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全95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2009高清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全95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2009高清

¥135.00價格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全95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2009高清

  •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全95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2009高清

    《清代缙绅录集成》PDF电子书全95册,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编纂,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文献丛刊》之一。
     
    《清代缙绅录集成》是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为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书《爵秩全览》、《缙绅全书》、《中枢备览》等名册的全称,堪称清代中 央和地方在职官员信息的总汇,也是一部内容具体而翔实的职官志。各册内容涉及清代官制基本情况,官员人生履历,疆域、民风、土产、姓氏里居等清代社会状 况,反映了清代从中央到地方政治、经济、行政区划等变迁的详细情况。
     
    清代缙绅录,是载录全国范围职官名录的专书。据宋洪迈《容斋三笔》、清徐珂《清稗类钞》等文献记载,其源于南宋之《班朝录》,到明朝已颇流行,至清代则广为刊刻,数量甚多。  
     清代缙绅录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具体而翔实的清代职官志,是研究清代历史极为珍贵而重要的资料。目前,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整理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缙绅录,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即将由河南大象出版社影印出版,必将为学界研究缙绅录以及清代历史提供更翔实的资料。  
     
     
    《清代縉紳録集成》彙集了二百零九種、九百餘册清代縉紳録,是從清華大學圖書館所藏的二百三十餘種清代縉紳録選出並集成的。下面對選編工作的基本原則和凡例及其他一些相關問題作簡要的說明:
     
    一、對館藏全部《爵秩全覽》、《大清縉紳全書》和《大清中樞備覽》等各類縉紳録逐本排查,考訂其刊行年份與季度,確定其所屬類型為官刻本還是坊刻本以及文縉紳還是武縉紳,剔除重復和不易掃描的破損本,優選版本後影印。
     
    二、鑒於館藏大量的縉紳録書名不一,叢書總書名定為《清代縉紳録集成》。具體每一種書的書名,原則上以内封及版心的書名為准。鑒於坊刻本書名較長,均採用簡稱,如《大清搢紳全書》簡稱爲《縉紳全書》,《大清中樞備覽》簡稱《中樞備覽》
    ,《滿漢縉紳全本》簡稱《縉紳全本》。
     
    三、
    《清代縉紳録集成》按年、季分册順序出版。書的封面題簽標明年季的,按年季排列。每種書前加一注明刊行時間和版本信息的扉頁。書的封面未標明年、季的,根據書的内容考訂年代,排在相應位置,並加以注明。清華館藏原書有個别一季當中的幾册書,實際並非都為這一季的内容,這次出版以第一册的内容推斷年代,其餘 幾册不作變動,仍與第一册一起作為一季,排在相應位置並在該季(册)加以注明。
     
    四、
    同一年、季的官刻《爵秩全覽》只選一個版本,同一年、季的坊刻文武縉紳原則上也只選一種版本。但由於榮禄堂和榮録堂長期被誤認為同一書坊不同時期的名稱,我們特意選了榮禄堂和榮録堂兩個書堂的同年、季刻本各兩種一併影印。它們是:同十三年冬季榮禄堂刻本(文縉紳四册本)與同治十三年冬季榮録堂刻本(文武縉紳合刻六册本),光緒二十八年夏季榮禄堂刻本(文武縉紳合刻六册本)與光緒二十八年夏季榮録堂刻本(文武縉紳合刻六册本)。《縉紳全書》在版本上有大小之别,我們也選了嘉慶二十二年冬季的大小兩種刻本一併影印。
     
    五、總序、前言和出版說明用繁體字,原書影印一仍其舊,不作改動。底本原有之題跋、批校、印鑒均予以保留不進行校勘,不作文字修描。底本有缺頁、散頁的,原則上亦不作改動,儘量呈現文獻的原貌。一九一二年春季的《職官録》,時間上當屬民國時期,但書簽題『宣統四年春』,原書如此,也不宜改動。
     
    六、 原本《爵秩全覽》和《縉紳全書》等書規格不一,行款、字數也不統一,而且每種《爵秩全覽》之間和《縉紳全書》之間也不盡相同。現出版統一版面,不同規格的版框調整為同樣尺寸,四個半頁為一個版面。
     
    七、 編排總目録,排列各年、季册順序,放在第一册前言之前。
     
     
     
     
     
     
     
     
     
     
    《清代缙绅录集成》总目录:
     
    一卷 
     
    爵秩新本 中枢备览(雍正四年夏) 
     
    缙绅新书(乾隆十三年春) 
     
    缙绅全本(乾隆二十五年冬) 
     
    缙绅全书(乾隆二十六年秋) 
     
    二卷 
     
    缙绅全书(乾隆三十年春) 
     
    爵秩新本(乾隆三十年冬) 
     
    爵秩新本(乾隆三十一年秋) 
     
    爵秩新本(乾隆三十三年秋) 
     
    三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乾隆四十二年秋)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乾隆五十三年春) 
     
    清代缙绅录集成四卷 
     
    缙绅全书(嘉庆元年春) 
     
    缙绅全书(嘉庆二年冬) 
     
    缙绅全书(嘉庆三年秋) 
     
    五卷 
     
    缙绅全书(嘉庆三年冬) 
     
    缙绅全书(嘉庆五年冬) 
     
    缙绅全书(嘉庆九年春) 
     
    六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嘉庆十一年春) 
     
    缙绅全书(嘉庆十一年夏) 
     
    缙绅全书(嘉庆十七年秋) 
     
    七卷 
     
    缙绅全书(嘉庆十九年冬) 
     
    缙绅全书(嘉庆二十一年冬) 
     
    缙绅全书(嘉庆二十二年春) 
     
    八卷 
     
    缙绅全书(大)(嘉庆二十二年冬) 
     
    缙绅全书(小)(嘉庆二十二年冬) 
     
    缙绅全书(嘉庆二十五年夏) 
     
    九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道光四年夏) 
     
    缙绅全书(道光四年夏) 
     
    爵秩全览(道光六年秋) 
     
    十卷 
     
    缙绅全书(道光七年春) 
     
    缙绅全书(道光十年冬) 
     
    十一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道光十三年夏) 
     
    缙绅全书(道光十四年春) 
     
    十二卷 
     
    缙绅全书(道光十四年夏)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道光十六年夏) 
     
    十三卷 
     
    缙绅全书(道光十六年秋)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道光十六年冬) 
     
    十四卷 
     
    缙绅全书(道光十七年秋) 
     
    缙绅全书(道光十八年夏) 
     
    爵秩全览(道光十九年夏) 
     
    十五卷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年秋)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年冬) 
     
    十六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道光二十二年春)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二年冬) 
     
    十七卷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五年夏)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五年秋) 
     
    爵秩全览(道光二十六年) 
     
    十八卷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七年夏)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七年秋) 
     
    十九卷 
     
    爵秩全览(道光二十八年夏)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八年冬) 
     
    缙绅全书(道光二十九年夏爵秩新本) 
     
    二十卷 
     
    爵秩全览(咸丰元年夏) 
     
    爵秩全览(咸丰二年冬) 
     
    缙绅全书(咸丰三年夏) 
     
    二十一卷 
     
    缙绅全书(咸丰四年春) 
     
    缙绅全书(咸丰四年春) 
     
    二十二卷 
     
    爵秩全览(咸丰六年春) 
     
    缙绅全书(咸丰六年春) 
     
    二十三卷 
     
    爵秩全览(咸丰六年夏) 
     
    爵秩全览(咸丰七年秋) 
     
    爵秩全览(咸丰七年冬) 
     
    二十四卷 
     
    缙绅全书(咸丰八年冬) 
     
    缙绅全书(咸丰九年夏) 
     
    二十五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咸丰十年秋) 
     
    缙绅全书(咸丰十年) 
     
    二十六卷 
     
    缙绅全书(同治四年夏) 
     
    缙绅全书(同治五年春) 
     
    咸丰二十七卷 
     
    爵秩全览(同治六年春) 
     
    缙绅全书(同治六年春) 
     
    二十八卷 
     
    缙绅全书(同治六年秋) 
     
    缙绅全书(同治八年春) 
     
    二十九卷 
     
    缙绅全书(同治九年夏) 
     
    爵秩全览(同治九年秋) 
     
    三十卷 
     
    缙绅全书(同治九年夏) 
     
    爵秩全览(同治九年秋) 
     
    三十一卷 
     
    缙绅全书(同治九年冬) 
     
    缙绅全书(同治十年春) 
     
    三十二卷 
     
    缙绅全书(同治十年夏) 
     
    缙绅全书(同治十一年夏) 
     
    三十三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同治十一年秋) 
     
    缙绅全书(同治十二年冬) 
     
    三十四卷 
     
    缙绅全书(同治十三年春) 
     
    爵秩全览(同治十三年夏) 
     
    三十五卷 
     
    缙绅全书(同治十三年秋) 
     
    缙绅全书(同治十三年冬) 
     
    三十六卷 
     
    爵秩全览(同治十三年冬)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同治十三年冬) 
     
    三十七卷 
     
    爵秩全览(光绪元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元年秋) 
     
    缙绅全书(光绪二年秋) 
     
    三十八卷 
     
    爵秩全览(光绪二年冬)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三年夏) 
     
    三十九卷 
     
    缙绅全书(光绪三年秋) 
     
    爵秩全览(光绪三年冬) 
     
    四十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四年秋) 
     
    爵秩全览(光绪四年冬) 
     
    四十一卷 
     
    缙绅全书(光绪五年春) 
     
    缙绅全书(光绪五年秋) 
     
    四十二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五年冬) 
     
    缙绅全书(光绪七年春) 
     
    四十三卷 
     
    爵秩全览(光绪七年冬) 
     
    缙绅全书(光绪七年冬) 
     
    四十四卷 
     
    缙绅全书(光绪八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十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十年秋) 
     
    四十五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一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十一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十一年秋) 
     
    四十六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二年夏) 
     
    缙绅全书(光绪十二年秋) 
     
    四十七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三年春)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十三年夏) 
     
    四十八卷 
     
    缙绅全书(光绪十三年冬) 
     
    缙绅全书(光绪十四年夏) 
     
    四十九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四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十五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十五年秋) 
     
    五十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五年冬) 
     
    缙绅全书(光绪十六年春) 
     
    五十一卷 
     
    缙绅全书(光绪十六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十八年春) 
     
    五十二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八年秋) 
     
    爵秩全览(光绪十八年冬) 
     
    五十三卷 
     
    缙绅全书(光绪十九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十九年夏) 
     
    五十四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九年秋) 
     
    缙绅全书(光绪十九年冬) 
     
    五十五卷 
     
    爵秩全览(光绪十九年冬)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年夏) 
     
     
    清代缙绅录集成 五十六卷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年秋)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一年春) 
     
     
    清代缙绅录集成 五十七卷 
     
    爵秩全览(光绪) 
     
    爵秩全览(光绪) 
     
     
    清代缙绅录集成 五十八卷 
     
    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一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二年春) 
     
     
    清代缙绅录集成 五十九卷 
     
    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二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二年夏)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卷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二年秋)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二年冬)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一卷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三年夏)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三年秋)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二卷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三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四年春)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三卷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四年秋)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四年冬)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四卷 
     
    缙绅全书(光绪二十四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五年春)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五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五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五年夏)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六卷 
     
    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五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五年秋)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七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五年冬)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六年春)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八卷 
     
    缙绅全书(光绪二十六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六年秋) 
     
     
    清代缙绅录集成 六十九卷 
     
    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七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七年冬) 
     
     
    清代缙绅录集成 七十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七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八年春) 
     
    七十一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八年夏)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八年夏) 
     
    七十二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八年秋)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八年冬) 
     
    七十三卷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九年春)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九年春) 
     
    七十四卷 
     
    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九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二十九年秋) 
     
    七十五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九年秋)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二十九年冬) 
     
    七十六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三十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年夏) 
     
    七十七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三十年夏) 
     
    缙绅全书(光绪三十年冬) 
     
    七十八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三十一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一年夏) 
     
    七十九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三十一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一年秋) 
     
    八十卷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一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二年春) 
     
    八十一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三十二年春) 
     
    缙绅全书(光绪三十二年夏) 
     
    八十二卷 
     
    缙绅全书(光绪三十二年秋) 
     
    缙绅全书(光绪三十二年冬) 
     
    八十三卷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二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三年夏) 
     
    八十四卷 
     
    缙绅全书 中枢备览(光绪三十三年夏)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三年秋) 
     
    八十五卷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三年冬)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四年春) 
     
    八十六卷 
     
    最新百官录(光绪三十四年春)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四年夏) 
     
    八十七卷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四年秋) 
     
    爵秩全览(光绪三十四年冬) 
     
    八十八卷 
     
    爵秩全览(宣统元年春) 
     
    爵秩全览(宣统元年夏) 
     
    八十九卷 
     
    爵秩全览(宣统元年秋) 
     
    爵秩全览(宣统元年冬) 
     
    九十卷 
     
    缙绅全书(宣统元年冬) 
     
    爵秩全览(宣统二年春) 
     
    九十一卷 
     
    爵秩全览(宣统二年夏) 
     
    爵秩全览(宣统二年秋) 
     
    九十二卷 
     
    爵秩全览(宣统二年冬) 
     
    爵秩全览(宣统三年春) 
     
    九十三卷 
     
    爵秩全览(宣统三年夏) 
     
    爵秩全览(宣统三年秋) 
     
    九十四卷 
     
    职官录(宣统三年冬) 
     
    九十五卷 
     
    职官录(宣统四年春)
     
     
     
     
     
    《清代缙绅录集成》出版说明:
     
    清代縉紳録是有清一代全國範圍的職官名録,詳載各職銜名稱和任職官員的姓名、出身、籍貫、字號等信息。
     
    『縉紳』又稱『搢紳』,搢為插,紳為大帶。《晋書輿服志》載:『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搢紳原指古代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縉紳録不僅是當時中央和地方在職官員信息的總彙,也是一部内容具體、翔實的職官志,清楚而全面地反映了清代各衙署内部的組織結構和地方的行政區劃及其隸屬關係。
     
    關於百官職守,起源很早。《尚書•周官》載:『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萬國咸寧。夏商官倍,亦克用乂。』職官名册的出現,也可追溯至漢末、魏晋時期,《隋書•經籍志》稱:『古之仕者,名書於所臣之策,各有分職,以相統治。然則冢宰總六卿之屬,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數,先後之次焉。今《漢書百官表》列眾職之事,記在位之次,蓋亦古之制也。漢末,王隆、應劭等,以《百官表》不具,乃作《漢官解詁》、《漢官儀》等書。是後相因,正史表志,無復百僚在官之名矣。搢紳之徒,或取官曹名品之書,撰而録之,别行於世。』(《隋書》卷三十二、志二十八經籍二•職官篇》)
     
    宋洪邁的《容齋三筆》記載了南宋初年的《班朝録》,这种載有『朝士官職姓名』的職官録’其體例已近同於後世的縉紳録。從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的記載可知,《班朝録》在南宋末年已經有了民間印本。
     
     
    縉紳録在明朝已頗流行,現存最早的縉紳録,也是明代的坊刻本。北京市文物局藏有嘉靖、萬曆縉紳殘册,上海圖書館也藏有萬曆縉紳册一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刊刻年份明確的兩種明代縉紳册,即明萬曆十二年『鐵匠術衝葉鋪』刊刻的《新刊真楷大字全號縉紳便覽》一卷(一册)和《新刊南北直隸十三省府州縣正佐首領全號宦林備覽》二卷(二册)。據曹元忠跋,前者為内閣、詹事府、翰林院、六部以至五城兵馬司,用藍印者,皆京官也』,後者為『各省布按……府縣官,用墨印者,皆外官也』。
     
    至清代,縉紳録逐漸翔實、完備。《養吉齋叢録》云:紀文達(昀)家藏順治間縉紳册,法梧門(式善)跋定為辛丑年,以王西樵
    (士禄)次年遷考功(員外郎)也,時王文簡(士稹)為揚州推官。册後又有阮文達(元)跋云,其家藏有前明天啟縉紳册。』國家圖書館藏《新刊真楷大字全號縉紳便覽》首頁有『揚阮氏』、『琅擐僭館』等藏書印,表明其曾爲阮元收藏。國家圖書館還藏有『洪氏剞劂齋』刊刻明崇禎年間和順治十八年、康熙間縉紳册,可知繼明朝之後,在清初仍有民間老書坊延續刊行縉紳録。順治間來華的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GabrieldeMagalhaes,1609—1677),在其1669年用葡文寫成的《中國的十二特點》(漢譯本據英譯本譯作《中國新史》)中,對當時刊刻縉紳録的情況作過描述:
     
    『朝廷還頒發文曼達林的人名録,在一年的每個季節刊印和重印,其中著録有姓名、官銜、籍貫及每人授官的時間。同時也刊武曼達林的人名録。全國共有文曼達林一萬三千六百四十七人,武曼達林一萬八千五百二十人,總共是三萬兩千一百六十七人。雖然這個數字十分肯定,但看來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他們的職責,他們的等級,以及他們的上下關係超出想像地井然有序。因此我相信世上没有任何國家能夠有如此更完善的政體,如果官員的品行和誠實與政治制度相符的話。』(見大象出版社
    2004年版漢譯本)
     
    安文思的描述表明,康熙時期已有了文、武兩種縉紳録。目前國内外不少圖書館藏有清順治、康熙、雍正或乾隆朝的縉紳録,而收藏晚清時期縉紳録的機構和個人很多。徐珂《清稗類鈔•爵秩類》對清代中晚期的縉紳録有進一步的介紹:
     
    『京外大小文武百官之職掌、姓名、出身、籍貫、字號,有記載之專書,曰《爵秩全函》,一曰《搢紳全函》,又曰《搢紳録》,略同於明之《同官録》,日本之《職員録》。蓋京師琉璃廠南紙舖中人,就吏、兵二部之胥吏’詳查檔册,彙而成編者也。有爵者亦記之。别有專載武職之單行本,曰《中樞備覽》,歲出四版,分春夏秋冬四季。其書以紅紙為面,黃紙為簽,綈錦為帙。官吏之入都也,輒買之,歸以遺戚友。此書版權’初為吏部書吏某所專有,蓋在乾隆末造和珅當國時,某以數千金賄珅,始禁止他人發行。久之而為各南紙鋪所效尤。』(見商務印書館1918年版)
     
    清代職官録的功用和價值,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清人朱彭壽的《安樂康平室隨筆》(卷五)對此已有專門論述:『《縉紳録》一書在刊行時,第為繙檢當代中外官員人名而設,一經更調,便如明日黃花矣。然閱數十年或數百年,舊時人物,凋謝無遺,後之人瀏覽遺編,每足為徵文考獻之助。故得之者輒加以題識考證,往往視如古籍,什襲珍藏焉。余於廠肆各書鋪,曾搜集咸豐以前刻本多部,惟乾隆十八年癸酉、嘉慶七年壬戌、道光六年乙酉三種,皆百年以外物,卷帙完整,紙墨如新。其中名臣循吏,及馳聲儒林文苑者,實指不勝屈。』(見中華書局1982年版,與《舊典備徵》合刊本。}這表明除了刊行時的實用價值外,留存下來的縉紳録對後人還有徵文考獻之助』的作用。紀昀、阮元等人都收藏過縉紳録,可證實這類書的早期刻本已為當時學者所珍視。清華圖書館所藏一套嘉慶年間的縉紳録封皮上有原藏書者寫下的識語••『此嘉慶乙丑夏季搢紳也。先曾祖寧夏公時年六十有二,官靈州知州,戊戌正月以銀二
     
    兩購於琉璃廠火神廟書攤。』這也說明人們認同早期縉紳録的史料與收藏價值。著名學者、藏書家鄭振鐸先生對縉紳録也非常關注,曾收藏有明崇禎、清乾隆間縉紳録。其乾隆本跋稱:『頃於琉璃廠邃雅齋復見乾隆戊戌四十三年即公元一七七八年的《搢紳全函》,雖時代較晚,而内容包羅甚廣。於輿圖外,每府均注出要缺、中缺、簡缺,以及風俗、學校、土產和養廉銀數。每縣更有地丁銀數、雜稅銀數、倉榖石數和辦公銀數。是大好的清代中葉的經濟史料也,不僅僅記載職官姓氏而已。因亟收之,與崇禎一部並庋於架上。』(見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鄭振鐸書話》)他看重的是清代縉紳録的經濟史料價值。
     
    刊行縉紳録,是為了掌握官員的動態信息和方便聯絡,而官員的任職不斷在變化,為保持信息的準確,需要反復續修、重修,這樣就有許多種縉紳録問世。由於其時效性强,新的一出,舊的就被廢棄,因此早期刊本存世的很少,而保存齊全的就更少。朱彭壽在清末搜集到乾隆十八年、嘉慶七年、道光六年的三種縉紳録,已視為寳貴珍藏。而對有清一代不同時期縉紳録的成規模、成系列的收藏,其價值可想而知。然而清朝的覆滅和清末民初的兵燹水火,使縉紳録大量散失,聚集和收藏都異常困難。
     
    清華大學早期的學者與圖書館員,以其遠見卓識,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就開始致力於這類書籍的搜求工作,經過多方搜集
    ,特别是多年從三友堂、邃雅齋、保古齋、粹雅堂、文華堂等十幾家舊書肆陸續購入,至抗戰前已彙集成相當之規模。清華圖書館所藏古籍善本曾在日機碟炸下損毀,然保存至今的清代縉紳類書及民國初年的《職員録》,仍有三百餘種,其數量相當可觀。其中清代爵秩、縉紳類的書籍,剔除重復,亦達兩百一十三種,九百餘册。館藏最早的清代縉紳録為雍正四年的《爵秩新本》(含《中樞備覽》),最晚的是一九一二年春(書簽題『宣統四年春』)的《職官録》,包括了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八朝的職官名册,在海内外藏書單位中是比較齊全的。
     
    清代縉紳録有官刻和坊刻之分。光緒癸已年十二月李鍾豫在為坊刻本縉紳録所寫的序中稱:國家設官分職,吏部刊列縉紳,按季進呈。典至重也,獨是官板難得,而坊本遂盛行於天下。』(见光緒二十年松竹齋、榮寳齋合刊本)吏部官刻的縉紳録,刻工和裝潢都比較精良,但既没有内封題名,也没有序跋和其他刊行標記,開卷即名録正文,封面上僅有r爵秩全覽』題簽。『爵秩全覽』當為官刻縉紳録的正式名稱。由於吏部只銓選文職官員,因此《爵秩全覽》列出的是全國在職文官,包括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的品級職銜、姓名籍貫、除授日期和科甲出身等信息。其編排秩序,先中央各衙門的京官,次各省及其下屬外官,省内則先首府,次各府,府内再分州、縣,以行政為單位,從最高首長到最低職務的官員,每位職官,從姓名到原籍、出身和就任的因由,均詳加記録。外官部分,在省、府、州、縣之下还要增加一些基本信息,内容涉及疆域、民風、學校、土產、錢糧、倉儲、驛站、夫役、雜稅、養廉、姓氏里居等各種情況。
     
     
    官刻《爵漱全覽》有二册本、四册本、六册本。其中以紅衣黃簽四册本為最多;二册合訂精裝本较少,内容與四册本相同。從光緒二十一年開始,官刻本出現了包括新增二册的六册本。新增册題簽『新增爵秩全覽』,一册為軍機處等衙門職官的名册。另一册不是名録,内容為:官階品級、赴任憑限、驛站路程、職官總目(京官、外官)、相見禮儀。光緒三十三年冬起題簽没有了『新增』二字,即六册題簽均為『爵秩全覽』,但新增册中軍機處等衙門册併入原第一册,另设内務府衙門名録專册。
     
    官刻本《爵帙全覽》的存世數量遠比坊刻本要少,相關藏書機構的收藏大都较少。但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有九十七部,不計重復
    ,仍有八十七種,藏量非常可觀,是收藏官刻本最多的圖書館之一。清華館藏的官刻縉紳録覆盖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五朝,其中光緒和宣統兩朝的尤為齊備。館藏最早的官刻本是道光六年秋季,精裝二册本,内容為元亨利貞四段,書衣黃色錦緞,題簽為『爵秩全覽』。
     
    坊刻縉紳録包括文縉紳和武縉紳兩類,分别為全國文、武官員名録。坊刻本雖也自稱『遵吏部之檔册,仿官書之款式』,但各家書堂的題簽、題名與官刻本頗不一致。如文縉紳封面題簽有『大清搢紳全書』、『爵秩新本』、『滿漢爵秩全本』、『爵秩全函』、『爵秩全覽』、『滿漢縉紳全本』、『新刻爵秩全覽』等。坊刻本封面題簽雖有多種不同名稱,但除早期的刊本及個别版本外,其内封題名絕大多數為『大清搢紳全書』。與官刻本開卷就載衙門職銜和官員名録的方式迥異,坊刻本一般前面都有『敘』和『凡例』,卷首部分是居官須知的一些情况介紹,如職官品級、頂服俸禄、職官總目、欽定會典官員相見禮,加級記録、例給封典、終養丁憂、赴任憑限及路程、各省中舉人限額等,不同書坊内容略有不同。官刻本在光緒後期也增加了這方面的内容,可能也受到了坊刻本的影響。清代早期的坊刻本中有的還有全國和各行省地圖(如收入本套集成的乾隆三十年冬季之《爵秩全本》和乾隆四十二年秋季之《縉紳全書中樞備覽》都載有輿圖)。
     
    坊刻本以紅衣黃簽四册本為最多,書中堂號分别刊刻於題簽、内封、序、版心下方不等。名册的正文部分,體例與官刻本基本一致。坊刻本印刷劣於官刻本,但内容多於官刻本,官員人數更多、官員履歷的信息更詳細,在第四册書末大都附有捐例分發各省人員名單。
     
    武縉紳多為紅衣黃簽二册本,内封題『大清中樞備覽』,書衣題簽不一,有『大清中樞備覽』、『中樞備覽』、『爵秩全覽』等。書中堂號分别刊刻於題簽、内封、序、版心下方不等。《大清中樞備覽》是專門記録武官的縉紳録,如其内封廣告所云:『謹遵《欽定中樞政考》記載官階、品級、頂服、俸禄,並載各營鎮題調選補等缺,詳確無訛,一覽便知。台號、籍貫隨到隨補。』其記録形式與文官的縉紳録相仿,但内容稍略。《中樞備覽》常與《縉紳全書》一同。
     
    清代縉紳録每年按季刊行,到了清代的中晚期,刊行量明顯增加,坊本尤多,其刊刻書坊已從最初的洪氏剞劂齋、榮陞閣、榮錦堂等幾家發展到榮晋齋、榮禄堂、來鹿堂、榮録堂、松竹齋、榮寳齋等五六十家,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此類書的需求。清華收藏的坊本縉紳録出自以下一些書堂:榮陞閣、同陞閣、寶名堂、榮錦堂、世錦堂、榮慶堂、奎文閣、聚錦堂、崇名堂、榮貴堂、榮覲堂、榮禄堂、榮陞堂、青雲齋、文寶堂、文英堂、富文堂、炳蔚堂、榮晋齋、大文堂(大文書坊)、榮録堂、榮福堂、斌陞堂、榮華堂、文蔚堂、來鹿堂、松竹齋(榮寶齋)、榮寶齋、槐蔭山房、點石齋等。
     
    官刻《爵秩全覽》至宣統三年冬更名為《職官録》,由内閣印鑄局鉛印,它與注明『宣統四年冬』的《職官録》一樣,就内容說仍屬清代縉紳録範疇,但形式上應視為縉紳録到民國《職員録》的過渡。
     
    縉紳録都是按年和按季編排的連續出版物,反映了清代從中央到地方政治、經濟、行政、地理的變化的詳細情況。
     
    清代後期是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期,從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制度到政府部門的設置、官員的結構組成都有很大的變化。縉紳録對於研究這種變化有重要的價值,可提供許多細節資料。如通過翻檢不同時期的縉紳録,可以全面瞭解清代官職的設立、裁撤、合併和分置等變化及中央與地方人事動態等全貌信息。因此,彙編一套比較齊備的縉紳録,實屬必要。
     
    清代縉紳録更是研究清代人物的難得史料。它們收録人物十分齊全,其範圍之廣、之全,都是其他類型的人物資料無法相比的。儘管對每一個人提供的資料比較簡略,但其記載的卻都是人生履歷中之重要方面,如功名、職官、籍貫等,均為人物的關鍵性資料。清代許多人物群體整體信息,如欽天監、太醫院等專業人員的全面信息,在其他類型的資料中往往難以獲得,但在縉紳録有全面、完整的記録。官職録中的許多人,後來默默無聞,有關他們的史料大都喪失了,而在縉紳録題名中卻有幸被保存下來。此外,各類縉紳録彙集成册後便具有工具書的性質,如知道某人某一時期做過何官,但不知其出身、籍貫,即可翻檢,多能找到答案。在清人著述中出現的人物,記述中說明某人在某一時期的職銜,不知其姓名、字、號或只知字或别號,利用縉紳録便能輕易查到其姓名。西方文獻中出現清朝官員,特别是中下級官員,其漢文名字常常難以得知,而通過翻檢縉紳録往往可以確定。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驄、歷史文獻學家胡道靜就在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會議上呼籲重視對家譜、魚鱗圖册和縉紳録三類資料的保護,並建議搶救整理。但由於多種原因,縉紳録的整理未能很好地開展。迄今為止,縉紳類書籍只有少量零星影印刊行。如臺灣文海出版社出版的沈雲龍教授領導主編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正編十三輯收有光緒甲辰《爵秩全覽》(二册,實為榮禄堂版坊刻本)、第三十八輯收有光緒戊申春、夏兩季《爵秩全覽》(三册,實為榮寶齋版坊刻本)、第二十九輯收有宣統三年冬季《職官録》(二册)。廈門大學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中國稀見史料》收有單士元藏《内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丙子、乙已秋季)一部。許多學者在著述中都曾引用過清代縉紳録的内容,也有學者將其作為研究中國士紳階層變化的史料依據。如何炳棣先生曾根據《爵秩全覽》統計過1764年、1840年、1871年、1895年四個年份地方官的初始任官資格和出身背景。。但國内外對此類資料的系統整理還尚未見到。
     
    有鑒於此,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慧眼識珠,看到了清華館藏這批資料的整體文獻價值,慨然以諾,為其整理、出版立項,並得到清華大學圖書館、大象出版社的積極回應和支持。清華大學圖書館、大象出版社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領導和有关專家對整理工作一直給予指導,使得《清代縉紳録集成》整理與出版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上述機構共同推進挖掘、整理祖國文化遺產的舉措,令人欽佩!此項工作對於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開展清史學術研究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我有幸參與組織其事,並通過整理實踐,學到不少新知,獲益匪淺。
     
    《清代縉紳録集成》是諸多同志的集體勞動成果,項目組中宋建昃、王雪迎、楊吉哲、張前進、鄭小惠、劉聰明等同志承擔了更多的具體工作。大象出版社的杜曉燕等同志参加了前期工作,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的馬亞鑫、馮瑞雪、姜紅和曹俊英也付出了自己的勞動。在這裡,謹向對我們工作給予過支持和幫助的單位和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通過《清代縉紳録集成》的整理與出版,我們期望能為學界提供一些基礎資料,作為清史研究之用。儘管我們對此頗下了一番工夫,對清華大學圖書館館藏各類清代縉紳録進行了整理,但由於考慮欠周和經驗不足,仍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之處,敬請方家諒解和指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