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成都通史 全7册 2011高清

成都通史 全7册 2011高清

¥14.00價格

成都通史 全7册 2011高清

  • 成都通史 全7册 2011高清

    《成都通史》出版说明:

    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中,拥有两千年以上发展历程的城市比比皆是。然而,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城址从未迁徙的仅有两座城市,这就是成都和苏州。而两千多年来不但城址从未迁徙,并且从建城至今城名从未改变的,那就只有唯一的一座城市——成都。

    仅此一点,就足以让人感到这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

    成都是我国首批2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远,文脉悠长。其城市文明发展史长达4500年以上,第一次城市全面规划、设计与建设距今也已2300多年。其城市传统的深厚根基与城市延续的不间断性,由此可见斑。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成都除了具有中国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还因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发掘,系统整理。

    今天的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城市综合实力空前雄厚,城市地位不断提升,城市对外影响不断扩大。梳理成都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编纂一部纵贯古今的《成都通史》,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所要求的,也是成都未来发展所要求的。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21世纪的城市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诸多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也主要集中于城市,并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城市世纪的到来,给成都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正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城乡统筹配套改革深入发展的历史良机,面临着在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城市网络发展的巨大空间中大显身手的历史机遇在历史良机来临之际,成都需要在新的城市世纪进行塑造新的城市生活模式的城市化探索和实践,也需要进行构建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城乡形态的探索和实践。成都还需要应对21世纪激烈的城市竞争,应对世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成都除了要以广阔的视野关注中国和世界,以客观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现状,以探索的目光投向未来,同样也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和总结自己的发展历程,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规律,寻求智慧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成都的研究。从汉代的《蜀王本纪》到唐代的《成都纪》,宋代的《成都古今集记》、《成都文类》,明代的《全蜀艺文志》以及明清以来的各种方志著述,有关成都的论著资料丰富,成果丰硕。现代学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有了关于成都历史的专门著述,李劼人、徐中舒、李思纯等先生均有重要成果传世。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成都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古代成都城市生活与城市文化、成都城乡关系发展演变、成都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成都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历程、成都现代化发展轨迹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在一些过去尚未涉及的领域有了开拓性的研究,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成都的地方志和年鉴也在陆续编写出版特别是宝墩文化古城遗址、金沙遗址、战国船棺葬遗址等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改写成都早期的文明史,不断解答成都文明初期发展的疑问,拨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迷雾,使成都文明初始的本来面貌逐渐显现出来。这些学术研究、考古发现、资料整理,为编纂《成都通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终究不能取代《成都通史》通古今之变的基本史学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全面系统地展示成都历史发展进程,追寻贯穿始终的成都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特征方面,是断代研究或某个专门领域的研究难以胜任的,这样的任务只有《成都通史》才能承担。成都市迫切需要一部考古与文献有机结合,综合自然、社会、文化的通史研究著作,而且编纂这样一部通史的条件也已经成熟。2007年,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成都通史》作为成都市“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成都通史》的编纂工作随即全面展开。

     

    通史重在立例。《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对《成都通史》应采用的体例以及篇章结构做过长达半年的讨论和研究,达成如下共识:一是要“通观”,能清晰地再现成都从古到今历史发展的脉络。二是要体现“特色”,鲜明地突出成都的本土文化,充分展现成都历史文化的亮点。为达到这些要求,需要设计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与逻辑结构,能把自古以来成都城市的林林总总用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起来的简明的体例。借此体例和框架能展示出历史进程与逻辑联系的一致性,以便更好地把握城市的历史、现实与走向,庶几能解读成都城市历史的真谛。

    基于上述考虑,全书篇章结构如下:

    首设全书导论,其任务是统摄全书,提纲挈领,交代本书宗旨及成都生长、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阐释成都自古及今的历史演变脉络,概述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导论》的重点放在成都历史文明演绎的进程上,以便读者对历史成都与现实成都有清晰的概念和简明的了解。其次,参照中国通史的分期并结合体现成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将成都历史划分为八个时期:古蜀时期、秦汉三国(蜀汉)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前后蜀)两宋时期、元明时期、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外,每个时期均为一卷,共七卷。这七卷整体地体现了成都历史发展的纵贯脉络。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因属当代,历史正在发展中,城市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内的变革,对城市发展模式、城乡形态塑造的实践和探索正在进行,飞速发展的现实,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总结,不是历史学家能轻易把握的,故暂不置卷,以俟将来。

    再次,本书各卷体例采用全貌概述与特色专题相结合的方式,每卷分为“概述”、“专题”和“大事记”三部分每卷的“概述”部分,重在展现该时期的历史全貌,首记该时期成都的政区沿革及区域范围的变化,次述该时期成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该时期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基本状况,再后总结该时期成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意在让读者对该时期历史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特点有一个简明扼要的了解。

    每卷的“专题”部分是该卷的主要内容。“专题”设置的思路,是从该时期成都历史的实际出发,将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成都特色、能体现成都城市本质特征的内容,浓缩为相关专题,浓墨重彩地深入记述。各专题按时间顺序和内在逻辑联系排列,尽可能地突出成都特色,展现成都亮点。每卷“专题”的主题和内涵也不尽相同,关键在集中该时期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让读者对成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特色获得鲜明印象和深刻理解。

    每卷的“大事记”是对“概述”和“专题”的辅助和补充。按编年纪事,辑录反映历史进程和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与该卷记述内容相呼应,起提要和索引的作用。

    以上体例和思路,是编写者对编纂成都通史的一种新的尝试,力图突破旧有的地方历史的写作范式,以一种新的体裁容纳我们对成都历史研究的新的内容和新的心得,容纳编写者对成都历史认识的特殊话语,以求易于为读者所理解,给读者提供一个明晰的文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