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文集 全8册 2011高清 魏晋南北朝史
唐长孺文集 全8册 2011高清 魏晋南北朝史
唐长孺文集 全8册 2011高清 魏晋南北朝史
《唐长孺文集》全8册,由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唐长孺先生(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1942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1944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6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点校、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唐长孺文集》书目:唐长孺文集 第一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文集 第二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唐长孺文集 第三卷《山居存稿》
唐长孺文集 第四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唐长孺文集 第五卷《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
唐长孺文集 第六卷《山居存稿续编》
唐长孺文集 第七卷《山居存稿三编》
唐长孺文集 第八卷《讲义三种》(《秦汉史讲义》、《魏晋南北朝史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附《唐长孺先生生平及学术编年》)《唐长孺文集》出版说明:
唐長孺先生{一九一一年七月四日——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江蘇吴江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1九三二年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文科,後於浙江南潯中學、上海聖瑪麗亞女子中學等多所學校任教,講授中國史地、國文、政治制度等課程。一九四◦年任上海光華大學歷史系講師, 一九四二年春轉任湖南藍田國立師範學院史地系副教授,一九四四年受聘爲遷至四川樂山之國立武漢大學歷史M副教授,一九四六年晉升爲教授,此後長期執教於武漢大學。歷任武漢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歷史系主任、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暨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唐史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中國史學會會長,湖北省考古學會理事長、六朝史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顧問等學術職務,亦曾擔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暨武漢分社副主委等職。他學識淵博,精通文、史,於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古籍整理、敦煌吐魯番文書整理與研究等領域皆有卓越貢獻,被海内外學術界公認爲二十世紀傑出的史學大家之一。
W先生早年因家學淵源,於經史子集多所研習.,而在上海南洋大學附中、光華大學附中以及大同大學求學期間,主修英俄語言文學、政治、法律、歷史、地理諸科,故於當時東西方之學術文化皆有瞭解或掌握。他初攻舊體詩詞,兼習崑曲、彈詞,曾在國學叢刊等發表絶慮、曉竹、解連環諸詞作,並先後翻譯海桑東遊録、元經世大典圖釋序、弗蘭克林自傅及賽珍珠大地系列兒子們續編分家、美國傳教士格雷比爾新中國等多種著作。同時研治味晻淦I7C史,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〇年前後,於國學論衡、齊魯學報等發表箭内亘可敦城考駁議、耶律大石年譜、周文武陵考、蔑兒乞破滅年次考證等多篇論文。
受聘藍田國師,特别是於武漢大學執教期間,唐先生由於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在兼治遼金元史的同時,研究重心轉爲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諸領域。自一一十世紀四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初,於燕京學報、歷史研究、學原、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等發表論金代契丹文字之興廢及政治影響、蒙元前期漢文人進用之途徑及其中樞組織、敦煌所出郡姓殘葉題記、論五朝素族之解釋、清談與清議、唐代軍事制度之演變、白衣天子試釋、南朝的屯、邸、别墅及山澤占領、范長生與巴氐據蜀的關係等篇章。
一九五五年,唐先生所撰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由三聯書店出版,對這一歷史時期許多前人未及或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進行了研究,獲得了一系列富於啓迪性的結論或見解,在海内外學術界引起重要反響。陳寅恪先生曾致函稱賞,謂「寅恪于時賢論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獨誦尊作,輒爲心折」0,論叢之問世,可視爲一九四九年以來我國史學界在充分占有諸種史料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融會貫通,將考據學與理論探討彙爲一體,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田制和賦役制度、生産關係、階級結構、政治制度、兵制、民族問題、宗教及學術文化諸論題展開深入剖析的史學名著之一,也由此奠定了唐先生在中國中古史諸領域的學術地位。
-一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後,瞻先生又相繼撰著出版三至六世紀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唐書兵志箋正(科學出版社一九五七版)、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三聯書店一九五九年版)、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版)和山居存稿(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版)等著作。並於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物、中華文史論叢、武漢大學學報、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及日本東方學、東方學報、東洋史研究等刊物發表均田制度的産生及其破壞、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關於武則天統治末年的浮逃户、唐代宦官籍貫與南口進獻、漢末學術中心的南移與荆州學派、太平經與太平道、論南朝文學的北傳、錢塘杜治與三吴天師道的演變、魏晉南北朝0客部曲、唐代Q部曲AJ客等學術論文數十篇。特别是在其晚年目疾加重、身患癌症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撰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I書,對其長期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歷史做出理論性概括。他在東西方歷史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兩漢時期的社會性質進行了探討,提出了r亞洲型」封建社舎的論斷;從依附關係的發展歷程即r客的卑微化與普遍化」入手,論證了「IMIW 封建論」之重大問題;探討了南北朝時期南北方由於歷史條件的不同從而在社會經濟、政治制度、門閥體制、學術文化等方面産生的諸般差異;對唐代的變化逐一剖析,對唐代「南朝化」傾向之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進而對中國封建社會前期階段性發展之特質及演變趨勢等做出了新的餘釋。
暗先生在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同樣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唐書兵志箋正一書,對舊史記載做” 1系列去僞存真的鑒别工作,條分縷析,糾正了兵志記载中的許多疏漏和錯誤。一九五七年,他被聘爲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一九六〇年底,參加中華書局點校二十四史工作,承擔其中「北朝四史」(魏書、周書、北齊書、北史)的點校,出任武漢大學歷史系「北朝四史」點校小組組長。一九六三年,赴京主持點校「北朝四史」。前後歷時十載,終告完成。這一點校本,既充分參考前人成果,又多發前人之所未發。他不僅根據册府元龜、通典等增補傳本魏書禮、刑1 一志中之脱葉、脱文,同時所撰寫的校勘記,廣徵博引,按斷精審,將校勘與考訂有機結合,融古籍整理與歷史研究於一爐,被海内外學術界視爲古籍整理的「優秀成果和範本J。
暗先生歷來重視出土文物、文獻資料。早在1 一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即對新興的敦煌學多所關注。1九五七年四月至九月,他在北京參加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活動期間,於科學院圖書館閲讀敦煌文書縮微膠卷,抄録大量卡片,,曾向歷史研究所所長尹達先生提出成立敦煌學研究室之建議, 因故未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一九七四年前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博物館文物考古隊及吐魯番地區文物保管所曾發掘清理吐魯番晉唐古墓葬近四百座,出土大量古代官私文書。II先生敏鋭地意識到這批文書重要的學術價值,遂於一九七四年建議國家組織專門力量對之進行系統整理,並於一九七五年與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復旦大學譚其骧教授一道親赴新疆考察,在庫車古道上,唐先生因路途顛簸,右眼視網膜脱落,竟致失明。同年,因唐先生之倡議,經國務院批准,受命主持成立「吐魯番出土文書整理組」。他不顧眼疾,全身心投入文書的整理與研究,帶領I批中青年學者,對近萬枚文書殘片逐一識讀,通過紙質、書體加以綴合、録文,並在悉心考訂的基礎上予以斷代和定名,十易寒暑,終將吐魯番古墓葬所出此批十六國至唐代的官私文書,古籍殘卷、佛道文獻等整理完畢。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釋文本一至十册;圖文本一至四册,先後於文物出版社出版,使沉睡千年的古冢遺文公諸一:外學人,並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文書整理的規範和方法。瞎先生又結合出土文書的整理, 將之與中國中古史研究有機結合,主編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九八三年版)、敦煌吐魯番文書初探二編(武漢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版)。他所撰寫的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所見髙昌郡縣行政制度、唐肅代期間的伊西北庭節度使及留後、吐魯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書跋、吐魯番文書中所見髙昌郡軍事制度、唐貞觀十四年手實中的受田制度和丁中問題、唐西州諸鄉户口帳試釋、吐魯番文書中所見絲織手工業技術在西域各地的傳播、吐魯番文書所見的西州府兵等一系列有關出土文書與十六國至唐代歷史的重要專論,與新出文書之整理一道,將我國敦煌吐魯番學引向深入。
唐先生還致力於中國古代史教材建設與相關工具書的探索舆研究。一九五五年,受髙教部委託,主編中國通史(1 一)魏晉南北朝史講義及教學大綱,,同年,在武漢主持髙教部魏晉南北朝史教材編寫會議;一九六一一年,應邀參加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中國史稿審稿會議,負責審定魏晉南北朝隋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