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汉书今注 全5册 2013清晰

汉书今注 全5册 2013清晰

¥15.00價格

汉书今注 全5册 2013清晰

  • 汉书今注 全5册 2013清晰

    《汉书今注》PDF电子书全5册,由凤凰出版社2013年出版。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今注》书目:

    汉书今注  第1册
    汉书今注  第2册
    汉书今注  第3册
    汉书今注  第4册
    汉书今注  第5册

     

     

     

    《汉书今注》出版说明:

    《汉书》,记载西汉史事,相对于记载东汉史事的《后汉书》而言,也称为《前汉书》。《汉书》的主要撰写人是班固。

    班固,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建武八年(32),卒于永元四年(92)。其父班彪字叔皮,方正之士,在动荡的年代中能选择合适的走向,好著述,专心于史籍。当时续司马迁之书者不乏其人,班彪博采遗事,旁贯异闻,独出机杼,作成后传数十篇。书未成而卒,时在建武三十年(54)。班固早慧,十三岁时得到王充的赏识。父卒后归乡里,即萌生补苴父著、完成遗业之志,并着手著述。后来有人上书明帝,告其私改国史,遂被捕下京兆狱,家里的著作也遭没收。其弟班超怕其兄被严刑逼供,不能自明,乃上书明帝,得召见,而被没收的著作也送到朝廷之上。明帝觉得班固有才,授官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这期间,班固撰述本纪、列传、载记等二十多篇,奏上,终于得到认可,可以继续修《汉书》以记载西汉一代之史。从永平中受诏,至章帝建初中,历二十馀年,班固覃思博考,基本上完成了这部大著。

    班固自为郎后,日见亲近。和帝永元初,外戚窦宪大将军出征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燕然山勒石记功之文,即出自班固之手。但班固没有教育好诸子,诸子多仗势而不遵法度,甚至班固的家奴也敢于冲撞洛阳令种兢。至窦宪失势自杀,其宾客皆被逮捕,种兢也以此逮捕班固,班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岁。虽然有诏书谴责种兢,办主事者之罪,但《汉书》终成未完之作,还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就于是和帝诏班固之妹班昭(同郡曹世叔之妻)到东观藏书阁以踵成其事。《汉书》始出时,多未能读懂,后来成为大儒的同郡人马融,也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马融之兄马续,又受诏继班昭以成其书。

    所以《汉书》一书,肇创自班彪,主要撰写人是班固,最后续成者是班昭,家两代三人,经三四十年之努力,方成此书,而马续也参与续成之事。记载史事,以时间为纲,则为编年体,如《春秋左氏传》。以事件为纲,则为纪事本末体,此类著作出自后代。以人物为纲,则有纪传体。纪传体的史书,创自《史记》。

    史书体式,以纪传体最为完善。因为这种体式,实也兼有编年之善。纪传体史书,第一部分必是“帝纪”,这固然有尊崇帝王为之立传之意,但帝纪实际上就是该帝王在位期间的大事记,起到编年的作用。史上最重要的是典章制度以及人们赖以活动的地域和时间等,在纪传体的史书出来之前,这些材料比较分散。纪传体的史书,创立了“志”(在《史记》中则为“书”),除了集中记载和人事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典章制度外,还集中记载了和人事活动有重要关系的天文历法地理灾异等,这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天文灾异等的记载,对于研究天文史、灾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纪传体的史书,虽说以人物为纲,但实际上涵盖了大事记、典章制度史以及天文历法地理灾异等史。

    《史记》开创的体式,厥功至伟。而《汉书》继起,也有创新之处。《史记》实为通史,自上古写到当代。《汉书》则为西汉断代史,除《古今人表》包括汉以前的人物外,一般只叙述西汉之事。这开创了后代正史的体式,后代的正史,无不只写过去的一个朝代,甚至有“当朝人不写当朝事”的说法。这种做法,自然反映了专制制度的强化与史家的自戕但这是无可奈何的。另外,《汉书》不立“世家”,改《史记》的“书”为“志志中立“刑法”、“地理”、“艺文”、“五行”诸志,对后代影响至巨。如今日欲了解中国历史地理者,非熟读《汉书·地理志》不可,即是一例。就叙事而言,《史记》和《汉书》相较,各有千秋。《史记》立意高远,叙事曲折详明,时出细节,以传神情,带有文学意味,行文如流水之自然,后代史书难以企及。《汉书》体式严明,叙事朴直,惟是求真,而文辞简奧,读者难晓,似乎立志藏于馆阁者。至于《史记》论议之风发,《汉书》评骘之含蕴,读之觉得相映成趣,然也可明风尚之趋移,专制之强化。

    马、班二家,都是私家撰述,却转成官史。后来诸史,承《汉书》体式者甚多,能发扬《史记》精神者尟少,使《汉书》对后代史书传统的影响反大大超过《史记》。然以文章论,则爱《史记》者远远多于爱《汉书》者。

    《汉书》整饬简明,为求真实而删除史事的枝叶,惟恐传闻之失真,作为史籍而言,固然有足多者,但作为文章而言,则恐少了一些曲折之致,摇曳之姿,也就少了一些动人之处。其行文庄重典雅,多用古字,大有高居殿堂之上的意味,连马融也得伏于阁下,从班昭受读,可见理解之难这自然也吓退了相当多的读者。

    本书目的在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汉书》文本,并用今日白话作注使原文便于理解。
    文本方面,此书在比勘九个《汉书》版本的基础上,对《汉书》白文作了认真的校勘。
    这九个版本是:四个宋本和一个元本,即:北宋刻递修本(即景祐本)、南宋庆元刘元起家塾刻本、南宋蔡琪家塾刻本、南宋白鹭洲书院刻本、元刻明递修本,另有武英殿本、王先谦《补注》本、涵芬楼百衲本、中华书局1962年的点校本。本书用南宋蔡琪家塾刻本作底本,可斟酌之处,则参校其他诸本,并参阅张元济《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汉书校勘记》。如《高帝纪上》:“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此文据北宋庆元、蔡琪、白鹭本,而刘攽在“宛必随”下按曰:“文少‘足下’二字。”殿本遂加此二字,王先谦《补注》本据汲古阁本也加此二字,中华本从之,而百衲本已知明北监本、汪文盛本、元大德本、汲古阁本都重“足下”二字,不从。宋本本来可通,上面的标点就说明了问题。这段文字,《史记·高祖本纪》文作“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汉书》删去“足下后”三字,正见其行文之简洁。《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一亦作“引兵去,宛必随。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