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共6册 2014高清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共6册 2014高清

¥15.00價格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共6册 2014高清
  •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共6册 2014高清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共6册,由金城出版社2014年出版。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书目: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佛教与中国历史文化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北京佛教人物考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北京佛教史地考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新中国佛教大事记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元代北京佛教研究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    茶禅心月  茶道新诠及其开拓

    《汉传佛教研究论丛》出版说明:

    从佛法本身来说,教、理、行、证的修学次第,已经为佛弟子指明了修学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为自己的资质、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类型的佛法,如重义理、重实践等区别。但是,作为佛弟子来说,义理的探讨是为了将佛陀所要开示的真实事理,充分、完整地表达出来,如“阿毗达磨”虽然着重于论证“法”的自性、定义、关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谛理的现观”,最终归宿于修证。那么,重修证的佛教,主要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重视佛法的适应性、实效性,所以对事相的分别比较少,如初期大乘经典以“般若”、“三昧”解脱门”、“陀罗尼”、“菩提心”等作为中心,来表达从发趣、修行、证入的历程。虽然存在着这种不同的侧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义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中心。中国佛教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这点,如天台智者大师的教观并重,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高僧传》将古代僧人分为十科,其中翻译、解义、读诵便属于义解门;而习禅、明律、感通、遗身、护法、兴福,都是属于实践门一类;最后一科杂科”则是指出家人的外学修养,傍及世间经书、治世语言、礼乐文章等,无不兼通。

    但是,传统意义的佛教义解,主要是注疏经、律、论,在“述而不作”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当然也有一些专门性的著作。而且,这些佛教义解僧,都是从自己的信仰与经验出发,通过注疏、论著,来达到实践与弘法的目的。南北朝佛教的兴盛、隋唐佛教的辉煌,都与义解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而禅宗的发展则为中国佛教注入新的生命,重视主体的体认,自己身心的解脱;净土法门的流行,激发了佛教的信仰感情,为佛教走入社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禅、净的流行,在这种“简单”、“不立文字”的潮流下,中国佛教徒逐渐失去探讨高深佛理、考察繁琐戒律的兴趣。于是,中国佛教重视义理研究的优良传统便丧失殆尽。

    但是,另一方面,佛学研究在佛教界之外却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近代意义上的佛学研究,应该是开始于欧洲殖民主义者侵入亚洲地区,为了维护自己的殖民统治,必须要深入研究亚洲的宗教及其文化。于是,通过接触梵文、巴利文等东方语言,开始了解佛教的理论,消化佛教的教义。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学者注重现代佛学研究的客观性、纯学术性,形成了佛学研究的现代传统,于是佛教便成为一种学问—佛学。19世纪后期,日本佛教界开始运用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从而推动了日本佛学研究的兴盛与发达。随着“西学东渐”、日本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增强,中国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佛学研究,这在当时中国佛教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与回应,特别突出的如《大乘起信论》、《楞严经》的辨伪,“大乘佛教非佛说”的讨论,“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之辩等。同时,佛教界受到时代流行的学术方法的影响,尤其是太虚大师倡导的“人生佛教”运动,高扬佛教理性主义思想,直接推动了佛教界从事佛学研究,这其中以印顺法师的影响最大。但是,相对来说,学术界则在佛学研究上取得了更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佛教界基本上完成了修复寺院、重塑佛像的工作,寺院呈现出游人如织、香火旺盛的现象。于是,培养人才、弘法、学术研究等工作提到首要位置。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各方面人才的紧缺无形中遏制了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而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又与佛教界的观念与重视程度是成正比的。

    佛教学术研究真正的根本意义,不仅是了解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佛教发展形态,更是从现存的文献、文物中,去伪存真,探索其前后延续、彼此关联的因果性,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佛法的本质,及其因时因地的适应。了解过去佛教的真相,从中承受根本而主要的佛法特质,作为我们信行的基础,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以“以法为依,师道庄严”为所训,佛弟子闻熏正法、清净解脱,僧团弘法、办教育,皆应“以法为依”。僧团要清净和合,必须“以戒为师”,受戒、学戒、持戒,言传身教,行为规范、理念相同、经济待遇均衡的清净僧团才能体现出佛教的神圣性,这就是师道庄严”;而且,在办教育、弘法、文化出版等事业中,更能注重“法”的清净性与“人”的师道,师资相承,清净布施。

    “以法为依,师道庄严”,即“法”要清净,“人”要庄严;在“法”上,要依法不依人;在“人”上,出家人要清净和合,在家居士要恭敬虔诚,僧俗各住其位,方显“法”、“人”的清净庄严。要实现“以法为依,师道庄严”,要以“法”的教育培养“人”,即要注重人才建设,举办僧教育和居士教育;“人”要修学体证“法”“法”才能体现、呈现,正法才能落实到世间;“人”要深入理解“法”,即要研究、研讨;“人”要弘扬“法”,“法”方能广大,即要注重弘法、文化出版。所以,教育修学、研究弘法、文化出版,是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三大功能,也是研究所同仁们一起奉献努力的事业。

    研究所成立十年以来,相继出版了《放手拈花》、《走近佛陀》、《北京佛教文献集成》、《居士教学丛书》等近百本书籍,举办“佛教节日与民俗”、“辽金佛教研讨会”“元代北京佛教研讨会”等多次研讨会。现在,又组织出版《汉传佛教研究论丛》,推进佛学研究的发展,促使佛法能够深入社会人心,达到净化人生的效果。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