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全6册 2014高清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全6册 2014高清

¥18.00價格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全6册 2014高清

  •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全6册 2014高清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PDF电子书全6册,由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对蜀人傅增湘历时十六年编成的巴蜀地方文章总集《宋代蜀文辑存》作了重新整理、点校、补辑,并新编了《篇目分类索引》,集校注、考证、检索功用于一身。本书丰富了有关蜀学的研究手段,一方面弥补了《宋代蜀文辑存》相关研究的不足,促进了蜀学文献研究的发展,为巴蜀断代文献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家园,推动巴蜀文化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开发、蜀学研究提供了信实可靠的文献资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书目: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1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2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3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4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5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  6

     

     

     

     

     

     

    《宋代蜀文輯存校補》出版说明:

    《宋代蜀文輯存》是近代著名文獻學家傅增湘編纂的一部地方文章總集,旨在搜羅宋代巴蜀地區作家别集以外的文章,歷時十六年編成,總計一百卷,收作者四百五十餘人,文章二千六百多篇,藴含有關巴蜀地方文學、文獻以及蜀學研究的珍貴資料,内容涉及思想、政治、軍事、經濟、法律、天文、地理以及工農業生產等多個方面。因此,將《宋代蜀文輯存》整理出來,輔之以“篇目分類索引”,新撰“作家小傳”等,將大大豐富有關蜀學的研究手段,拓展研究範圉,弘揚巴蜀文明,促進地方經濟建设,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宋代蜀文輯存》的纂輯

    《宋代蜀文輯存》一百卷,近人傅增湘纂輯。
    傅增湘(-八七二—一九五),宇沅叔,别號書潛、雙鑒樓主人、清泉逸叟、長春室主人、藏園老人等,四川江安縣人。光緒二十四年進士,曾任直隸提學使。辛亥革命後,歷任肅政鏖肅政史,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曾任教育總長。“五四”運動中,因反對北洋政府罷免蔡元培,受牽連免職,此後即潛心收藏圖書和研究版本目録學。一九二七年任故宫博物院圖書館館長,一九二九年赴日本訪書。總計藏書逾二十萬卷,不乏宋金元刻本及明清善本,是近代著名的藏晝家。精硏目録學和版本學,著有《藏園群書經眼録》,刊有《雙鑒樓叢書》蜀賢叢書》等。《宋代蜀文輯存》則是他嘔心編纂鄉邦文獻的代表作。

    所謂鄉邦文獻,一般是指編者故鄉人物著述、鄉土史志以及地方金石版刻文獻等。傅增湘對鄉邦文獻的摯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鄉邦文獻的刻意收集,二是對鄉賢著述的編刻傳揚。傅先生對鄉邦文獻的摯愛,有口皆碑。在他七十歲髙齡時,曾傾盡家財收購宋蜀刻夲《南華真經》,“明知舉之將力窮於絕臏,設使縱之,必悔失於交臂。審慮徘徊,情難自已,遂毅然舉債收之。”又如明初刻本《蜀鑑》“詳於江山險易、道里遠近及歷代戰争餉運之徑途,要有深旨”,他收藏之後即加以訂正,“異日當取余校本重訂刊行,以饗鄉人,倘得嗜學之士,就郭氏之例,採宋元以來之事迹,輯成續編,則裨益於鄉國,其功尤偉矣。”至於收傅先生編纂《宋代蜀文輯存》的工作,開始於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四四年初完稿並刊行,可見他對此書的用心良苦。孫鴻猷序稱:“昔楊升庵編纂《蜀藝文志》,越二十八日而書成。先生雪纂星抄,歷十六年之久,積稿充於棟宇。其用心之苦,肆力之勤,執事之敬慎而强毅,以視前賢爲何如也!”龍門書店重印版前載劉子健《重印小引》說:“傅先生的編纂,是極有系統,極詳盡的整理。因爲是在抗戰中淪陷區出版的,不但流傳不廣,連知道有這部書的都不多。重印以後,一定對於今後從事研究宋代的學人,有很大方便。”


    此書刻印於一九四四年,因工程浩大,造價昂貴,傅先生不得已出售宋元抄校本一百多種,並在友人孫仲山資助下,再加陶心如親自督工,纔印成二百五十部。其時在佔區,傅先生面對倭寇佔我領土、亡我文明的雙重侵略,編纂並出版一部包含大量宣揚抵抗外族侵略文字的著作,需要多大的膽讖和勇氣!其中藴含的愛國深情和對故土的眷戀,更是不言自明。儘管此書在當時流傳不廣,但它在後世爲人所重,影響逐漸擴大,却是理所當然。一九七一年香港龍門書店影印,一九七四年臺灣新文豐出版社再度影印,二○○五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發行,各大圖書館收藏,學者引用滋多,也引起了研究者對該書的重視。

    繼承和發揚蜀人編纂總集的傳統

    巴蜀學人素來注重鄉邦文獻,也有編纂地方總集的傳統,從宋代的《成都文類》,到明代的《全蜀藝文志》,再到近代的《宋代蜀文輯存》,以及今天的《歷代蜀詞全輯》和正在編纂中的《巴蜀全書》等,爲我們展現了古代巴蜀地區燦孄輝煌的創作成就,也提供了極爲豐富的文獻資料,滋潤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同時,由於僻處一隅,對瞭解中原文化造成一定障礙,蜀籍先賢們爲彌補地域上的先天不足,作岀了種種不懈的努力,而于編纂地方總集外,他們也編纂全國總集,以應付科舉和學習文化知識之需。從《唐三百家文粹》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直至今天的《全宋文》等,均可看出蜀人對總集編纂的重視。

    編纂總集是保存和傳播詩文的好方法,自《詩經》楚辭》文選》以下,一直到今天,這一優良傳統始終得以繼承和發展。在這一特定的領域,巴蜀大地有着突出的貢獻,巴蜀地方總集的編纂源遠流長,表現不俗。據《蜀中廣記》卷九七所載,早在唐大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前後,岑參任嘉州司馬時,編有《嘉定詩》,是較早的地方詩歌總集。王蜀時嘉州司馬劉贊編有《蜀國文英》八卷,北宋時章尞編纂《成都古今詩集》六卷,南宋嘉定中廣都費士戣纂集《固陵集》二十卷◎,可惜這些地方總集失傳已久,無從考見其編録情况。

    今存最早的蜀地總集,是五代後蜀趙崇祚編選的《花間集》,這乜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詞總集,所收作者十八家,多爲蜀人或在蜀任官、生活者,史稱“花間詞派”,收詞“五百首,此近世倚聲填詞之祖也”。

    流傳至今的《成都文類》五十卷,由袁說友囑托扈仲榮等編纂於慶元年間,則爲我們考察蜀地總集編纂情况提供了又一個範本。“所録凡賦一卷,詩歌十四卷,文三十五卷。上起西漢,下迄孝宗淳熙間,凡一千篇有奇。分爲十有一門,各以文體相從,故曰‘文類’。每類之中,又各有子目,頗傷繁碎,然《昭明文選》已創是例,宋人編杜甫、蘇軾詩,亦往往如斯,當時風尚使然,不足怪也。以楊慎《全蜀藝文志》校之,所載不免於掛漏。然此集創始難工,而慎書踵事而增,則易於爲力,固不能一例視之θ”是書在編例上踵承《文選》,詩文兼收,按文體編排。所收詩文,以事涉成都(實則泛及全蜀)爲準,而不論作者是否蜀人,而成都作家作於他處之文,也不列人,完全符合地方總集的編纂方法。所收詩文,以宋代居多,卷帙較司馬劉贊《蜀國文英》八卷、章粢《成都古今詩集》六卷已大幅增加,宋代蜀郡人文盛况,於此也可略見一斑。據袁說友序:“爰屬寮士,摭諸方策,裒諸碑識,流傳之所膾炙,友土之所見聞,大篇雄章,英詞綺語,折法度,極炫耀,其以益而文者,悉登載而彙輯焉。”這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求精,即摘録爲成都而作的名篇,從而繼承了《文選》的選文標準;二是求全,即将“以益而文者,悉登載而彙輯”,則是凡所謂名篇者,盡量登録,因此數量增多,不可能做到篇篇精華。貪多與求精本是兩个不同的標準,揉作體,結果只能是既不精也不全。該書從發凡起例之初,就已埋下體例不純的禍根,爲人詬病,理所當然。不過,也有因禍得福之處:因求全而保存了不少珍貴文獻,書中不乏僅見於此的篇章,連後來的《全蜀藝文志》也不載,其文獻價值因此倍增,爲人所重,得以留存後世。該書有清鈔本、《四庫全書》本及今人趙曉蘭整理本(中荜書局,二一一年出版)。

    楊慎所編《全蜀藝文志》,成於明嘉靖二十年,序稱“始事以八月乙卯,竣事以九月甲申,自角匝轸,廿八日以畢”,二十八天編成百餘萬字的總集,其神速固然令人驚嘆,但也與編纂基礎密切相硎:“先君子在館閣日,嘗取袁說友所著《成都文類》、李光所編《固陵文類》及成都丙丁兩《記》《輿地紀勝》一書,上下旁搜,左右采獲,欲纂爲《蜀文獻志》而未果也。大中丞東阜劉公禮聘舊史氏玉壘王君舜卿、方洲楊君實卿編録全志,而謬以藝文一局委之慎。乃撿故簏,探行箧,參之近志,復釆諸家,擇其菁華,褫其繁重,拾其遺逸,翦其稂稗·。”

    可見,楊慎是在其父所編未完稿《蜀文獻志》的基礎之上,爲《四川總志》編纂藝文部分,又參考出土文獻,而成是編。因此,盡管速成,但編纂質量仍不低,劉琳、王曉波先生認爲:“《全蜀藝文志》之所以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還在於楊慎選録詩文的標準與一般詩文選集有所不同,一般詩文選集主要從文學的角度來進行選擇,而楊慎的視野則更爲廣闊,他更注意於詩文的史料價值,也就是說,他更注意從史志的角度來選文。”“較之《成都文類》,增加了世家、傳、碑目譜、跋、行記、題名等文體,這說明前者收文的範圍較之後者更爲廣泛。在這些文體下所收録之文,多是珍貴的四川史資料。”楊慎雖說是文學大師,但因爲修志的緣故,他增加類目,選録具有史料價值的詩文,以符合通志的要求,從而造成了《全蜀藝文志》與一般詩文選集在价值取向上的差異。不過,按文體編纂,仍同於《文選》以下諸選集,故明俞廷舉稱其“卷帙浩繁,各體具備,不啻《昭明文選》”。。至於選録文章的範圍,“凡名宦遊士篇咏,關於蜀者載之;若蜀人作僅一篇傳者·非闋於蜀亦得載焉,用程篁墩《新安文獻志》例也。諸家全集,如杜與蘇,盛行於世者,只載百一,從吕成公《文鑑》例也。同時年近諸大老之作,皆不敢録,以避去取之嫌,循海虞吴敏德《文章辨體》例也。”選録有碉巴蜀的詩文,正是地方總集的編法;詩文非關蜀事,但作者是蜀人且作品傳存稀少,也予以甄録,也符合地方志藝文因人存文的編法;至於不録同時人作品,以免好惡褒貶之譏,也是審慎的修志態度。可以說,《全蜀藝文志》絕非倉促成編,應付了事,而是楊慎傳存鄉邦文獻的用力之作。

    明代釣輯蜀地總集者,還有傅振商輯《蜀藻幽勝録》四卷,曹學佺輯《四川集》五卷,費經虞輯《蜀明詩》十五卷。近人吴虞輯有《蜀十五家詞》十七卷,傅增湘輯《明蜀中十二家詩鈔》。今人李誼有《歷代蜀詞全輯》歷代蜀詞全輯續編》廖永詳輯有《蜀詩總集》十二卷,許昑雪、許盂青輯有《宋代蜀詩輯存》等。

    此外,蜀人還編纂刻印了一些總集,如成都吕商隱編《三蘇遺文》,眉山成叔陽編《唐三百家文粹》四百卷等。五代後蜀韋觳編選《才調集》十卷,以“韻高”“詞麗”爲選録標凖,收録唐詩人一百八十人,詩一千首,是現存唐五代人選唐詩中規模最大的一種。而無名氏所編《二百家名賢文粹》三百卷,今存近二百卷,前有王稱序,稱:“吾鄉抑文章之所自出,鄉人有欲集國朝聞人勝士之文,刊爲一集者,屬予爲序。”則是書乃眉山人所編,當與《唐三百家文粹》性質相類,未知是否也爲成叔陽所編。其成書時限在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一一九六年)前後,稍晩於吕祖謙所編《宋文鑑》,分論著、策、書、碑記、序、雜文六大類,六十二門,與《宋文鑑》所分六十一門大抵相當,選文及編例均沿用《文選》之法。唯所選二百家之中,蜀人已近六十家,幾乎佔有三分之一的分量,對蜀文輯佚具有重要價值。所收文章,宋人文集漏收者也不在少數,如收録斜川居士蘇過文章十餘篇,見於《斜川集》者僅一篇,其文獻價值十分珍貴。

    清乾隆年間,李調元輯《全五代詩》一百卷,較《全唐詩》略有增補。四川大學古籍所編纂《全宋文》,則是當今蜀人對總集編纂的最新貢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