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全5册 2017高清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全5册 2017高清

¥15.00價格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全5册 2017高清

  •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全5册 2017高清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PDF电子书全5册,由凤凰出版社2017年出版。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采用“竭泽而渔”的方式,全面搜集、考辨、汇编宋代史书、笔记、别集、总集、类书、辞书、地方志等等门类著作中所有与科举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时间为结构线索,编排罗列,分北宋、南宋、综合三卷,大致呈现出宋代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文学风气的发展及其转变历程,给学界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从而填补宋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诸多空白。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书目: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北宋卷 上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北宋卷 下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南宋卷 上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南宋卷 上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  综合卷

     

     

     

     

    《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出版说明: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唐,绵延发展,一直到清末,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最为重要的制度。宋代是科举制度的成熟完善时期。宋代建立起弥封、编排、誊录、锁院等系列制度,且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之三级考试制度,由此建立起“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公正录取原则。相应的,唐人公荐作法和“通榜”制度被废除。同时,宋人极大扩充了科举录取名额。唐代进士科一届录取的名额,少则不到十名,多则也只有二三十名。宋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是唐代的十倍以上,甚至是数十倍。于是,科举制度成为宋代后备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而后近千年的科举考试,大体上延续了宋代制度。换言之,在科举制度史上,宋代处于极其关键的转型时期,科举制度因此走向成熟完善。

    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的建立和科举录取名额的极大扩充,改变了宋代官员队伍的成分结构。大量勤奋刻苦有远大志向的知识分子涌入仕途,成为政坛上的主体力量。宋代高层官僚,绝大多数出身科举。《宋史·宰辅表》列宋宰相133名,科举出身者高达123名,占92%。其中,尤其是出身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成为现实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最有活力的推动者,如范仲淹、王安石等。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态也因此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具体而言,真正的文官制度就是在宋代确立起来的。学者将宋代称之为“近世”,即着眼于此。

    从宋代文学创作的立场观察问题,宋代科举制度与文学演变的关系变得更加宽泛、更加密切。纵观宋代文学家群体,有如下三点不同于以前朝代的特征:其一,绝大多数都是科举考试出身,其中相当一部分官至显赫;其二,这些科举出身的朝延显贵,往往都是一流的文学家,领导了当时文坛的创作风气,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等;其三,这些身兼朝廷权贵与文坛领袖者,许多人都做过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往往对科举制度的变革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已经被付诸实践,反过来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起了导向作用。他们同时也借助科举考试来引导当时文风。

    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影响到社会风尚的转移。它将广泛阶层的注意力吸引到“寒窗苦读”上去,形成普遍的求学好学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对科举高中者尊尚的风气,形成了对文坛成名人物崇拜的风气。宋代历年参加贡举的人数不断增加,太宗即位第一次贡举时(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已有5300人参加考试;真宗即位第一次贡举时(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激增到2万人。其后,朝廷要求贡举解额压缩到4000人到15000人之间,但总是要超额。这是参加中央“省试”的人数。参加各地发解试的读书人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据估计,仁宗时全国参加发解试的人数在42万左右。南宋战乱稍稍平定,应试者“大郡至万余人,小郡亦不下数千人。”(《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七)同样,两宋考取进士的人群数量也相当庞大,学者估计有十一万余人。

    然而,关于宋代科举考试史料的整理、宋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却有诸多学术空白点。近年来,从科举制度的角度审视宋代文学演变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祝尚书先生《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林岩先生《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等专著陆续出版。比较起来,反而是宋代科举史学研究相对滞后。此前学者研究宋代制度史,对科举制度也只是叙述大概,至今没
    有一部比较深入详尽的宋代科举史问世。究其原因,与宋代文献资料过于浩繁有关。宋代印刷术有了极大发展,保留至今的文献书籍浩瀚丰富与前代比较,宋代堪称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留存至今的科举文献资料没有得到全面爬梳整理之前,就无法对宋代科举制度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对宋代社会的转型、社会风尚的转移、文学风气的转变等等重大问题,也无法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宋代科举文献资料的比较全面之收集、编年、考辨,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瓶颈”。此项研究工作,涉及的文献面极其宽泛,工作量惊人,需要一点“皓首穷经”的精神。

    近年来,大量宋代文献之出版,电子文献检索手段之多样化,皆为宋代科举文献资料整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专著力求“竭泽而渔”,全面整理宋代留存至今的史书、笔记、类书、别集、总集、地方志等等门类著作中所有与科举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时间为结构线索,编排罗列。对其中存疑的文献资料做出简要考辨论证,力图澄清事实,尽可能还原历史。资料编年有两条标准:其一,作年;其二,内容与该事件相关。编年依据便于阅读、便于事件梳理的原则,处理所有的科举资料文献。本专著依据资料长编模式,大致呈现出宋代科举制度演变之过程,揭示制度演变之原因,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观念、文学风气的转变发展历程。希望通过文献整理这个窗口,给学界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史,从而推动今人对宋代学术之研究的全面深入。

    本专著分为北宋卷、南宋卷、综合卷。凡综述性文献资料,皆入综合卷。综合卷简单依据史书、笔记、文集分类。又,文集文献无法确切编年者,姑置于综合卷,以避免系年部分过于臃肿。诗话、类书等等,且置于笔记类,以免分类芜杂。南宋末年数条资料,与南宋科举有关,然作于元朝,亦置于综合卷。部分诗文,今人所作之宋人年谱已有系年,然证据不足,暂置于综合卷。

    如前所言,宋代书籍文献卷帙繁多,文献之重复时时出现,如史书与史书、史书与文集、史书与类书,等等。本专著在力求文献资料完备呈现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精炼简约,避免相同文献资料的重复编录,避免拖沓冗长。重复文献资料之编录,大致依据两条原则:原始性和完整性,即编录最早的和最全面的文献资料。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会要》之资料有完全重复者,《续资治通鉴长编》往往取自《宋会要》,而加简写,故《续资治通鉴长编》资料不再重复录入。但是,如果重复的文献资料包涵不同的信息量,则一并编录。所有编录的文献资料,皆标明原始出处。或标明卷数,或标明页数,皆依据读者翻阅检索方便之原则,而不做简单的整齐划一模式,以避免繁琐。

    此外,需要补充说明六点。第一,引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某些材料,为保持原段落完整性,不根据日期拆分。第二,锁院酬唱诗歌,内容与科举没有关联者,只录诗题,不录原文。第三,宋代学校教育兴盛,其教学原则大致依据科举考试之需求。如果文献叙述核心在于办学或教育,与科举关系相对疏远,就不一一编录,如各地的建学记等等。第四,宋人除科举考试外,其他场合亦多试策,如试馆职等。故,宋人文集中之策问,如没有明确标为科举者,皆不编录。第五,多数宋人都是屡次参加科举,其谢解文或非中第前一年之作,姑皆系于中第之前一年。其谢解、谢及第诸文,所作月日不可确定者,谢解文姑系于秋季,谢及第文姑系于“进士名录”之后。第六,武举文献资料,编录从略;医学、算学等考试文献资料,不予编录。

    本专著文献资料之编录,尽量利用学者已有之学术成果,如校点、编年、笺注等等。在“引用书目”部分,大部分已有详尽著录。亦有大量年谱和编年著述在正文和“引用书目”中无法得以体现,如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王兆鹏《两宋词人年谱》、李一飞《杨亿年谱》、王晓波《寇准年谱》、蔡维锬《蔡襄年谱》、颜中其等《苏颂年谱》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白敦仁《陈与义年谱》于北山《陆游年谱》、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于北山《杨万里年谱》、张剑《晁说之研究》、韩酉山《韩南润年谱》、周梦江《叶适年谱》、彭东焕《魏了翁年谱》、申利《文彦博年谱》、方星移《宋四家词人年谱》等等,在此一并致谢。“引用书目”,用撰、著、编、编著、编撰、编集、校点、点校、笺注、校笺、整理、集注等,皆依原书封页标明而定,不强求一致欲以一己之力,穷尽宋代科举文献资料,且予以确切精当之编年,当然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本专著挂一漏万,疏漏舛误之处必多,尚祈方家不吝赐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