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文集 全6册 2018高清
¥12.00價格
唐文治文集 全6册 2018高清
唐文治文集 全6册 2018高清
《唐文治文集》PDF电子书全6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出版。唐文治先生是晚清民国著名学者、一代醇儒,在当时政界、学界、教育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先生曾担任晚清商部、邮传部要职,熟识朝政与外事;后担任交通大学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精通传统学术,并深明新学的重要性,其著述皆具明确而深远的文化关怀;倡导“读经救国”、慈孝仁义,保存国粹之余,更推陈出新,以培养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与文化能力的精英;恢复国力,延续文脉与道统。其所创立的无锡国专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唐兰、王蘧常、蒋天枢、曹道衡、冯其庸、朱东润等当代中国文史领域的杰出前辈,都是唐门子弟;对弘扬传统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值得永远铭记。《唐文治集·文集分类编年校释》是唐先生多年从政、读书、教学与生活体验的全记录,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唐文治集·文集分类编年校释》,采用分类、编年、标点、校释的方式,对唐先生文集加以系统整理,是唐先生文集的全新整理本,唐先生一生文章基本网罗于此。所为“分类”乃在原有《茹经堂文集》文体分类的基础上,重新厘定,将近千篇文章分门别类,类目不仅标示着唐先生一生文章的类型,也暗含着他的学术观念,例如*类“经说”,乃“道统本源之旨具在。经学乃先生学术之根本,其毕生之淑世精神,亦皆寄寓于经学撰述中,故为先生所特重”。所为“编年”即以时间先后为序编排各类文章,于此洞见唐先生思想情感之隐微之处。所为“校释”,一是根据不同版本校对唐先生文章,以提供可信、可靠之文本;一是注释文章中涉及的大量典故、人物,以便于读者阅读使用;三是释解文章写作之背景信息,以使读者更深入了解唐先生文章之内涵。本书整理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抱持着敬畏与真切之体会,对唐文治先生思想与文化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诚心的认同。因而《唐文治集·文集分类编年校释》体例别裁,整理用心,是全面了解、研究一代醇儒唐文治先生思想和精神的文献,也是走进晚清民初那个特殊年代的珍贵史料。《唐文治文集》书目:唐文治文集 第一册 經説 奏疏唐文治文集 第二册 論說 學志唐文治文集 第三册 詩賦 箴戒 序跋唐文治文集 第四册 書記 史志 家乘唐文治文集 第五册 傳狀 墓銘唐文治文集 第六册 哀祭 小説 英軺日記 自訂年譜《唐文治文集》出版说明:唐茹經先生言:‘編書之法,不外兩端,曰編年,曰分類。’唐先生《紫陽學術發微自序》,見本書。乃式遵雅誨焉。大道未彰,仁義陵替,非一日也。先生仁義賢聖,文以明道,覺世牖民,懷抱慈願,立達推恩,無非救世愛人。先生之文,遺落亦非一日矣。苟世道人心日非,則淪失相噬無日矣。今天下望治,生民其蘇,而德義既在,未遺斯世;徑路雖紛歧日甚,然人道不息,皆足以起衰救弊,根治病源。此先生之文,所以經天地而緯日月,貫道德而明人倫,則大同之願,實非惘然。以故類編先生文章,編年分類而附加釋注,顔曰‘唐文治文集’,所以繼絶學而正民心,彰聖心以開太平,道以文存,洪致皇極。是編之輯也,豈徒俎豆聖賢者哉!唐先生(一八六五~一九五四),諱文治,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江蘇太倉籍。清光緒十八年壬辰進士,累官至商部署理尚書,於國是商政,多所獻替。復曾周歷歐美日諸邦,考稽治政得失,提倡商務、實業、教育,以挽救國運於危難之際。嗣丁憂,服闋膺上海高等實業學堂監督;民國肇建,改稱南洋大學堂,旋稱交通部工業專門學校、國立交通大學,主持校政十三年。至民國九年庚申,主持無錫國學專修館,後名無錫國學專門學院、私立無錫國學專修學校,皆親主講席,無論授徒與撰述,皆貫以‘正人心,救民命’之淑世主張,義無反顧。所造濟濟端士,皆日後中國人文學科之翹楚。先生著作等身,其學術,一言以蔽之,曰‘讀經救國’,本‘性理學’爲體,‘經學’爲用,‘文章’則通鑰其間,三者同源共貫;於本心良知,一意經世淑民,於人心與文化之根本,開啓更生之内在動力;本推恩之王道,以成就聖人之極功,大同是盼。而且身處苦難深重之亂離之世,其‘苦難學術’,愛國愛民之切,自不囿門户,而博采貫通,既匯攝傳統精粹而雄視百代,復周鑑西法而知通方,以重現中華文化之莊嚴與活力。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其自任之重,形之於‘道統’之自覺、繼承與開拓,其關懷民瘼之深摯,高瞻遠矚之卓識,所謂等百世之後者,‘爲往聖繼絶學,爲萬世開太平’,先生體證之矣。一代純儒,接跡聖賢。時至今日,國魂之重鑄,猶待先生著述之重光,意義至重。然先生論著傳世者甚富,而流布於不靖之時,未暇親訂全文,復多有披離,後人觀省研讀,頗爲不易。苟力所能及,則蒐集整理,刻不容緩,否則時日流逝,更添來日文獻散佚之憂嘆。是以整理先生遺篇,先之以文集編年校釋,繼之以經學、性理學、文章學等凡四種,完整呈現先生七十年治學之神髓。其不取影印原書之方便途徑,而寧肯耗用大量精力與時間以整理編次者,以原刻形態紛異之故,若以原版編影,其亥虎乖舛,徒添後來者之畏難與誤解。且各單品多有影印行世,則不煩疊瓦也。先行整理文集者,蓋唐先生文章寄存一生心事,爲理解先生學術精神之基礎依據;其文集亦包羅先生思想、學術、文章、家庭、師友之全體,乃研究先生學行所必備者,更爲研究晚清、民國至開國時期之歷史、思想、學術、政治、社會、文教等領域提供極重要之一手資料。惟《茹經堂文集》内容經歷七十多年不同時期之流播,情況複雜。故先攻難,順流以下,則董理易爲功也。否則零碎散亂,漫無體統,甚者歪曲割裂,反大可哀。況先生極珍惜文字撰作,明言‘余自十五六歲有知識以來,所作文字悉數存之’見先生《高氏中學成績録序》(一九四一)文。,而早歲就學南菁書院,已有編集之舉《茹經先生自訂年譜》丁亥(一八八七)二十三歲條載:‘春,仍赴南菁書院肄業。(中略)是年,讀書心較静細,始編録《茹經堂文集》。’。至於先生經學、性理學、文章學專著之處理,則因文集而提供更可靠之綫索。則文集之整理,於董理先生學術論著之全體,實屬當務之急。本集以先生《茹經堂文集》《茹經堂奏議》《蓄艾編》《人格》《政治學大義》《國鑑》《軍箴》《國箴》《越句踐志》《演講録》《茹經先生勸善小説》《英軺日記》《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等十三種爲主,輔以散見報刊雜誌之單篇,先生在世梓行傳世者,皆爲蒐録,爲之編年分類,校訂釋文,注明出處,俾可展卷按驗。綜核字數,已逾二百萬,大體已在,然滄海遺珠,補輯求全,亦在日程。但先理其大體,光揚先生論學議政、誨人陳情之要旨,殊屬關鍵。至於其日記、書信手稿之未刊於當時者唐先生部分日記、書信、未刊文稿之見録於王桐蓀、劉露茜合編《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及王桐蓀、胡邦彦、馮俊森等選注《唐文治文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五年),並虞萬里、許超傑整理之《唐文治致曹元弼書札編年校録》,載虞萬里主編《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十三輯(上海書店出版社,二〇一五年)等。,雖或見零碎輯録,若非先生當日所欲公諸世者,則待往後搜輯爲補編。求端訊末,考而核之,編次先生遺文,必先整理見存者也。一、《唐文治文集》乃《唐文治集》四種之首编,彙集《茹經堂文集》六編凡四十五卷、《茹經堂奏疏竺二卷、《蓄艾編》二卷、《人格》一卷、《政治學大義》一卷、《國鑑》一卷、《軍箴》二卷、《國箴》一卷、《茹經先生勸善小説》、《英鮪日記》十二卷、《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爲主體, 並輔以蒐輯所得詩文遺篇; 《茹經堂文集》所收之文, 冇取自唐先生專書之章節者,如三編卷三之《儒行篇大義》、四编卷四之《孟子論戰學題辭》等,因皆完整見録於《唐文治集》之《經學論著集》等, 爲免重複,此《文集》不録。本書彙集分類編年; 釋則明其背景或大旨; 校注一則校明異文、正其誤字、注明出處, 一則注解個別詞語與人物大略。二、原《茹經堂文集》六編收録唐先生平生大部分篇章著述,書中凡出於《茹經堂文集》者,皆注明所屬之編次、卷次以及撰作年份。《茹經堂文集》以外蒐輯所得之詩文, 則注其刊載岀處、出版年份。有寫作年份與刊載年份均可考者, 依著成年份序次。原《茹經堂文集》部分篇章, 其目録所載與內文所標明之時間有不一致者。遇此情況, 則據先生門人馮振所編纂《茹經先生著作年表》及《茹經先生自訂年譜》所記之時間爲準。若《年譜》未列,則以文內所注明者爲據。蓋《茹經堂文集》一、二編與《茹經堂奏議》三種乃先生親訂,其他諸編皆刊刻於慌亂之際,魚魯舛誤,在所難免,今皆一一是正。若全篇重出而無異文者, 則存其所屬體類刊岀之最早者, 後覆者不録。至於其中有文句差異而大意同者, 此所在多有, 皆題下注明而亦並存之。三、《茹經堂文集》六編,乃先後六次衆纂而成,涵蓋先生七十餘年之累積,非成於一時。毎編彙録之文章, 皆作文體分類, 而未及理順各篇時序。基於此, 本書將《茹經堂文集》六編之文章,以及蒐輯所得之詩文,按文體重爲歸類,大體以《茹經堂文集》一、二編與《茹經堂奏議》爲基準,計列「經説」「奏疏」「論説」「學志」「詩賦」「箴戒」「序跋」「書記」「史志」「家乘」「傳狀」「墓銘」「哀祭」「小説」「日記」「年譜」,凡十大類,—家乗一以尊见親親之爲次,以「倫序」而不以「時序」,所以保存唐先生定「家乘」體之本意;其餘類目之篇章,原則上皆按「時序」編年。四、「經説」乃唐先生文集綱領,《茹經堂文集》一編特置編首,道統本源之旨具在。經學乃先生學術之根本,其畢生之淑世精神,亦皆寄寓於經學撰述中,故爲先生所特重。是類收録先生有關經學之專門論述, 文章計五十四篇, 大體圍繞義理之闡發與考析,救心救世之用意,輻湊其他門類之學問。由此宣示宗經之途,實事求是。此外尚有部分與經學相關之文章,雖依經立義,大義昭著;惟基於「文體分類」之考量,則各歸其體類之下。五、「奏疏」收録《茹經堂奏疏》三卷,並補充代陸寳忠草擬《興辦東三省要政分稿》及自撰《上度支部條陳幣制書》等文,共計二十二篇,乃唐先生任官時之奏摺。《茹經堂奏疏》:一卷原來單行,今併歸入文集. 按年重排。特別指出者,先生奏疏承朱子「封事」精神,務在匡正君德,端視王道,故導世意識特別強烈,審觀政事,務實條陳,直道事君,淑世憂民二以貫之。所附録他人章奏若袁世凱者,則小字爲別。六、「論説」,凡篇題明示「論」「説」者,皆歸此類。論之爲體,所以辨正然否。究其所論,有釋經論學,有陳政教,學術政治,爲其主意,故篇章甚富。本類收録《茹經堂文集》六編所載各篇論、説,並蒐羅所得《蓄艾編》《人格》《政治學大義》《國鑑》,及其他散逸單行篇章,總計凡九十篇( 視《蓄艾編》《人格》爲兩篇) 。,七、「學志」類涵蓋「學案」「學規」「講辭」三小類。「學案」「學規」收録五篇。先生視「學案」爲道統之傳,視《論語) 爲學案之原始,故傳述師門,用示學術家法。其用心純粹,體例周至。至於所收《無錫國專學規》,故爲學爲人之大旨宏綱;而四學案所示經學與性理學之家法,彙歸《學規》之中而集其大成,故與「學案」類聚,以見學統之相承也。「講辭」十六篇。合「學志」類計二十一篇。八、「詩賦」雖《茹經堂文集》所未列,而先生亦以占文名家,然實好韻語,蓋其深嗜崑曲,本崑曲「以意連聲」之法行文,足以説理之作,猶能摇曳生姿,或鏗鏘可誦。今蒐輯其集外遺文,計詩頌歌讚凡四十三首、賦兩篇。九、「箴戒」勸善淑世,乃淑世之文,收《軍箴》二卷、《國箴》一卷。十、「序跋」包含「書序」一百八十四篇、「書跋」四十九篇、「題辭」十一篇,三類合二百四十四篇,大部分爲先生應邀所作書籍或書畫之序跋與題辭;至於先生爲己書所題之序與跋,原書收入《唐文治集》之經學編、件理學編及文章學編者,則各歸書, 不列入此類.以避重複。先生「序跋, 實自求是・摘加書籍之提要。提供大量學術信息,寶貴之至。十一、「書記」內含「書啓」「贈序」「雜記」「雜文」「壽序」五類。「書啓」包括電文凡二十二篇,「贈序」十篇,「雜記」五十三篇,「雜文」十八篇,「壽序」三十八篇,總計一百四十一篇。是皆君子贈人以言, 冇關懷政治者, 有悲天憫人者, 多表揚忠孝、勸民從善之肃,並多闡發道義與良知,皆言之有物,誨人淑世之作。十二、「史志」分三類總六十四篇。其 二史乘」凡卜五篇, 記録歷史事件與人物, 以先生親歷之清末政壇大事爲主; 尤其對辛丑事變第一手之在場記録, 意義重大。其二爲「碑記」凡三十二篇, 皆記載忠義仁孝之人與事, 可歌可泣。其三是先生所撰《越句踐志》凡十七篇,抗戰期間所撰,乃越王句踐復國之完整歷史記載,夾叙夾議,鼓勵復國之志。十三、「家乘」爲《茄經堂文集》一編所特立之文類,不見於《茹經堂文集》其他諸編中; 所收録者乃唐先生家族人物之行狀、墓誌, 以尊卑輩分決定先後排次, 無異乎一部家譜。本乃尊也先生孝敬本衷,次序仍舊。而自《茹經堂文集》一編出版後過世親人之傳記,如《外姑黄太夫人事略》,黄氏乃唐先生之姨母,原置於《茹經堂文集》三編「傳狀」,今歸入「家乘I ;另冇蒐輯所得《家婦俞氏慶棠墓誌銘》,俞慶棠乃先生之長媳,銘文成於一九五。年,時《茹經堂文集》六編已刊出逾年,今亦補入「家乘」中。此「家乘」體總十六篇。十四、「傳狀」一百二十六篇,猶晚清至民國時期各式人物譜誌。十五、「墓銘」凡一百零三篇,多記人物貢獻,其情事猶如史傳人物譜也。十六、「哀祭」皆哀弔之文,含「諫祭」「哀辭」兩類。「誅祭」十二篇,其中祭悼親人、紀念孔子,發乎摯情。「哀辭」十三篇。合計二十五篇。十七、「小説」收録唐先生一九四九年出版之《茹經勸善小説》八則,蓋罕爲世人所知者。以勸善救世爲小説之宗旨,因俗尚以善導,此先生淑世之智慧也。十八, 「日記」收録《英帽日記》十二卷,乃唐先生代筆之作,記録一九。二什春夏間,清廷使節團赴英參與英皇加冕情事。此《日記》之所以重要,乃其「務在考求各國政治、學術、律令、典章,旁逮商務、工藝」,都是依據當時記録與人物口述整理成文,以按語附載於行事記録之後,透露晩清—人認識世界之角度與水平。此《日記》之參校文獻,具載篇下「釋」語。—九、一年誥一百,唐先生所極重視,以故親白撰寫。此目所收之《茹經先生自訂年譜》乃先生記録一九四八年以前八—五年之親歷與所感。嗣後數年至一九五四年之内容。乃先生仁广唐慶治教授代記,亦一併補入,以見先牛完整之生命歷程與人生歷練。二十、「附録一」收録唐先生於一八八二年赴南京參加鄉試中式之答卷,有文:一篇,詩一首。三篇都是制藝八比之文,爲閲讀方便,悍注明程式。二十一、「附録二」收録《茹經堂奏議》《茹經堂文集》及《國箴》之序跋凡卜六篇,先生匸—年著述之旨趣要領,概可總覽焉。二十二、「附録三」之《茹經堂叢書提要》,乃先生門人陳起紹、何葆恩於一九二一年所撰,爲深入理解先生著述大概提供方便。二十三、全文甲子紀年處,皆小字注明公元年份。原文文内雙行夾注者。皆改單行小字;若夾注繁多者,則移爲當頁注。二十四、凡一般異體字,如即卽、真眞、略畧、鐵銹、寓厲之類統改爲正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