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辞辨(增订本) 全1巨册 2011高清
¥6.00價格
古辞辨(增订本) 全1巨册 2011高清
古辞辨(增订本) 全1巨册 2011高清
《古辞辨》PDF电子书全1巨册(1100余页),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古辞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汉语语义词典。作者在本书的《凡例》和《后记》中反复阐述了写作的由来和命名的立意。通过对十三经、周秦诸子等常用典籍的梳理,作者筛选出4000多个常用字词,将它们按意义的共性类聚为1400余组;在意义组内,着重分析阐释字词间的内在区别。书名“古辞辨”,是《古代汉语近义辞辨析》的缩称,“就其实际来说,是一部扩大了收录范围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同义词词典”(引文见本书《后记》,下同)。作者超脱了现代词汇学的分类,将同义词、近义词、对义词、同类词、同源词等放在一起,以它们所指的对象为范畴,以它们的意义关联为纽带,把看似散沙式的字词构筑成了一个古汉语词义的本体框架。《古辞辨》出版说明:《古辞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汊语语义词典。作者在本书的《凡例》和《后记》中反复阐述了写作的由来和命名的立意。通过对十三经、周秦诸子等常用典籍的梳理,作者筛选出4000多个常用字词,将它们按意义的共性类聚为1400余组;在意义组内,着重分析阐释字词间的内在区别。书名“古辞辨”,是《古代汉语近义辞辨析》的缩称,“就其实际来说,是一部扩大了收录范围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同义词词典”(引文见本书《后记》,下同)。作者超脱了现代词汇学的分类,将同义词、近义词、对义词、同类词、同源词等放在一起,以它们所指的对象为范畴,以它们的意义关联为纽带,把看似散沙式的字词构筑成了一个古汉语词义的本体框架。这部书与通常字词典的“辞书体”不同,采用了叙述体的写法,对每个意义组,大都分析了古今不同的指称对象与范围,在此基础上分析字词间的意义差异与色彩变化,尽可能揭示每一字词的来源与演变,并用恰当的文献予以证明,条分缕析,深人浅出,颇具可读性。当年陈寅恪在评价沈兼十的《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一文时说,“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学术论文集》202页,中华书局)本书对许多字词的阐释都符合这一标准,的确是把一部词典写成了汉民族的文化史、认知史。面对纷繁的词语,如何归纳其意义系统,是语言研究的一大难题。因为“词义系统是一个符号化了的世界,古词义辨析等于深人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通过对古汉语词语应用情况的归纳,参考其实际分布,构建起了一个语义系统的框架。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开辟性的工作,作者也希望经过后人的不断努力、精雕细刻、匡谬正误和扩大范围,以致“有一个能成为规范的意义系统问世,使语义词典也可以不借助于读音、字形去检索”作者王凤阳(1929、2002)先生,山东平度人,生前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曾任教研室主任,长春市政协委员、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关于本书写作的艰辛历程,作者在《后记》中有详细记述。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汉字学》等著作。本书于1993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初版。作者去世后,家属将修订稿交由我们出版。修订稿是在原书上做的批注和涂改,还有部分另行的手写稿。我们请徐振邦先生把修订、补充的这些内容整理过录于书中的相应位置。由于当年条件的限制,原书在引文的完整性和版本依据上存在一些问题,编辑部的多位编辑进行了全面的加工,重新编制了索引。出版过程中,风阳先生的女儿双玲、陆玲姐妹及先生的高足张其峰先生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古辞辨》凡例一、《古辞辨》属语义辞典,它以辨析古代汉语中的义近词为编写宗旨。二、本书适用于古代汉语的学习者与讲授者,适用于古代典籍的整理者与研究者,语义学的探讨者。三、本书系中型辞书,共收辨析条目1400余组,辨析的单词共4000余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也包括少量联绵词四、本书所收的i司是在对先秦的各种引得、索引的统计的基础上选的;选择时以常见、通用为标准,虽然也涉及少量应用率较低的词,多是辨析中连类而及的,数量有限;常用而意义没有古今变化的,除比较的需要外,一般不收。五、所辨的大部分是同义同,也包括一部分同类词、同源词和音近易混、同音归并的字。六、本书是据义编组的,许多常用的多义词,由于多义的缘故,常在不同意义圈里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的词,为本条的完整和避兔前后翻检,说解不避重复;如需相互参看,可利用索引去查找。七、本书是语义辞典,全书依语义范畴划分排列:名物词(包括代词)在前.其次是运动词(包括动词)、特征词(包括形容词、副词、数词);各词类内部依意义划分排列;语义范畴内条目过少、不宜独立的,附于相近或相关的词群之后。为弥补语义辞典检索上的困难,本书编有音序索引和部首笔画索引。八、本书因为收的是常用词,因此只对可能发生误读的词注音,一般的不注;注音用《汉语拼音方案六所标之音据《辞源)O本书用简体字排印,字头也用简体,为对照,只在所释词初出时用()注出其繁体,并列出较常见的异体;为避免应用简化汉字时出现歧义,书中将部分“归并字"离析还原,所还原的部分归并字可参看《部分归并字还原表九、为说明方便,本书采用了叙述方式,详略依所解的同而定,不拘一格;本书重在别义,不在求同,有些可不言而喻的或从辨析中看得出的同组词的共性特征常常不另行标出,读者可从说解中体会。十、本书对所辨词的词义一般引一至二条书证。为易读,书证选的多是较易懂的语例,它们有的较早,有的较晚,并非严格地按汉语史的顺序选择和排列的;书证尽量求其完整,补出或补正的部分一般用0]括出,个别难解的词语除随文解说之外常用()作解,附于所释词语之后。十一、为节省幅,本书引用十三经、先秦诸子、常见的典籍、史书、字书时常用略称,不附著者,所引的注也不附注者。如需检索可查后附的《常引书全名及作者注者表》。《古辞辨》目录:凡例分部表条目表笔画检字表汉语拼音检字表正文附录一:部分归并字还原表附录二:常引书全名及作者注者表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