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 全2册 2012高清
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 全2册 2012高清
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 全2册 2012高清
由天津人美出版社2012年出版。
田洪编著的《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套装上下卷)》分上下两册,大十六开,计680页,精装含函,彩色精印。《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上下)(精)》收录沈周创作的纪年绘画作品240件,选取沈周无纪年绘画作品67件,则作为全书的附录部分,供读者欣赏。内容包括《沈周像》、《宣德二年》、《天顺元年》、《天顺二年》、《天顺四年》、《天顺五年》、《天顺七年》等。
《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书目: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 上册
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 下册《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出版说明: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白石翁,别号有竹庄主人,江苏长洲(今苏州)相城人。
苏州自古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各地文人荟萃于此。逐渐形成了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充满了浓郁的文人气息。《吴郡丹青志》中序言云:“吴中绘事,自曹、顾、僧繇以来,郁乎云兴,萧疏秀妙,将无海峤精灵之气,偏于东士耶,抑亦流风余韵,前瞻后渍耶。”由此可见,苏州这样一个文化圣地,给予文人雅士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尤其是在14世纪中晚期苏州辖地昆山的顾阿瑛构筑之“玉山草堂”所进行的文人雅集活动,使得稍后这一地区文人的挥觞赋诗、唱酬联咏、啜茗论文、书画赏鉴、笃古评骘、寄情山林的士风日益兴盛。
在吴文化中,自古绘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就十分显著,源远流长的吴地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五六千年前良渚文化的玉、陶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陆探微、顾野王:唐代豪放不羁的张璨、顾生;五代十国的顾闳中、周文矩、赵幹、董源等;宋代的徐崇嗣、祁序、僧居宁;元代郑思肖、王履、朱德润以及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之“元代四大画家”,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之下,明初的文人画家则继续着元四家文人画的传统,秉承南宋的画风,追求他们的笔墨意境,以苏州为中心的环太湖流域之文人书画创作,逐渐形成明代画坛的主流形态,尤以王绂、徐贲、金铉、陈惟允、谢缙、沈贞、沈恒、刘珏、杜琼等元末明初吴派画风的传承人物为主,他们是吴门画派的先驱。其中刘珏与杜琼都是沈周的老师,沈贞是沈周的伯父,沈恒为沈周父,这为吴门画派的扛鼎人物沈周走向艺术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沈周的高祖沈茂乡、高祖母薛氏出身于长洲城中的名门望族,后由于元末兵乱,使得家族衰落。之后曾祖沈良琛,原名良,字良琛,别名帛琢,号兰坡,于元末来相城,与徐氏女儿道宁结为夫妻,为沈家创下了丰厚的基业,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良琛资质丰伟,志趣异常,精于书画鉴赏,与元四家中的王蒙结为好友,且有一幅王蒙造访良琛家画赠小景山水的画作,后来被沈周收藏。沈周的祖父沈澄,字孟渊,号介轩,或号绲庵。祖母朱氏。沈澄擅长诗文、绘画,为人品格高逸,广交朋友,诗文兴会。在相城建居室曰“西庄”(后来的有竹庄即是沈周在此基础上拓筑),隐迹于此。他与当时在朝的高官、隐居的学界名人和享名于世的画家有着广泛的交流,作为江南的大地主和大收藏家,他厚德的品格和隐逸的思想对沈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澄生有两子,即沈贞和沈恒。沈贞(1400-1482后)一作沈贞吉,号南斋,又号陶庵。工人物、鸟兽,长于山水,画风秀润,现存三幅作品,《秋林观瀑图》(藏于苏州博物馆)、《竹炉山房图》(藏于辽宁博物馆)和《菖蒲图》。
沈恒,一作沈恒吉,字鞑婆,号同斋,为沈周父。擅诗画,他与沈贞的画作风格大体相同,流传的作品有《山水》册页(八开选二)、《溪山书屋图》。张丑赞誉他:“不在宋元诸贤下,第其遗迹绝少,故不为世所知,余仅见其胜感八景一册,描写入妙,宜乎百谷征士之叹服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之外,师长的传授也对沈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沈周的启蒙老师陈宽江西临江人,字孟贤,号醒庵,陈继之子。陈继是名画家陈汝言之子,在山水画上,陈宽也能够很好地继承祖父与父亲的传统。陈宽气质高逸,淡泊名利,在其七十岁时,沈周画了著名的《庐山高图》为其祝寿。沈周主要学习的是陈宽的诗文与为人。而真正在画艺上给予沈周帮助的则是杜琼和刘珏。
杜琼(1396-1474),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用嘉,号东原,别号鹿冠道人。杜琼自幼丧父,刻苫读书,学识渊博。好作诗,善画山水,笔意清秀,又长于人物画,笔墨淡雅,虽家境贫寒,却不追求名利。杜琼喜交朋友,常与沈贞、沈恒一同交游,切磋画艺,逐渐成为当时画坛的名流。在沈周十五六岁时,杜琼便开始让沈周临摹古画,这个方法对沈周以后学画起了很大作用,且沈周家里本来就收藏着许多名画,也为沈周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使沈周能够在学古人之长时,结合自己的风格发挥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
沈周的另一位老师,刘珏(1410-1472),字廷美,号完庵,正统三年(1438)举人。好诗词,善行草书,山水画师法王蒙、吴镇,笔墨清丽,同时又具有董巨的笔意,但能独辟蹊径,自创画风。刘珏与沈贞、沈恒在青年时就是伙伴,曾一起拜师于陈继。后来,沈周的姐姐成为刘珏的儿媳,这使得两家的交往更加频繁。刘珏常常带着沈周兄弟游山玩水,吟诗作画,对沈周绘画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刘珏现存的作品较多,与沈周有密切联系的有《清白轩图》、《山水图》、《诗画卷》、《夏云欲雨图》等。
在众多朋友中,沈周与吴宽的感情最深。吴宽(1435-1504),成化八年(1472)会试、廷试皆第一。官至礼部尚书。他与沈周之间的诗文唱酬很多,大都保存在《家藏集》和《石田诗选》中。沈周还精心地绘过东庄二十四处景象,配成一册送给吴宽,画中苍润稳健的笔墨,真实朴素地描绘了东庄的概貌,蕴含了他对老朋友深厚的友谊。
在学识方面,也有一位对沈周产生很大影响的老师。徐有贞(1407—147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初名珵,字元玉,号天全。宣德八年(1433)进士,初官编修,后来治理黄河有功,升为左副都御史。之后拥戴英宗复辟,又升为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封武功伯。又遭人陷害,入狱,摘金齿,被赦返乡。徐有贞可谓是全才,天文、地理、星象、兵法等无不通晓。并且在明代早期文人画坛,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由于他时常发起雅集酬唱、游山玩水,因此对当时苏州文人群体的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其侄孙女嫁沈周的长子云鸿。罢官后,常与沈周同出游,诗酒往返,在沈周的画作上时常能见到徐有贞的身影。
与沈周交游的还有周鼎(1401—1487)、史鉴(14341496)、朱存理(144-1513)、杨循吉(1456-1548)等。这些文人在文学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社会上也具有一定的名望,他们气息相通,对沈周的为人和绘画艺术表示赞扬和肯定,这也成为沈周声名鹊起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外,祝颢、李应祯、文林、祝允明、文徴明、唐寅、徐祯卿、史鉴、王鏊等其他些文人名士,他们都与沈周交往甚密,有的以沈周为友,有的以沈周为师,有的则在师友之间,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构筑了当时苏州的人文环境。
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被后世称为“吴门四家”,所创之画风成为明代绘画的主流形态。其中,文氏绘画的文脉在家族和学生代代相传下,直至清代。文徵明(1470-1559),原名璧字徵明,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工山水,早年师法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在临习古人绘画的基础上自成一格,画风成粗、细两种格法,粗笔取法沈周、吴镇,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传世名作有《枯木寒泉图》、《万壑争流图》、《惠山茶会图》和《湘君湘夫人图》等。家族和师长的影响,为沈周的绘画和诗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年幼时就十分聪慧,曾作《凤风凰台赋》免粮长役,博得地方官的赞赏。在古代,出仕是文人理所当然的选择,儒学中“学而优则仕”的积极进取的态度,社会中“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这些都成为文人奋斗的目标。但是,在政治局势动荡的情况下,出仕做官也是十分危险的,随时都有被罢黜,诛九族的可能。于是,隐居成为他们追求的生活态度,他们也向往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生活。年轻的沈周,虽然很想过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但他毕竞是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因此在“仕”与“隐”之间他显得犹豫不决。直到景泰五年(1454),当时的苏州知府汪浒寄来一封信,想举沈周应贤征召。沈周陷入了沉思,最后决定卜卦抉疑,筮得遁卦之九五,九五象为“嘉遁贞吉”,这一卜,坚定了他归隐不仕的信念。之后,器重沈周的官员向朝廷举荐,他都坚辞不应征。虽然不愿为官,但从《石田诗选》以及一些有关他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于朝廷大事还是十分在意的,一些官员的进退任免,都会引起他的注意。文徵明于《沈先生行状》曰:“然先生每闻时政得失,辄忧喜形于色,人以是知先生非终于忘世者。
沈周在绘画中,唯视师古与创新为他学习绘画的两个终极。师古主要是受家庭和老师的影响。特別是从杜琼那里学到了终身受益的方法:“我师众长复师古”。于是沈周开始临摹古人的画作,学习古人如何运笔行墨,布置构图。再加上沈周收藏许多古画,使他无需出家门便可观赏和临习大家的名作。明代的画院中,盛行马夏一派的画风,用笔劲拔,气魄苍健,形成浙派。沈周临摹的对象既有五代、南北宋的,也有元四家;既有元末诸家,也有浙派的;既有水墨浅绛,也有润色赋彩。可以说他是集众长而取之,不分门户,对待各类画风都抱有客观、包容的态度。但最让沈周青睐的当推元四家的风格。
沈周现存最早且十分可靠的传世绘画作品,是天顺五年(1461)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轴》(现藏于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纸本,淡设色,【图1】)与天顺八年(1464)为隐居在苏州城南锦帆泾的吴门隐士孙叔善所作的《幽居图轴》(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馆,纸本,墨笔,【图2】),从这两幅作品中可以看到沈周早期取法王蒙的风格。沈周同时受王蒙画风影响的还有作于成化二年(1466)的《采菱图轴》(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纸本,设色,【图3】)以及为徐有贞作《芳园独乐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纸本,设色,【图9】)、成化五年(1469)为吴门魏昌所作《魏园雅集图轴》(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纸本,设色,【图17】)等。这些画作都具有王蒙用笔皴擦紧密、画境荒率峭逸的特色。另外还有成化六年(1470)所作《崇山修竹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墨笔,【图25】),关于这幅画为何人而作,有两种说法。一是沈周为马抑之所作,后来不知何故归刘珏所有,成化六年(1470),刘珏将此送给了即将上京应试的弟弟刘以规。因此创作这幅画的时间不会晚于成化六年,或在成化二年至四年(1466-1468)间:另一种说法是这幅画作于1470年,是为刘珏之弟进京赶考而作,1472年秋,在刘珏死后不久,刘以规请正在京城的两位沈周的友人,吴宽和文林(文徵明之父)在画上题字。后来一位名叫立斋的友人也题了诗,但未署时间。当沈周于1501年再度见到此画,感慨颇多,于是也作了题记。
从成化二年(1466)开始,沈周在临习古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观赏的真实景色,不忘“本乎天然”、“记传其神采”的信念,创作了许多实景山水画卷。如成化二年(1466)沈周泛舟苏州石湖时仿云林笔意作《仿云林山水卷》(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纸本,墨笔,【图5】),成化十七年(1481)游览苏州城西云泉庵所作《大石山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纸本设色,【图89】)等。
明李日华曰:“(石田)中年以子久为宗,晚乃醉心梅道人。”在沈周的绘画风格中,宗法元四家中最为突出的是王蒙,“唯仿倪元镇不似,盖老笔过之也”。此时,黄公望、倪瓒和吴镇的绘画成为了沈周经常模习的对象。成化七年(1471)二月,沈周兄弟与刘珏、史鉴一起游临安(今杭州),至灵隐山后便夜宿飞来峰寺,顿生画意,于是创作了其山水长卷的代表画作—《灵隐山图卷》(刘氏养晦堂旧藏,【图26】)。这幅画充满着浓厚的自然气息和轻松自由的创作情绪。同年为珍庵作《山水图轴》(现藏于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美术馆,纸本,淡设色,【图301),以及成化十三年(1477)《平远山水图卷》(现藏于美国波特兰美术馆,纸本,淡设色,【图56】)、成化十五年(1479)《送吴文定公行图卷》(现为日本东京角川源义所减,纸本,墨笔,【图68】)等都是沈周取法王蒙画风的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沈周在吸收王蒙长松峻岭式布局以及苍莽润秀画风的同时,开始兼取倪瓒清逸淡寂的意境。譬如成化二年(1466)作《云石风泉图轴》(台北兰千山馆藏,纸本,墨笔,【图7】)、成化九年(1473)《仿倪山水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纸本,墨笔,【图38】)、成化十一年(1475)《秋林静钓图轴》(美国翁万戈藏,纸本,淡设色,【图49】)、《仿云林小景轴》(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纸本,墨笔,【图53】)等等。
成化二十三年(1487)所作的《雨意图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水墨,【图131】),画面上,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画的是被竹林围绕的有竹居,用笔湿润且流利,把雨夜的凄凉迷蒙之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浓墨和没骨的色彩开始透露出“粗沈”的风格。弘治五年(1492)作《夜坐图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淡设色,【图174】),整幅作品有一半叙写其《夜坐记》。画中四周的青山绿石包围着有竹居,屋中沈周自己敞门而坐,观赏着门外的景色,近处的树木,远处的堤岸,小丘和山麓,很自然地将屋宇之外的景色与画家内心的情感巧妙结合,传递出对生命的无限感动。
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有竹居夜景的著名作品。有竹居是沈周在成化三年(1467)建造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竹,以竹来象征自己高逸的品质,沈周也是如此,有竹居的周围种满了竹子,环境幽雅宜人,四方名士都慕名接踵而来。文徵明《沈先生行状》中记载:“先生去居里余为别业,曰有竹居,耕读其间。佳时胜日必具酒肴,合近局,从容谈笑。出所蓄古图书器物相与抚玩品题以为乐。晩岁名益盛,客至益多,户履常满。先生既老,而聪明不衰,酬对终日,不少厌怠。风流文物,映照一时。百年来东南文物之盛,盖莫有过之者。”在这样一个惬意自适的环境下,沈周完成了成百上千的绘画作品。这三十年里,儿子云鸿逐渐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使沈周能从繁琐的家务事中摆脱出来,纵情山水,寄乐笔墨,遂名闻吴中。竟而岀现许多模仿他画作的人,往往沈周上午刚完成的画作,下午就出现了仿品,甚至还有人把假作拿来让他题
诗,他也欣然答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周为人之谦和,心胸之豁达。但是这样也为我们在今后辨别沈周画作之真伪制造了许多障碍。晚年的沈周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上与中年又有着些许的区别。在看透生老病死的这一自然规律后,沈周的心境融入画风中,将浓与淡结合得恰到好处,画作上少了早期的茂密苍厚之气,更多显现出的是空旷深邃、淡逸的境界。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弘治二年(1489)寄赠吴宽的《仿倪山水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纸本,墨笔,【图148】)、弘治四年(1491)《保儒堂图卷》(香港至乐楼藏,纸本,设色,【图170】)、弘治十年(1497)《洞庭两山赋图卷》(台北黄君璧旧藏,纸本,淡设色,【图216】)、弘治十二年(1499)《铜官秋色图卷》(藏于美国波土顿美术馆,纸本,墨笔,【图223】)、弘治十七年(1504)《溪云欲雨图卷》(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纸本,【图251】)等。
沈周的笔法有“细沈”与“粗沈”之分。“细沈”的风格主要师法于王蒙。构图果断奇特,又不失自然。用笔细腻且含蓄,由早年取法王蒙的牛毛皴至中年取法王蒙的解锁皴。早年沈周取法王蒙“牛毛皴”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推作于成化三年(1467)的《庐山高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图11〗),此画用笔取法王蒙,但境界造诣深邃,耐人寻味。这幅画不论从用笔、皴法还是构图上,都能体现他的娴熟精深和源源不断的张力,这幅画是为陈宽祝寿而作,沈周用庐山来比喻老师的学问与道德,借万古长存的五老峰来祝贺老师的寿辰,标志着其山水画风格走向成熟。整个画面可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右侧是沈周自题的《庐山高》,这数百字的长诗题,表达了沈周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近处的庐峰和远处的几座山峰矗立在缭绕的云雾中。中部的瀑布从山的中间飞泻而下,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浓郁碧绿的松树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渲染了山中的景色。松树与枫树的枝干紧紧缠绕。山石蔓延着青苔。其中,右下角一组松树法近王蒙《夏日山居图》及《素庵图》、《春山读书图》中长松组合,体势平正夹叶近《葛稚川移居图》,以朴实的中锋勾出,强调了笔骨塑造形象的作用。岸边,一位长者
眺望远方,沉醉在美景中。画面中,泉水的空明,白云的飘浮,和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使得密实的画面充满了灵动的生气。其用笔细致,局部皴染多次,显得苍茫厚实,却又不乏生动之感。早年的沈周除师法王蒙之外,对赵孟頫、董巨、二米、黄公望等人的风格也研究甚多。如取法董巨麻皮皴的为俞景明作于成化九年(1473)的《仿董巨山水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纸本,墨笔,【图41】1)、晚年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的《匡山秋霁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纸木,墨笔,【图261】);表现米点皴法作于成化二十年(1484)的《荆溪烟霭图轴》(张鹿樵旧藏,纸本,水墨浅绛,【图106】):以及结合米点皴法并参以高克恭墨韵秀润的笔法和构图意境而作于弘治十五年(1502)的《春山雨霁图轴》(台北王雪艇藏,纸本,水墨、淡设色,【图238〗)、作于弘治元年(148)的《西山雨观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纸本,水墨,【图140】)。从《魏园雅集图轴》中取法黄公望的“平台”造型。沈周在这一系列的师古作品中,开拓创新,融入了自己的构图、造型、笔法,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丰富了画作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