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补注 全12册 2008 班固著/清王先谦注
汉书补注 全12册 2008 班固著/清王先谦注
汉书补注 全12册 2008 班固著/清王先谦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2册《汉书补注》平装点校本,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时20余年精加校勘、细加标点,是为目前惟一标点版本。
《汉书补注》为王先谦的重要著作之一。王氏认为颜师古《汉书注》虽集以前诸家注释之长,仍不免讹误之处,清人考辨“著述美富”,然“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习”。故采宋、明以下相关著述,尤重清人成果。徵引专著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钱大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等,以及王念系《读书新志》、桂馥《札檏》等逹六十七家之多。《汉书补注(套装共12册)》校勘也颇精密,以汲古阁本为底本,参校其它各本,于其得失均有论证。故《汉书补注》为研究西汉史的必备历史典籍。
在中国史学史上,《汉书》是与《史记》地位并隆的史学名著,历来研习注释者代不乏 人,最负盛名者,前有唐颜师古,荟萃先代23家注疏,参以己意;近有清王先谦,征引注解百余家,亦加精辨。王氏之集注多吸收清代如王念孙父子等训诂大家之精良成果,不但能发前人所未发,亦能纠正颜氏之失,诚为研读《汉书》者之首选。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汉书》标点本,用《汉书补注(共12册)》本作为底本,惟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仅收入颜师古注而未收王先谦补注。今则汇集专家,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吸纳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以来的研究成果,将《汉书补注(共12册)》全本予以整理标点出版,以惠学者。
《汉书补注》目录:帝纪一十二卷
年表八卷
本志一十卷
列传七十卷颜师古注
前汉补注卷首九帝纪
第一卷
高祖上
高祖下第二卷
惠帝第三卷
高后第四卷
文帝第五卷
景帝第六卷
武帝第七卷
昭帝第八卷
宣帝第九卷
元帝第十卷
成帝第十一卷
哀帝第十二卷
平帝年表
第一卷
异姓诸侯王表第二卷
诸侯王表第三卷
王子侯表上
王子侯表下第四卷
惠帝高后孝文功臣表第五卷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八卷
外戚恩泽侯表第七卷
百官公卿表上
百官公卿表下
第八卷
古今人表本志
第一卷
律厤志上
律历心下第二卷
礼乐志第三卷
刑法志第四卷
食货志上
食货志下第五卷
郊祀志上
郊祀志下
第六卷
天文志第七卷
五行志七上
五行志七中之上
五行志七中之下
五行志七下之上
五行志七下之下第八卷
地理志上一
地理志上二
地理志上三
地理志下一
地理志下二第九卷
沟洫志
前汉补注卷首第十卷
艺文志列传
第一卷
陈胜第二卷
张耳
陈馀第三卷
魏豹
韩王信第四卷
韩信
英布
吴芮第五卷
荆王贾
燕王澤
吴王濞第六卷
楚元王第七卷
季布
乐布
田叔第八卷
高五王
齐悼惠王肥
赵幽王友
赵共王恢
燕归王建第九卷
萧何
曹参第十卷
张良
陈平
王陵第十一卷
樊哙
郦商
夏侯婴
周緤
灌婴
傅宽
靳歙第十二卷
张苍
周昌
赵尧
任敖
申屠嘉第十三卷
郦食其
陸贾
朱建
*敬
叔孙通第十四卷
淮南王
淮南王
衡山王
济北王第十五卷
蒯通
伍被
江充
息夫躬第十六卷
万石君奋
術绾
直不疑
周仁
张欧第十七卷
文三王
梁孝王武
代孝王参
梁怀王揖第十八卷
贾谊
第十九卷
第二十卷
第二十一卷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五卷
第二十六卷
第二十七卷
第二十八卷
第二十九卷
第三十卷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
第三十四卷
第三十五卷
第三十六卷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八卷
第三十九卷
第四十卷
第四十一卷
第四十二卷
第四十三卷
第四十四卷
第四十五卷
第四十六卷
第四十七卷
第四十八卷
第四十九卷
第五十卷
第五十一卷
第五十二卷
第五十三卷
第五十四卷
第五十五卷
第五十六卷
第五十七卷
第五十八卷
第五十九卷
第六十卷
第六十一卷
第六十二卷
第六十三卷
第六十四卷
第六十五卷
第六十六卷
第六十七卷
第六十八卷
第六十九卷
第七十卷
书友对《汉书补注》的评价:“清代研究《汉书》的人多,王先谦集来写《汉书补注》省人翻检各书。但王氏的《汉书补注》还多靠不住,有些问题《汉书补注》引了此说,没有引彼说,所引也不是全部,删节得还颇有问题。不过大体上讲,《汉书补注》还是用了很大功夫,而《后汉书集解》就要差一点”(钱穆)。标点错字稍微多,可与点校本和影印本对读。
孟子曰:知人论世。
欣赏一件作品,读书,理想状态是分清层次,看到作者的立意、构思、取材、笔触、表达,有这种如在目前的息息相通感,如果是佳作马上让人心旷神怡。如同演奏者就在你面前。读古书,时空距离又让我们可以观察他的周围,看到八方来风对他的左右,我们如能知风之至就更好了。
然而,我们和代表作者的真手笔之间有崇山峻岭横亘着,一种情况是原材料失传亡佚了,现在看到的是转述,比如《史记》里的不少材料,另一种情况是原材料还在,但是被后人的注疏、发挥等肢解与遮蔽了,比如十三经。所以要读到真正的书、要领略到其本来的风采与妙处,还是很难。出土文献是很可贵的,但是我们对其所从来的历史环境与其主人所知甚少,是个缺憾。
欣赏一件作品,“古”本身并不成为一个标准,现在也有空前绝后的制作——比如科技领域,但是有些作品只能在历史渊源中诞生,历史渊源是渊源之一种,还有很多渊源,一个人恐怕只能在一条路上走下去才可能有所造诣,有时候需要直觉和运气。自己有了足够的积累和纯粹然后遇到一个敌手,然后才可能有美妙的共鸣。
今早翻《史记》,觉得最能和作者息息相通的是其自序,其他庞杂的东西如今难知其取材难知其去取啊,所以先放下《史记》,准备读《汉书补注》。看我一直期望的《汉书补注》,王先谦补注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非常喜欢,无论从包装质量还是实际内容都是上乘的。
自新书到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整个包装一共两层:是两个纸箱,大的套着小的,均用塑料胶带包裹严实,图书也用一个小牛皮纸包裹严实、外罩一层胶带包扎结实,所以对图书的保护还是挺严谨的,这点令我非常满意。《汉书及补注综合引得》,查检《汉书》及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汉书补注》重要词语的工具书。一册。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初刊于1940年。
《汉书》为西汉一代的正史,为东汉班固所撰,其中的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与马续补撰而成。《汉书》多古字古词,比较难读,如“侧”作“仄”、“愆”作“諐”、“灾”作“菑”,当时人就觉其难读,因此历代注《汉书》者很多,隋朝以前就出现二十余家。在历代《汉书》注中,以唐颜师古的《汉书注》和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最为著名。颜师古汇集汉、魏以降二十余家注的见解,加以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王先谦则汇集了颜师古以后各家的见解,这两种注基本上反映出历代《汉书》注的全貌。是书根据《汉书》及颜师古《汉书注》、王先谦《汉书补注》编制而成,乾隆武英殿本《汉书》所附《考证》亦予收入。《汉书》、颜师古《汉书注》及殿本《考证》采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五洲同文书局石印《二十四史》本;王先谦《汉书补注》采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长沙虚受堂校刊本。书首附“五洲同文书局本《汉书》卷页表”,以便与其他版本《汉书》互推,对照使用。以《汉书》及注释中重要的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及其他短词、术语立目,下列包含该目的文句及所在的卷数和页码。帝王有谥号的以谥号立目,无谥号的以普通称谓立目;周、秦帝王及周、汉诸侯皆冠朝代名或封国名;后妃在位号前冠以姓氏。人名相同而实异的分别立目;条目相同但意义不同的也分别立目以示区别。采用中国字度撷法编排,书前附笔画检字。这种原文和注释的综合性引得便于集中查索重要条目的全部内容和注释资料,对于阅读《汉书》这种古字古词较多的古籍作用更为显著。
近代以来考古事业有了极大发展,大量文物出土,以文物资料印证《汉书》,近人做了不少工作,如陈直的《汉书新证》,着重用汉简、铜器、漆器、陶器、封泥、汉印、货币、石刻等各种文物资料考证和印证《汉书》,发悟甚多。此书由于收录范围的限制,这些资料得不到反映。
版本:1940哈佛燕京学社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另编《四角号码检字表》和《汉语拼音检字表》,便于使用。
评:《汉书补注》及注综合引,便于查索各条文。
阅读《汉书补注》作用大,陈直《新证》未得闻。《汉书补注》读过一部分,此书是汉书最好的注本,远超前人,后人也无法企及
王先谦《汉书补注》的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颜注以后《汉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完善,对前人研究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身较高的学术素养予以及时总结,将该研究推向顶峰的过人之举。一、‘汉书补注研究的意义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以后各朝正史的编修开创了体例。 莫不讽诵焉。《汉书》多古字,不易读懂,连大儒马融都要拜入班昭门下受读,《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 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因此从后汉到隋代,相继有服虔、孟康、 蔡谟等人为其作注,有文献可考的大约有家,其主要内容是音义研究。唐代 标志着《汉书》研究以音义注释为主导的时代的结束。宋代开拓了汉书》研究的范围,一是文字校勘倍受重视,二是开始对《汉 书》表志作专门研究,三是史评的兴起以及史汉具体史实比较研究的发端, 以类书的形式编纂汉书》字词,五是对西汉历史的考证。宋人开创的汉书》研究新格局极大影响了后代的《汉书》研究。 宋代雕版印刷术的成熟,推动了学术的广布,使版本易得,便于进行文字校 勘工作,但同时“墨版讹驳一,错误也较写本增多,因而文字校勘成为学者注 事》:“景祜元年九月,诏翰林学士张观等刊定《前汉书》、《孟子》,下国子监颁行。 议者以为前代经史皆以纸素传写,虽有舛误,然尚可参雠。至五代,官始用墨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围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年,第页.【南朝术范晔:‘后汉书?曹世叔耍列传,第页。 笔者据‘隋书?经籍志》以及补器史‘艺文志》统计。 许殿才:‘汉书研究的【口顾》,‘人人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年第 徐家骥:‘中国古代汉书研究概述,‘咸阳师专学报》文科版年第一期。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史,与六经皆传,于是世之写本悉不用。然墨版讹驳,初不是正,而后学者更无 他本可以刊验。一因此,官方每次刊印《汉书》之前都要进行细致的校勘 工作,宋 史?艺文志》载余靖汉书刊误》三十卷、赵摔《新校前汉书》一百卷都是官 校勘汉书》的成果。印刷术的出现,使版本易得,学者们在校勘时也有条件利用多种版本校勘,宋祁用种校本校勘《汉书》,是学者校勘《汉书》的代表。 传世庆元问刘元起刻本以下简称刘元起本则是刘元起等人在宋祁所用种校 本校勘的基础之上,又用种校本校勘,是书坊校勘的代表。由于:汉书》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产生讹误,汉书》的文字校勘一直是《汉书》研究的重点。 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钱子文《补汉兵志》开启了专门研究或补辑 《汉书》表志的先河,清代表志专门研究的兴盛实发源于此。 宋代史评之风大兴,“至宋代,评论《史记》、《汉书》的更大行其道,其中大 部分见于史评或笔记、文集、类书、目录书等。其重要者,可举郑樵《通志》、 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记》等圆。凌稚隆《汉书评林》汇辑东汉末至明代家评论,唐以前仅家,宋代却有家,可见宋代评论风气远出前代。此外,倪 思作班马异同》三十卷,刘辰翁又作《班马异同评》,开启了史记》、汉书》 具体史实比较研究的先河,《班马异同》也是史汉异同比较的第一部专著, 《四库 全书总目》评价“遂为创例耳。 宋代编纂类书的风气影响到世人对《汉书》的研究,有些学者以《汉书》为 主要对象,或从史实、或从文字方面编纂类书,赵世逢《两汉类要》二十卷、 书》,但是始终不是研究的主流。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王益之编《西汉年纪》都对西汉历史进行了部分 为后世考订史实提供了方法指导。清代学者重视《汉书》史实考订的学风,发端 【宋】程俱:‘麟台故事卷二,文渊阁‘网库全书’本。 【韩国】朴宰雨:‘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年,第、页。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于此。 据目前资料来看,元、明两代的《汉书》研究并不突出,惟明代承宋点评之 风,对《汉书》的评点之作较多,集大成之作是凌稚隆的《汉书评林》一百卷, 汇辑东汉末至明代家评论,其中明人评论家。许相卿又作史汉方驾》, 具体比较史汉异同。 清代的汉书》研究在宋人开拓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而侧重点有了变化。清 题,其成果除了散见于文集之中,多被具体地纳入到史实考订中来。清代的《汉书》研究进入高潮期。清代学者重视《汉书》文本的校勘,发明 和补充之处,清代形成了成熟的训诂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汉书》的语词训释。表志专门研究由《艺文志》扩大到了《地理志》、《律历志》、《古今人表》等 诸多 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专门考订之作。清代汉书》研究成果众多,据笔者统计, 清代《汉书》研究专著和有关《汉书》内容的笔记有 余家,清代文集篇目 分类索引》所录单篇文章有多篇。 颜师古之后,学者们在文字校勘、史实考订、语词训释、表志专门之学等诸 多方面对《:汉书》作了详尽的注释工作。各家对汉书》的研究重点不同, 而且 这些研究成果除了部分单独成书之外,多以札记的形式散存于学者们的读书 笔记 或者文集之中,不易为人所得。分散的汉书》研究资料不利于读者的学习和 详见附录一。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对《汉书》作全面的注释,已成为学术发展和《汉书》研究的需要。 王先谦《汉书补注》应时出现,王先谦在《汉书补注?前汉补注序例》中表达 了该书荟萃前人研究成果的目的:“宋明以来,校正版本之功较多。国朝右文 兴学, 精刊诸史,海内省古之士,承流向风,研穷班义,考正注文,著述美富,旷隆往 代,但以散见诸书,学者罕能通习。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 荟最编摩,积有年岁,都为一集,命日《汉书补注》。该书汇集隋代以来家研 究成果,又吸取郭嵩焘等人研究成果和参订意见,历时余年,终成百卷万字的巨作。该书校勘精审、考证全面、训诂精准,成为继颜注之后,汉书》 清考订之成,极便学者矣。梁氏的评价略有偏颇,《汉书补注》汇集的内容尚不 止于清,杨端志评价最为确切:“《汉书》的注释,历史上有两次集大成的工作, 一次是颜师古的注,一次是王先谦的补注,而后者又是兼载前者的,这样,后 《汉书补注》自光绪二十六年年付梓虚受堂后,多次被翻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汉书补注》至少被影印或翻印过次。中华书局年、 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年、广陵书社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所年出版 的影印本都是影印虚受堂本。上海文瑞楼本以虚受堂本为底本翻印,共四十 该本后附有《姚惜抱先生前汉书评点》。上海同文图书馆年本、鸿章书局本与文瑞楼本当是同版,但于正文部分作了简单句读。商务印书馆年万有书 库》本,该本为铅印本,并作了简单句读,共四十四册。商务印书馆还有年、 年八册本,是铅印本,简单旬读。台湾艺文印书馆年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标点本,该本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以虚受堂本为底本加以标点整理。 《汉书补注》的多次印刷,正如杨树达所说:“同邑先辈王葵园先生从事采辑, 汉书补注》成书之后,无论是通释《汉书》的学者,还是研究汉书》专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页。 杨端忠著,殷焕先校定:‘训诂学,,山东文艺出版社,年第版,第页. 杨树达:‘汉书窥管》自序.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门之学的学者,无不充分利用该书的注释。杨树达《汉书补注补正》是对《汉 称中华本、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都采用《汉书补注》为底本。施丁:汉书 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王利器、王贞珉《汉书古今人 表疏证》都汲取了该书的许多成果。 汉书补注》开启了近代学者集解前四史的先河。《史记》、《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到了清代,学者们对这四部史书作了大 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都亟需予以整理归纳。王先谦编著《汉书补注》 时,又依《汉书补注》体例,作:后汉书集解》一书。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体例与《汉书补注》相仿,当是仿照《汉书补注》体例而会注《史 基于上述原因,对《汉书补注》的做一番研究工作,对于总结颜师古注以后的《汉书》研究成果,确定《汉书补注》的学术地位,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汉书补注研究现状 学界已经对王先谦《汉书补注》做了初步研究,相关的文章、论著如下: 一期刊论文 .吴荣政王先谦汉书补注略论》,总结了王氏汉书补注》的种方 法:一、注音:二、指出古今字、假借字和因避讳的改字;三、句读;四、校勘 《汉书》和颜注;五、解释篇目;六、诠释词句;七、指出某些人的姓名字讳 卢弼:‘覆胡绥之先生书》,‘三国志集解,古籍出版社,年.卢弼:‘三国志集解》序例。 吴荣政:‘王先谦呶书补注略论,‘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年第四期。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天文、历法和灾异;十、说明汉世制度赏赐、捐税、徭役、刑法及其对后世 异同,以明汉书》之是非;十五、用群经、诸子、稗说、野史、类书同汉书》互证,或疏出处,或备异说,或为《汉书》补遗,或以后事稽合前言:十六、说 明汉书》书法,叙事方法;十七、批评《汉书》维护坏人、义例不一、为文累赘、赞语不当和某些神怪记载;十八、解释颜注、指出颜注所本、颜注得失, 弥补颜注之缺;地理志》补得卓绝;校勘精审;以本书证本书,校下史实出入及真伪。 吴荣政《王先谦汉书补注略论》尽管只是宏观概说,却提纲挈领,对汉 书补注》评价比较中肯,他对汉书补注》的评论影响了后人对该书的评价, 本文在写作中对该文也有征引。.李家骥‘汉书补注评述》,从史事的诠释、梳理和通贯,校订与纠缪, 理证不足而为史学研究提供有用资料,阴阳五行学说及封建伦理的卫道观点 个角度评述《汉书补注》,多有启示意义。.李廷先《王先谦汉书补注质疑》,以条注的形式纠缪《汉书补注》数 条讹误。 .梅季《论王先谦的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举《汉书补注》成就五:正 史实,纠班书之误;辨析人物;考地理;考典章制度天文等;校释文字句读。缺 点:有遗义;前贤错讹未能辨析摒弃而一~移录;诸表假手他人,未及覆校而有 乖戾。 .马固钢《谈汉书补注的吸收前人成果》、《汉书补注训诂杂识》, 李家骥:‘汉书补注评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舨,年第叫期。 李延先:‘年先谦汉书补注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 年第十一期。 梅季:‘论王先谦的学术成就及学术思想,‘船山学报,年第一期。 马固钢:‘谈汉书补注的吸收前人成果,‘钉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年 第一期。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类指出了《汉书补注》的一些失误:当注不注、训释欠妥甚至错谬、轻易 改动 原文相释。 .欧阳楠《汉书补注和史记、汉书中有关天文的一处误读及其误译》, 纠正了王先谦补注的一处错误。 .罗瑛《叶德辉补注汉书艺文志》,对《汉书补注》所存叶德辉的《艺文 志》研究予以评述。 .狩野直喜汉书补注补》,笔者未见。二学位论文 .李明硕士论文王先谦汉书补注研究》,该文论述了王先谦对颜注的 继承、校改及个人创见,近现代学者对《汉书补注》的继承、补充和校改, 用力 颇深。该文主要研究了《汉书补注》中王先谦的个人创见,虽然有利于我们 了解 王先谦个人的《:汉书》研究成果,但该论文有两个不足之处:第一,颜师古注 容是对这一阶段《汉书》研究成果的总结,重点在于文字校勘、史实考订、语词 人成就。第二,《汉书补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颜师古注以后《汉书》研究成 果的征引,而该论文对这一阶段的《汉书》研究成果没有涉及。因此,该论文 《汉书补注》的研究是不全面的。.李尔钢硕士论文《汉书补注辨补》,未见。 另外如刘旭青硕士论文《略论王先谦文献整理的成就与方法》,邹寰硕士 学术思想研究》对《汉书补注》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超越前人。马同钢:‘汉书补注训诂杂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年第五期。 欧阳楠:‘汉书补注和史记、汉书中有关天文的一处误读及其误译,‘娄底 师专学报,年 第一期。 罗瑛:‘州。德辉补注汉书艺文志,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古典文献 研究第十一辑,江苏古籍出 【奉】狩野直喜:‘汉书补注补》,日本京都大学‘东方学报》,年第、期。李明:‘:先谦汉书补注研究,南吕人学年硕一:论文. 李尔钢:‘汉书补注辨补,湖北人学年硕:论文。 刘旭青:‘略论先谦文献整理的成就.‘方法,湖北火学年硕士论文。 郜寰:‘论先谦》,辽宁师范人学年硕十论文。 李海玲:‘王先谦评议,吉林大学年硕上论文。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专著 .沈元《汉书补注批注》,是年轻学者沈元的未竞遗稿,共八卷,以商务 印书馆出版的王先谦汉书补注》为底本,参照杨树达的研究成果,究其同异, 加以评论。 .金少英著、李庆善整理《汉书食货志集释》圆,该书以《汉书补注》为底本 集释食货志》。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是对《:地理志》的专门研究之作,该书以汉书补注?地理志》为底本进行整理,删去: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和水 经注》的内容,补充以新的《地理志》研究成果,实际是对《汉书补注?地理 的点校整理和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蒋礼鸿《蒋礼鸿语言文字学论丛》等书所载读《:汉书补注》笔记 书补注》的介绍、评价。尽管上述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王先谦《汉书补注》作了研究,但是还缺乏全 面系统的研究,对《汉书补注》作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三、论文的研究路径 汉书补注》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前儒的注,汉书》 研究史上的重要注家皆在《汉书补注》征引范围之内,因此汉书补注》所征 研究史上的地位。学者们对《汉书》注释的重点不同,就《汉书补注》征引诸家来看,主要有 文本校勘、语词训释、史实考订、表志专门研究四个方面,学者们或重于某 一方 面,或兼而有之,王先谦的注也是这四个方面的延续和深入。每个方面所使用 沈元:‘汉书补注批注,西泠印社,年。金少英著,李庆善整理:‘汉书食货忠集释》,中华书局,年. 周振鹤:‘汉书地理忠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年。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分别总结前注以及王先谦注的研 法和研究成就。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介绍《汉书补注》的成书与体例。第 二章首先具体分析《汉书补注》所征引的重要注家的研究成就和研究方法, 然后 宏观分析王先谦对前注的采择情况。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从文本校勘、 语词 训释、史实考订、表志专门研究四个方面具体研究《汉书补注》。每章首先 从研究 史的角度梳理前人在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注释方法,然后具体分析王先 成就和注释的方法,力图层次清楚地展现出不同研究角度各自的发展脉络,更好 地展现《汉书补注》的成就。 本文主要采用传统的考据方法研究《汉书补注》,利用多个宋本以及各种理 本文试图对《汉书补注》作全面梳理,以期准确把握该书在《汉书》研究史上的地位,彰显王先谦的学术成就。这一目标是否圆满完成,敬请各位专家学 批评指正。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汉书补注》的成书与体例 第一节汉书补注》的成书过程 长期以来,学界许多人认为《:汉书补注》成于众手。此说法始于杨树达,他 直则进一步认为《汉书补注》成于众手,认为:“王先生之优点,自己创见并不多, 排比校雠之役,且多假手于他人。一圆从《汉书补注》的成书过程来看,这种 说法 是值得商榷的。 一、‘汉书补注的成书过程 王先谦:汉书补注?前汉补注序例》日:“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荟最编摩,积有年岁,都为一集,命日《汉书补注》,藏之筐笥,时有改 订,忽忽六旬,炳烛余明,恐不能更有精进,忘其固陋,举付梓人。一“自通籍 来当是指同治四年年王先谦殿试二甲第九十二名,朝考一等第四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自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六年年,这部余万字, 历时余年的百卷巨著是如何编纂而成的呢,王先谦没有专门叙述,我们可以 王先谦的书函、友朋弟子的信札记略窥一二。《汉书补注》初名《汉书集注》。郭嵩焘同治十二年年四月十二同致 函王先谦:“前奉赐函,并蒙颁示《汉铙歌释文笺正索解》?尊撰《汉书集注》以成几许具此精鉴,当使三刘避席。大业日新,弥增企仰。由郭嵩焘函可知, 王先谦补注《汉书》最初名为《汉书集注》。名称的变化实际反映了王先谦 杨树达:‘汉书窥管》自序。陈直:‘汉书新》白序,中华书局。年。 据‘王先谦自定年谱》,‘葵园四种》奉,第页。 月十二日”,据‘郭嵩焘记,同治十二年四月十二日“寄王逸吾信”,又王先谦于同治十一年 刻成‘汉铙歌释文笺正。因 此郭嵩焘此信写于同治十二年。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王先谦自己的见解在书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大,因而改 《汉书补注》。
沈元,这个名字现在许多青年学者已经不知道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史研究领域掀起过风浪的天才学者,郭沫若、周予同、黎澍等著名学者都曾对他不吝赞叹之辞。1970年,这位32岁的青年人在政治运动中结束了他的生命,如彗星一般划过天空,在那一代人心中留下了永远
的伤痛。沈元对汉代历史很有研究,1963年第3期《历史研究》发表他的《〈急就篇〉研究》一文就是引起争论风波的源头。最近,沈元的家属影印出版了经他批注的《汉书补注》一书,相信会对我们追寻这位天才学者的学术轨迹有所帮助。感谢刘志琴教授给本报推荐刊登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先生的序言。
――编者
沈元是我的亲表弟,小我6岁。
1946年底国民政府弃守大陆,我随着家人赴台,离开大陆前,在上海的舅母家住了一个多月,和沈元朝夕相处过一段时间。那时,除了舅母家自己三个儿女外,还有两位另外一房的表兄妹,我们这几个少年,除了沈元外,年龄都差不多,以大表哥居首,他带着我们玩,我们都叫他大阿哥。
在那个年龄,差个六七岁就是很大的差距,我们玩的时候,沈元并不跟着玩,他大半关着门读书,即使出来了,也只是默默地坐在一边,七八岁应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他却如此孤独,年龄的差距固然是一个原因,从小的际遇更是一个原因。沈元出生不到一岁,中日战争就爆发,父亲是一个出色的铁道工程师,随着政府撤离到西南,接着母亲也带了兄姐两人跟去,他因为太小,就留下来由奶奶带,等到抗战胜利全家归来,沈元已经7岁,父亲也已在后方因公殉职。所以他从未真正地见过父亲,而在稚龄亦未真正享受过父母的亲情。
我在舅母家住了一个多月即离沪南下,走的那天,细雨朦朦,离情依依,他们每人送了我一件礼物,大阿哥送的是一幅画我的油画像,表妹送的是一只小巧的绿色磁狗,沈元送的则是一本书《小王子》。他们一直送我到门口,我挥挥手坐上黄包车,由一位同行的父执辈陪着走了,却怎样也没想到一别42年。
42年匆匆过去,1990年我再度回到大陆,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舅母家已搬去杭州,我先到上海,一位我们共同的亲戚到旅馆来看我,他知道我要去看他们,就警告我不要在舅母面前提起沈元。他已逝世,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枪毙的,文革之后重判无罪,得到平反,但是人已死了十几年,无法起白骨於地下了。
到了杭州,相晤甚欢,但果然,有舅母在的场合,大家都不提起沈元,好像他未曾存在过。后来表妹和我私下聊天,大略谈起一些事件的始末,但当时文革期间,沈元全家受到株连,亲人散居天各一方,音讯混乱,她也不甚清楚。我真正有系统的了解经过,首先是经由宋贻瑞女士主编的《难以纪念的纪念》,宋女士是沈元生前的知己,因悼念他英年早逝,汇集沈元的生前部分文稿,又邀他老师亲友写了纪念文章,编了这本书。
根据《难》书,事情经过大概如下,沈元从小功课就好,中学文理各科均为全班之冠,近乎满分,毕业后参加高考,获全国文科最高分。被分发到北大历史系。1957年大二时据说因私自翻译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又加以评论,被打成右派,从此开始他悲惨的日子。1957到1960年,到农村改造,期间得了肝炎,因为未受适当治疗,始终未曾痊愈,此病跟了他短暂的一生。
1961年沈元返回北京,被摘掉右派帽子,由于他在北大和家居时写的一些文章,其才华见识为史学界前辈激赏,被延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职。
在近代史研究所期间,是沈元创作力最旺盛的阶段,大量著作在专业杂志刊出。其中有些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这是难得的殊荣,却不知这些殊荣给他带来厄运,1966年文化大革命铺天盖地而来,沈元原是摘帽右派,不乖乖韬光养晦,还选择在专业上大出风头,这就成了当时要打倒的“白专”样板。陪斗批斗成了他的日常课,他最初忍着不与亲友联系,怕更加连累到他们,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打了一通电话给他的姐姐,唯一最亲近可以联络的亲人。说想要来她家避一避,这把姐姐吓坏了。她和妈妈住在一起,原已是被严格监控的对象,沈元一来,一定三人一起被抓进去,只得硬起心肠,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沈元苦苦哀求无效,最后只有在电话上讲了句“好吧,那我走了!”把电话挂了。
走了,可真走了。1970年4月,北京街头贴了一张公安局的布告,说沈元工作期间书写大量反动文章,后来又化装成黑人,逃进某非洲国家大使馆被截获,犯了反革命叛国罪,被判死刑随即执行。至于他的家人,一年多后才接到通知。
文革过去,许多人获得平反,沈元的姐姐和80岁的老母上访北京,追究事件始末,1980年春天她们终于拿到一张正式平反的通知:“原审被告沈元……因现行反革命叛国罪……於一九六八年九月一日被逮捕……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经本院再审查明:……原判以反革命罪处其死刑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据此判决如下:一,撤销一九七零年四月十八日……判决书。二,对沈元同志宣告无罪。”
就是这样的一张纸!一位80岁的老母千辛万苦地争得了这张纸,沈元正式宣告无罪了。但是收到判决书的刹那,母亲失声痛哭:“我不要纸,我要人呀!”,但那人再也争不回来了。
又过了27年,沈元若在,已是古稀之年,他姐姐沈蓓搜集了她珍藏了40年的沈元遗稿,编成一书,要我写序。
这些文章的专业水平,我不敢妄议,但观当时的文史权威,如郭沫若称沈元为神童,如翦伯赞、黎澍誉之为北大五十年才出一个的人才,对一个右派分子如此赞誉,分量是不一般的。沈元受的正规教育才到大二,去世时才32岁,若能活到今天,其成就恐非一般所谓大师者所能及吧!
所幸的是,沈元去世后四十年,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政府重视文化教育,鼓励创新,各个领域均有成就,虽然尚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但希望她不要再生波折,能一直地健康发展,则沈元亦可告慰于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