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唐振常文集 全7册 2013高清

唐振常文集 全7册 2013高清

¥15.00價格
唐振常文集 全7册 2013高清
  • 唐振常文集 全7册 2013高清

    《唐振常文集》PDF电子书全7册,由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3年出版。

     
     唐振常一生跨越新闻、文艺、史学三大领域,且均有突出成就,被人誉为“三界通才”。据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介绍,唐振常1922年10月7日出身四川成都大户人家,1946年自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任职《大公报》和《文汇报》,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1977年调入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工作,从事中国近代史和上海史的研究,其生前曾自述由新闻转而治史的原因,是出于对“文革”的反思,以为“不学史无以知今”。 《唐振常文集》重点收录他进入史学界后的代表论作,他早年刊载在《华西日报》、《大公报》上的新闻作品。
     
     
     
    《唐振常文集》共分七卷,简述如下。
     
    第一、二、三卷为识史卷,收入父亲(外祖父)所写历史论文、专著、谈史札记随笔等,之所以采取混合编法,目的是使相关文章归入—类,便于读者了解父亲(外祖父)对该问题的看法。至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学习笔记》,既非论文又非随笔,是父亲(外祖父)为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所作导读,父亲(外祖父)极为尊师重道,易名为《学习笔记》,我们将此文置于卷首,父亲(外祖父)如在天国得知,当会首肯。
     
    第四卷为怀人卷,收人父亲(外祖父)怀念其亲属、老师太老师、前辈、领导、友人、同学、同事等文章。不少人一业为主,兼及他业,我们以其本业或称主业分类,即历史、外国文学、中国文学、自然科学、戏剧、电影、新闻、政治各界。有一部分人,执本业或主业者仅其一人,即将他们归为一类,插人中国文学与自然科学界之间。
     
    第五卷为文化卷(狭义的文化〉,分为上海文化(包括上海史〉、中国文化、四川及常州文化、读书、抗战与文化、新闻、出版、香港文化、自叙(叙序同音同义,除父亲〔外祖父〕的几篇自序外,按叙含述义,掺入他的《流年大吉算军粮》,是对他一九九九年出书的叙述)等类。至于《赏珍》与《还书记》,想不出类别的名称,但毕竟与文化有关,也就插人“香港文化”与“自叙”之间,以备一格。
     
    第六卷为饮食文化与记游卷。其中《柏克莱通讯》是父亲(外祖父)写他参加上海史讨论会的情况,归于识史卷或文化卷则嫌单薄或不宜,故与《小城柏克莱》等记游文章归于一类。
     
    第七卷为电影戏剧及其他卷。电影,即父亲(外祖父)的电影文学剧本;戏剧,即他的戏剧评论及谈艺短文,其中父亲(外祖父)为《麒麟童生死情缘》所作序言,《麒》书写的是周信芳与他妻子裘丽琳的故事,父亲(外祖父)作序,虽非谈艺,然与周信芳有关,故归人此类;其他,包括时论、随感、早年家庭与老师同学旧事回忆、毕业论文、自传、主要著作目录,并附唐明一篇小文。
     
    一般编选文集,作者为他人之书所写序言,多单列一类,我们未取,而是根据序言内容,归入相关类别(《一代宗师生死劫一〈麒麟童生死情缘〉序》除外〉,目的同前所说,为使读者易于了解父亲〔外祖父〕对此相关类别问题的看法。恰当与否,读者鉴之。再,父亲(外祖父)写某篇文章引用某份材料阐述某个观点,后来写其他文章或因文章需要而引用同一材
    料或阐述或强调同一观点,在不同的时间看不同题目的文章或许不以为意,现在放在一部文集里即有重复之感。我们巳尽量删除一些有重复文字的文章,但很难完全避免,敬请读者见谅。
     
    父亲(外祖父)从青年时代发表文章,他从事新闻工作所写,大多与时事同成过去,因此我们选了少量文章,重点在父亲〔外祖父〉进入历史学界后他的代表性之作。但“代表性”并不表示观点完全正确,如写于“文革”方结束时的几篇文章,措词及用语,都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痕迹,今兹选入,一仍其旧,意在尊重历史。
     
    对收入文集的文章,我们尽量在篇末注明写作时间或发表于报纸杂志的时间或期数,但也有个别文章无从查考,只能付诸阅如,亦请读者谅之。
     
     
     
    《唐振常文集》序言:
     
    唐振常先生去世时,没有举行任何由单位出面组织的集体悼念会,连惯常的遗体告别仪式都没有,只是由少数亲属出面,搞了一个小型的告别仪式。这是先生的遗愿。先生是喜欢热闹的人,却将自己的离去安排得那么冷寂。这是为什么?先生没有明确说过。我揣度,他将生死问题看得通透,不想打扰生者。他明白,学者的生命是与其学术成就联系在一起的,学术影响在,则学者生命在,焉用悼念!
     
    先生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十年了。他永远地驻留在沪西福寿园内,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一个安恬静谧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他的画像,表情生动,似在沉思,又似在演说。他在思什么、说什么呢?也许,通过这部文集,人们可以有所领悟。
     
    先生于一九二二年十月七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湖南衡阳,其祖父辈迁贵阳,再迁四川,遂为川人。祖父讳家驹,字直夫,光绪二年进士,由工部主事外放四川荣县知县,有政声。唐家亦由此成为成都大家族。
     
    唐家居成都南城文庙后街,四进大宅,高墙深院,大小房屋六十余间。先生父亲讳仲威,有兄弟三人,排行第二,清末纳资为候补道,未实授,中年以后长病无业,一九四六年到上海随子女居住,一九六一年去世。母亲龚
     
     
    先生天性活跃,亦富主见,在大成中学读了一年以后,便讨厌那里沉闷的空气,毅然放弃一年的学历,于一九三五年春考入成都县立中学。这里管理严格,空气清新,课程齐全,尤重英语,也能读到不少新文学书刊。―九三八年春初中毕业,先生进入成都私立蜀华中学读高中,一九三九年初转入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光华附中是从上海内迁成都的学校,学生大
    部分是外省逃难到内地的富家子弟,风气开通,比较自由。此时,先生已因父亲病、家道衰而渐渐理解人世的艰辛,懂得勤奋的重要,因此,谨遵母训,发奋读书。先生天资聪颖,一表人才,慧中秀外,品学兼优,同时受到英文和国文老师的赏识,被寄予厚望。中学毕业后,以高材生而免试升入
     
    重庆中央大学农艺系。对于专业,先生因为此前读过不少文艺书,英文又好,想进入外国文学系,但是他的母亲主张他学农,先生于是报考了农艺系。先生是那种豪放有余而耐心不足的人,进人中央大学半年不到,就对那些狗啊、猫啊、花呀、草呀之类的动、植物课程不耐烦了。也许命运使然,就在这时,他的舅父去世,他借口奔丧而辍学。第二年,考入设在成都的燕京大学。时为一九四二年夏天。
     
    燕京大学是美国传教士办的学校,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原在北京,抗战爆发后迁人内地。先生在那里学习首尾五年,第一年在外文系,翌年转新闻系,副修历史,也选听中文系课程。燕大名师如云,风气开放。先生如鱼得水,如蜂采蜜,从张琴南习新闻学,从吴宓习西洋文学史,从李方桂习语言学,眼界大开,学业猛进。他曾选修陈寅恪先生的历史
    课,受益终身。燕京是很西化的学校,先生日后西装革履、讲究衣着,与校风熏陶大有关系。先生活跃、多才,学习之余,主编《燕京新闻》,参加海燕剧团,担任团长,宣传民主,反对独裁,是学生运动的活跃分子,名闻遐迩,几乎每次燕大学生宣言,均由先生执笔。先生曾在中共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报纸《华西晚报》上发表小说、散文、译文、杂文多篇,结识了在那里工作的共产党人黎澍、陈白尘等,加入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和民主同盟,由此走上了当时许多热血青年所走的民主革命道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