    考察研究
    义渠古国与义渠古都考察研究&张多勇 李并成
    大运河山东段古河道及船闸考察与清代山东段运河高程重建&孙涛 杨煜
    达 李德楠 扆志鹏
    清代民国时期敦煌婼羌道路考&宋立州
    古籍整理
    康雍乾初修《大清一统志》的纂修与版本&王大文
    地图史
    从现存宋至清“总图”图名看古人“由虚到实”的疆域地理认知&石冰洁
    问题讨论
    里坊制研究中墓志资料的限度——读《里坊制及相关问题研究》书后&余
    国江

    元代江南寒冷对士人审美认知影响的几个案例&王建革
    明清时期淮安城水道管理体制的变迁&肖启荣
    水患与山西荣河、河津二城的迁移——一项长时段视野下的过程研究&李嘎
    战国时期赵国两“番吾”地望探析&林献忠
    《宋书·州郡志》的道里记载与政区复原——以青、冀二州为中心&陆帅
    宋代吉州基层区划的变动与调整&王旭
    宋代扬州的政区变动与经济衰落&何适
    明清舟山群岛的迁界与展复&谢湜
    明代延绥巡抚建置问题再探&韩健夫
    清雍正朝闽省内地州县区划变动与职官控制考论&王兆辉 刘志松
    略论清代至民国时期户籍管理与民族人口——以川西松潘为例&安介生
    清末民初西北地区的城市与城市化水平——一项基于6920个聚落户口数据的研
    究&路伟东
    基层政区变动视角下的民国江南城镇化水平——以吴江、平湖两县为例&江伟涛
    清代城市图甲组织研究——基于萍乡县五隅公所案的考察&凌焰
    从清乡调查到附税之争:“浪打穿”十圩的区域命运&游欢孙
    城市地域信仰的形成及转型——以近代上海瞿真人信仰研究为例&陈云霞
    汉移民对秦汉西北文化的影响:以蔬菜传播为例&龚珍
    何处是稻浦:16世纪以来滏水上游稻作的历史变迁&潘明涛
    开元二十九年吐蕃行军路线与唐陇右、河西兵力调动研究&李新贵
    安史之乱后陇右道诸州郡陷没土蕃过程考&邢云
    关于唐宪宗讨伐淄青镇的若干地理问题&高正亮
    明代河州卫军事戍防体系研究&李淮东 郭茹星
    越南丁、前黎二朝政区构建模式初探&魏超
    地图史
    康熙《皇舆全览图》空间范围考&韩昭庆
    德国柏林庋藏晚清华北舆图的价值&华林甫
    近代日本所绘上海城市地图通考&钟翀
    学术动态
    中国海塘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王大学
    补白
    《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时期》正误一则&李伟
    《历史地理》1—32辑总目&编辑部
    《水经注》现存主要版本考述&李晓杰 杨长玉 王宇海 屈卡乐
    《水经注》佚文甄辨&夏婧
    《水经注》卷31《涢水篇》的“随县故城”问题探究&肖洋
    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刘炳涛
    野生中国大鲵地理分布变迁及讨论&文榕生
    西南潘州考——兼论历史时期边疆政区的时效性与设置路径&安介生
    隋唐两代北部防务的变化及其背景&李宗俊
    宋代舆地图中对边界的表示及其含义&钱云
    清代土默特旗与达拉特旗的“滩地旗界”纠纷始末&穆俊
    从游牧边界到行政边界——清代以来蒙陕边界变迁的过程及背景分析&郝文军
    周孝王所封非子之“秦”邑地望析异&徐少华
    孝景三年二十四郡考&程钟书
    十六国时期的准政区考论&魏俊杰
    六朝隋唐时期的扬州城与坊市&余国江
    明玉珍大夏国疆域研究&侯文权
    清代“统部”考&赖锐
    潮神崇拜与钱塘江沿岸低地开发——以张夏神为中心&朱海滨
    开埠初期上海英租界城市景观研究——以1855年《上海外国租界地图:洋泾浜以北》
    为中心&罗婧
    清末以来城墙拆除的阶段、动因与地区差异&刘雅媛
    《全宋文》补《宋朝方志考》例证&罗琴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清代卷)》新疆部分举误榷疑&鲁靖康
    《广志绎》校点意见四则&郭 涛 王含梅
    中法陆路勘界与《广西中越全界之图》&周长山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札记
    参加编制《中国历史地图集》工作的岁月&邓锐龄
    考察研究
    唐会宁关位置辨析&史志林 沈渭显
    西夏京畿镇守体系蠡测&张多勇 张志扬
    问题讨论
    也说“权城”、“那口城”地望&刘甫
    学术动态
    从环境史看历史时期太湖流域人地关系&陈健梅
    第六届(2014年)暑期历史地理前沿研修班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路伟东 王新

    补白
    明代孟津县城迁移时间考&张乐锋
    《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上篇)&张修桂
    史前郑州地区地貌与水系演化问题初探&徐海亮
    从海盐县城沦湖谈上海地区的汉代大水灾&韩嘉谷
    北宋二股河地上河问题研究&李丞
    商周时期邶国的地望与迁封&王进锋
    北宋提举常平司的设置与路级政区管理方式的演变&陈晓珊
    明末归化城兴起研究&牛淑贞
    水环境变化与张秋镇行政建置的关系&李德楠
    略论明代山陕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基于边防、区域经济以及灾荒应对的分析&安介

    明清时期徽州“图”的区划与组织——几种民间图甲文书举要&黄忠鑫
    太平天国前后徽商在江西的木业经营——新发现的《西河木业纂要》抄本研究&王振

    晚清淮南盐衰的历史地理分析&鲍俊林
    高陵十三村回民聚落群与清代关中回民人口分布格局&路伟东
    清前期桂西土民的“瑶化”(1644—1735年)——以瑶人分布为中心&胡列箭
    近三百年来西南山区聚落多椰树村的移民与开发研究&霍仁龙 杨煜达
    江南市镇空间的形成与拓展——以湖州府菱湖镇为例&潘弘斐
    近代城市地图与开埠早期上海英租界区域城市空间研究&张晓虹
    近代环渤海市场结构的时空演进&樊如森 伍伶飞
    近代河南省集市发展特征——基于不同尺度下的交通导向性分析&张丹
    越南后黎朝义安承宣所辖镇宁府设置年代辨正——兼析前代诸家致误原因&韩周敬
    郦道元任官考&黄学超
    清初淮扬总督名实考&段伟
    古籍整理
    《括地志》与《坤元录》&刘安志
    地图史
    16世纪西方地图的中国沿海地名考&周运中
    问题讨论
    《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的水系变迁》之质疑——与周宏伟先生商榷&赵炳
    清 周运中
    学术动态
    海洋·港口城市·腹地——19世纪以来的东亚交通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复旦
    大学召开&张纪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