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 全7册/今注本二十四史 巴蜀书社2013 高清
¥15.00價格
梁书 全7册/今注本二十四史 巴蜀书社2013 高清
梁书 全7册/今注本二十四史 巴蜀书社2013 高清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共7册,由巴蜀书社2013年出版,为PDF格式电子版,高清。
姚思廉编著的《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共7册)》以多种版本汇校,颇有所得,注释注重名物、事典、地理、职官等多项,多重肯綮。本书对南朝梁代历史的了解和研究均有学术价值。
书名 梁书(全7册)/今注本二十四史/熊清元校注定价 340.00ISBN 9787807525820出版社 巴蜀书社作者 熊清元 校注编号 1200772132出版日期 2013-09-01印刷日期 2013-09-01版次 1字数 2060.00千字页数 2215同以往《梁书》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具有如下特点:1.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推荐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的出版,填补了二十四史除前四史之外有史无注的空白,把对《梁书》及二十四史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阶段。2.版本校勘《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工作本,取百衲本、三朝本通校,同时参校了其他七书二史和《通鉴》及其《考异》的相关部分;类书、总集、别集、新旧出土文物中与梁代历史及人物有关的内容,本书亦有取资;古今有关《梁书》的校勘成果,本书尽可能搜罗汲取,并在校注中注明出处。3.校注特点本书以卷为单元进行校注(《武帝纪》三卷为一单元除外)。在具体校注中,梁书原作者姚氏父子为避讳而改字者,本书一律回改,如“萧景”、“萧深藻”回改为“萧”、“萧渊藻”,一是为全书一致,二是为合于历史真实。各本确定有误之处,本书进行改正,并出校记加以说明;疑有误处,仅出校而不改原文。4.繁简取舍(1)人物本书于《梁书》正文中之人物,同一卷中有传者不出注;史书中无传者,除关涉原文之理解外,一般不出注;史书有传者,一般仅简述姓名、籍贯、所在何书何卷,以备检索。职官方面,本书区别时代而作注。(2)职官六朝职官之名称、职掌、班品,屡有因革。本书皆区别其时代而作注。南齐及梁初职官品级,现存文献无全面完整之记载。《唐六典》及有关类书有所涉及,本书直接采用,注中不赘说明。梁天监七年以后职官,大体依《隋书?百官志》作注。注释大通三年以后将军名号班次时,则以天监七年革选时所定二十四班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为准,注明某号将军与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中之某班同班。(3)地名本书注州、郡、县,仅明其治所之今地所在,且今地之县以下,一般不注何镇;一般地名之今地则尽量具体。本书所言之今地,其行政区划大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为依据。个别区划有较大变化者,如重庆市从原四川省划出,不在此例。5.各史互补本书于《梁书》所载史料,有所补充、辩证。《南史》后出,且其梁代部分以《梁书》为蓝本。故本书一般不以《南史》补《梁书》。但《梁书》中史事不清,可引《南史》以释之者,本书有所参考。其他散见于他处之文献,且有史料价值者,则酌情使用,或转录,或简述而备索引,视其篇幅而定。目录:前言(1)杨华(1470)例言(37)羊侃(1470)主要參考文献(41)子鵾(1483)卷一本纪第YI羊鸦仁(1485)武帝萧衍上(1)卷四〇列传第三十四卷二本纪第二司马褧(1489)武帝中(97)到溉(1493)卷三本纪第三孙荩(1498)武帝下(171)刘显(1499)卷四本纪第四刘之遴(1507)简文帝纲(255)弟之亨(1516)卷五本纪第五许懋(1516)元帝绎(281)卷四一列传第三十五卷六本纪第六王规(1531)敬帝方智(375)子襃(1538)卷七列传第YI刘瑴(1542)皇后宗懔(1543)太祖张皇后(406)王承(1544)父穆之(408)褚翔(1546)高祖郗皇后(410)萧介(1550)太宗王皇后(414)从父兄洽(1556)父骞(415)褚球(1558)高祖丁贵嫔(419)刘孺(1562)高祖阮脩容(428)弟览(1566)世祖徐妃(430)遵(1566)卷八列传第二刘潛(1571)昭明太子统(433)弟孝胜(1573)哀太子大器(453)孝威(1574)愍怀太子方矩(456)孝先(1575)卷九列传第三殷芸(1575)王茂(459)萧几(1576)曹景宗(468)卷四二列传第三十六柳庆远(478)臧盾(1579)卷一〇列传第四弟厥(1586)萧颖达(485)傅岐(1588)夏侯详(495)卷四三列传第三十七蔡道恭(502)韦粲(1595)杨公则(507)江子一(1603)邓元起(513)弟子四(1605)卷一一列传第五子五(1606)张弘策(525)张嵊(1607)庾域(533)沈浚(1610)郑绍叔(535)柳敬礼(1612)吕僧珍(540)兄仲礼(1612)卷一二列传第六卷四四列传第三十八柳惔(551)太宗十一王弟忱(556)寻阳王大心(1616)席阐文(560)南海王大临(1620)韦叡(561)南郡王大连(1622)子正(576)安陆王大春(1624)稜(577)浏阳公大雅(1625)黯(578)新兴王大庄(1625)族弟爱(579)西阳王大钧(1625)卷一三列传第七武宁王大威(1626)范云(583)建平王大球(1626)沈约(595)义安王大昕(1627)子旋(633)绥建王大挚(1627)卷一四列传第八世祖二子江淹(635)忠壮世子方等(1628)任昉(654)贞惠世子方诸(1631)卷一五列传第九卷四五列传第三十九谢朏(689)王僧辩(1635)弟子览(702)子顗(1668)卷一六列传第十卷四六列传第四十王亮(707)胡僧祐(1671)张稷(718)徐文盛(1675)王莹(727)杜崱(1677)卷一七列传第十一兄岸(1682)王珍国(735)弟幼安(1683)马仙琕(742)兄子龛(1684)张齐(748)阴子春(1687)卷一八列传第十二卷四七列传第四十一张惠绍(755)孝行冯道根(760)滕昙恭(1692)康绚(769)徐普济(1693)昌义之(778)宛陵女子(1693)卷一九列传第十三沈崇傃(1694)宗夬(787)荀匠(1696)刘坦(792)庾黔娄(1698)乐蔼(795)吉翂(1701)子法才(801)甄恬(1705)卷二〇列传第十四韩怀明(1706)刘季连(805)刘昙浄(1707)陈伯之(814)何炯(1709)褚緭(829)庾沙弥(1711)卷二一列传第十五江紑(1713)王瞻(831)刘霁(1715)王志(835)褚脩(1717)王峻(842)谢蔺(1717)王暕(846)卷四八列传第四十二子训(851)儒林王泰(853)伏曼容(1725)王份(856)何佟之(1728)子琳(859)范缜(1731)孙锡(860)严植之(1745)佥(862)贺瑒(1749)张充(863)子革(1750)柳恽(873)司马筠(1752)子偃(878)卞华(1758)蔡撙(878)崔灵恩(1759)江蒨(880)孔佥(1761)卷二二列传第十六卢广(1762)太祖五王沈峻(1763)临川王宏(888)子文阿(1765)安成王秀(896)太史叔明(1765)子机(907)孔子袪(1766)推(908)皇侃(1768)南平王伟(909)卷四九列传第四十三子恭(916)文学上恭子静(918)到沆(1772)鄱阳王恢(919)丘迟(1775)子范(924)刘苞(1778)范子嗣(926)袁峻(1781)始兴王憺(927)庾於陵(1783)卷二三列传第十七弟肩吾(1785)长沙嗣王渊业(935)刘昭(1795)子孝俨(943)何逊(1798)渊业弟渊藻(944)锺嵘(1801)永阳嗣王伯游(948)周兴嗣(1814)衡阳嗣王元简(950)吴均(1817)桂阳嗣王象(951)卷五〇列传第四十四卷二四列传第十八文学下萧昺(955)刘峻(1821)弟昌(964)刘沼(1850)昂(966)谢几卿(1851)昱(967)刘勰(1859)卷二五列传第十九王籍(1867)周捨(973)何思澄(1870)徐勉(979)宗人子朗(1872)子悱(1003)刘杳(1873)卷二六列传第二十谢徵(1882)范岫(1011)臧严(1886)傅昭(1017)伏挺(1888)弟映(1024)庾仲容(1903)萧琛(1027)陆云公(1906)陆杲(1035)任孝恭(1910)弟煦(1039)颜协(1912)卷二七列传第二十一卷五一列传第四十五陆倕(1041)处士到洽(1050)何点(1919)明山宾(1057)弟胤(1928)殷钧(1064)阮孝绪(1942)陆襄(1067)陶弘景(1949)卷二八列传第二十二诸葛璩(1955)裴邃(1075)沈顗(1958)子之礼(1083)刘慧斐(1960)兄子之高(1086)范元琰(1961)之平(1089)刘訏(1963)之横(1089)刘歊(1964)夏侯亶(1093)庾诜(1971)弟夔(1099)子曼倩(1974)鱼弘(1104)张孝秀(1975)韦放(1105)庾承先(1977)卷二九列传第二十三卷五二列传第四十六高祖三王止足南康王绩(1112)顾宪之(1984)子会理(1115)陶季直(1993)通理(1118)萧眎素(1997)B376理(1118)卷五三列传第四十七庐陵王续(1120)良吏邵陵王纶(1123)庾荜(2004)子坚(1135)沈瑀(2008)确(1135)范述曾(2013)卷三〇列传第二十四丘仲孚(2016)裴子野(1139)孙谦(2020)顾协(1151)从子廉(2025)徐摛(1157)伏暅(2026)鲍泉(1162)何远(2033)卷三一列传第二十五卷五四列传第四十八袁昂(1167)诸夷子君正(1185)海南诸国卷三二列传第二十六林邑(2042)陈庆之(1189)扶南(2051)子昕(1203)盘盘(2063)兰钦(1206)丹丹(2064)卷三三列传第二十七干陁利(2065)王僧孺(1211)狼牙脩(2067)张率(1236)婆利(2068)刘孝绰(1255)中天竺(2070)子谅(1276)师子(2075)王筠(1277)东夷卷三四列传第二十八高句骊(2077)张缅(1287)百济(2084)弟缵(1293)新罗(2086)绾(1339)倭(2087)卷三五列传第二十九文身(2090)萧子恪(1345)大汉(2090)子恪弟子范(1353)扶桑(2090)子范子滂(1357)西北诸戎确(1357)河南(2094)子范弟子显(1358)高昌(2096)子显子恺(1364)滑(2098)子显弟子云(1366)周古柯(2100)子云子特(1371)呵跋檀(2100)子云弟子晖(1372)胡蜜丹(2100)卷三六列传第三十白题(2101)孔休源(1375)龟兹(2101)江革(1386)于阗(2102)子从简(1397)渴盘陁(2103)卷三七列传第三十一末(2103)谢举(1399)波斯(2104)何敬容(1406)宕昌(2105)卷三八列传第三十二邓至(2106)朱异(1421)武兴(2106)贺琛(1432)芮芮(2108)卷三九列传第三十三卷五五列传第四十九元法僧(1459)豫章王综(2111)子景隆(1462)武陵王纪(2117)景仲(1463)临贺王正德(2128)元树(1464)河东王誉(2131)子贞(1466)卷五六列传第五十元愿达(1466)侯景(2135)王神念(1467)王伟(2214)由巴蜀书社编辑出版的《今注本二十四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立项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是《二十四史》继乾隆殿本、商务百衲本、中华点校本之后,第四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成果。填补了《二十四史》有史无注的学术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二十四史》学术整理的四个阶段1.清乾隆年四十九年,首次完成《二十四史》的系统整理,其成果是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殿本。2.20世纪30年代,张元济先生在殿本的基础上组织整理增补勘校,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百衲本。3.新中国成立之后,由**倡议,***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在殿本和百衲本的基础上重新勘校并加上标点,历经20年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点校本(标点本)。4.21世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立项,由著名史学家张政任总编纂,汇聚数百位史学专家集中整理,系统注释。由巴蜀书社编辑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今注本。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点1.首次今注,填补二十四史有史无注的空白;2.博采众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汇集当代数百位史学专家的*新研究成果和*新考古发现;3.史家注史,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真实面貌;4.繁体横排,便于当代读者阅读。5.研读原著的推荐工具。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杨耀坤教授校注的《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已于2012年1月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该书分装为十二册,118.6印张,长达341万字,堪称鸿篇巨制。该书系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编纂,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财政部重大出版工程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今注本二十四史》中的一种或一史。《今注本二十四史》1994年由文化部批准立项,许嘉璐任工作委员会主任、张玉文任秘书长;张政烺任编纂委员会总编纂,赖长扬、孙晓任执行总编纂。何兹全、林甘泉、伍杰、陈高华、陈祖武任学术顾问。2005年该重大出版工程被新闻出版署列入“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是故自1995年起,迄今已进行了十六年。杨先生也孜孜矻矻为之工作研究了十几个春秋。如今终于修成正果,隆重出版,十分可喜可贺。较之以前的同类著作,该书至少有两大优点特色和学术价值。一是部头最大,注文最长。蜀汉—西晋陈寿(巴西安汉人,今四川南充人,233—297年)《三国志》为中国古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且为其中特别重要的前四史之一,按所记载的时代(朝代)历史为序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若按作者生活的时代和成书年代,则《三国志》还比范晔(398—445年)《后汉书》早一个半世纪。故历来为学界和世人看重,是了解认识魏蜀吴三国历史的最重要的史书和原始资料文献。陈寿《三国志》较简略,共36万余字(不含标点符号,下同),在纪传体史书中没有志和表。一百多年后,刘宋裴松之(372—451年)为《三国志》做注,弥补了其较简略和没有志与表的缺点,新增注文共32万余字。这样,陈之正文和裴之注文合计68万余字。因裴注成书时间与范晔(398—445年)《后汉书》同时,故其性质和地位等同于经典古籍和原始资料文献。从此两书合并抄写、装订、流传、刊印。以后对《三国志》做注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但都属于文言古注且不标点,包括民国时代成书、解放初期出版的卢弼先生《三国志集解》(约160万字)。那是迄当时为止关于《三国志》的最详注本。建国后,陈乃乾先生对《三国志》首次做了断句标点校改,并出很少量的校记。195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首个标点本,全书100万字(含标点符号等)。《今注本三国志》比陈乃乾标点本多出241万字,比卢弼“集解”多出180万字。注文长自然注文的内容也就最丰富,研究得最深,涉猎的问题和方面也最多。二是在中国古代史学史和古籍整理研究史上还给裴松之的古注做了注,且较详尽深入,具有拓展之功。《今注本三国志》也兼有集解之性质,实乃集以往对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研究之大成,并有诸多创新和推进,可谓新意迭出,新见俯拾皆是。《今注本二十四史》的出版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和古籍整理方面的标志性重大成果,竖起了一座丰碑,对于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今注本三国志》则是组成这座丰碑的几十个构件和部分之一,将永立之于书架,成为治和学魏蜀吴三国历史的学者案头之必备。书友对《今注本二十四史 梁书》的评价:除了前四史和晋书,其余正史均无系统的注释本,熊教授的这套书是个很不错的注本,价位也还能接受。优点不用多说了,对史实的考辨,对历代研究成果的搜罗都做的很不错。说几个问题:1.部分注释过于细碎,比如诏书里的“氓庶”,大抵觉得没有注释的必要,这不算是熊教授的过失。看了下前言,新注二十四史的纲领要求是大专文化能够阅读无障碍,个人感觉没有一定的基础且非史学兴趣者,看白话本或者全译本就可以了,需要读这个新注本二十四史的,绝对用不着如此琐碎浅显的注释,所以今注本编委会纲领里的这个定位略有点问题。2.有些资料还是没有利用上,鄙人读书不多,但记得王仲荦先生有本考证盘盘国的文章,翻了下四夷传,未见熊教授引用。然后参考书目似乎略少,史语所集刊的相关论文均未见援引,2000年以前的史语所集刊在网上基本都能找到,中华书局也出版了分门别类的史语所集刊类编,可能是熊教授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吧。虽然有未尽善之处,但我想为古史全本作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除了熊教授这样潜心做学问的人之外,恐怕是凤毛麟角。最后说明一下本书是繁体横排,新字型。这是购买的《今注本二十四史》第一种刚收到。纸张、印刷很好,特别喜欢的是字体大,巴蜀书社不愧是出版界强手,赞一个。希望尽快看到整套丛书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