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全集 全8册 2002清晰
吴梅全集 全8册 2002清晰
吴梅全集 全8册 2002清晰
《吴梅全集》PDF电子书全8册,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吴梅先生是我国近代曲学大师,为戏曲的著作、收集、研究、教学而尽瘁,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成果。若论近世对于戏曲一门学问的开创之功,要首推王国维先生与吴梅先生。王国维先生在历史考证方面,开戏曲史研究之先路。但要说对戏曲本体规律之研究,还当推吴梅先生。吴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还有不同的地方。吴梅先生能作、能谱、能吹、能唱、能演,兼历史、文学、音乐、戏剧各方面之特长,可以说是曲学之集大成者。著名的词曲研究家如卢前、唐圭璋、任中敏、王季思、钱南扬等,均出自吴梅先生门下。
《吴梅全集》书目:吴梅全集 理论卷 上
吴梅全集 理论卷 中
吴梅全集 理论卷 下
吴梅全集 南北词简谱卷 上
吴梅全集 南北词简谱卷 下
吴梅全集 日记卷 上
吴梅全集 日记卷 下
吴梅全集 作品卷
《吴梅全集》出版说明:吴梅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对戏曲、散曲、诗词等都有很深的功力。本卷所辑的〈顾曲麈谈》、(曲学通论(又名〈词馀讲义》)、〈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原名〈元剧研究ABC》)、〈词学通论〉、《辽金元文学史〉及校勘记、读曲记、序跋、书牍、曲话、笔记、书目等,就是他在这方面的全部成果。
在全部文学理论中,吴梅先生尤精于曲律研究,其代表著作是〈顾曲麈谈〉和《曲学通论》。前者发表于一九一二年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他在该书之前讲得很清楚:“尝疑古今曲家,自金源以迄今日,其间享大名者,不下数百人;所作诸曲,其脍炙人口者,亦不下数十种,而独于填词之道,则缺焉不论,遂使千古才人,欲求一成法而不可得,暗室无灯,何怪乎此道之日衰也。”《顾曲麈谈》是专门研究南北曲(包括剧曲和散曲)规律、作法、唱法的一部理论著作。其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总结了南北曲规律。曲律包括联套、协韵、字格。其中曲韵硏究创见颇多。他指出:“至于用韵,尤宜谨严。盖曲中之韵,既非诗韵,又非词韵。其间去取分合,大抵以入声分派三声”,又应“各将一韵,分清阴阳”。于是他在王鹩《音韵辑要〉基础上,制订了部曲韵,供填曲冢遵守。(二)总结了制作传奇杂剧的规律,在吴梅先生看来,创作剧曲最要紧的是结构宜谨严,其次是词采宜超妙,第三是宾白宜优美。在结构上,他认为:“数十出中,一出不能删,一出不可加,关目虽多,线索自晰,斯为美也。”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他主张“戒讽刺”(反对把剧本作为报仇泄恨的工具)、“立主脑”(主题、人物要集中)“脱窠臼”(要有创新)、“密针线”(起伏照应,天衣无缝)、“均劳逸”(照顾演员的劳逸)、“酌事实”(不要随意编造)。在唱词方面,他主张应符合人物身份,有雅有俗(生旦宜雅,净丑宜俗)。雅也好,俗也好,都应该含蓄风趣。在宾白方面传统戏曲作家历来只重唱词,轻视宾白。吴梅先生郑重指出宾白之作,断断不可忽略”,必须把它和唱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三)总结了唱曲的规律。他把昆曲唱法系统地总结出来,提到理论高度,从而使演唱有规律可寻。务头之说,历来解释不一。周德凊认为“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见《中原音韵》)。李渔则认为“一曲中得此一句,即使全曲皆灵;一句中得此一二字,即使全句皆健者,务头也”(见〈闲情偶寄》)。两种说法都含混不清,使人不得要领。吴梅先生“寻绎再三,竭十馀年之功”,认为“务头者,曲中平上去三音联串之处也”。他从唱的角度,对务头作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解释。《曲学通论》是吴梅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编写的。它和〈顾曲麈谈〉一样,也是研究曲词作法、传奇杂剧作法、昆曲唱法的。明清以来,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少见。但是“明示条例,成一家之言,为学子导先路者,卒不多见”(见《曲学通论·自序》)。吴梅先生在〈曲麈谈〉基础上,又参考了前人的著作,从而更系统、更深入地阐明了制曲、谱曲、度曲的规律。宫调之说,渺不可言,早在明代中期已成绝学。王骥德在《曲律·论宫调〉中写道:“宫调之说,盖微渺矣,周德清习矣而不察,词隐语焉而不详。”又说:“吴人祝希哲谓:数十年前接宾客,尚有语及宫调者,今绝无之。由希哲而今,又不止数十年矣。”吴梅先生在〈顾曲麈谈〉中虽谈及宫调,但“止就曲中之理言明之”,对于律吕之道并未深究然而,他在〈曲学通论〉中却作了透彻的阐述。“家数”一章也是《顾曲麈谈〉所未涉及的。吴梅先生在这章里,以精炼的语言,论述了金、元、明、清以来戏曲发生、发展、繁荣、衰落以及各个流派的特点等。段天炯先生称:“曲学之能辨章得失,明示条例,成一家之言,导后来先路,实自霜崖先生始也。”(见〈吴霜崖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界》)当指(曲学通论》和〈顾曲麈谈〉而言。
〈中国戏曲概论〉和《元剧研究〉是吴梅先生在戏曲史研究方面的两部专著。〈中国戏曲概论〉作于一九二五年。它自金元至清代,溯流派,明正变,指瑕瑜,辨盛衰,举平日目所浏览,心所独得者,原原本本,倾筐倒箧而出之”(见王文濡〈中国戏曲概论·序》)。具体特点有以下几点。(一)全书采用史、论、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戏曲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二)全书按历史顺序把金元、明、清的戏曲分为上、中、下三卷评述,每卷都以总论冠首,然后按杂剧、传奇、散曲分目,体例非常清楚。(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历代戏曲的特点和作家作品作了比较性的研究。(四)全书仅五万馀言,文字极为简炼。用现在的眼光看,它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规律的探求不够充分。但是作为问世较早的一部戏曲通史来看,其筚路蓝缕之功还是应该肯定的。〈元剧研究〉原名为〈元剧研究ABC》,作于一九二九年。吴梅先生原计划“分上下两卷,共计十章。上卷研究元剧的来历、现在元剧的数目以及元剧家。下卷将元剧剖析并及元曲方言”(见〈元剧研究·例言》)。遗憾的是下卷并未写出,所以我们收入的只是上册。该书的第一章论述了元剧的来历。第二章罗列了当时能见到的元剧作品。第三、四章是作者“煞费苦心”而写出来的。它以〈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所列的一百八十七位作家为序,对其生平及著作一一加以考证和评述。《正音谱》中所列的元代曲家,有写名的,有写字的,也有写官爵的,实无一定的体例。更有甚者,同一个作家却分为两个人,并给以不同的评价。吴梅先生整齐体例,辨别异同,给每人作一小传,为我们研究元剧作家提供了许多方便和线索。
吴梅先生早在青年时代就酷爱词学。十七、八岁时,他读了姜夔、辛弃疾的词“心笃好之”,刻苦钻硏之馀,还经常和友人刘毓盘先生探讨作词的方法。后来又与朱古微(祖谋)交往甚密,得益颇多。三十九岁以后他在南京东南大学(后易名中央大学)、上海光华大学、金陵大学主讲词曲,并经常与江左一带的同辈词学名家及自己的门生等切磋学问,酬唱赠答。因而他对词学方面的研究也有深厚的基础。〈词学通论〉是其代表著作。该书有三大特点。(一)既详细阐明了词的特点作法,又清晰论述了词的发展。“五四”之前,词学研究者大都以词话的形式偏重论述作法规律,评价作家作品。此后很多学者采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努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词的发展规律。吴梅先生生活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既是一位传统气味很浓的学者,又对西学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词学通论》充分反映了这一特征。它的前五章采用我国传统的方法论述词的特点与作法,后四章以时代为序论述词的发展概况,兼对作家作品加以评价。我们读完以后,既能知道词的特点,掌握它的作法,又能知道词的发展概况和规律。(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吴梅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词篇。他生前手定的《霜崖词录〉是近代难得的一部词集。《词学通论〉融会了前人和作者本人的创作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平仄四声、韵、音律、作法,对填词者更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古人习惯认为,词为诗馀,曲为词馀,三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怎样才能写出既不同于诗,又不同于曲的词来呢?吴梅先生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深有体会地写道:“要须辨其气韵。大抵空疏者作词易近于曲,博雅者填词不离乎诗。浅者深之,高者下之,处于才不才之间,斯词之三昧得矣。”一般词作很容易流于浮泛。如何克服这种弊病?吴梅先生指出“唯有寄托”。所谓寄托,他解释说:“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吴梅先生认为一首词仅仅有寄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意境。意境高则词的格调髙,意境低则词的格调低,而意境的高低关键在于立意。因此有所寄托,立意要高是创作好词的关键所在。“论乎仄四声”一章也有很独特的见解。例如前人论及仄声时,只知道“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见万树《词律》),而为什么要这样呢?他却解释不详。吴梅先生从唱曲中悟出了原因。他解释说:“盖三仄之中,入可作平,上界平仄之间,去则独异,且其声由低而高,最宜缓唱。凡牌名中应用高音者,皆宜用此。……其领头处无一不用去声者,无它,以发调故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吴梅先生对平仄四声研究之精之细。(三)吴梅先生评价词还有其独自标准与要求。他说:“词有律有文。律不细非词,文不工亦非词。有律有文矣,而不从沉郁顿挫上着力,或以一二聪明语见长,如《忆云词〉类,尤非绝尘之技也。”由此可以看出,他评价词的标准有三条。一要符合词律,二要有文采,三要沉郁,三者缺一就不是上乘之作。在这三条标准中,他更重视沉郁。所谓沉郁即含蓄和深厚的结合。含蓄而不深厚,“亦是无益”。从这点出发他评论清代“三江”词说:“宾谷(江昱)得南宋之意趣,硏南(江炳炎)得南宋之神理,若橙里(江昉)则句琢字炼,归于纯雅,唯不能深厚。
此三江词之功力,皆不能到沉郁地步也。”推而论之,他认为清朝词家多犯此病,故骤览之,居然姜、史复生;深求之皆姜、史之糟粕而已”。《词学通论》成书于三十年代初期,以今天的眼光看,它仍然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词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