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全38册 台版2012高清
¥76.00價格
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全38册 台版2012高清
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全38册 台版2012高清
《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PDF电子书全38册,由台北国家图书馆2012年出版。
《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简介:钓璜堂存稿(5册)978-986-6429-53-8徐孚远撰(1599-1665)南社姚光整理民15年怀旧楼刻本/20卷附交行摘稿及遗文8篇江苏华亭(上海)人,几社六子之一,明末福王弘光年组兵松江起义抗清后,随鲁监国为国子监祭酒,桂王晋徐为左副都御史,郑成功迎至金厦,结「海外几社」于厦门,郑甚为依重凡大事皆咨而后行,后随郑入台。再,郑经铜山撤退,海外几社社人大都随军入台,故海外几社文学被视为台湾汉人文学之开端,而徐孚远为之领袖。陈清端公诗文集(4册)978-986-6429-54-5陈璸撰(1656-1718)丁宗洛编注道光6年泲上东署不负斋刻本/10卷附年谱2卷广东海康人,康熙32年进士,任知台湾县事,清操绝俗,慈惠利民,后任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故,民扶老携幼,欢呼载道。任福建巡抚兼摄闽浙总督,璸为官清廉政迹颇着,在台凡八年,努力作育人才,修圣庙并捐俸,重修府学明伦堂,新建朱子庙、文昌阁,及重修台湾县学,置学田以资师膏火,康熙五十年谕令各县设立义学,招集生徒,延师诲课。凡所创造,亲董其事,于是台湾文风丕振。康熙五十七年积劳卒于任上。士民感怀为塑像于文昌阁。泰云堂集_附巡台奏折、年谱( 3册) 978-986-6429-55-2孙尔准撰(1770-1832)道光13年孙氏刻本/25卷(文集2卷、骈体文集2卷、诗文18卷、集3卷)附巡台奏折、年谱江苏金匮(无锡)人,嘉庆10年进士,改庶吉士,道光3年任福建巡抚,巡台奏彰化、嘉义间,开五条港正口,噶玛兰开乌石港正口,移凤山治于故城兴隆里,严汉田据番田之禁,开水沙连、埔里两社,道光5年9月擢闽浙总督,奏请噶玛兰收入版籍,设官治理,道光6年平嘉义、彰化匪徒械,全台震动,尔准渡海督剿,旋再弥苗栗三湾「番割」之乱,擒黄斗乃等,道光十二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文靖」入祀福建名宦祠及乡贤祠。内自讼斋诗文集(4册)978-986-6429-56-9周凯撰(1779-1837)道光刻本/诗钞8卷文集10卷浙江富阳人,嘉庆16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10年补福建兴泉永道,12年澎湖大饥,赴澎赈恤风灾,冒风涛巡视各岛,亲自散赈,不假役使,并识拔诸生蔡廷兰教作文读书之法,其后以甲科出宰江右,有政声,12年署分巡台湾兵备道,平张丙事件,抚定民心,上台地应行兴革事宜十二条。道光16年9月再权台湾道,10月平嘉义沈知之乱,来年3月巡全台各厅县,深入险阻,不避瘴岚。来年以疾卒于官。凯关心地方文献曾修《金门志》,门生台南施琼芳、澎湖蔡廷兰等。斯未信斋全集(7册)978-986-6429-57-6徐宗干撰(1796-1866)年谱:不分卷/同治刻本文编:26卷/咸丰5年刻本诗录:16卷/咸丰刻本江苏南通人,嘉庆25年进士,道光27年由福建汀彰龙道调台湾道,居官廉所至有声,时姚莹方去,凡所规画,多继成之。英人窥台之后,举凡策防夷、申禁烟、理财赋、议积储、设屯丁、开番地,无不勉力为之,水沙连六社久请内附,宗干请准援例,先设屯丁管理,后遂设官置治。咸丰3年,林恭、洪泰等起事,陷台湾、凤山两县,宗干与民守御,防剿兼施。其后复扰噶玛兰厅,宗干亦督兵平之。同治元年月,再擢福建巡抚。时戴潮春事变延及全台,又值福建上游太平军战事复亟,宗干兼筹并顾,台地以宁。同治五年,病卒于官,宦台间,振兴文教,尤汲汲以育才为务,集诸生于东海书院,训以保身、敦行、养气、笃志等专心之方,勉读书作文之法,并课以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及门之士多成材。刘家谋全集汇编(3册)978-986-6429-58-3刘家谋撰(1814-1853)外丁卯桥居士初集:8卷东洋小草:4卷、斫剑词:1卷开天宫词:2卷海音诗:1卷、观海集:4卷操风琐录:4卷。鹤场漫志:2卷福建侯官(福州)人,字川,道光12年中举,时年十九。之后五应礼部试,皆不第。道光26年以大挑初任宁德教谕,归就冷官。道光29年调台湾府学任训导,在任凡4年。咸丰3年海寇黄位扰乱沿海,岛上又有林恭事件与之相呼应,土匪屡攻府城,家谋力疾守城三月余,致使肺疾加遽,于咸丰3年6月25日子时,以40岁之英年,病逝于台湾府学训导任内。其生平着中《海音诗》、《观海集》均与台湾文献有密切关系。张景祁诗词集(2册)978-986-6429-59-0张景祁撰(1830-1904)揅雅堂诗:11卷/光绪23年杭州百亿梅花仙馆藏本,福州吴玉田刻本新蘅词:6卷、词外集1卷/光绪9年开雕、杭州百亿梅花仙馆刻本浙江钱塘(杭州)人,为薛时雨(1818-1885)门人,同治3年拔贡,13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光绪3年谒选得福建武平知县,台湾布政使司邵友濂,坚邀其来权淡水,17年莅任乃抚瘖痍,慎折狱,颇有惠政。乙未(1895)割台,携家内渡。张氏工诗词,晚岁渡台,宦游淡水、基隆等地,历经世变,多感伤之音,谭献称其渡台诸作,「笳吹频惊,苍凉词史,穷发一隅,增成故实。」其诗风驳杂,广学汉魏唐宋诸家,其咏台湾及甲午战事诸作,最为人所称道。《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书目: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一种 钓璜堂存稿 1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一种 钓璜堂存稿 2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一种 钓璜堂存稿 3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一种 钓璜堂存稿 4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一种 钓璜堂存稿 5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二种 陈清端公诗文集 1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二种 陈清端公诗文集 2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二种 陈清端公诗文集 3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二种 陈清端公诗文集 4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三种 泰云堂集 1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三种 泰云堂集 2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三种 泰云堂集 3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四种 内自讼齐诗文集 1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四种 内自讼齐诗文集 2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四种 内自讼齐诗文集 3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四种 内自讼齐诗文集 4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五种 斯未信齐全集 1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五种 斯未信齐全集 2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五种 斯未信齐全集 3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五种 斯未信齐全集 4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五种 斯未信齐全集 5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五种 斯未信齐全集 6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五种 斯未信齐全集 7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六种 刘家谋全集汇编 1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六种 刘家谋全集汇编 2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六种 刘家谋全集汇编 3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七种 张景祁诗词集 1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 第七种 张景祁诗词集 2《清代宦台文人文献选编》各撰主生平提要:一、钓璜堂存稿 全5册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晚号复斋,江苏华亭(今江苏上海)人。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乡荐举人。徐孚远与夏允彝、陈子龙等同组「几社」,并列名为「几社六子」;又与其弟徐凤彩、徐致远并称为「云间三徐」。福王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都不守之后,徐孚远与挚友陈子龙、夏允彝共同谋画勤王之事,并组织松江起义,举兵抗清。隆武元年(顺治二年,1645)八月二十五日,吴易军在长白荡被吴胜兆所败,徐孚远子世威亦殉于震泽之难。松江起义失败后入闽,道信州,谒黄道周;黄道周极为疏荐,除天兴司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正月,徐孚远上水师合战之议,擢兵科给事中,从大学士张肯堂由海道募舟师北征,为郑芝龙所沮,不成行。闽亡后复追随鲁监国,永历三年(1649)鲁王任徐孚远为国子监祭酒,十月复晋其为左佥都御史。鲁监国六年(永历五年,1651)九月清兵渡海,舟山城破,东阁大学士张肯堂等死之,徐孚远等扈从鲁王出奔闽海。郑成功迎鲁监国至厦门,寻移金门,徐孚远仍留厦门,郑成功待以客礼,甚为倚重,凡大事皆咨而后行。永历六年(1652)徐孚远组织郑鲁抗清文士,结「海外几社」于厦门。永历十二年(1658),桂王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并晋徐孚远为左副都御史,徐孚远偕都督张衡宇赴行在复命,取道安南(今越南),安南西定王郑柞要以臣礼见,不屈而还,有《交行摘稿》诗一卷行世。永历十五年(1661)三月,郑成功取台湾,随之入台,然并未久留,考其在台期间并不长,应在永历十五年冬离台回厦。其间殆往来台、厦两地。永历十七年(1663),清师攻陷金门、厦门,徐孚远拟送儿子登岸,守先人宗祧,即返与卢若腾、王忠孝诸公共颠沛流离大海中。不果,后止于粤潮之饶平。永历十九年(1665)五月二十七日痛哭而卒。郑成功取台湾、郑经铜山撤退,海外几社社人大都随军入台,故海外几社文学被视为台湾汉人文学之开端,而徐孚远为之领袖。本编收徐孚远《钓璜堂存稿》,民国十五年金山姚光怀旧楼刻本。《钓璜堂存稿》历来不行于世,存稿流通,实始于南社著名诗人姚光整理编次刊行,据姚光〈钓璜堂存稿跋〉云:明季华亭徐闇公先生《钓璜堂存稿》,系松江雷君君彦(瑊)得先生之后裔,举以视余。书凡二部:一署先生孙怀瀚所录,一署先生七世孙元吉藏本。其后皆附以《交行摘稿》,上冠以林霍所撰先生诗文集原序、郑郊等祭文、书稿与夫历任敕命。二者大致相同,稍有出入;皆工笔写成,盖其子姓所钞以分弃者也。稿中都诗二千七百余首与《交行摘稿》,皆先生于役海外之作;分体编次而无卷第。…约略厘为二十卷…,乃附以《交行摘稿》,冠以林霍原序。海宁陈君乃干(干)、江浦陈君珠泉(洙)又纂辑先生年谱一卷,其历任敕命及祭文书稿皆编入而附录之。因知姚光所得《钓璜堂存稿》手钞本有二,一为先生孙怀瀚所录,二为先生七世孙元吉藏本。二稿皆分体编列,未编年,姚光认为「各体之中,似以岁月为序」,如有此次第先后排列,虽无编年但对徐孚远诗作系年亦极有帮助。姚光怀旧楼刻本《钓璜堂存稿》中书前收有陈乃干、陈洙两人合编之《徐闇公先生年谱》及由林霍、王澐、全祖望等人所撰写有关徐孚远之传记、碑铭、祭文及诗文集序共十篇。姚光怀旧楼刻本《钓璜堂存稿》诗歌共二十卷,计收有古今体诗二千七百七十五首。二十卷后录有徐孚远之《交行摘稿》,共有三十九题,五十九首。上述两者总计二千八百三十四首。此外,姚光复搜辑徐孚远文残集,共录徐孚远遗文八篇。审《钓璜堂存稿》内容,乃是徐孚远入海之后作。二、陈清端公诗文集 全4册陈璸(1656-1718),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县人。康熙卅三年(1694)进士,授福建古田知县。四十一年调知台湾县事,清操绝俗,慈惠利民。念商艘水丁,重困穷黎,详请豁免。公暇引诸生考课,以立品敦伦为先。夜躬自巡行,询父老疾苦。闻读书纺绩声,则重予奖赏,有群饮高歌者,严戒谕之。岁祲,设法赈贷,发仓平粜。旱则日食脱粟饭以自励。会水涨溃堤,势逼仓廒,躬亲土石,士民莫不争先趋役。四十二年行取,授刑部主事,历郎中,充会试同考官,出为四川提学道。康熙四十九年(1710)为福建巡抚张伯行荐,调分巡台湾厦门道,兼理学故。民闻其再至,扶老携幼,欢呼载道。时台湾有官庄之制,以所入为文武养廉之用,璸因其弊,请废止,悉入于官。始建万寿宫,中殿奉龙亭,以便文武朝贺。在任努力作育人才,修圣庙,重修府学,新建朱子庙、文昌阁,及重修台湾县学等,置学田以资师生膏火。五十年谕令各县设立义学,招集生徒,延师诲课。来年夏天集刻《台厦试牍》,爰梓其尤雅者若干篇示诸生,题曰:《海外人文》。捐俸重修台湾府儒学明伦堂,兴建朱子祠及文昌阁。设立十六斋以教士子,置学田以资师生膏火。凡所创造,亲董其事,终日不倦,于是台湾文风丕振。康熙五十三年(1714)超擢湖南巡抚,年底调福建巡抚,五十五年冬兼摄闽浙总督。来年,奉命巡海至台,北及上淡水,往复一千四百余里,自持糒糗,携小账房以随,露宿风餐,不入邸舍,不受馈献。康熙五十七年以病乞休,诏慰留之,十月初三日卒于官。追授礼部尚书,谥清端。璸为官清廉,政绩颇着,综计前后在台凡八年,称循吏,士民为塑像于文昌阁。璸天性孤介,能甘淡泊,在官应得公使钱悉屏不取,虽任封疆大吏,官厨唯有瓜菜,清风苦节,清圣祖尝目以「苦行老僧」。璸出熊赐履之门,深研性理之书,其渡海来台湾,遭风折柁,舟中读《太极图说》、〈西铭〉诸书不辍。寄子书有曰:「自出门来,抱此数书,日夕寻玩,自信颇有所得。」工篆隶,擅诗文,其诗以作于古田、台湾者最胜。本编选印《海康陈清端公诗集》、《陈淸端公文集》,计二种。三、泰云堂集 全3册孙尔准(1770-1832),字平叔、一字莱甫,号戒庵,筑室名曰:泰云堂、海棠巢。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孙永清子。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嘉庆十年(180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十九年知福建汀州府。二十四年,迁江西、福建按察使。来年,寻擢福建布政使。道光元年(1821)调广东布政使,擢安徽巡抚。道光三年(1823)正月任福建巡抚。来年,循例巡台。尔准巡阅台湾,周历形势,请于彰化、嘉义间,开五条港正口。噶玛兰开乌石港正口,以饟内郡。移凤山治于故城兴隆里,以固东北。严汉佃据番田之禁,以安番人。又议开水沙连、埔里两社。道光五年(1825)九月擢闽浙总督,值岁收歉,豫请开海禁,募运浙米,以赈各属,囤积者无可居奇,价悉平。奏请噶玛兰收入版籍,设官治理。道光六年(1826),嘉义、彰化匪徒械斗,彰化贼李通等与粤民黄文润挟嫌纠众斗杀,奸徒诱煽,乘机焚掠数日,延及嘉义,旁近蜂起,全台震动。尔准亲驻厦门,遣副将佟枢等分往彰化、淡水搜山围捕。诇知贼党煽诱日众,移陆路提督马济胜守厦门,自渡海驻彰化督剿。贼首李通遁,捕得,伏诛。旋又有「番割」滋事,其魁黄斗乃等久跨苗栗三湾,潜出为盗。当乱起时,诱生番出山助斗;遣参将黄汉等分路侦击,番窜后山,士卒攀藤蹑葛而登,擒黄斗乃等二十一人,斩以徇。事平,诏加太子少保,赏戴花翎。道光十二年(1832)卒,赠太子太师,谥「文靖」,入祀福建名宦祠及乡贤祠。本书选编《泰云堂集》、《孙尔准巡台奏折》、《平叔府君年谱》,计三种。《泰云堂集》二十五卷,清道光十三年孙氏刻本,计文集二卷,骈体文集二卷,诗集十八卷,词集三卷。其中在台之作为卷十三《婆娑洋集》、卷十四《台阳筹笔集》。徐世昌《晚晴簃诗话》评孙尔准:「其督八闽,台湾民变,亲统舟师戡定,不至成朱一贵、林爽文之乱。慕陵眷倚方笃,遽薨于位,有梦幻追悼之谕,时为感诵。学问淹贯,治官文书不假手于幕僚。工诗,尤长于词。」考《婆娑洋集》为道光四年循例巡台之作;《台阳筹笔集》为道光六年赴台平乱之作。一闲情居多、一警乱为主,故二集诗风迥然不同。孙尔准巡台奏折分《福建巡抚孙尔准巡台奏折》、《闽浙总督孙尔准巡台奏折》两大类,自宫中档案选辑而出,重新标点排版,以利参考,并可印证《婆娑洋集》、《台阳筹笔集》二集诗作。而《孙文靖公(尔准)奏牍》,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已刊行,故不赘录。《福建巡抚孙尔准巡台奏折》,孙尔准于道光四年五月至七月循例巡台,由巡台奏折可见其主要任务:一、校阅营伍,分别等第。二、考核官兵武艺。三、点验军装器械。四、审办台地要案。《闽浙总督孙尔准巡台奏折》,孙尔准于道光六年六月十七日登舟赴台平乱至十一月事竣内渡,此收有关查办匪乱及抚恤灾民之奏折。附《平叔府君年谱》,此孙尔准年谱,乃尔准子慧惇、慧翼所编,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四、内自讼斋诗文集 全4册周凯(1779-1837),字仲礼,号芸皋,又号捞虾斋,别署内自讼斋。浙江富阳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由编修授湖北襄阳知府,迁湖北汉黄德道。十年,补福建兴泉永道,驻厦两载。十二年,澎湖大饥,奉檄赴澎赈恤风灾。冒风涛之险巡视各岛,亲自散赈,不假役吏。并识拔诸生蔡廷兰,教以作文读书之法,其后以甲科出宰江右,有政声,人称凯有知人鉴云。十三年,署分巡台湾兵备道,时值张丙事变之后,搜捕余党,抚定民心。回本任,上台地应行兴革事宜十二条。道光十六年(1836)九月,再权台湾道。十月与总兵达洪阿平嘉义沈知之乱。明年三月,巡视全台各厅县,深入险阻,不避瘴岚。七月,以疾卒于官。本书选编《内自讼斋诗钞》、《内自讼斋文集》,计二种。周凯关心地方文献,主修《厦门志》及《金门志》二志。且特留意于文教,其得才裁成者多,在台施琼芳、在澎蔡廷兰,皆得甲科;在浯则林树梅、吕世宜,为经世英才、艺文名家。其主要著作除《内自讼斋诗钞》、《内自讼斋文集》之外,南京图书馆尚藏有《内自讼斋杂刻》十一卷;然《杂刻》庞杂,故不收。《内自讼斋诗钞》八卷,道光刻本。又名《襄阳集》,为道光二年任湖北襄阳知府后诗作。此诗集虽与台湾无涉,然对台湾政治、文教影响重大之名家,研阅此集,必有助于穷照诗人诗心。《内自讼斋文集》十卷,道光二十年爱吾卢刻本。本书卷首除高澍然〈序〉外,尚有《芸皋先生自纂年谱》,吴德旋〈皇清诰授通五、斯未信斋全集 全7册徐宗干(1796-1866),字树人,号伯桢,又号峙之,自称斯未信斋主人,江苏南通州(今南通)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历山东曲阜、武城、泰安三县知县,迁高唐、济宁知州,擢四川保宁知府,兼署川北道。居官廉,所至有声。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由福建汀漳龙道调台湾道。时姚莹方去,凡所规画,多继成之。英人窥台之后,着防夷之论,立绅民公约,禁不与贸易。宗干为治,循名核实,举凡策防夷、申禁烟、理财赋、议积储、设屯丁、开番地,无不勉力为之。是时,绿营废弛,班兵多宿民家,挟械以嬉。宗干移镇管束,改建营房处之,兵民始分。又议改澎湖募兵,变通船政,清理人犯,语多可行。水沙连六社久请内附,宗干请准援乾隆五十三年例,先设屯丁管理;后遂设官置治。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台湾、凤山两县,宗干与民守御,防剿兼施。其后复扰噶玛兰厅,宗干亦督兵平之。四年,擢按察使,为闽巡抚王懿德所劾,解任。旋召至京,命赴河南帮办剿匪。同治元年(1862)四月,再擢福建巡抚。此时彰化戴潮春事变延及全台,又值福建上游太平军战事复亟,宗干兼筹并顾,台地以宁。同治五年(1866),病卒于官,谥清惠。七年,祀福建名宦祠。宗干博文多才,礼贤下士,方其任台湾道之际,振兴文教,尤汲汲以育才为务,集诸生于海东书院,训之以保身、敦行、积德、养气、笃志、专心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一时诸生竞起,互相观摩,及门之士多成材焉。以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等诸生院课肄业之作,裒辑二卷刊之,题曰《瀛洲校士录》,以为鼓舞奖励之用。又考录制艺雅驯者,编为《东瀛试牍》,计三集。又宗干将平日采辑前人治台成效及论台事之名言硕论,荟萃成《治台必告录》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补辑三卷刊之,为治台史之重要文献。在台另存《虹玉楼诗选》。而在山东则编选有《山左明诗选》八卷、《虹玉楼赋钞》六卷(在台刊行之《虹玉楼赋选》应是其选集)等二书。本书选编《斯未信斋主人自撰年谱》、《斯未信斋文编》、《斯未信斋诗录》,计三种。《斯未信斋主人自撰年谱》,同治刻本,为徐宗干晚年自撰年谱。《斯未信斋文编》二十六卷,咸丰五年(1855)刻本,全书包括奏疏二卷、官牍七卷、军书四卷、艺文四卷、语录三卷、杂录六卷。全书与台湾文献密不可分,周宪文选其有关台湾部份,刊印《斯未信斋文编》三卷(官牍、军书、艺文)、《斯未信斋杂录》,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87、93种。而《治台必告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7种)卷四有徐宗干「斯未信斋存稿」三十四篇,卷五有「斯未信斋文集」三十五篇。足见其卷帙浩繁,在台难得见其完本。六、刘家谋全集汇编 全3册刘家谋(1814-1853),字仲为,一字芑川,号九十九峰散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花朝后一日,即二月十六日。读书于福州鳌峰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时年十九。之后五应礼部试,皆不第。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大挑初任宁德教谕,归就冷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调台湾府学任训导,在任凡四年。咸丰三年(1853)海寇黄位扰乱沿海,岛上又有林恭事件与之相呼应,土匪屡攻府城,家谋力疾守城三月余,致使肺疾加遽,于咸丰三年(1853)六月二十五日子时,以四十岁之英年,病逝于台湾府学训导任内。著作据《芑川先生合集》总目著录有:《外丁卯桥居士初集》八卷、《东洋小草》四卷附《斫剑词》一卷、《观海集》四卷、《海音诗》一卷、《开天宫词》二卷(未刻)、《东洋纪程》一卷(未刻)、《操风琐录》四卷(未刻)、《鹤场漫志》二卷、《揽环集》十卷(未刻)。今存《芑川先生合集》仅存十九卷,其已佚者《怀藤吟馆随笔》一卷、《东洋纪程》一卷、《揽环集》十卷及在台词作。本版新编《刘家谋全集汇编》在《芑川先生合集》基础上,扩而充之,力求其全,包括:《外丁卯桥居士初集》八卷、《东洋小草》四卷、《斫剑词》一卷、《开天宫词》二卷、《海音诗》一卷、《观海集》四卷、《操风琐录》四卷、《鹤场漫志》二卷、新辑佚。而与台湾文献有密切关系者,乃《海音诗》及《观海集》二书。七、张景祁诗词集 全2册张景祁(1830-1904),原名左钺,一作祖钺,字蘩甫,号韵梅,又号新蘅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为薛时雨(1818-1885)门人,同治三年(1864)拔贡,十三年(1874)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光绪三年(1876)谒选得福建武平知县,坐事落职。台湾布政使邵友濂与之有旧,坚邀其来权淡水。光绪十七年(1891)莅任,乃抚瘖痍,慎折狱,颇有惠政。乙未(1895)割台,携家内渡。二十三年(1897)知连江县。据十一卷《揅雅堂诗》收诗止于光绪癸卯(二十九年,1903)〈除夕〉之作,而最后一首为〈病中和长媳〉似有绝命诗之意,故推知张景祁当卒于光绪三十年(1904)春,享寿七十五。张氏工诗词,晚岁渡台,宦游淡水、基隆等地,历经世变,多感伤之音,谭献称其渡台诸作,「笳吹频惊,苍凉词史,穷发一隅,增成故实。」其诗风驳杂,广学汉魏唐宋诸家,其咏台湾及甲午战事诸作,最为人所称道。《海康陈清端公诗集》十卷,附丁宗洛编《年谱》二卷,道光六年(1826)泲上东署不负斋刻本。陈璸文集最早有《陈眉川诗文》三卷,见于乾隆二十九年《清文献通考》著录。后有《陈清端公文集》八卷,乾隆三十年兼山堂刻本,系陈璸孙子良、子恭等辑其遗文编修而成,有孙人龙等序。文七卷、诗一卷,文详而诗略,所收诗仅三百余首,未见其全。嘉道年间,同里丁宗洛乃补编之,续搜遗诗达六百余首,按年编诗并加以详注,又编次《年谱》,辑成《海康陈清端公诗集》,计首一卷,诗十卷,附刻书来札,《年谱》二卷。首一卷有蒋祥墀、叶绍本、张维屏、陈钧序,丁宗洛〈补编序〉,集题,弁言等。有关台湾之诗作,集中于卷七、卷十。较以丁宗洛编注《海康陈清端公诗集》系统之版本,则以此本诗注最详,诚为善本也。《陈淸端公文集》十卷,同治六年(1867)刻本,前五卷属奏议公牍,卷六、卷七为序记之文,卷八至卷十则收其诗作。周宪文曾据光绪二十三年刊行八卷本《文集》,选其关系台湾部份,集为《陈清端公文选》,列入《台湾文献丛刊》第116种。此二本可互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