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四库存目标注 全8册 2007

四库存目标注 全8册 2007

¥16.00價格
四库存目标注 全8册 2007
  • 四库存目标注 全8册 2007

    《四库存目标注》全8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这是与邵甏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配套的版本目录学工具书,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作者曾参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目验古籍版本约五千种,又进而寻访有关古籍,并参考大量前人时贤版本目录这著作,以十余年之功独力撰成此书。此书以浙本《总目》的三十二种),于每一书目下逐一注明进呈本所录,知见本版本形式、现状、藏所,并录有关序跋题识、印记、写刻工,间加按语,时有新知卓见。附有书名、人名、写刻工和藏书家藏书印鉴四种四角号码索引,极便检索。
     
     
     
    《四库存目标注》书目:
     
    四库存目标注  经部
     
    四库存目标注  史部
     
    四库存目标注  子部  上
     
    四库存目标注  子部  下
     
    四库存目标注  集部  上
     
    四库存目标注  集部  下
     
    四库存目标注  索引  上
     
    四库存目标注  索引  下
     
    杜泽逊与《四库存目标注》:
     
     
    杜泽逊,1963年4月20日生,滕州人,是古籍目录版本学、四库学和山东文献研究领域知名的学者。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04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被评为2007年度山东大学十大新闻人物。2008年当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12年8月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热衷“冷门”
     “在学术领域,我给你推荐一个人,他是真正的大学问家。”8月中旬,记者在济南采访“乡音乡情”人物,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给我们推荐了杜泽逊。
     走进山大,与杜泽逊零距离接触,才知道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
     “我的时间比金子都珍贵。”在山大食堂草草地吃过午饭后,我们来到杜泽逊堆满书籍的办公室,在稍显拥挤而狭小的空间内,杜泽逊与我们侃侃而谈。
     “我是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的,1985年毕业,随后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杜泽逊告诉我们,他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其硕士论文是《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
     “我的主攻方向就是古文献学,为了专心致志搞研究,我连当时比较流行的《小说月刊》《小说月报》之类的杂志都舍弃了。”杜泽逊说,参加工作之初,他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开始师从我国著名古典文献学家、版本目录学家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刚开始我懂得的东西很少,王绍曾先生怎样吩咐我就怎么干,一干就是七八年,寒暑假都不能休息,工作量很大,使用的书估计有几百种。”杜泽逊说,参加《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的编撰对自己的学术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2003年,正是国家批准纂修《清史》正式启动之时,修《清史》不能缺少艺文志,出自山大的这部《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恰逢其时。
     1993年至1997年,杜泽逊参加了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工作,任常务编委兼总编室主任。1992年至2005年,他又独立从事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科研规划重点项目《四库存目标注》,该书200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8册约370余万字。接着,杜泽逊撰写的《文献学概要》一书,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入选“十一五国家级教材”。2004年,他开始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2005年开始参与主持山东省政府特批重大项目《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工作……
     就这样,杜泽逊纵意渔猎于文史领域,积累了广博而又精深的知识,同时勇于挑战权威,敢于对历史纰漏“说不”,在学问的阐解中融入了对生命的理解,为正本清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矢志不移
     在与杜泽逊的交谈中,他与记者“不经意间”谈起了这样一件事:
     2012年暑期,一条消息从北京传到山东大学:教育
     部网站开始对2011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人选进行公示,杜泽逊榜上有名,成为山大人文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当时,杜泽逊是通过电话进行答辩的。对这一显名,他似乎看得并不太重。
     2001年10月,山大百年校庆,校友季羡林应邀回到母校,在与友人交流时,他提到山东大学的“三个人”,称其一的杜泽逊“古籍研究了不起”。季先生之言堪称黄钟大吕,一时间,季羡林先生表扬了山东大学的“三个人”之说甚为盛行。
     因在四库学、清代文献等领域的突出贡献,师长评价杜泽逊教授为“坐得住冷板凳”;同辈学人评价其为“平易的风格、恬淡的性情、进取的精神”;学生对杜泽逊的评价是“如沐甘霖,涤荡着心灵的污垢”。
     “您是怎样走上这条学术道路的?”记者问。
     “受家庭熏陶,我自幼喜欢古典文学,在山大中文系读书时下的功夫比较多,比如音韵学,我从大四开始自学,现在看来功夫没有白下。”杜泽逊答。
     “搞学术研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要对‘名’有正确的认识,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再就是要有团队意识。具体到业务上,一要打好基础,二要善于捕捉信息,三要抓住机遇,选准课题,四要有耐心。”杜泽逊告诉记者,为做好《四库存目标注》,他真正做到了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在这期间,他整天背着一个包,把七千种书全都抄在了本子上,以备随时查找古籍。有一次,他赴台湾参加学术会议,休息时独自去“中央图书馆”,身上仅带着面包和矿泉水,从早到晚查阅古籍孤本不下几十种。管理人员给他送来一杯热茶说:“先生,你一天都没休息了!”这时,杜泽逊打开装满笔记本的背包说:“我这里什么都有,可就是没有时间啊……”
     难怪,记者与杜泽逊刚见面时,他会说出“我的时间比金子都珍贵”。对真正沉浸在书海里的杜泽逊来说,他眼里的确有远比金子更宝贵的东西。
     ■文以载道
     2002年8月,国家决定重新纂修一部高质量、高标准的清史巨著。简言之,就是新修《清史》,客观、全面、翔实地反映清代历史全貌。
     “为做好纂修工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通过立项形式,将编纂、档案文献整理、出版等工作逐一落实到分散于各地和各领域的专家手中。”有幸承担《清人著述总目》和《艺文志》两副重担,杜泽逊坦言:“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毕竟国家为前朝修史,一个朝代只有一次。一个人一生能碰到一次就是很大的福分了,我搭上了这班车,而且一人占了两个位置,确属难得的荣幸。”一人承担清史的两个主体项目,全国只有杜泽逊教授一个人。这既有学术渊源的原因,也是学术实力的考量。还是那句老话,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在与杜泽逊交谈时,不时有学生前来向他请教,这是他带的一帮研究生们。“培养人才,后继有人啊!”我们的话题,自然扯到了文化的传承上。
     “百年大计,还是要普及文化知识。像我们家乡的图书馆建设,我认为还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对文化的投入。”杜泽逊说,过去搞学问都是私家藏书楼,发展到图书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图书馆在这近百年中也是多有改进,现在图书馆多实行数字化管理,查找书目方便多了。利用图书馆还是要有目录学上的概念,就是要有类的概念,图书馆里对各种书籍也是按照专业来分类,所以进图书馆首先是要搞清楚它的分类体系。“老家的图书馆,要尽快实现电子化查阅。”杜泽逊让记者转告,希望把自己的书捐给老家的图书馆,“老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作为一名真正的文化人,杜泽逊还给记者谈起了家乡的博物馆,谈到了加强内涵更深的文化建设。“我们的《滕州日报》品位较高,2006年从台湾学术交流回来后,我还在上边发表过游记呢。”一席话后,杜泽逊与我们的距离又拉近了许多。
     急匆匆,我们的交谈暂告一段落,送我们下楼后,杜泽逊又埋首在书香四溢的古籍堆中……

     此刻,耳畔恍然萦绕起《菜根谭》中的一段名句:“功夫自难处做去,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似披沙获金,才是一个真消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