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本史记注译 全10册 2011 高清

宋本史记注译 全10册 2011 高清

¥25.00價格

宋本史记注译 全10册 2011 高清

  • 宋本史记注译 全10册 2011 高清

    《宋本史记注译》PDF电子书共10册,由三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宋本史记注译》由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担纲主编,赵望秦教授任执行主编,是《史记》点校今译的新成果,集中了张新科、胡安顺、李颖科等十余位教授,经过20余年的反复雕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史记》研究版本。本书以百衲本《史记》(南宋黄善夫刻本)为底本,可谓独具一格,在文字及形式方面都很好地保留了底本原貌,断句标点时又广泛吸收学人研究成果,较之他本多有改进,而在今译上则全面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译。
    《宋本史记注译》在保留古注的同时,进行语体文翻译,对一般读者了解《史记》和“三家注”(《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宋本史记注译》不加新注而用“三家注”(《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便于专业研究者使用;每篇原文后附以今译,又便于一般读者在今译的帮助下阅读原文和旧注,从而逐渐提高接受文化遗产的能力
    《史记》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上起五帝,下至秦汉,绳绳继继,一脉相承,形成了我国第一部内容广阔、体制完整、规模宏伟的通史。其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史学范围,不论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宗教、学术、民俗、科技、医学、民族、天文、地理、文学等哪一方面进行研究,都可取得丰硕成果,从而也可以看出《史记》在总结中华民族三千年文化传统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
    《宋本史记注译(套装共10册)》方向立足文学本位,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以长安文化为背景,对中国文学进行系统研究。(1)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精神。主要研究长安文化的内涵、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对中国文学精神所产生的影响。(2)汉唐文学研究。主要研究长安文化形成时期以《史记》和汉赋为代表的盛世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及对后来长安文化的奠基作用,研究唐代作家作品、唐代文化与文学、唐代政治与文学等,探讨汉唐时期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3)汉唐文学的域外传播。主要对汉唐文学在域外的传播、汉唐文学对域外文化的影响、长安文化对域外文化的接受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4)古今文学演变。以长安文化为切人点,探讨长安文化辐射下“后长安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陕西文学的内在演变。

     

    《宋本史记注译》序言:

    自传说中的炎帝、黄帝经夏、商而至西周,经济文化已相当发达。周室衰微,五霸争雄,七雄竟起,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秦始皇“续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①,废分封诸侯之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收兵器,定币制,书同文,车同轨,一法度衡石丈尺,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经济文化高潮眼看就要到来。可惜秦始皇不顾客观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变,依然坚持暴政,焚书坑儒,虐用其民,民不堪命,于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②,并起而亡秦,空前强大的秦王朝便迅速瓦解于全国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之中。

    西汉是继秦王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汉承秦制”,却吸取秦王朝“仁义不施”的教训,针对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疮伤,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出现了中国封建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据《史记’平准书》所述,从汉兴至武帝初即位的七十馀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派张骞通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又派唐蒙至
    夜郎,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用卫青、霍去病为将,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力的雄厚,疆域的拓展,社会秩序的稳定,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东方巨人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高潮以空前磅礴的气势奔腾而至,要求人们对炎黄以来数千年的文化进行总结。而及时肩负起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便是世界文化巨人司马迁;对炎黄以来数千年文化作出全面总结的,便是司马
    迁以数十年心血凝聚而成的宏伟巨著《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出身于史官世家,其远祖在周朝累世任史官。其父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③,博学多闻,精通先秦古籍及诸子百家之学,在汉武帝时长期任太史令。其《论六家要指》对儒、道、法、墨、名、阴阳各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司马迁童年“耕牧河山之阳”^。十岁赴长安,在父亲指导下博览群书。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由于掌管天文术数、备知天地古今万物而成为文化学术之宗,带有皇家学术顾问的意味,是当时最博学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司马谈因其先祖“世典周史”⑤,渴望克绍箕裘,重建史官家世,自然以史官的标准培养儿子。从《史记》看,司马迁所接受的,不仅是作为一个史官应首先具备的天文星历等天官知识,还有上古三代的王官学和战国时代的百家学以及其他文献,包括了从上古至当时的所有文化学术成果。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从这次壮游的路线看,他是先从文献中了解了大禹、孔子、屈原等伟大人物和楚汉战争的风云变化,心灵为之震荡,然后才沿着历史留下的闪光足迹进行实地考察和审美体验。在《史记》的有关篇章中,可与此相印证的记述屡见不鲜,例如:


    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
    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主,勾践可不谓贤
    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越王勾践世家》

    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
    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孔子世家》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屈原贾生列传》

    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
    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
    侯,不虚耳!
    一一《信陵君列传》


    在对历史遗迹、遗闻的考察、访问、凭吊、向往中受其感发,驰骋想象,视通八极,神游百代,从而开拓心胸,砥砺人品,激扬英风浩气,培养壮志豪情。这与遍览群籍,博古通今相辅相成,为《史记》的撰写准备了重要条件。宋人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宋人马存说:“子长平生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平生所尝游者皆在焉。”^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云:“秦汉之际,兵所出人之途,曲折变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山川郡国不易明,故曰东曰西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势了然。盖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未有过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之所能讥也。”⑨司马迁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不久,任郎中。汉制:二千石高级官员的子弟得以恩荫为郎官。司马谈为太史令,秩六百石,其子被提拔为郎中,可箅特殊待遇。郎中“掌守门户,出充车骑”⑩,得随侍皇帝,故司马迁自谓“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因此,他于元鼎五元(前112〉跟随汉武帝西到崆峒。次年,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元封元年(前丨⑴),司马迁又追随武帝东封泰山,游览了山东半岛,北向至碣石,经辽西一带,北达九原,自直道返回长安。他在《史记》中多次提到这次东部、北部之行的经历和感受: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赍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太公世家》
    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
    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蒙恬列传》
    此后,司马迁还跟随武帝到过不少地方,其足迹几乎遍及全中国。
    所到之处,观察山川形势,了解民情风俗,印证历史文献,补史料之不
    足,正传闻之说误,对于完成《史记》的浩大工程起了奠基作用。


    《宋本史记注译》目录:

    《宋本史记注译(第1册)》
    总序
    序言
    叙例
    史记集解序
    补史记序
    史记索隐序
    史记索隐后序
    史记正义序
    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
    史记目录
    三皇本纪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建元(已)[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本史记注译(第2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3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4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5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6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7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8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9册)》
    《宋本史记注译(第10册)》

    《宋本史记注译》书摘:

    [译文]
    辟阳候和吕太后有奸情,有的人就在孝惠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孝惠帝大怒,把辞阳候交给官吏审讯,想要杀掸他。吕太后感到惭愧,不能替他说情。大臣们大都痛恨辟阳侯的丑行,更想借此机会杀掉他。辟阳侯很着急,便派人想见平原君。平原君推辞道:“案件紧急,不敢会见您。”平原君请求会见孝惠帝的宠臣闳籍孺,劝
    说他道:“您被皇帝宠爱的原因,天下的人都知道。现在辟阳候和吕太后有奸情而被逮捕入狱,路上走的人都说您向皇帝进了谗言,想杀掉您。如果今天辟阳侯被皇帝杀了,明天太后心怀恼怒,也会杀掉您。您为什么不棵露上身替辟阳侯到皇帝面前求情呢?皇帝听从您的意见放出辟阳侯,太后必然大喜。两位主子都宠爱您,您
    也就会加倍富贵了。”于是闳藉孺非常恐惧,就听从了平原君的计谋,向皇帝求情,果然放出了辟阳候。辟阳侯在被囚禁时,想要会见平原君,平原君却不见辟阳候,辟阳候认为他背叛了自己,所以很是生气。等到他被平原君成功地救出之后,才大吃了一惊。

    [译文]
    孝文帝时,准南厉王杀死了辟阳侯,这是因为他和诸吕关系很深的缘故。文帝听说辞阳侯的门客平原君曾替他出谋划策,并派遣官吏去逮捕他并想治他的罪。听到官吏已到家门口,平原君想自杀。儿子们和官吏都说:“事情的结果还不知晓,为何要早早自杀呢?”平原君说:“我死了灾祸也就断绝了,也就不会连累你们了。”于是割颈自杀。孝文帝听到后感到惋惜,说:“我没有杀他的意思。”并召他的儿子,任命为太中大夫。平原君的儿子出使匈奴,由于单于悖慢无礼,就大骂单于,终于死在了匈奴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