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通史 全12册 2005清晰
浙江通史 全12册 2005清晰
浙江通史 全12册 2005清晰
《浙江通史》PDF电子书全12册,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素称“鱼米之乡”、“文物之邦”,文明昌盛,历史悠久。早在距今45万年前的中更新世,地处浙北的安吉就已有远古人类活动的踪迹,掀开了浙江历史的序幕。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人群“建德人”已生活在浙西山地。从新石器时代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算起,浙江的历史也已经有7000年时间了。
我们这部12卷的《浙江通史》,将向读者全面叙述自旧石器时代的“建德人'以来,特别是从河姆渡文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历史长时段的浙江历史和文明。在这篇《总论》里,我们试从中国大历史的视角,讨论7000年浙江历史发展和演进的特点,区域社会和区域文化的变迁,浙江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简要地叙述浙江史与区域史研究的学术意义,编撰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地方通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以及《浙江通史》的编撰思路和编纂的方法。
《浙江通史》书目:
浙江通史 第1卷·史前卷
浙江通史 第2卷·先秦卷
浙江通史 第3卷·秦汉六朝卷
浙江通史 第4卷·隋唐五代卷
浙江通史 第5卷·宋代卷
浙江通史 第6卷·元代卷
浙江通史 第7卷·明代卷
浙江通史 第8卷·清代卷(上)
浙江通史 第9卷·清代卷(中)
浙江通史 第10卷·清代卷(下)
浙江通史 第11卷·民国卷(上)
浙江通史 第12卷·民国卷(下)《浙江通史》出版说明:
区域,现代汉语又称地域。从这一概念的学术意义看,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根据各自的研究取向,从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行政学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来划分和界定区域的内涵及其空间范围。历史学视野中的区域社会,一般来说,是从地理学、文化学和行政学等诸多层面,综合考虑若干种相关要素,即以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语言、行政区划等方面的特征为依据,来划分和界定区域社会的。按照我们的理解,区域社会就是建立在定的地理条件基础上的、具有其独特文化和风土民情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体系。因此,每个区域社会都具有自成系统的、相对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语言、风俗、经济和政治的结构,以及建立在上述结构基础之上的区域的共同传统。
浙江”这个地名的内涵,同样具有地理学、行政学和区域社会学等诸多层面的意义。从地理学的维度,淅江既是水系之名,又是地方政区之名。作为水名之浙江,即钱塘江,其地域范围涵盖整个钱塘江及其上游的新安江流域;作为政区名之浙江唐代开始设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大方镇,浙江东道领有越、衢、婺、温、台、明、处7州,浙江西道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及浙江新安江以北地区。浙江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始于元明之际,即公元1366年,朱元璋攻占杭州设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浙江行省。从此,浙江作为一个省级政区,其辖境大致相沿至今。现代的浙江,是中国的一个省、一个地方行政区,浙江省是现今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中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其地理空间涵盖了钱塘江流域及其周边的瓯江、椒江和姚江、甬江等流域。从区域社会学的维度,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浙江是中国的一个区域社会,一个在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均极有特色的区域社会浙江史也就是中国一个特定区域的历史。
浙江作为一个省级地方行政区,历史短暂,不过630多年。但是,浙江大地作为中国的一个区域社会或中华文明的一个地方区系,早在浙江建省以前就已经存在,并在数千年间发展出了独具地域特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区域社会和区域史意义上的浙江,其时空跨度均大大超越了政区意义上的浙江。我们这部《浙江通史》,从编纂思路的酝酿之初,就着眼于把浙江史作为中国大历史的一个地域区系,把浙江文化视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区域性的亚文化系统,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和立论,而不仅仅是编写一部省史。
从文明的民族性或区域间文化和风土民情的差异性加以审视,“建德人”以来的浙江历史至少可以划分为四大段:第一段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区域差异及其特征,因年代远古至今不得其详。第二段为新石器时代,即从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末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居民主体到底是属于哪一个种族,至今学术界虽还有争论,但他们与中国北方地区族群人种的差异是确定无疑的,我们姑称之为“先越人”。第三段为历史上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吴国、越国之民,文献中称“越人”,越人与南方的百越”很可能属于同一个族类,而与中原的华夏族则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族类。第四段为秦汉以降,从秦始皇、汉武帝时代的强制移民,到“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时的汉人南迁,随着北方华夏族即汉族的不断迁入,以及土著越人的不断汉化,在历史的互动中融合而成浙江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汉族。关于浙江这一区域社会里发生的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变迁史,让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逐一叙述吧。
(一)文化圈理论、九州制与吴越文化区的形成
新石器时代,即距今约1万年到5000年间,中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已然自成体系、各具特色。考古学家苏秉琦根据对各地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六大考古文化区系,即:以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或称海岱)文化区,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区,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文化区,以鄱阳湖到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文化区,以及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北方文化区。1按照这一划分,新石器时代的浙江,分属于东南和南方两大文化区:浙北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均属于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文化区,而浙南的相当一部分区域则应当划入南方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人,即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主体居民,从人种学的角度看,河姆渡人的某些方面既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又明显与现代赤道人种即现代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特征更加相似。(2]至于良渚人,其属性至今还像那个时代一样,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以后,在迄今最古的典籍和史书里,夏、商、周时期的中国称为“九州”。根据传统史家的说法,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建国之后,把他所统治的疆域划为“九州”,分别称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尚书·禹贡》在划定“九州”分野的同时,逐一记述了各州的土地、物产、贡赋的等级,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现今的浙江,那时属于扬州,境内的会稽(今绍兴境内),为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区,属于中华文化播及之地、文化开化之土。
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期间,周王室的政治权威衰落,王纲解纽,诸侯力征,前有齐、晋、秦、楚、吴、越争霸,后有“战国七雄”变法称雄,传统的以“九州”制为标志的地域分野从此被彻底打破。现代的学者,往往以列国为依据,把这一段的中国划分为若干文化区,如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齐文化、燕文化、吴越文化、百越文化,等等。在列国并起的春秋战国时代,浙江大地钱塘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在吴国强盛时大部分为吴国控制;钱塘江以北的一部分和南岸的大部分地区,则为越国的疆土。越国灭吴后控有整个吴越之地。至于现在的浙南地区,则与现福建省同属一个文化区,其居民均属百越族,分别建有两个王国,浙南的称作“瓯越”,闽北的称“闽越”。瓯越与闽越族系一致,文化相同,司马迁的《史记》将其合并记述为《东越列传》。
因此,一般学者习惯于把春秋战国时浙江的大部划归吴越文化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先秦时期的渐江又可划入百越文化区。创造吴越文化的吴人和越人,吴国的王室为西北周人的后裔,一般民众则为南方土著。至于越人,从越王句践到黎庶百姓,还有更南边的瓯越,在中原人看来,都是些讲鸟语”(越语)、“断发文身”,大不同于中原华夏族的南蛮人种。从人种和血统方面看,迄今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吴人、越人的族属与良渚文化居民之间存在渊源关系,倒是有更多的田野考古资料显示其与南方的“百越”具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