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国学论丛 共8册 2015高清 陈鼓应主编

国学论丛 共8册 2015高清 陈鼓应主编

¥24.00價格

国学论丛 共8册 2015高清 陈鼓应主编

  • 国学论丛 共8册 2015高清 陈鼓应主编

    《国学论丛》PDF电子书共8册,由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陈鼓应主编。

     
    当今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已被技术革新大大破除和缩短。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虽然各国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界限重重,但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看,各种思潮之间彼此交汇融通,让世界舞台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格局。透过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才能够相互了解,欣赏彼此的独特性,并探讨其间的共通性。因此,在东西文明交相激荡的当下,在了解异质文化之余,继承与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已经显得尤为紧要。
     
    我的师辈们大多学贯中西,具有良好的西学功底。但是,他们晚年却多选择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上建构其学术灯塔,留下的学术成果也多是对本国文化的深刻反思。在当代中国哲学家中,除冯友兰先生之外,金岳霖先生,虽最早将逻辑知识论介绍到中国来,但其形上学的体系架构却围绕“道"而展开,将蕴含中国文化象征性的“道"内化于生命,既追索理智的了解,又寻求情感的满足。又如,我的指导教授方东美先生,在我受业期间,主要讲授西方哲学,但他在晚年却选择经由汇通儒释道三家而构建起旁通统贯的思想体系。通过对他们学术历程的观照,我感受到庄子“万物殊理"、“道通为一"的精神,也深切地体会到弘扬与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
     
    最近十几年,我发觉两岸学界大量翻译和出版西方经典与前沿研究方面的成果,对有关本国文化的研究著作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为此,我萌生了汇集海峡两岸文献功底深厚且别具创新观念的学者的稿件,来编辑一套名为《国学论丛》的丛书的构想。承蒙孔子学院总部“孔子新汉学计划”资助,这套丛书如愿出版,我对此深表感谢。我期待,借由此套丛书的付梓,以探索民族文化艰苦历程中的延续性,找寻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生命力,整合并推动中国文化中坚力量的持续发展,使传统学术在多元世界中展开新的气象。(陈鼓应)
     
     
     
     
     
     
    《国学论丛》书目:
     
     
    国学论丛  寻找心灵的故乡  儒道佛三家学术旨趣论释
     
    国学论丛  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国学论丛  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
     
    国学论丛  道家思想与现代文明
     
    国学论丛  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
     
    国学论丛  汉代道家思想
     
    国学论丛  近四十年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
     
    国学论丛  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
     
     
     
     
     
     
     
    《国学论丛: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这部著作对道家学说进行的研究之所以是观念史的研究,就是兑它不同于社会史的研究,它没有为道家的学说寻找社会史的解释。
      《国学论丛: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首先是考察道家有关形而上学的观念及其演变。它原是一部独立的著作,这次作为这部书的一部分,除了校订了错讹之外,作者王中江保持了它的原样,它反映了我之前研究这一问题的看法,虽然现在看来,有些问题也许需要重新审视。其余的部分是作者在这之后研究道家哲学和思想的一些成果,它探讨的范围有早期道家的,有中古道家的,也有现代道家的;它涉及的问题有道家政治思维的起源和奥义的,有道家诠释传统中的创造性转化和颠覆性改装的,也有道家心灵和精神世界新展开的。这些成果作为论文曾先后被刊出,这一次作为这部著作的另一部分被集中到一起,作者也没有进行改动,它反映了他对道家作出新的诠释的又一种努力。
     
    上编
    道家与形而上学
    道家形而上学的诞生及推演
    道家对本体与语言关系的领悟
    道家形而上学方法
    “道”的历程
    “有无之辨”
    释“德”
    “自然”、“无为”范式和理想
    “天”“命”与“人”
    “化”观念及其历史拓展
    生死关怀
    下编
    老子治道历史来源的一个探寻
    ——以“垂拱之治”与“无为而治”的关联为中心
    探寻老子学说的奥义
    “德性论”和“人情论”
    ——从老子到庄子和黄老
    “自治主义”和乌托邦想象
    庄子自由观的特质与士阶层的精神气质
    ——以“逍遥”和“游”为中心的考察
    从价值重估到价值认同
    ——庄子与郭象哲学的一个比较
    超越与境界
    ——王弼和海德格尔“无”的视域之比较
    郭象哲学的一些困难及其解体
    ——从“性分论”和“惑者说”来看
    道家哲学的现代理解
    “天人合一”与“心灵境界”
    ——现代哲学家的关怀与庄子的智慧
     
     
     

     
     《国学论丛: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对儒家人文传统、精神史和公共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家孔子及其信徒们始终是以个人自我的完善和公共领域的淑世为志业的,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总是试图在公共事务中实践自己的哲学和信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一个真正的儒者宁愿从公共领域中退出也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以在野的身份在民间持守精神生活的创造、反思和修炼,以此造就了儒学悠久、博大的人文精神传统,并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观。系统展现了先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至现当代以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等为代表的新儒家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从而揭示了儒家的内在理路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精神资源。
     
    上编
    孔子思想新诠
    孟子的“天赋权利”思想——以“天爵”、“良贵”和“民意”为中心的考察
    “心”的自我转化和精神修炼——荀子的“心术观”
    学术知识的统一理想及人格和王道理想——荀子儒学的重新定位
    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经典观
    化解“义利”的紧张:严复的经济伦理
    从超验领域到道德革新及其古典教化——严复的“宗教观”、“孔教观”和“新民德”
    儒家道德理想主义视野下的救世论、文明观和信仰——辜鸿铭的“良民宗教论”和“孔教观”
     
    下编
    从《诗经》看儒家伦理与周部族文化的关系
    从儒家“六经”的形成看经典的条件
    中国人文传统与解释意识
    “原意”、“先见”及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
    儒家“圣人”理想的早期形态及其变异
    儒家的“社会角色”意识
    “天人之际”与“仁爱”
    “适度”思想及适用范围的扩大——从人间伦理到生态伦理
    “和”的原理和价值
    公私之辨
    汉代“人性不平等论”的成立
    明清之际“私”观念的兴起及其社会史关联
    现代新儒学的视域限制
    20世纪末“中国”的“儒学观”——类型、范式和方法
     
     
     
     
     
     
     
    《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以对司马谈《论六家要指》、齐学与黄老、气化宇宙论、《淮南子》、汉代养生观、《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议题与传世文献的探讨作为论证之据点,以呈现道家思想在汉代发展与应用的状况。《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对汉代黄老之道做了全面阐述,涉及黄老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黄老养生之理等,解析了当时重要典籍所体现的黄老学说。
     
     
    汉代道家思维中的各家思想——《论六家要指》论六家
    一、六家思想要旨与得失
    (一)五家之得失
    (二)道家思想要旨
    二、《论六家要指》的思想倾向
    (一)为治与尚功
    (二)由道到术,由老子到黄老
    (三)采儒墨,撮名法
    (四)因阴阳之大顺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四、结语
    黄老道家与齐学
    一、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质
    (一)太公封齐与齐文化的发展
    (二)齐文化的特质
    二、齐文化与齐学的鼎盛
    ——稷下学宫及其学术
    (一)田氏篡齐与稷下学宫
    (二)稷下学术与学风
    三、黄老之学的起源与内容
    (一)黄老之学的起源
    (二)黄老之学的特质
    (三)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
    四、结论
    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一)杨朱
    (二)老子
    (三)庄子
    (四)黄老道家
    二、汉代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与特质
    (一)铺衍以推阐
    (二)注释以转用
    三、“道”观念的转变与应用——由《老子》到黄老
    (一)由“道”到“气”:由本体转向创生
    (二)由“道”到“术”
    (三)由道家到道教
    (三)阴阳学的融入与结合
    汉代的气化宇宙论及其影响
    一、道与术、气
    二、两汉的气化宇宙论
    (一)《淮南子》的气化宇宙论
    (二)汉人的气化天地万物说
    (三)以太极、太始、太易、太初、太素为名的宇宙创生系列
    三、两汉气化宇宙论的影响
    (一)杨泉唯气的物理论
    (二)张载的“太虚即气”
    (三)程朱的“气”论
    (四)其他宋、明学者的气论
    四、结论
    道家养生观在汉代的演变与转化——以《淮南子》、《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为核心
    一、先秦道家的养生观
    二、汉代道家的养生观
    (一)《淮南子》的养生观
    (二)《老子指归》的养生观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观
    (四)《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养生观
    三、结论
    《淮南子》解老
    一、汉人解老——由道至术
    二、承袭与创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一)深入理解与创造性诠释
    (二)经世而尚用
    (三)铺衍以显实
    (四)博采以转化
    三、结论
    《老子指归》的圣人论
    一、严遵与《老子指归》残卷
    二、圣人——理想的典范
    三、圣人的性情与风格
    (一)体道怀德,顺天参物
    (二)和柔顺适,无所抵牾
    (三)虚无冲泊,清静玄默
    (四)反身治心,响应影随
    (五)遁名弃智,释仁去义
    (六)因任应变,与时相随
    (七)为之以反,事于不事
    (八)慎始谨小,防微杜渐
    四、结论
    《老子河上公章句》所显现的黄老养生之理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内容
    (一)治国治身一理相通
    (二)由治国侧向治身
    (三)因循自然,反对文饰
    (四)道论
    (五)以气为核心的养生论
    四、结论
    从哲学、养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一)行文简洁,标题扼要严谨
    (二)举例作注,明实诠解
    二、从哲学转化为养生
    (一)治身与治国、守真与经世区隔并论
    (二)气化万物,爱精长生
    (三)鼻天口地
    (四)戒慎名利以治国
    三、从养生到宗教
    四、教忠教孝的儒说融入
    五、望文生义与异本说解
    六、结论
    《老子想尔注》转向道教的理论呈现
    一、《老子想尔注》的成书及其相关问题
    二、《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内容与思想
    (一)道、气与太上老君
    (二)道与吾、我
    (三)道与诫
    (四)贵道贱法,重寿轻禄
    (五)清静结精以长生
    (六)行善积德以仙寿
    (七)至诚守道,不用祭□
    (八)道人、仙士、俗人与尸人
    三、结论
    《老子想尔注》解老
    一、《老子想尔注》残卷与张陵、张鲁
    二、《想尔》的解老模式
    (一)经验层的说解与应用性的诠释
    (二)删改字词,以便教众
    (三)标断异常,仍归宗教
    (四)以实解虚,望文生义
    三、《想尔》的宗教解老
    (一)“道”的诫化、气化与神化
    (二)从“损”的无为体道到“益”的守诫炼形
    (三)从清静俭啬到结精成神
    (四)从后身无身到长生仙寿
    三、结论
    附录一 黄老与老子
    一、黄老学说的起源
    (一)田齐的造祖运动与原乡情怀(北方齐地黄老)
    (二)南方楚地黄老说
    二、黄老学对老子学说的转化
    (一)老子学说的转化背景
    (二)黄老之学的内容与特质
    (三)黄老学对老子的经世诠释与推衍
    三、结论
    附录二 黄老与黄帝
    一、黄老是学术思潮
    二、黄帝的神话与历史化
    三、田齐的正名与一统志业
    四、一心四面的一统霸雄
    五、黄、土居中,以统四方
    六、结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