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献丛刊 全8册 2008
回族文献丛刊 全8册 2008
回族文献丛刊 全8册 2008
《回族文献丛刊》PDF电子书共8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回族文献丛刊》收录五代、宋元明清及民国二十九位作者三十八种回族文献,内容涉及伊斯兰教义、诗文、科技和谱牒等。其中多刻本、稿本,有的为孤本,史料价值很高。其中《清真教考群书汇辑》,犹如回族文献艺文志;元乃贤《河朔访古记》则是历史考古资料,探明历史遗迹;《回回原来》、《西来宗谱》则概述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简史。等等。《回族文献丛刊》不失为回族史研究重要资料。
《回族文献丛刊》序言:
回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在中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回族及回族先民在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包括衆多的寫本、官私刻本和金石銘文。從這些資料涵蓋的内容看,包括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藝、宗教、科技等,幾乎涉及到了唐以後各個時代社會文化的所有方面,這些著作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回族群體中也先後出現了不少比肩漢族文人的專家學者,如五代的李珣,宋代的蒲脔庞、蒲壽庚,元代的高克恭、奉不華等等。儘管如此,由於戰亂等原因,傳世的回族文獻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據有關學者研究,流傳至今的回族文獻約有四五百種。
自從有回族文獻始,對回族文獻的整理工作就一直進行不輟。民國以來,學者們就開始了對回族古籍的整理工作。近些年,這一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整理出版的回族古籍已逮上百種。從整理的方式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叢害和善本的整理影印。有《回族和中國伊斯睛教古籍資料窠编》(第一輯)十五種,《馬氏遣書五種》、《馬氏族譜》、《朔方道志》三種,《瀛涯勝覽》、《星槎勝覽》二種,另有《赛典赤家譜》、《飲膳正要》、馬駘盡寳》、《紅樓夢画咏》、《回回館譯語》等書。
二、點校出版。有《清真指南》、《清真大學》、《希真正答》、《天方大化歷史》、《天方典禮》、《天方至聖實錄》、《朝覲途記》。另有《回回藥方考釋》、《海瑞集》、《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初譚集》、《丁鶴年詩辑注》等。
三、注釋并今譯。有《清真釋疑》、《天方典禮譯注》、《唐才子傳全譯》等。
四、窠编结集。有《中國回回暦法輯叢》、《中國回族金石錄》、《杜文秀帥府秘錄》、《中國清真寺楹聯》等。
五、選编加注。有《薩都刺詩選》、《回回古詩三百首》、《回回詞曲三百首》、《回回古文觀止》、(枳香山房詩草選注》等。
六、輯佚。有《哈鋭集》、《海藥本草》、《沙溝詩鈔》等。
七、编目索引。有《中國伊斯瞎文獻著譯提要》等。另外,白番彝、楊懷中编《回族人物志》的附卷《遺文》、《碑傳題跋酬贈》,從古箱整理視角觀照I應屬窠编輯集和輯佚類,爲我們保存了一大批回族文化歷史資料。其《回族人物志》附卷之六《回回人著述知見目錄》則應屬编目索引類。二〇〇五年十月,周燮藩和沙秋真主编《清真大典》,收錄了一百六十七種回族古籍,道一成果的問世,使回族古籍整理逹到了一個新的髙度。當然,隨着更多回族古籍的發現和研究、整理工作的深入,今後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出版。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已經確定了回族歷史及文化研究道一重點研究方向,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回族學者及從事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其他民族學者。這爲學術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也極大地提升了我校學術研究的水平。更爲重要的是,在長期的研究中,我校的學者已經搜集到了大量的回族典籍資料,當然研究者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爲了向學術界提供研究資料,二〇〇六年起,我校啓動了《回族文献叢刊》研究項目,對回族古箱進行编輯整理出版。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對回族典籍的版本、流傳及收蔵情况等方面的調査。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回族文獻叢刊》(八册〕,是我們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該叢刊共選取了五代至民國的回族典籍三十八種。按照内容來分,道其中包括宗教類、歷史類、科技類、譜牒類、藝文類。按照朝代來分,包括五代種(李珣《瓊瑤集》》,宋代一種《蒲壽庞《心泉學詩稿》〉,元代六種〔泰不華《顧北集》、髙克恭《房山集》、迺賢《金臺集》、《河朔訪古記》,沙克什《河防通議》、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明代六種(張忻《清真教考羣書窠輯》、金大車《金子有集》、金大舆《金子坤集》、馬文升《馬端肅公詩集》、《端肅奏議》、佚名《回回原來》\清代十七種^馬啓榮《西來宗譜》、蔣湘南《通山紀游》、《華嶽圖經》、《七經樓文鈔》、馬秉良《桑榆吟草》、丁淑儀《陳江聚書丁氏族譜》、李煥乙《清真先正言行略》、馬世俊《匡菴詩前集》、馬德新《性命宗旨》、丁澎《抉荔堂文集》、丁燁《問山詩集》、馬之龍《雪樓詩選》、孫鵬《南村詩集》、楊震青《蘆溪詩鈔》、薩玉衡《白華樓詩鈔》、
唐傳猷《松鶴堂紀事初草》、白銘庵《回教考》〉,民國七種(馬福祥《馬氐族譜》、《蒙蔵狀况》、《先哲言行類鈔》、《禎善堂訓誡子侄諸孫書稿》,及《月華》紀念馬雲亭先生專號、《五原追悼寧軍陣亡官兵文詞》、馬耀庭《教典輯要》〗。本叢書收録時,將上述各種分類编排,各類中基本按照年代排列。但爲分册均衡,適當有所調整。
《回族文獻叢刊》收錄的三十八種古籍中,有的已經出版,學術界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王國維就曾輯錄已經佚失的李珣的《瓊瑤集》,幷給以很高的評價。宋代蒲壽癍的《心泉學詩稿》,一九六九年曾由臺灣商務印害館出版,近些年出版的回族文學史也有大量對蒲壽庞及其《心泉學詩稿》的研究。孫鵬的《南村詩集》曾被收入民國年間出版的《雲南叢書》(一九二五中;金大車的(金子有集》和金大與的《金子坤集》曾被收入民國翁長森、蔣國榜所编輯、校印的《金陵叢書》(一九一七)中等等。我們再次收入道些典籍,一方面可以使本叢刊從選材上前後贯通;另一方面,我們採取標點、整理、結集出版的方式,也可以集中反映出回族文献的淵源、歷史及其變遷特點,並便利更多的人閲讀使用。道些典籍中,不少曾被收入《四庫全書》中,也有部分是在民間流傳,民間資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和官方資料互相補充。以我們收錄的馬文升的《端肅奏議》和《馬端肅公詩集》即《約齋集》爲例。馬文升(…四二六一一五一〇〉,字負圃,別號約齋,又號三峰居士、友松道人,河南鈞州(今禹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回族政治家。馬文升一生五朝爲官,五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經歴了幾起幾落,歷任按察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職,累次成爲朝中重臣,先後多次爲朝廷解决邊患和變亂。流傳於世的著作有《西征石城記》、《撫安東夷記》、《興復哈密記》《端肅奏議》和《約齋集》等。馬文升的著作有多種版本流傳,《端肅奏議》被收入《四庫全害》。關於馬文升詩集《約齋集》的流傳情况,白壽彝先生主编的《回族人物志》認爲《約齋集》已經佚失;但是經過學者們調査努力,在南京画害館找到同書異名的《馬端肅公詩集》,現收入本叢刊,據此可搞清《約齋集》在民間的流傳和收蔵過程,將推動對馬文升的研究。另外,我們還收錄了有影響的醫學作品一元代沙圃穆蘇的《瑞竹堂經験方》。《瑞竹堂經驗方》元、明本有十五卷,毎卷一門,分別爲諸風、心氣痛、疝氣、稍滯、痰飲、喘嗽、羨補、頭面、口眼耳鼻、髮齒、咽喉、雜治、瘡脑、婦女、小兒等門類,共收集、整理藥方三百餘個,涉及到現代醫學的兒科、婦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呼吸科、皮膚科、心血管科等領域,内容廣博,是一份珍貴的袓國醫學遺産。本書據《四庫全書》輯録《永樂大典》本刊行。此次收錄的資料中,有的是民國以後的作品。鑒於作者及作品在近代的影響,我們還是收入了叢刊。如馬福祥的系列著作《馬氏族譜》、《蒙藏狀况》、《五原追悼寧軍陣亡官兵文詞》(與人合撰〉等。馬福祥(一八七六一一九三二〉,字雲亭,袓箝甘肅河州,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回族政治活動家,曾任甘肅靖遠鎮協、莊浪鎮協、阿爾泰護軍使、西寧鎮總兵、寧夏護軍使、绥遠都統、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督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故宫博物院理事、青島特別市市長、安徽省主席、蒙蔵委員會委員長等職。清末民初,正是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急劇動蕩、民族矛盾尖銳的時期。馬福祥在西北地區爲官多年,對邊躺地區民族矛盾有深入瞭解,他曾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調解多起民族糾紛,對維護當時西北地區社會穏定起了積極作用,特別在支持和發展回族文化教育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爲後人所稱道。在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期間,爲發展蒙蔵民族的文化教
育,加强經濟、國防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字裏行間反映出一《回族文献丛刊》目录:
回族文献丛刊:第一册
序
清真教考羣书汇辑
清真先正言行略
回回原来
西来宗谱
回教考
性命宗旨
教典辑要
先哲言行类钞
端肃奏议
回族文献丛刊:第二册
蒙藏状况
河朔访古记
庐山纪游
华岳图经
河防通议
瑞竹堂经验方
回族文献丛刊:第三册
马氏族谱
祯善堂训诫子侄诸孙书稿(附六事箴言)
《月华》纪念马云亭先生专号
回族文献丛刊:第四册
五原追悼宁军阵亡官兵文词
陈江聚书丁氏谱牒
琼瑶集
心泉学诗稿
房山集
顾北集
金台集
回族文献丛刊:第五册
马端肃公诗集
金子有集
金子坤集
扶荔堂文集
回族文献丛刊:第六册
匡庵诗前集
问山诗集
雪楼诗选
回族文献丛刊:第七册
芦溪诗钞
南村诗集
白华楼诗钞
回族文献丛刊:第八册
七经楼文钞
松鹤堂纪事初草
桑榆吟草《回族文献丛刊》书摘:
之言曰:“同源分流,人易世殊。慨爲寤欽,念玆厥初。”范文正
公之言曰:“宗族與吾,固有親疏。自祖宗視之,則均是子孫,固
無親疏。”此先贤格言也。人能以祖宗之念爲念,則知宗族之當
睦矣。
張揚園先生曰:《害》曰:“惟民生厚,因物有遷。”概觀世
運,厚則治,薄則亂。其在於家,祖宗以厚德啓其後昆,則寖昌
寖熾;子孫削薄其德,喪敗隨及,古今不易之道也。土薄則易
崩,器薄則易壞。酒醴厚則能久藏,布帛厚則堪久服。存心厚
薄,固為夭禍福之分也。雖然,有本有末。厚於本靡有不厚,本
之薄靡有不薄。不親其親,不長其長,而謂於他人厚者,未之有
也。《中庸》言君子之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厚與否,要
當察於用心之際。一家之親而外’在宗族當不失宗族之心,在
親戚當不失親戚之心,以至鄉黨朋友,亦如之。欲得其心,非
他,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
凡人用度不足,率因心侈。心侈則非分以入,旋非分以出。
贫固不足,富亦不足。若計口以給衣食,量入以準日用,所需自
冇分限,不俟求多也。若能膳费之餘,節省繁冗,用廣祭産,置
贍族公田,非爲可以上慰祖宗之心,即下及子孫,可以永久不
替,理甚易明。世之亟於自私,缓於公義,侈於奉己,嗇於親親
者,吾每見其立覆矣。
父子、兄弟、夫婦,人倫之大,一家之中,惟其三親而已,不
可稍有乖張。父子,尤其本也。一處乖張,即處處乖張,安有缺於此而全於彼者?自古人倫之變,禍敗所貽,常及數世。天道
然也。
一族之人,有賢,有不肖。在賢者,當體祖宗均愛之心,曲
加保護,不使一人失所,毋論富贵貧賤,無不如之,孟子所謂親
愛之而已矣。若專己自私,不相顔恤,有傷一體之誼,是爲得罪
袓宗,不孝孰大焉?葛蠤猶能庇其本根,可以人而不如草木乎?
或疑貧賤易至失所,富貴何待保護?不知富貴之失所,蓋有甚
於貧賤者。教其不知而正其過失,所以安全之也。
法昭禪師有勸人兄弟和睦一偈云:“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
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爲弟兄?”
袁了凡先生初艱嗣,後乃生若思。母作冬襖,將鬻絮,先生
曰:“絲棉輕暖,篋中自有,何必鬻?”母曰:“絲資絮賤,吾欲以絲
易絮,多製絮衣,贈親戚中寒無衣者。”先生曰:“有是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