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共10册/中医师承学堂 2015高清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共10册/中医师承学堂 2015高清

¥23.00價格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共10册/中医师承学堂 2015高清
  •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共10册/中医师承学堂 2015高清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共10册,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出版,为《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之一。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书目: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伤寒论冠名法求索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仲景脉学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治专病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相濡医论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温病求索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李士懋教授论阴阳脉诊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经方时方案解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火郁发之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论汗法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出版说明:

    ……………………

    ……………………

    ……………………

     

     

    本书作者李士懋教授与其老伴田淑霄教授,相濡以沫,共研中医。二老皆为1956年入学的北京中医学院(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大学生。1962年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夫妻二人分到大庆油田总院工作。

     
    李士懋先生任中医专职会诊大夫8年,几乎所有危重患儿都配合中医治疗,累计诊次数万。1979年夫妻二人一起调到河北中医学院任教,在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学习思悟、临床磨砺、相互切磋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他们的学术思想有三:精审病机(首分虚实,精细探讨,必以规矩),平脉辨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给邪出路(热则发之,寒则散之)。本书所选医论,即为李士懋教授与其老伴田淑霄教授的学术精华论述。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治专病》目录:
     
    第一章 冠心病
    第一节 概述
    一、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总体思路
    (一)疼痛
    (二)胸闷、喘憋、短气
    (三)心悸
    二、对382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粗略分类和用方统
    第二节 经典引述
    一、《内经》《难经》相关条文
    (一)六淫
    (二)七情
    (三)内生五邪
    (四)正虚
    (五)五脏相传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条文
    (一)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
    (二)热郁
    (三)少阳枢机不利
    (四)二阳并病
    (五)热入血室
    (六)阳虚阴盛
    (七)水饮
    (八)结胸、脏结
    (九)寒邪
    (十)瘀血
    (十一)寒热错杂
    (十二)奔豚
    第三节 医案百例
    一、火热
    (一)概述
    (二)医案举隅
    二、寒盛
    (一)概述
    (二)医案举隅
    三、湿浊
    (一)概述
    (二)医案举隅
    四、痰饮
    (一)概述
    (二)医案举隅
    五、瘀血
    (一)概述
    (二)医案举隅
    六、正虚
    (一)概述
    (二)医案举隅
    七、五脏相干
    (一)概述
    (二)医案举隅
    第二章 高血压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经典启示
    一、《内经》启示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启示
    第三节 医案举隅
    一、邪实
    第三章 发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医案举隅
    第四章 肝风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医案举隅
    第五章 咳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医案举隅
    第六章 头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医案举隅
    第七章 不寐
    第一节 概述
    一、理论指导
    (一)《内经》指导
    (二)仲景论不寐
    二、首分虚实
    三、脉诊为中心辨证论治方法
    第二节 医案举隅
    第八章 汗证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理之汗
    二、正汗
    (一)卫分证不是一个独立传变阶段
    (二)测汗法
    三、汗证
    四、汗法
    (一)汗法适用范围及其指征
    (二)发汗的条件
    五、战汗
    (一)战汗的机理
    (二)战汗的临床表现
    (三)战汗的转归与调养
    第二节 医案举隅
    一、汗证
    (一)邪实汗出
    (二)正虚汗出
    二、汗法
    第九章 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乌梅丸的理解
    《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乌梅丸的记述
    二、乌梅丸的应用
    (一)肝的疏泄功能
    (二)乌梅丸的应用指征
    第二节 医案举隅
    第十章 论少阳病小柴胡汤本质及应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少阳病的本质
    (一)血弱气尽
    (二)邪气因入
    (三)发病方式
    (四)阳微结
    (五)病位问题
    (六)《伤寒论》六经病传变次序
    (七)少阳病传变
    (八)小柴胡汤方义
    (九)少阳病禁忌
    (十)战汗问题
    (十一)少阳病脉象
    二、小柴胡汤证诸症的机理分析
    (一)少阳病提纲证
    (二)少阳病主症
    三、但见一证便是问题
    四、小柴胡汤或然症分析
    五、不典型小柴胡汤证的分析
    六、小柴胡汤类方
    (一)柴胡桂枝汤
    (二)大柴胡汤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第二节 医案举隅
     
     
    《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目录:
     
    前言
    上篇
    一、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过程
    二、对脉诊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一)脉诊的意义
    (二)脉的从舍
    (三)脉诊纲要
    (四)脉诊原理
    (五)脉象的动态变化
    (六)脏腑分布
    (七)脉象的删繁就简
    (八)脉诊中的注意事项
    (九)脉象要素分解
    下篇
    一、浮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沉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三、迟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四、数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五、滑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六、涩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七、虚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八、实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九、长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短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一、洪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二、微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四)微脉主实析
    十三、紧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四、缓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五、芤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六、弦脉
    (一)脉象
    (二)相类脉
    (三)脉理与主病
    十七、革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八、牢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十九、濡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弱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一、散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二、细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三、伏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四、动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五、促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六、结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二十七、代脉
    (一)脉象
    (二)脉理与主病
    附录
     
     
    抓住中医传承发扬的核心(李士懋):
     
    很多人提出要“传承发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传承什么,如何发扬,却又存在着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传承什么
     
    中医的传承,除医德方面外,专业方面有3个层次:一是传承思辨体系;二是传承学术思想;三是传承临床经验。三者皆很重要,但有上中下之分。上者,乃思辨体系,此即授人以渔。君不见“辨证论治”体系的第一个字即是辨,《伤寒论》每篇标题的第一个字也是辨,此大有深意。中医为什么要辨,辨什么,怎么辨,辨的目的是什么,辨的理论指导是什么,辨的依据是什么,辨的标准是什么等等,皆须明确。
     
    《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而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的巍峨大厦,使医经与经方水乳交融,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欲登堂入室,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建立并运用这一思辨体系的。
     
    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体系,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是分类。“科学者,分科之学也”。仲景依《内经》理论,首先将百病分为阴阳两类,如《金匮要略》云:“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五脏病各有阴阳盛衰,故阴阳病又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病仍有阴阳之多寡,又再次分类,如太阳病中分为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三纲病仍有阴阳进退,又再次分类,如桂枝汤证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分到何时为止呢?直分到每位患者具体时空的证,此即中医的个体化。
     
    二是分类的目的。分类的目的,在于确定证。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每个证,都包含四个要素,即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者可简称为“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定势。四者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三是分类的依据。理论依据是《黄帝内经》《难经》,临床依据是四诊所采集的临床信息
     
    四诊之望、闻、问、切在辨证中其权重各占25%吗?非也,仲景以脉为首,笔者提出脉的权重当占50%~90%。观仲景著作,即以脉定证,其辨证论治总纲中,亦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凡证,皆有四定,而脉在四定中,皆起关键作用,所以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实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而诊脉,以脉定证。笔者即将出版的《李士懋田淑霄医学全集》,约400万字,其主线就是平脉辨证,笔者以高举仲景平脉辨证大旗为己任。何谓中医?以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指导临床实践者,即为中医。何谓中医的正确道路?凡以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指导临床实践的道路,即为中医的正确道路。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孰优孰劣?衡量的标准就是平脉辨证。如今,各种学说、论文、著作、成果铺天盖地,孰是孰非?判断的标准依然是平脉辨证。中医辨的是证,治的是证,而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以证来统辖百病,百病一也。临床中,我们能明确中医病名以及西医病名固然好,可是不能明确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时,中医能不能治?只要明确了是什么证,照样可治。而证不明确,即使知道了中医和西医病名,仍然无法治。如脾虚证,几乎所有内外妇儿各科、各病,都存在着脾虚证,只要脾虚证诊断明确,就可以驾驭内外妇儿百病。
     
    一个病,可以有若干个证,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所以中医治病,是个证一个证地治,仿佛要脱件衣服,需要一个扣子一个扣子地解,待全部扣子解完了,衣服就脱下来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就是“谨守病机”“必求其本”,亦即依证而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于2014年12月19日在《 Science》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医证的文章说:“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一个分子免疫学出身的专家,能对中医有如此深刻、精确的认识,实是难能可贵。也正是由于有此深刻认识,才能提出证候组学”的理念。
     
    怎么发扬
     
    中医的发扬有两条途径:一是几千年来的传统发扬;二是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发扬。
     
    传统发扬
     
    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中医。人们为了生存,就必须劳动,神农尝百草,就是这一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当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此后两三千年来,代有发展,名医辈出,致成蔚为壮观、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
     
    传统发扬,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是有符合中医经典的理论依据是有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三是对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他人所传承,并经得起他人实践所证实。历史上的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等,莫不如此。
     
    如今大力提倡发明创新,这固然重要,于是许多“新学说”不断涌现。如有人说科学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中医的病因学说还是三因,应改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新三因学说。听起来很先进,可是如何治化学病、物理病?老中医都得傻了眼。还有的说浊、毒、瘀等是六淫之外的第七淫,可是其理法方药的体系是什么?并未形成,尚难以成立。吴又可曾提出疠气学说,称是六淫之外的另一种邪气,这固然有其超前思想,但在辨证论治时,还得归入湿热秽浊之气中,并未成为第七淫。传统的中医发展之路已走了几千年,使中医药学不断发扬光大,可是至今却难被承认。假设张仲景将《伤寒杂病论》拿来报奖,叶天士将《温热论》拿来立项,能被承认吗?没有随机对照的科研设计,根本不可能立项、报奖,传统发扬之路被严重冷落。
     
    传统的中医发展之路应被承认,还应大力提倡。中医有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中医的固有特色,中医的立项、评奖,应从科技部剥离出来,由真正的中医专家来评;应建立中医的评价标准,不要以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
     
    传统发扬,是在中医之树的根、干上的发扬,这才是中医几千年行之有效的发扬之路。
     
    现代发扬
     
    中西医,是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的两种医学体系,必然要相互碰撞交融,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如何逐渐交融,确实存在一个方法、道路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中西医结合”以来,已半个多世纪了。开始阶段,觉得很合理,无论中医西医,目的都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各有所长,应该结合。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衡量这些科研成果的价值有一条标准,就是看其对中医的发展有多大裨益。如果在中医理论体系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说,且对中医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那就是有益的创新发扬,反之则非。
     
    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成立了许多科研机构,冷静想一对中医的发展有多大益处?值得一提的是创制了一个青蒿素,可是因属单体化合物,还归入西药之中了。多数科研是定一个方子,对应西医一个病,按随机、对照、重复的三原则,做了很多指标,甚至分子水平、基因组合、蛋白组合等等。这并不符合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核心是证,是个体化的,是动态的,如何能一方包治一个病?即使有疗效,那也充其量是个经验方而已。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在该校成立60年校庆讲话中说:“SCI是美国针对西医西药、生物学研究期刊制定的一套标准,与中医药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非要逼着中医药人去追求高分值SCI论文?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离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都不能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敢说这些有悖于当前思潮的见解,必有熟虑的自信与胆识。如今哪个单位、哪位学子,不以发表SCI论文为荣。胡校长竟称之与中医药风马牛不相及,怎不令人敬佩。
     
    现代社会毕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西医也要并存、交融,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不是揠苗助长,把未来当成现实;按西医的模式来研究中医,必然导致削足适履.
     
    怎么办?因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证,所以临床研究应从证而不是从病入手,以证为纲,建立起中西医沟通的桥梁。徐安龙校长提出“证候组学”的概念,是中西医结合理念,这是道路的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证候组学”的建立,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毕竟是一条正确道路,既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又是一个开放、前瞻的巨大课题。中医的证,从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个体的。但有些证,是基本的证型,首先明确中医证候的标准,从基本证型研究做起,逐渐积累,也许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可以完成一些基本证候的组合。到那时,极有可能颠覆现代医学的模式,见到新医药学的曙光,SCI论文也将井喷式地涌出“证候组学”的研究,应以临床研究为主,而不以动物实验为主。因为研究的核心是证,而证是在望、闻、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老鼠,或者兔子、猫、狗、猴,满脸毛,如何望?吱吱乱叫,如何问?小爪子就那么一点,如何切?没有四诊,哪来的证?没有证,哪来的证候组学?临床研究,针对的是人,是整体的、活着的人,这种研究最符合中医的理念其研究结果也最实用。当然,对活人的研究,其出发点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不顾病人健康、死活,二者本质迥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