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译丛 全116册 三联书店新版+旧版
文化生活译丛 全116册 三联书店新版+旧版
文化生活译丛 全116册 三联书店新版+旧版
巴金主编的《文化生活丛刊》和《译丛》,早年在知识青年中有很大影响,至今尚为人们怀念。为了继承这种优良传统,三联书店遂有出版《文化生活译丛》之议。《文化生活译丛》分辑出版,每辑十本。收入《丛刊》的,包括国外优秀的散文、书信、回忆、杂感,也收入少数论述、专著。不论何种文体,都以足以提高人们文化情趣为前提。
《文化生活译丛》部分书目介绍: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
“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的;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过时间。在这里,我想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群星照耀的某些时刻——我这样称呼那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茨威格从悠久的历史中撷取十四个重要时刻加以生动刻画,这些时刻——正如他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对世世代代做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并非舞文弄墨:英国散文名篇新选(精装)》
是我国知名的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先生的一本小书。王佐良作为编者(同时也是主要译者)选取了30位英国作家的散文作品,每位作家都有对其作品的评析,置于译文之前。他以时间为轴对各代各型的英国散文进行了精心梳理,包括17世纪的随笔、人物特写,18世纪的期刊论说和政论文,19世纪的小品文和历史著作,20世纪的文论、游记、科普文等,主要展现了英国散文中的一条平易散文传统。平易但不平淡,既言之有物,又言而有文。他认为,“平易不止是归真返璞,而且是一种文明的品质”。
《六人》
讲述了六个人的故事。他们不是芸芸众生中六个普通人,而是特立独行、有各自精神追求的世界性人物。除了僧侣梅达尔都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霍夫曼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主角)和游吟诗人阿夫特尔丁根(德国诗人诺瓦利斯同名小说主人公)以外,另四个人浮士德博士、唐·璜、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和骑士堂‘吉诃德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作者借重塑这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是人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重大问题。《六人》的英译者将这本书比作一部交响乐,开篇是一个介绍主题的序曲,六个故事是六个乐章,结尾是一首欢欣、和谐的终曲。在终曲中,作者洛克尔用嘹亮的声音唱出心声——他的革命宣言。所有的人,尽管思想不同、道路各异,都须抛弃“孤军奋战”,须与他人携手共进,才能最终实现每个人的才智都有机会发展的“大同世界”:“新国土的大门打开了。新人类踏上崭新的土地,欢乐的歌声从天空飘来,响彻寰宇。”
翻一遍《六人》,常常会被洛克尔的思想火花击中。我们阅读的不是一本消闲解闷的故事集,而是一位大智者和大勇者充满哲理、剖肝沥胆的肺腑之言。
《镜中瑕疵》
帕特里克·怀特是澳大利亚著名的作家,197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镜中瑕疵》是他的自传。这本书以清新优美的笔触记述了他奇特的一生,剖析了他作为“个体的人”五彩斑谰而又矛盾重重的内心世界。怀特在这本书里以诚实的态度向整个世界剖白了他炽热、崇高,“既非男人又非女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对他的文学创作发生的深刻影响。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他的早年生活,他与家庭、朋友的关系以及如何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作家的简洁的回忆。怀特以他特有的犀利、智慧和总是充满疑问的、感情复杂的笔触撰写了这一部分。第二部分叙述了在希腊的一连串旅行。怀特在那儿寻觅到精神上的归宿,笔调更柔和、更客观,也更充满了感情。第三部分“往事与随想”就像一组记录怀特现在生活的照片剪辑。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朋友大度宽容。通过对颇有权势的朋友——前澳大利亚总督约翰·克尔爵士和他的妻子克尔夫人,以及澳大利亚著名的画家西德尼·诺兰道德堕落的剖析,怀特鞭笞了澳大利亚社会总体上的道德平庸。《镜中瑕疵》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十分出色、别出心裁、诚挚坦率的“自画像”。
《卢梭》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这册小书,通过追述从诗(卢梭)向哲学(康德)和从哲学(康德)向诗(歌德)的精神转换现象,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人生五大问题》
法国知名作家莫罗阿在这里探讨了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以及政治和经济等等。他以小说家的丰富经验,传记家深刻的观察,对人生习见的种种难题讨论得深入浅出,分析得鞭辟入里,既显示了实际的明智,又不乏理论的智慧和丰美的文采。作为西方作家,作者对人生病态所开药方未必都能使我们折服,但是他主张为人注重情操,强调积极面对人生,而又不尚空论,不说假话……显然是值得提供给关心人生问题的读者思索和咀嚼的。《文化生活译丛》截图:
文化生活译丛全部书目:1. 《一间自己的屋子》 伍尔夫
2. 《人生五大问题》 安德烈 . 莫罗阿
3.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 . 茨威格
4. 《上帝的一生》 佛朗哥.费鲁奇
5. 《六说文学批评》 蒂博代
6. 《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作者:奈保尔 译者:李永平 2003年8月第1版
7. 《印度︰受伤的文明》
作者:(英国)V.S.奈保尔 出版日期:2003-8
8.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V.S.奈保尔
9.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欧金尼奥?加林
10. 《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让——皮埃尔?韦尔南
11. 《圣经:一部历史》维尔纳?克勒尔
12. 《伊利亚随笔选》查尔斯?兰姆
13. 《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段悲剧性的历史》斯特莱切
14. 《两种文化》C?P?期诺
15. 《吉本自传》 爱德华?吉本
16. 《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等
17. 《沉默之子——论当代小说》 迈克尔.伍德
18. 《幸运生涯》 费希
19. 《彼得?潘》 巴里
20. 《法国掠影》 詹姆斯
21. 《英国风情》 詹姆斯
22. 《教育的目的》 怀特
23. 《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 埃玛?阿?斯特
24. 《意志自由》 洛斯基
25. 《葛莱齐拉》 拉马丁
26. 《墓中回忆录》 夏多布里昂
27. 《论戏剧》 卢梭
28. 《卢梭的生平和著作》 罗曼?罗兰
29. 《磨坊书简》 都德
30. 《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 田晓菲
31. 《镜中瑕疵》 [我的自画像] 帕特.克.怀特
32. 《苏曼殊传》 柳无忌
33. 《沙郡年记》 李奥帕德
34. 《醒来的森林》 巴勒斯
35. 《欧洲书简》 勃莱尔
36. 《沙漏》 梅特林克 等
37. 《夏日走过山间》 约翰.缪尔
38. 《神祗.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德.西拉姆
39. 《弥尔顿传略》 帕蒂森
40. 《米沃什词典》
41. 《哲学与幼童》 加雷斯.皮.马休斯
42. 《笑的历史》 让.诺安
43. 《安德烈?莫洛亚传》 纳尔基里耶尔
44. 《一个政治家的肖像——约瑟夫.富歇传》 茨威格
45. 《沙漠革命记》 劳伦斯
46. 《批评生理学》 阿贝尔.蒂博尔
47. 《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
48. 《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的悲剧》
49. 《关于来诺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 莱?柯拉柯夫斯基
50. 《历代大师——伯恩哈德作品选》 托马斯?伯恩哈德
51. 《思考与回忆》 俾斯麦
52. 《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 薇斯瓦纳珊编
53. 《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 萨义德
54. 《诠释与过度诠释》 安贝托?艾柯等
55. 《悠游小说林》 安贝托?艾柯
作者:安贝托?艾柯 出版日期:2005-10
56. 《伏尔泰的椰子》 伊恩?布鲁玛
作者:(英)伊恩?布鲁玛 译者:刘雪岚 萧萍 2007年2月第1版
57. 《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
作者:(美)凯瑟琳?奥兰丝汀 译者:杨淑智 2006年10月第1版
58.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
作者:(印度)拉贾戈帕拉查理 改写 译者:唐季雍 2007年3月第1版
59. 《门萨的娼妓——伍迪?艾伦幽默文集》伍迪?艾伦
60. 《我是说谎者》
作者:(意)费里尼 出版日期:2000-10
61. 《小人物日记》格罗史密斯兄弟
作者:乔治?格罗史密斯,威登?格罗史密斯 译者:孙仲旭 2005年3月第1版
62. 《文明与野蛮》
作者:(美)路威 著,吕叔湘 译 出版日期:2005-3-1
63. 《我怎样学习和写作》
作者:高尔基 出版年:1984年6月
64. 《夏洛蒂?勃朗特书信》
作者: 夏洛蒂 出版年: 1986
65. 《情爱论》
作者: (保)瓦西列夫 译者: 赵永穆等 出版年: 1984-10-01
66. 《马雅可夫斯基小传》
67.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68. 《列维?施特劳斯》
69. 《海明威谈创作》
70. 《阿瑟?米勒论剧散文》
71. 《艺术与宗教》
72. 《异端的权利》
73. 《番石榴飘香》
74. 《自我论》
75. 《导演们》
76. 《四海之内》
77. 《思想家》
78. 《狱中二十年》
79. 《画布上的泪滴》
80. 《一部小说的故事》
81. 《书和画像》
82. 《女杰书简》
83. 《卢梭的生平和创作》
84. 《发挥你的潜能》
85. 《小说的艺术》
86. 《不是我,而是风》
87. 《六人》
88. 《人生的五大问题》
89. 《富兰克林自传》
90. 《俄罗斯的暗夜》
91. 《耳证人》
92. 《人与事》
93. 《寻找一个角色》
94. 《并非舞文弄墨》
95. 《我与兰登书屋》
96. 《漫话圣经》
97. 《圣经是怎样一部书》
98. 《伦敦的叫卖声》
99. 《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
100. 《英伦独语》(西班牙)桑塔耶纳 著
101. 《宫廷文化》(德)布姆克 著
102. 《浅薄之尤——伍迪?艾伦幽默文集》(美)伍迪?艾伦 著
103. 《俄罗斯文化史》(俄)里亚普采夫 著
番石榴飘香
女杰书简
艺术与宗教
伦敦的叫卖声
俄罗斯的暗夜
夏洛蒂·勃朗特书信
我怎样学习和生活
玛丽·斯图亚特 ;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
阿瑟·米勒论剧散文
格格不入 ; 萨义德回忆录
思想家 ; 与十五位杰出哲学家的对话
门萨的娼妓 ; 伍迪·艾伦幽默文集
自我论 ; 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文明与野蛮
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
小人物日记
卢梭的生平和著作
论戏剧 ; 致达朗贝尔信
男论
女论
漫话圣经
情爱论
发挥你的潜能
一部小说的故事
人与事
寻找一个角色
贝奥武甫 ; 古英语史诗
不是我 而是风 ;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一生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发明的故事
聚书的乐趣
耳证人 ; 五十种性格
六人
历代大师 ; 伯恩哈德作品选
我怎样学习和写作
小说的艺术
哲学的故事
四海之内 ; 东方和西方的对话
海明威谈创作
马雅可夫斯基小传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
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
诠释与过度诠释
列维-施特劳斯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逐渐形成了几个知识分子群体。这几个知识分子群体大致划分如下:
一、青年体改委派:这一批人以六六年前后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为主。《走向未来丛书》是他们在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工具。他们希望借改革的时机,以“为政治服务的学术讨论”获得共产党内某一派的支持,从而走向政治权力和获得学术特权。这是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中知识分子获取名利的一条捷径。这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在五十年代以李希凡、蓝翎,六十年代以姚文元,戚本禹,七十年代以梁效,罗思鼎(北京上海的两个写作小组,包括北京大学的周一良和汤一介在内)为代表。青年体改委派的主要成员是在上述倾向的影响教育下成长的,并成为改革时期的这种倾向的代表。
二、中国文化书院派:这一派以汤一介、李泽厚、庞朴等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期即已进入学术界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以宣传中国文化为宗旨,广泛地邀请老一代知识分子如新儒家的代表梁漱冥,冯友兰,以及海外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等人进行讲座而扩大其影响。这一派的一些主要成员在二十年前为进入共产党的特权核心曾作过不同程度的尝试,但是由于政治风向多变及其他因素,始终未获成功,反而遭受到一些挫折,在改革的新形势下,他们采取了较为稳健的形式。然而,他们所推动的文化讨论和共产党政权及其意识形态没有冲突,甚至可以说是迎合了共产党的宣传。这批人,包括李泽厚在内,思想上基本属于斯大林主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学院派,但在学术上还保留了一些共产党执政前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他们是共产党执政后第一代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的代表。
三、北京社会科学经济所派:这批人以陈子明、王军涛为代表。他们是六六年以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他们以办函授大学筹集资金,进而用这些钱出版丛书,建立研究所,办报纸等。他们以各种文化、思想活动甚至经济手段为他们影响和进入政治权力集团作准备。到八九年为止,由于有第一派人的存在,这批人基本上未能有效地进入政治权力阶层。但是,由于他们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和自己的刊物,八十年代末期通过宣传新权威主义,他们的影响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在学术上,这批人没有明确的关注,和前述及第四派知识分子一样,一切只是为其政治活动服务。
四、华夏丛书派:这是以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为后台的一批知识分子,和北京社会科学经济所派一样,这派知识分子也没有明确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目的,其主要任务是在为邓朴方服务的同时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获取更多的利益为自己的主旨。他们的出版物从《青年社交手册》,《女性生活指南》到各种文化学术著作,种类繁多并无一定之规。在北京,他们以雄厚的资金和后台,吸引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与他们合作。
五、文化丛书派:这是以三联书店出版的一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为中心聚集起来的一批文化革命后进入大学的知识分子,以翻译介绍为主,后来也有些著述。和上述四派不同,这些人试图以思想和学术影响社会,由于他们的社会背景,他们离共产党权力集团很远,介入共产党的权力政治难以成为他们的直接动机。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文化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东,西方思想及传统问题。
六、启蒙派:由于启蒙一词在中国大陆是一个褒意词,因此几乎上述各派知识分子都宣称自己作的是启蒙工作,本文启蒙二字严格限定在近代意义上的启蒙,这派以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为代表,存在于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及几个大学等研究机构。由于他们的独立性和反叛性,因而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很难得到充分发展,也很难得到海外的支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政治上他们都需要自己在隔绝中摸索发展,但这一派却的确存在于北京各界中,并且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上述各派知识分子在中国大陆中的社会地位,对于中国大陆社会的影响是很不同的,他们的思想基础和所涉及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本文将着重介绍文化丛书派的形成,变化及其主要人物的思想,并对此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对文化丛书派的介绍使人们能够对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文化丛书派的产生
《读书》杂志是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一本影响极其广泛的杂志。在一九八六年二月号一期的定稿过程中,有一篇肯定中国传统的文章引起了《读书》杂志特约编辑包遵信的不快。因为包遵信自己对中国传统持否定态度。但是这篇文章是别人推荐来的,很难因为个人观点的好恶而不予发表。恰好在这时候他收到甘阳的一篇关于传统的文章。这篇文章持激烈的否定传统文化的态度,于是包遵信决定把这两篇文章在同一期中发表,以抵制那篇肯定传统的文章的影响。甘阳的这篇反对传统,鼓吹全盘西化的文章在《读书》杂志二月号发表以后(1),很快就被共产党的机关报纸《人民日报》加以转载。甘阳在这篇文章中引进了一些伽达默尔(H.Gadamer )的解释学观点,而中国由于三十年的封闭,对西方当代一些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几乎毫无所知,因此,此文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新颖,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非哲学专业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大约与此同时,甘阳在《了望·海外版》一九八六年一月号上发表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化五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