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石刻总集辑校 全3册 2013 高清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 全3册 2013 高清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 全3册 2013 高清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PDF电子书共3册,由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收录桂林石刻文献一千七百馀件,其中近两百件为整理者亲身踏勘,首次公布。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沿用了传统金石学著作的体例,按时序排列、著录刊刻时间、出土地点、尺寸、书体等详细信息,同时有所突破——释文校勘记、石刻作者简介,并编制了人名索引。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首次对桂林石刻文献进行全面的释文,并以传世的文本文献进行参校,除了金石学研究之外,极大地便利了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学者使用,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所收石刻,均经过整理者亲身踏勘,详细标注访碑时间、存佚情况,不仅释文更为准确,关于存佚的著录对于考察桂林石刻的存世状况、湮灭时间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桂林地处西南冲要,为文化、教育、经济、政治、军事的核心地域,是人文苍萃之区,太守颜延之早有“峨峨郛邑”之咏。桂林由于多山多石,多岩多洞,山水优美,人口集中,且具流动性,文人墨客前踵后继等关系,石刻文献(主要指碑碣和摩崖)极其发达,成为我国石刻文献发展的一个特别集中、成就突出、独具特性的地区,虽然其发展谈不上很早,但却十分充分,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数量上都可以这样说,因此,不时有人会关注到她。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目录:
序
凡例
南朝
欧阳景熙地券宋明帝泰始六年(470)
秦僧猛地券齐武帝永明五年(487)
隋
昙迁题栖霞洞隋文帝开皇十年(590)
唐
佚名栖霞洞题字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善兴寺舍利函记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有邻中规等五人隐山题记唐高宗咸亨元年(67o)
佚名西山题记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李寔西山造象记唐高宗调露元年(679)
安野郍罗家山题记唐中宗景龙三年(709)
颜真卿题逍迁楼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韩云卿撰平蛮颂并序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韩云卿撰舜庙碑并序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郑叔齐撰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王激道树虞山题记唐代宗大历六年(771)
孟简读书岩题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孟简等五人栖霞洞题记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马日温等三人迭彩山题记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释怀信觉救等六人玄岩题记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释怀信栖霞洞题诗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
昊武陵隐山游记唐敬宗寅历元年(825)
李渤南溪诗并序唐敬宗寅历二年(826)
李涉南溪玄岩铭并序
李渤留别隐山诗唐文宗太和元年(827)
李渤题隐山六洞名
李渤南溪山题少室
元晦迭彩山记唐武宗会昌四年(844)
元晦于越山记
元晦四望山记
元晦题迭彩山
元晦题四望山
李珏等华景洞题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
宋伯康还珠洞造象记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赵格刘虚白等三人还珠洞题记唐懿宗咸通四年(863)
张浚刘崇龟得杜鹃花唱和诗唐昭宗干宁元年(894)
曹楚玉母西山造像记
尹三归西山造像记
陈对内西山造像记
梁今义西山造像记
李兴合家西山造像记
……
《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序言:
石刻文獻在我國先秦已有發展,是文默的一種重要存在形式,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這類文献在我國歷史上早就受到了學者的關注,《四庫全書總目》稱梁元帝已開始輯録碑刻之文成《碑英》一百二十卷,“是爲金石文字之祖"(《四庫全軎總目》卷八六《集古録提要》^。桂林地處西南衝要,爲文化、教育、經濟、政治、軍事的核心地域,是人文薈萃之區,太守顔延之早有“峨哦郛邑”之詠。桂林由於多山多石,多鹿多洞,山水優美,人口集中,且具流動性,文人墨客前踵後繼等關係,石刻文献〈主要指碑碣和摩崖〉極其發達,成爲我國石刻文献發展的一個特别集中、成就突出、獨具特性的地區,雖然其發展談不上很早,但却十分充分,無論從内容遺是從數量上都可以這樣説,因此,不時有人會關注到她。宋代王象之的《輿地碑
記目》卷三已經記載了唐代静江府韓雲卿的《平蠻頌》、柳宗元的《訾家洲亭石記》、韋宗卿的《陳山六洞記》等。以後有張鳴鳳《桂勝》,汪森编《粤西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粤西文載》(七十五卷广《粤西叢載》(三十卷),謝啓崑編《粤西金石略》。劉玉磨的《粤西金石録》(佚,未知是著録遣是文録〉,各家《廣西通志》,清代楊翰《粤西得碑記》,以及《金石萃編》、《八瓊室金石補正》等皆有著録。民國至今更多,如林半覺《癀西石刻志稿》、《廣西歷代碑目》、《廣西石刻展覽特刊》、《桂林明清碑目録》、《桂林石刻詩抄》,張祥河《桂勝集》,張益桂《桂林石刻》、《庚西石刻人名録》,庾西民族研究所编《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石刻碑文集》,廣西僮族自治區編輯組编《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碑文契約資料集》等,但對桂林石刻的系統完整的專門的整理成果確實不多,细數下來,只有明代張鳴風的《桂勝》,當代的桂林博物館與桂林石刻博物館合编的《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匯编丨廣西桂林卷》,與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编的《桂林石刻》(上、中、下)三卷本。此三種本子産生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形式爲桂林石刻的整理宣傳,爲桂林石刻的研究做出了貢献。張鳴鳳的《桂勝》成書於明萬暦年間,書有序有跋,這是我國歴史上初
次大規模的整理桂林石刻,參與者甚衆。據張鳴鳳《桂勝序》交代《桂勝》编輯缘起與成書過程説,劉继文任雨廣總督,遣麾下四出搜致,選人抄録。劉继文去,雲間徐公〈姓名不詳)以代行藩事,繼續抄搨。臨桂縣令何太庚也謹選精於金石的學中諸生到各處崖壁上搜羅,然後由張鳴鳳緦成。《桂勝》主要收録宋元及前代摩崖作品,據石刻所在地不同,分别收録摩崖詩、文、題名,共爲十六卷,是一次文字整理,涉及獨秀山、灕山、雉山、南谿山、伏波山、七星山、龍隠山、屏風山、疊綵山、賨積山、隠山、潛洞山、西山、中隠山、清秀山、虞山(堯山、辰山、穿山、琴潭山、望夫山〉、堯山、灕江(陽江、南溪、弾丸溪、訾家洲、朝宗渠)等。是作由於编輯時間早,收録了一些後人難見的文字,特别是幾幀唐人石刻,今已蹤迹全無。《桂勝》實開桂林石刻整理之先河。
桂林博物館與桂林石刻博物館合編的《中國西南地區歷代石刻匯编‘廣西桂林卷》於1998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以拓片影印的形式整运桂林石刻,收録從南朝開始直至清末的摩崖和各種形式的碑刻,大致依據
時間順序先後编排,未對文宇進行整理,以直觀的形式展示了桂林石刻。又初步考證了石刻的刊刻時間與作者,並以釐米標示了石刻的面積、字體的大小及書體,是以傳統的金石學的方式對桂林石刻的一次整理,足饗金石學愛好者。
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编《桂林石刻》,1977年内部印行,是書爲简體文字整理本,未標點,收録從南朝開始直至清末的摩崖和其他形式的石刻,大致根據朝代前後顒序编排,標示了摩崖和碑刻的刊刻時間,記載了石刻面積的長寬尺寸,軎體及其大小。規模比較完備,形式也箅嚴謹,比如所整理文字是依據拓片録遣是依據摩崖或碑刻,碑是毁還是存,多有標示,是最近整理較好的桂林石刻,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桂林石刻的文献價值,也具有一定的文物意義。2002年秋,我爲執教事移居桂林,目睹大量的巌洞、壁壑刊勒的唐宋以來的各色人等的摩崖,深受震撼,又見今人對其注意不够,因有整理的衝動。随之做了持编的寊地調查,勘察其存量、作者、内容,估計其價值,便準備着手整理,並申報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終得直接资助。這就有了我對桂林石刻的全面搜集和初步的研究,我感覺桂林石刻確實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價值,這種價值大概體現在内容的三個方面:一是桂林石刻的整體性,二是桂林石刻的系統性,三是桂林石刻的珍稀性和意義的廣泛性。兹試論如下:
一、桂林石刻内容的整體性
桂林石刻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者類型全面、二是文
章體裁全面、三是文字内容全面,此三方面的全面,可以使我們對某些時代
的文化或學術有一個整體認識。
從作者方面説,桂林石刻的作者很多,不必説,他們來自各層次、各行
業,無所不包。有僧人如曇遷、渾融,有道士如劉真人、張真人等,更多的是
俗家的善男信女。有知名的文人、書法家、畫家,如顔延之、米芾、陸游、張
孝祥、范成大、張栻、王守仁、張鳴鳳、袁枚、李秉綬、康有爲等,最集中的是
普通的文人如張仲宇(代范成大作《勘喻文》)等,有些則連文人都不是。
有權高勢重的王侯如靖江諸王,節度、刺史等文官武將,也有一般的幕僚、
隨從與百姓,甚至還有極少見到的監軍太監,如陳彬與傅倫者流。有遷謫、
流寓官員,也有土著士子生員。可以説,天下各類作者無所不有。
從體裁方面説,桂林石刻幾乎涵蓋了所有文體,有純文學性體裁諸如
詩、詞、賦、歌訣、散文、小説等,著名者如唐代鄭叔齊的《獨秀山新開石室
記》、李渤刊刻在南溪山的《南溪詩並序》、李涉的《玄岩銘並序》,宋代梁安
世的《西江月“七星岩詞》《乳牀賦》、張孝祥的《朝陽亭記》、杜敬叔象鼻山
刊刻的《陸游詩劄》等,不勝枚舉。七星山尹穡的《傳蹟記》與南溪山歐陽
辟的《唐少卿遇僭記》,可以説是地道的兩則文言短篇小説,這在石刻文獻
中是極其少見的。而應用文體如墓志、頌、赞、碑、銘、布告、法令、規約、傳狀、偈語、對聯等,在桂林石刻中占很大分量。在中國文體發展史上,除了
戲曲、散曲體裁之外,桂林石刻確寊無所不有。
從内容方面説,縱觀桂林石刻作品,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涉及文化、教育、醫學、經濟、建設、文學、藝術、祭文、墓銘、政治、軍事、哲
學、宗教等,其中每一類都有足够量的作品,有些作品内容極其罕見,如地
理、水文標識碑桂林花橘的宋代洪水水位標記碑文,設救濟院的《赓濟院碑
記》,修井的《重修龍泉井並井邊街碑記》,修路碑的《重修象元街碑》,反映
社會慈善活動的如《收埋棺柩碑記》,種榭的《曹謹堂植樹碑》、《寅積山栽樹
記事碑》等,這些碑都從細處、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社會文明的進步,爲我們研
究其所在時期社會各階層的完整的文明發展狀况提供了最基礎的文獻。
就具體某一類内容而言,它的豐富程度也基本可以反映本學科在當地
的大致發展情况。如關於哲學與宗教。
哲學與宗教在桂林發展最早,主要是儒家、佛教、道教等,寊際上也基
本就是我國宗教哲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南朝已開先聲,其後随着社會的發
展,宗教等漸次發展,與之有關的石刻隨其發展也相應地漸次出現並進步,
爲我們留下了足够數量的石刻。
反映佛教的,如唐代高宗顯慶年間《善興寺舍利函記》,記載了唐代顯
慶年間舍利塔的建立,及寺内舍利的收藏。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曰
澄的《僧祖華修造福緣寺記》,記寺廟的修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誉
陀山《藏經書目碑》刻普陀寺藏經書目五十種。唐汝明的《赞佛偈言》,是
讚頌佛法、佛祖的偈子。清代李宜民的《金剛經啟請》碑,刻佛教經文。隋
開皇十年^卯)高僧曇遷在七星山題“棲霞洞”三字雖然談不上是佛教内
容,由於曇遷是僧人,我們也就因此意識到隋朝桂林佛教的存在。
唐代韓雲卿的《舜廟碑並序》、南宋虞山朱熹的《虞帝廟碑》記載張栻
虞山舜廟的修建,彈子岩張栻書《論語‘問政》、元代劉傑的《帝舜廟碑》等
是唐代以後儒家文化在桂林傳播的重要文献。桂林中學的元代魯師道《重
刊吴純臣釋奠牲幣器服圃記》,元代臧夢解《重鐫桂林府學釋奠圇記》,元
代鄺露《釋奠位序儀式圔記》,明人童旭刻吴道子《宣聖逭像》,清朝的《重
修桂林府學大成殿記》、《重修桂林府儒學碑記》、《重修廣西省城桂林府學
宫記》,陳元龍《阜成害院記》等,都是當時儒家文化在桂狀態的反映。
道教石刻如南朝劉宋泰始六年〈470〉刊的《歐陽景熙地券》,見證道教
在桂林的發展之早。宋代尹穡《僭蹟記》,叙述唐鄭冠卿遇日華月華君的
神奇故事。海庵老人《黄籙醮感應頌並序》,記神靈感應。張孝祥的《桂林
劉真人贊並跋》,赞得道神仙。趙夔《詩贈海陵佘公老人》,歌頌道士道術。
楊璧的《全真觀記》,記載普陀山道觀的修建。《佘先生論金液還丹歌訣》,
是道教練丹術。張遴的《奉勒南溪山劉仙岩形勝全圖並核復祐聖覲田
記》,記道觀的田地範園。元代《劉法真施地記》、清代王鳳岡重刻老子像
贊並跋,皆與道教有關。
反映伊斯蘭教發展的碑刻清代道光年間才出現,如《桂林崇善路清真
寺碑記》、《桂林崇善路清真寺核理法供膳碑》,記載清真教教員食宿情况,
“可見伊斯蘭教在廣西發展端倪。
其他記載布施的石刻〈此類石刻頗多〉,包括向寺廟道親等施錢、施
米、施地等,如《隠真岩建閣施捨題名碑》,記載了信士爲了信仰而做出的
貢獻。還有一些經文、記、頌、贊、詩、偈、歌訣、題記、題字、迎送神曲、宗教
建築的楹聯匾額、家庭宗祠的創建、修緙,以及子女寄名碑等,都有一定的
宗教意義。
總觀以上石刻,我們就會對桂林的宗教哲學發展孰先孰後,孰重孰輕,
以及各自在不同時代的發展狀况有一個整體印象,從而對桂林甚至廣西的
宗教哲學的發展完整掌握。
二、桂林石刻内容的系統性
桂林石刻内容的系統性首先體現在它本身整體發展的持缋性,體現了
一種歷史的軌迹。桂林石刻從今天留存的情况看,隋朝以前僅有南北朝時
《歐陽景熙地券》、《秦僧猛地券》,隋開皇年間曇遷在七星山題下“棲霞洞”
等三件作品,談不上有什麽發展。進入唐朝,石刻作品方逐渐興起,今見已
達五十件左右。但其特點是一旦發展,便呈現出一種不間断的,迅速繁榮
的持繽趨勢,北宋增至一百五十多件,到了南宋石刻的發展是突飛猛進,作
者增多、作品體裁增多、作品内容豐富,直到清朝末年皆是如此地發展,這
在與其他地區石刻僅是某一時段某一題材的偶然發達比較是可以明顯看
我們今天做《桂林石刻總集輯校》前車爲鑒,一是要全面借鑒前人的成果,吸收前人的優點,比如《桂林石刻》、《廣西桂林卷》等每篇記載石刻的長寬尺寸及其字體,這些信息我們會完整保留在每則石刻的〔説明〕文字内。二是精益求精,精辨、精校、精點,做到辨識標點的儘量準確。三是完整著録碑文,從碑額到落款,從作者到石工,從書丹到鐫刻,凡碑上信息序15必悉載無遺。四是要儘量超越前人,收録範圍時間放寬,從桂林有石刻起直録到1949年止。又以各種載録桂林石刻的文字爲引導,遍巡桂林山間崖壁、深壑幽邃、博物館,録前人之共見,合諸家之已見,益我家之獨見,務求網羅桂林石刻無遺漏。共録得各類石刻文字1732件,其間唐及以前45件,宋代520件,元代34件,明代447件,清代640件,民國46件,較《桂林石刻》所録唐及前代47件(其中一件五代楚石刻,一件南朝宋石刻〉,宋代489件,元代31件,明代359件,清代521件,合計1447件,多出285件,也就是五分之一。我們力争盡羅桂林1949前的所有石刻文字,全面反映每則石刻的金石與文献價值,使金石學者和一般的文理各學科研究工作者都能從中有所取益。
雖然前人的整理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當我們這部《桂林石刻總集輯校》要完成的時候,我們是真誠地感謝前人,感謝他們的努力,前人的成果是我們努力的基礎,爲我們今日更好地完成桂林石刻的整理提供了諸
多方便。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方搜羅到了前人已見,前人所未見,并因見前人所不得見,然後益於各家之長,避免各家的粗疏’將桂林石刻盡力進行更完整、更系統、更細緻、更規範、更準確的整理。當然,力量所限,此集可能還有些問題或網羅的遺漏,真誠希望此集問世,抛磚引玉,得到方家的賜教,使日後可以得到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