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 全2册 2014高清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 全2册 2014高清

¥9.00價格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 全2册 2014高清
  •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 全2册 2014高清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PDF电子书全2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出版。

     《子藏》的“子”指的是“诸子百家”的“子”。其收录各子著作时间,则大致上截止到魏晋南北朝之末;而研究各子的著作,其下限原则上截止到1949年,并考虑适量收入今人所辑出土文献资料。其内容一是海内外所存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着;二是为每种著述撰写提要。《子藏》整合了以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海内数十家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收藏机构的善本资源,真正做到了内容系统全面,底本择优择善,为先秦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套装1-2册)》收录目前所知有关《鬻子》白文本、注本、节选本、稿抄本、批校本、校勘本及相关研究著述等共五十一种。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书目: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  1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  2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出版说明:

    《子藏•道家部.鬻子卷》共收書五十一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二册予以出版。本卷收録目前所知有關《鬻子》的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稿抄本、批校本、校勘本及相關研究著述等,集《鬻子》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之大成。

    鬻子,又作粥子,名熊,羋姓(羋同彌)。史書無傳。據《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載: 『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史記.楚世家》載.•『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

    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j由此可知,鬻子爲祝融氏之後。又載熊通言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則鬻熊曾爲周文王師,似因早卒,周成王時封其後人於楚。然唐馬總《意林》引《鬻子》云:『昔文王見鬻子年九十,文乇曰: 「嘻,老矣。J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則臣已老矣。坐策國事,臣年尚少。」』清嚴可均《全t古三代文》卷九則云:『《鬻子》書言年九十見文王,而有武王問、成王問,及康叔封衛事,計其年宜過百一二十,則早卒、早終謂不及受封先卒耳,非不壽之謂也。J 《鬻子》,《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載《鬻子》二十二篇,小説家類録《鬻子説》十九篇,則漢時當有兩部《鬻子》,一爲道家言,一爲小説家言。馬總《意林》節選《鬻子》敉條,注云:f 一卷六篇。』《意林》源自梁庾仲容《子鈔》,則《鬻子》在南朝之時已爲殘卷。唐逢行珪注《鬻子》『依《漢書•藝文志》雖有六篇,今此本乃有十四篇。』逢行珪言《漢書》載《鬻子》六篇,當爲誤記,而其所見傳本則爲I四篇。此後,《崇文總目》著録卜四篇,高似孫《子略》作十二篇,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載《鬻子》一卷十五篇,陸佃農師所校,未見傳本。由此看來,《漢書•藝文志》所著録《鬻子》二十二篇至少

    在南朝時已經散佚爲六篇。而現傳世本爲逢行珪《鬻子》注本十四篇。關於此書性質,宋鄭樵《通志•藝文略》、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一將其歸人道家類,《宋史.藝文志》則人雜家類,《四庫全書總目》同之,並云:『疑即小説家之《鬻子説》也。』拙著《鬻子校理》亦以今存《鬻子》殘卷類似小説家,並認爲乃『隋唐以前隨手摘録的抄本』。也有學者撰文指出,今本《鬻子》並非僞書,乃是《鬻子》殘卷。

    《鬻子》一書多有散佚,《列子》徵引《鬻子》四則,言道體虛無,守弱去名’皆道家語。傳本《鬻子》則主要討論治國之道,認爲治國的要道在於尊賢愛民,即要治理好一侗國家,首先需要一個良好的領導團體。它以大禹和商湯皆獲七大夫共同治理國家而使天下太平(《禹政第六》《湯政天下至紂第七》,明正統《道藏》本,以下引文亦均川此本)爲例, 論證此事。雖然這十四侗大夫的姓名大多數不見於史籍,大體出於虚構,但它尊賢的主張無疑是很明確的。

    在尊賢的主張確立之後,《鬻子》也對如何區分賢與不賢進行了討論。其曰:『民者, 賢不肖之杖也。』認爲人民滿意與否是衡量賢能與否最重要的因素。並進一步提出r明主撰吏焉,必使民興焉。士民與之,明上舉之。士民苦之,明上去之』,『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撰卿相矣』(《撰吏五帝一r王傳政乙第三》)。

    《鬻子》除了主張君王選擇官吏要以百姓的觀點爲衡量標準外,還主張在行政過程中充分聽取民意,如大禹f門懸鐘鼓鐸磐而置鞀j,聽五聲而知民情(《上禹政第六》)。雖然大禹以聽五聲與大禹有七大夫而天下治一樣,不一定是歷史事實,但也基本反映出了《鬻子》一書在治國方面的基本思想。

    在尊賢愛民原則確立後,《鬻子》則涉及具體的治國之術,即所謂『帝王之器J。《鬻子》曰:「發教施令爲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 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五》) 它主張君王要積極有爲,而『仁』、f信」、『和』、『道』是帝王治理天下的四種利器, 應對此加以充分運用。圣王在上,用此四器,諸侯之間和平相處,不會有侵略戰争,和睦和處'也不會有私鬥。同時'圣王在上'使生産發展'男耕女織'人民的生活有保障'因此人民自然壽命延長'而得其天命。

    《鬻子》從根本上強調人爲萬物之長、萬物之靈'而乛善一與乛行一是其最重要的因素。它説:天地闢而萬物生'萬物生而人爲政一又説:一人化而爲善'獸化而爲惡。人而不善者'謂之獸。一冖…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一一説明人與禽獸的區别在於善與不善而所謂乛善一就是指道德理性。人與禽獸之間的區別就是人有道德理性'而禽獸祇有依靠本能。一鬻子一在討論道德理性時'重視實際行動'乛君子非人者'不出之於辭'而施之於行。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一冖一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一一。它認爲通過人的道德理性'將之發揮出來並落實到生活中'就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乛和最終實現天下大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