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安徽通史 全10册 2011

安徽通史 全10册 2011

¥25.00價格

安徽通史 全10册 2011

  • 安徽通史 全10册 2011

    《安徽通史》是2011年安徽人民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鑫义//张子侠。

     
    《安徽通史》是安徽省第一部通史,是我省重点文化工程。它集我省史学专家和理论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历时七年集体创作而成。书稿具有如下特色:
    1.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2.史料的丰富性和权威性;
    3.寓论于史,论从史出。
    它作为集安徽史料之大成的巨著,对安徽史学乃至中国史学的教学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八百里皖江两岸演绎了多少波澜壮阔,又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300多年的安徽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作为通史性质的著作,《安徽通史》的编写者广泛吸取学术界现在已有的学术成果,充分利用**手资料,收入了近年来对安徽历史人物、事件的*新研究成果。《安徽通史》的面世,不仅填补了安徽省历史学科研究的空白,也为国内外读者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安徽历史,提供了一部便于检索和系统阅读的新型工具书。
     
     
    详细描述:
     
    安徽自康熙六年建省,至今虽已有约340年的历史,但一直缺乏一部系统性强、学术含量高的通史。多个部门和几十位史学家历时8年,完成了《安徽通史》的编撰工作。《安徽通史》八卷十册,600万字,分别为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十国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上下册)、民国卷(上下册)、新中国卷。时间跨度从洪荒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初的1952年。
     
      “尊重历史事实,是则是,非则非,秉笔直陈,不用春秋笔法,把编写者的主观判断排除在《安徽通史》之外,把历史事实展现给读者,把评说的空间留给读者。”当初在编撰《安徽通史》时,编写人员就一直坚持这一原则。
     
      作为通史性质的著作,《安徽通史》的编写者广泛吸取学术界现在已有的学术成果,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收入了近年来对安徽历史人物、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像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重要历史人物,和桐城派、徽文化、建安文学等重要文化现象,在《中国通史》中虽有一定表述,但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而在此次编史中则有了浓墨重彩的展示。”
     
      编写者表示,此次编写安徽通史过程中,发现和使用了很多新资料,这也是安徽通史的一大亮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书稿编成后,还广泛邀请国内权威的学者进行两轮专家审读,这也保证了书稿的学术质量。
     
      除了资料详实,编史的体例和修史方法也有创新。据介绍,该安徽通史以历史发展为序,按朝代排列,以社会横断面或重要史实为基本编纂单元,体例以章节为主要架构,采用开放式的编排方式,通过大量文字和图片,展现了安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风貌。
     
      《安徽通史》的面世,不仅填补了我省历史学科研究的空白,也为国内外读者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安徽历史,提供了一部便于检索和系统阅读的新型工具书
     
     
     
    《安徽通史》书目:
     
    安徽通史 1 先秦卷
     
    安徽通史 2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安徽通史 3 隋唐五代十国卷
     
    安徽通史 4 宋金元卷
     
    安徽通史 5 明代卷
     
    安徽通史 6 清代卷 上
     
    安徽通史 7 清代卷 下
     
    安徽通史 8 民国卷 上
     
    安徽通史 9 民国卷 下
     
    安徽通史 10 新中国卷
     
     
     
    《安徽通史》读后,觉得优点颇多,比我预期想象的还好,确实是一部资料翔实、观点明晰、体例严谨的地方史好教材。
        这部地方史的好,首先在于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弘扬爱国主义、服务省情教育为己任。”这样旗帜鲜明地提出编写比书的目的与任务,与某些不谈为现实服务空谈为学术而学术,散布安徽落后、难于发展论的态度相比,其高低优劣是显而易见的。古人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故国故乡的情结是不能忘怀的。然而,前些时候不知从哪里刮来一阵阵西风,使人们本应抱有的爱国思乡情结随同飘散了。本书则用历史事实说话,教育人们了解安徽的过去,安徽是可爱的;从而激发人们珍惜安徽的现在,更加努力地去建设安徽的未来。这样做很有必要,只有指导思想正确,才能编出高水平的书来。
        其次,本书的编者为了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的目的,完成服务省情教育的任务,主要突出了以下三条线索,我认为也是作得很好的。
        一是突出了安徽悠久的历史:本书用具体事实说明,长达数千年的安徽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突出了安徽灿烂的文化成就: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安徽先民们,创造过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资料证明,不管在哪些方面,安徽省都为历史做出过突出贡献。真可谓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文化之邦。
        三是突出了安徽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全l各族人民一样,安徽的先民们对沉重的阶级剥削和残酷的民族压迫,也是不堪忍受经常奋起反抗斗争的。本书用不少篇幅论述了江淮人民的反抗斗争的英勇事迹。读到这些光辉的篇章,不能不令人油然起敬,感到骄傲。
          抓住了这三条,就可能使读者得到真正有用的历史如识,正确地了解安徽的过去,达到服务省情教育的目的。
          再其次,本书的优点还在于它的体例严谨和写作认真。第一谈体例,本书采用了按时期分章,按事类分节,以事件人物系目的办法,纲举目张,一目了然。通认全书,可让读者了解安尉历史的全貌.获得系统的知识,起到教科书的作用;如果来不及细读全书,读者也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各个时期某一方面的事件和人物,把本书作为工具书来使用。这个办法很好。第二谈文风,本书作者主要都是在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专家,一般都有多年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在科学性上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他们在写作此书时保持严肃认真的精神。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埋头苦干,一丝不苟,多次聚会磋商,数易其稿。全书不少章节是无所依傍的,从搜集材料到编辑成书,难度极大。编者们将各种类型的史料化为现代的语体文,进行生动的叙述,使全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都是应该肯定的。据我看这部书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到文献资料、文字表达,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堪称我省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安徽历史的优秀著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书的质量,也谈几句感到不足的看法。例如,全书二十章分头编写,各自为主,势难照顾全面,前后统一。如能加上前言结语,总结几条带规律性的东西来,也许可以更加提高读者醒目感。《系列专著》前言中的某些论点,在本书中似乎也没有进行更具抹的阐述。安徽地方史是中华民族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治水和农业的关系;皖省经济区域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转移;近代经济滞后的原因;人才辈出的原因和影响等,都不是某一章节可能胜任,而是需要综合古今,进行系统总结.才能完成任务的。某些章节的书目,在时间和事类的矛盾上,也处理得不理想。例如,大泽乡首义放在范谤之后,就很不习惯。第四章把曹操、周瑜、鲁肃放到祖迅北伐、肥水之战以后讲,也属同样的毛病。
        总之,除经济、文化而外,最好按时间顺序为好。按理论说,安徽历史的内容太丰富了,区区六十万字的篇幅,不可能包罗万象,挂一漏万是不可避免的。但读者私下总还是希望尽可能多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又如,管仲其人、其书尽管尚有争论,但“颍水”一说未尝不可,象老子那样让他在安徽史中占几行地位。新安理学似也欠缺,解放战争时期的安徽大学,正文中只字不提,也令人遗憾。这都是一些不大的问题,无伤大雅,权作要求过高的希望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