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巫玉之光 及续集 全3册 2011彩图高清

巫玉之光 及续集 全3册 2011彩图高清

¥9.00價格

巫玉之光 及续集 全3册 2011彩图高清

  • 巫玉之光 及续集 全3册 2011彩图高清

    《巫玉之光》及续集共3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故宫出版社2005、2011年出版,杨伯达著 。


    《巫玉之光》是著名文物学家杨伯达先生关于玉器研究的又一部力作,由32篇近年来撰写、且大多为首次发表的论文组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玉文化专题论》,下编《玉文化板块论》。书中对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玉器重新鉴别、审视,从玉文化、玉学的角度加以诠释,在玉器的定名,以及其独树一帜的玉文化板块的划分、认定,史前原始宗教——巫教与史前玉神器——巫玉的联系,巫玉的内涵和形式的释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新颖、与众不同的见解,另辟蹊径,引领人们走进了一片玉器研究的新天地。

    《巫玉之光 续集》是继《巫玉之光》(2005年9月出版)之后的有关“巫玉”研究的第二本论文集,故名《巫玉之光·续集》

     


    《巫玉之光》及续集书目:

    巫玉之光    全1册
    巫玉之光    续集 上册
    巫玉之光    续集 下册

     

     

     

     

     

     


    《巫玉之光》出版说明:

    2002年末至2003年初,一场“非典”灾难在我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迎面扑来,我对这场来势凶猛的瘟疫毫无认识,照常过着我的“离而不休”的紧张生活。4月23日,从郑州机场登上返京的班机,刚刚坐下不久,便收到一份“健康登记表”,这时才感到形势严峻了。回京之后,形势果然不容乐观,北京已成为“非典”重灾区,北京人亦被视为传染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已不能到各地随意旅游,当然也不能像平时那样到四处去出差、考察了。我只好自觉地将自已封闭在家中,足不出户,但终究无法适应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人闲下来了,头脑却闲不住,二十余年在研究玉器和玉文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个个谜团,像链条似地萦绕于脑际。我随即将这些谜团逐一记录下来,诸如“玉亦神物也”、“巫以玉事神”、“黄帝食玉膏”、“播‘玉荣’于鍾山结出‘瑾瑜’,山川鬼神为食为飨”、“玉石分化”、“玉石之路”、“神徽”、“神徽——大阳神”、“工艺痕迹”、“玉美学”、“玉神学”,还有“玉璧是否为货币”、“玉璧乃大片肉也’”等等,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此起彼伏,使我不得安宁。

    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是浮在科研层面上的老问题,是些硬骨头,不大好啃,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此中确有主观认识问题,甚至也可以说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没有找到一团乱丝的头绪,无头绪便无从入手解开谜团之结。另一方面,诸多客观因素也影响到问题的及早解决。当今,宝玉石行业、收藏界和传媒部门都需要像我们这种“离而不休”的人为其服务,因要求过多,频率过高,确实令人难以应对,从而占用了我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使得专题研究工作时断时续,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思绪混乱,心境不宁。这种让人“苦不堪言”的状况到了去年抗“非典”期间却大为改观,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境况下,外界的干扰大为减少,诚如老子所言“祸兮福所倚”,我便因祸得福,获得了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宁静宽松的环境和充裕的时间,得以潜心思考我的研究方法。

    我一向主张文物工作者必须坚定地走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客观两方面条件都不成熟,便始终没有将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归根结底还是对文献没有吃透,更没有消化,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无所适从。我认为在研究、破译出土史前文化玉器这一点上,其最佳文献应是《山海经》,而不是《周礼》。鲁迅先生考订《山海经》为“巫书”,这一判断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确实从其记载中可以找到巫觋以玉事神的影子。至于山水的叙说,有不少带有巫觋信仰也就是原始宗教色彩的语言。我认为至少《山海经》中关于黄帝食飨“玉膏”、鬼神食飨瑾瑜的记载,确是史前巫觋的玉神学观的重要反映,虽不可信,但对破译史前古玉之谜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或借鉴价值的。如果在破译出土的史前古玉时不去利用《山海经》记载中的有用成分,则不可避免地会误入主观揣测的歧途。或许根据出土位置进行分析,能够得出一种或几种看法,但是永远不能抓住史前玉器的内涵和要害。此外,其他先秦古籍的有关文字以及甲骨、金文的研究成果,对破译史前古玉也是十分有用的。其实,我国早已有不少学者利用古文献相关记载和古文字学资料及其考证见解去诠释史前古玉并取得定成果,我不过是沿着先行者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前进,采用行之有效的以“巫书”释史前古玉的科研路子及其成功经验而已。

    在这抗“非典”的二三个月内,我率先写成了《玉神物解》,接着撰写《玉巫像辨》、《“一目国”玉人面考》、《玉神器说》、《中国五大玉资源的探讨》、《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论》、《“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中国古代玉器探源》、《中国玉的文化内涵及其定义》、《玉之美探微》、《关于玉琮王“凹孤痕”的思考—探讨早已泯灭的玉卜兆与玉契刻》、《鬼玉考》等论文。为了9月25日下午举办的奥运论坛的玉文化论坛,又撰写《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玉文化》一文。204年上半年,又撰写了《巫·玉·神泛论》、《玉锥面考》、《史前玉璧名实辨》、《史前和田玉神灵论》、《巫·玉·神简论》、《巫一玉一神整合模式论》等6篇。上述论文中的一部分先后于《中国文物报》和《故宫博物院院刊》、《考古与文物》、《东南文化》、《中原文物》、《考古》以及《南都学坛》等报刊上发表。这19篇有关史前玉文化论考性的文稿,都是按照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原则,力争以古文献提供的可靠史料和信息为依据,以破译二十余年来出土的史前玉器的疑团。

    其实,运用先秦古籍的记载以破译出土的史前玉器的研究工作已兴于20世纪80年代,譬如,由风胡子所说的黄帝之时“以玉为兵”而引申出“玉器时代”;从《说文解字》释“灵”为“巫以玉事神”,并结合大量古籍记载以释出土的玉琮的历史意义(详见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还有玉璧“神嵬食品说”(臧振、潘守永:《中国古玉文化·三·璧功能研究》)等等。这条道路是当代杰出的历史、考古学家在20世纪80~90年代开辟的,为文物、考古界运用古籍资料来考证出土史前玉器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遗憾的是我们古玉研究界对上述治学原则和科学方法没有很好理解,也没有落实在行动上,这就是我国古玉研究不能深入也不能提高的症结所在,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正如上述,20世纪以文献记载诠释出土史前玉器方面有了进展,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对古文献的某些记载研究不够的欠缺,其理解也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譬如风胡子为楚王解说玉兵时,特别提到“夫玉,亦神物也”,这句话正像楔子似地硬嵌于“以玉为兵”的话句中间,所以往往不被人们理解而怒略,对其内在意义视而不见。我认为从玉文化、玉学角度来看,“玉神物也”这句话比“以玉为兵”还重要。何以见之?因为这种说法是古文献中所见的指出玉是神物、有着神学基因的唯一记载,指出了玉的独特功能。玉是否是神物?有无神学基因?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风胡子说黄帝时以玉为兵,那个时代玉的实用功能空前地提高,但玉仍是神物,玉在史前文化上崇高的神灵地位是不应忽视的,同时,将一般的石头远远地抛在后面,促使玉石分化上了一个新台阶,玉成为神物,而石仍是一般的可用作工具的材料而已。在抗“非典”期间,我首先将粗浅认识整理成《玉神物解》一文,对玉神物这一要领作出三点解释:1.玉是神灵寄托之物体或外壳;2.玉是神之享物;3.玉是通神之神物,玉本身即是神(“物神”)。那么,用神物玉制成的玉器应是玉神器,这与文明时代的以“瑞”、“器”为主体的礼器是不同的。

    另一重要内涵是“巫以玉事神”,这一论断由来已久,本是《说文》对“灵”字的解释,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它提出巫、玉、神三者的垂直互动关系,巫事神必以玉,玉为巫、神间的中介,没有玉,巫则不能通神,神亦不能得到巫的供享,可知对于巫以及整个部落来说,玉是太重要了。此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字就是“事”字,事有奉、侍奉、服侍之意,如“不事王侯”(《易》)、“年长一倍,则父事之”(《礼·曲礼》),有下事上、子事父、臣事君、生事死之意。巫事神也有侍奉、服侍之意,其中亦有供奉、供享之意思在内。所以“事”不同于祭祀之“祀”。也就是说巫以玉事神是以玉享神,即供神食飨是其主要目的。这就是巫用世间的人要吃饭饮水才能活命的道理,也就是人的生存基本规律来解释神灵也要吃“玉”才能长生不老的原始的、朴素的神学观。《山海经·西山经》“举山”、“鍾山”的文字可证实这种对巫事神的朴素理解。

    本文集所收2003~2004年所撰论文,都是遵循上述返璞归真、以巫书破解巫玉的准则和愿望,对已发现的问题重新思考、探讨、分析、研究,并提出个人的新看法和新见解,供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参考。

    此外,在近年我还研究了有关地方玉材及其玉文化的资料,分别撰写《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珣玗琪考》、《丁沙地遗址出土“玉角”考》、《论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等5篇有关地域性的玉器和玉文化论文,也编入本文集中一并发表,以便促进地域玉器专题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不断深化。

    玉文化学是一门尚不为人所知的崭新的学术领域,同时,又是一个庞大科研课题,涉及地质、矿物、工艺、史学、文献、考古、宗教、美学等多种学科,需要各学科专家、学者们积极参与并共同合作,走向高层次的整合互动,方可取得成果我个人仅仅以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研究玉文化及破解一些谜团,得出粗浅的结论。因学识浅薄,专攻此重大课题确实力不从心,失实不确之处亦在所难免,望各位方家、学者不吝赐教。

    史前社会玉器往往由巫觋设计、雕琢并以器事神,从而推动了玉文化的第一个高潮的出现和形成,巫玉光辉普照大地,又为王玉之源泉、瑞器之根本,从而奠定了中华文明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故本集名为《巫玉之光》。书签由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惠题,不胜荣幸,特向饶老前辈致以深挚的谢意。


    《巫玉之光 续集》是继《巫玉之光》(2005年9月出版)之后的有关“巫玉”研究的第二本论文集,故名《巫玉之光·续集》

    《巫玉之光》所刊25篇文章中不少于14篇是2003年抗“非典”时期或之后撰写的。笔者在论证时遵循“以巫书释巫玉”的原则,力争运用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科学方法,避免“现代化”或“神秘化”的两种错误倾向,以期达到“返璞归真,恢复史前玉文化的本来面貌”之目的。这一解读出土史前古玉的宗旨和方法也是笔者研究古代艺术文物时所惯用的,可将其称为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现代化”或“神秘化”往往会把研究工作引入歧途,使认识与实践严重脱节,也使研究者难以达到既定目标,因此,只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才能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迷惘和曲折之后,我逐渐找到了上述宗旨和方法,并坚持以此宗旨或方法探讨有关我国史前玉文化的诸多课题。以古文献记载、注疏和古文字训诂成果为纲,以科学发掘出土的古玉器为目,纲举目张,我们便可逐一地解读出史前玉器的内涵和外延。我经常思考,出土的史前玉器不下千件,其空间地遍东西南北中,其时间跨度长达4000年,时空交错,多次易主,功能转化,错综复杂,这就是长达万年之久的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程。如果用“夫玉亦神物也”(《越绝书》第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十三)、巫以玉事神”(《说文解说》上“玉部”十四“靈”)以破译不下千件的史前玉器,便可贴近史前社会和人群,并使之得到科学解释。如史前玉器是“神物”,即“泛神论”的“物神”,是原始宗教的崇拜物;反过来,“巫以玉事神的训诂,便可理解为玉是巫用于事神的“神器”。许慎训诂“巫”字时云:“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神是“无形”,这是早期巫教的情况,“巫以玉事神”是巫教发展许久之后的事情,此时“神”仍“无形”,而“神器”是有形的。巫以有形的玉神器事“无形”之神,由巫一舞一无形进展到觋玉一神的阶段,所以可以说,史前玉文化实质上是“事神”的玉文化,也就是巫教玉文化。以上述古文献记载和古文字训诂足以破译出土史前玉器,即不外乎巫掌握着这些玉器,将其用作“事神”的玉神器。进一步,要解决各玉文化板块“事”何种“无形”之神、主要玉神器是何种形式、采取何种事神方式等深层次的问题,这就需要收集文献记载、图像与玉器等资料进行整合研究。这些出土的史前玉器的占有者是巫觋,其功能是为巫觋事神所用,是玉神器。史前玉器似乎不太可能掌握在世俗性的处理公共事务的首长手中,不可能用于打扮美身或标志身份的世俗生活之中,也不可能作为财富而贮存起来。这种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是打开史前玉器宝库的一把钥匙。

    《巫玉之光》出版之后,在2006~2008年的三年里,朝阳市政府召开了“牛河梁红山文化玉文化研讨会”;赤峰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政府相继举行有关古玉学、矿物学的研讨会或玉石节等学术或商贸活动;旅顺博物馆举办首届专家年会。笔者为上述学术会议撰写了《黄帝受命有云瑞夷巫事神琢瑞云—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积石冢出土玉勾云形器的文化基因密码兼论其与黄帝云瑞之关联》、《黄帝——一和田玉玉文化的倡导者及“玉石之路”的开拓者——从神话传说的信息角度看》、《东夷玉文化板块玉神器论》、《东北夷玉文化板块男觋早期巫教辨——兼论兴隆洼文化玉文化探源》、《中国和田玉玉文化三大文化基因论》及《璇玑、玉牙璧辨析——兼论夷玉与岫岩玉的关联》等论文,这些文章都是运用文献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求得两者互为对应补证、相辅相成的。牛河梁积石冢所出勾云形器是东夷群体的一种主要玉神器,发掘者认同其为“勾云形器”。近年,经查甲骨文的“云”字,确与勾云形器的“”、“⌒”、“?”三种符号致。勾云形器较殷商文字早两千余年,显然是甲骨文造字人采用云的图案符号作为字形,虽然我们不敢说夏商造字人就是采用“勾云形器”上的“云”图案单元以造“云”字,但否认或推翻这种联系也是十分困难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玉是“神物”和“宝藏”,要代代相传、藏于宝库,勾云形器的形制与图案遂成为造字人创造文字的素材,也为后人研究古文字的源流提供了信息和线索,反过来可以证明勾云形器定名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云崇拜就是天崇拜,它打开了“通向天国,事奉天帝”的一扇大门,牛河梁人在崇拜云的同时也崇拜天帝。这种云崇拜与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史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应劭《集解》)等记载相吻合。以云为“瑞”、“以云纪事”见诸《史记》等文献,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人们可能以大自然的现象或飞禽走兽为“纪”。古有“五纪”之说(《书·洪范》),也就是以“岁”、“日、“月”、“星辰”与“历数”为“五纪”,为“天之经纪也”。这种记载不会是“空穴来风”,可能有远古口头传说的缘由。总之,勾云形玉神器十分重要,黄帝云瑞、以云记事与勾云形器之间的联系值得关注。

     

    《巫玉之光》目录:

    返璞归真,恢复史前玉文化的本来面貌-——以“巫书”释巫玉
    综论编
    历史悠久而又永葆生机的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的文化内涵及其定义
    “玉石分化”论
    中国史前社会玉资源的分布
    “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
    玉之美探微
    “玉神物”解
    试论先玉器工艺及玉器工艺之区别与特点
    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论
    专论编
    中国古代玉器探源
    玉神器说
    玉巫像辨
    关于玉琮王“凹弧痕”的思考——试探早已泯灭无闻的玉卜兆与玉契符
    玉傩面考
    史前玉璧名实辨——兼论良渚文化玉璧是古代玉璧的祖型
    “一目国”玉人面考——兼论石峁玉器与贝加尔湖周边玉资源的关系
    地域编
    珣玕琪——兼论岫岩县细玉沟是珣玗琪主要蕴藏地
    丁沙地遗址出土“玉角”考——溧阳小梅岭玉及句容茅山石即瑶琨
    甘肃齐家玉文化初探——记鉴定全国一级文物时所见甘肃古玉
    论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
     史前和田玉神灵论
     “鬼”玉考
    总论编
     巫一玉一神泛论
     “巫一玉一神”整合模式论


    《巫玉之光  续集》目录:

    上编 玉文化专题论
    中华文明与玉文化
    东北夷玉文化板块男觋早期巫教辨
    ——兼论兴隆洼文化玉文化探源
    东夷玉文化板块玉神器论
    黄帝受命有云瑞夷巫事神琢瑞云
    ——解读牛河梁积石冢出土玉勾云形器的文化基因密码兼论其与黄帝云瑞之关联
    黄帝——和田玉玉文化的倡导者及“玉石之路”的开拓者
    ——从神话传说的信息角度看
    中国和田玉玉文化三大文化基因论
    “璇玑”、“玉牙璧”辨析
    ——兼论“夷玉”与岫岩玉的关联
    大连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牙璧”是崇拜风神——海神的玉神器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的探讨
    反山12号墓墓主生前身份考
    《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一文的玉美学观
    “玉块”、“玉玦形珥”辨
    破译误定玉璧的古夷圆孔边刃器
    大连四平山积石冢出土“牙璧”辨
    关于中国史前巫玉文化的艺术性纹饰的探讨
    雕刻于史前古玉上的一幅玉图画
    ——释读良渚文化“觋骑道具兽傩舞事神图徽”
    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举例
    ——红山文化勾云形器形式与内涵的解读
    古玉琮形制探源
    下编 玉文化板块论
    龟灵崇拜以玉饰媚神的“昊夷玉文化板块”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玉器解读
    “莱夷玉文化板块”的组成部分
    ——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玉器解读
    刍议“徐夷玉文化板块”
    ——兼释大汶口刘林、花厅出土玉器的功能及其占有者身份
    说“淮夷玉文化板块”
    浅说“极北夷玉文化板块”
    ——破译黑龙江省出土史前玉器的内涵
    刍议“极东夷玉文化板块”
    漫议海洋性的“蜗夷玉文化板块”
    “江南夷玉文化板块”考
    “皖夷玉文化板块”考
    “巫蛮玉文化板块”考
    “北粤玉文化板块”考
    “吴越玉文化亚板块”考
    史前社会解体时期夷、华夏、鬼、羌、荆蛮五支玉文化亚板块概述
    “岛夷玉文化亚板块”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