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清朝前史 全5册 2017清晰

清朝前史 全5册 2017清晰

¥15.00價格

清朝前史 全5册 2017清晰

  • 清朝前史 全5册 2017清晰

    《清朝前史》PDF电子书全5册。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从天命元年(1616)到宣统三年(1911),时长二百九十六年。其中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元天命,至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的二十八年,属明王朝治下,其主要活动地域局限在我国东北地区。从顺治元年(1644)入主中原,到宣统三年(1911)幼帝溥仪退位,时长二百六十八年,这期间清王朝逐步取得对全国的统治。

    《清朝前史》即讲述清朝前期历史,时间断限是从明万历十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到明崇祯十六年即清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病死,时长六十一年。为全方位展述这段历史,上追溯满洲源流,下连缀明清交替史事,如此方为完整清朝前期历史。

    《清朝前史》是民国以来首次大规模撰著清前史通史研究学术著作的工程。全书5卷,共257万字,珍贵历史图片二百余幅,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清朝前史》以时间为序,以女真的兴起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民族融合与满足共同体的形成、清(后金)对辽东汉区的通知政策及其作用、明清(后金)之间的战争及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演进为主线,构建起清(后金)从部落到国家并进而入关取明而代之的历史发展过程。


    《清朝前史》书目:

    清朝前史  第1卷
    清朝前史  第2卷
    清朝前史  第3卷
    清朝前史  第4卷
    清朝前史  第5卷

     

     

     

     

     


    《清朝前史》出版说明:

     

    清王朝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满族人主中原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时长近三百年,曾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为辽阔、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而清朝前期的历史是清朝历史的根源,又是中国历史上两大王朝明朝与清朝交集的历史,尽管复杂纷纭,但对于整个清朝历史却极为重要,向为史学界特别重视的研究领域。

    《清朝前史》以时间为序,以女真的兴起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民族融合与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清(后金)对辽东汉区的统治政策及其作用,明清(后金)之间的战争及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演进为主线,构建起清(后金)从部族到国家进而入关取明而代之的历史发展过程。

    女真,是我国境内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的肃慎,两汉的挹娄,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鞫。辽、金元、明均称女真(史书讳辽兴宗耶律宗真,故至明时亦称女直)。明代女真主要分三大部,即建州、海西、野人女真。明初,大部女真人都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绥芬河流域。由于历史的渊源,以及本部族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为不断地受到强悍的野人女真的侵害和蒙古瓦剌东移的压迫,建州、海西女真自明初就开始」向汉民族聚居的辽东周边地带的流徙。建州女真自牡丹江、绥芬河流域辗转迁徙到图们江流域一带,最终于正统年间经明
    廷允许迁徙到与辽东汉区紧邻的浑河、苏子河流域一带。建州女真在这可以“持险负固”的地方停止了迁徙的步伐,开始生聚蓄积,并与辽东汉区人民进行更加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这里,就是日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兴”发祥之地。海西女真也几经迁徙,于嘉靖年间最终定居于开原东北至辉发河流域和松花江上游一带。至于野人女真中的大部分,仍旧踯躅在黑龙江中下游至东海岸一带。这样,女真各部就散居在东北广阔的大地上,他们与流落在那里的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兄弟民族的广大人民一起披荆斩棘,辛勤地开拓着祖国边疆的每一寸土地,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

    随着建州、海西女真的南迁,女真人和汉人之间的接近和交往就日袷频繁起来。越是接近辽东汉人聚居区,这种互相接近、互相滲透就越频繁,最终女真人与汉人只是隔墙(指明辽边墙)毗邻。堵败垣,隔不断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向,许多汉人或因逃亡,或被掳掠,流落到女真各部;同时,女真各部也有许多人要求移居辽东以至京师及关内各地。明中叶以后,辽东边墙内外,已形成南北人口对流的运动,汉人和女真人更加广泛地错居杂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明代末期,整个白山黑水之间,辽河平原上下,以至广阔的东北大地,已成为一座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格局就是在民族大融合中,凝聚、形成、发展和不断扩大的女真及其先人,长期以来一直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明成祖于水乐元年(1403)派人招谕奴尔干诸部酋长来朝。奴尔干诸部“因悉境附”。对于归附的女真各部,明廷就其部族,设置卫所。永乐元年,女真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设建州经历司,置经历员。这是明廷在女真地区设置的第一个卫分建州卫,从任命的官吏、赐予的信物,到经历司衙门的设置,完全与辽东都司的其他卫分一样。这就是明廷与建州女真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永乐十年(1412)又分设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卫指挥。猛哥帖木儿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后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左卫的凡察
    (猛哥帖木儿之弟)与董山(猛哥帖木儿之子)叔侄之间争夺卫印,于是,正统七年(1142)明廷又分置建州右卫,命董山掌左卫,凡察掌右卫。至此,建州三卫先后置定。海西女真部族众多,分布地区很广,明廷亦因其各部设置卫分。野人女真部居住的黑龙江流域,明廷于永乐七年(1409)设置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东濒海(即日本海).西接兀良哈,南临朝鲜,北至努儿干、北海”(陈循:《寰宇通志》卷一一六)的广大地区。迄至万历年间,明廷根据统治的需要以及各部女真首领的请求,陆续在女真地区一共设立了建州、兀者、毛怜等380多个卫。这些都司和卫所是明中央政府设在东北地区的带有军事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它们俱系朝廷属卫,世受爵赏。这些都司和卫所的设置,进一步密切了女真各部和明王朝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明廷对女真各部的统治。

    明廷在设置卫所的同时,还任命各部酋长为都督、都指挥、千百户、所镇抚等职,并赐予敕书、印信、冠带、袭衣等信物,使其“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管理本部族的事务。这样,由明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官职的部族酋长,就成为明中央王朝在女真各部实行统治的代理人,并从法律形式上肯定了明廷与女真诸部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女真各部卫指挥等职务可以世袭,但必须得到明廷的认可和加封。这就体现了女真诸部与明廷的臣属关系。

    作为明中央政府隶属下的女真各卫长官,他们对明廷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善守部属,以守御边境:按时朝贡:有所征调,闻命即从;安分守法,擒捕叛亡。明廷以其能否履行职责决定其黜陟能专其职责者即量其功绩予以升迁和嘉奖。毛怜卫指挥使猛哥不
    花,因从明成祖北征,仁宗皇帝嘉其从征之劳,授予其右军都督府佥事的职务。宣德元年(1426)又因其“咸尽勤诚”,授予其中军都督同知之职,仍掌毛怜卫。其留居京师的家属,明廷亦破例如京官例给之俸禄。清太祖努尔哈赤袭祖、父职,任卫指挥以后,归心听约束,加升都督职衔。而对于那些玩忽职守,甚至抗拒朝廷的,明廷或予以罢免,或依法惩治。天顺年间,女真人木答忽等三人被充军湖、广等地:成化年间,毛怜卫女真同知苦女等三人被处以极刑,都是因为屡次骚扰边境,触犯了朝廷的刑律而受到惩治的。正统年间,兀者卫女真酋目捧速为盗,依律应死,该卫派人到朝廷请罪,朝廷虽“特屈法伸恩”,免其一死,但明令若再犯,定严惩不贷。这表明,陟罚臧否的大权是掌握在明朝政府手中的。

    至于有关军国大事,女真各卫指挥或亲自或随时派人奏报朝廷。《明实录》中有关女真各部官员来京“奏事”的记载比比皆是甚至部族的迁徙流动,接纳新成员,祭祀礼仪的举行等,女真酋目也往往一一奏报朝廷。明廷还经常派人去女真地区宣谕政令,有时次去女真地区的宣谕队伍就有几百人。如永乐十年(1412)明廷派出辽海卫指挥王谨等率166人的队伍,到努尔干都司一带去宣谕安抚女真:宣德八年(1433),明廷派裴俊率160人,赍敕书到建州女真去宣谕。另外,明廷还不断派出军队去女真地区驻守或巡防。对于明廷派来女直地区宣谕政令的官员,女真各部首领都亲自率人
    护送。宣德八年(1433),明辽东都指挥裴俊到女真时,建州左卫都指挥猛哥帖木儿率其弟凡察、其子权豆亲自护送,结果因“七姓野人”的偷袭,猛哥帖木儿及其子权豆被伤。女真部落首领亦以朝廷属官自居。他们与朝鲜人打交道时,就穿上明廷赐予的官服,声言自己是天朝的封官:与朝鲜人来往的文书亦以明廷赐予的卫印铃之,其来往文书亦用明王朝的年号。凡此种种,都说明女真是明王朝统辖下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不仅有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而且由于历史的渊源,女真人始终以一种强烈的内向性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统一。

    另一方面,明廷也得负责办理女真各部的外交事务,以及赈济灾荒、排解纠纷等。明廷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象征,负责女真各卫的对外事务。朝鲜与女真邻近,时常发生纠葛。天顺四年(1460),朝鲜人杀死毛怜卫都督郎卜儿哈(即《李朝实录》记载中
    之浪儿哈),明廷即严厉斥责朝鲜国王,维护了女真的民族尊严万历三十七年(1609),努尔哈赤上奏明廷说:“邻朝鲜境斡儿哈部众,皆吾所属,有入朝鲜者,乞传谕查与。”明朝政府即遣使者去朝鲜,“查千余户与之”(《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维护了女真的民族统一。总之,明王朝在对外事务中,基本上是维护女真的民族利益的。

    赈济救灾是明廷利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力量,扶助境内各民族的一个重要方面。明时,中原汉族地区的封建经济文化已高度发达,而女真地区还处于落后状态。女真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逢灾遇荒,能及时得到汉族地区的物质援助,这对于女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女真民族的繁荣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间的互相救助。但统治阶级从维护其大一统的统治利益出发,实行赈济救灾,对巩固他们的统治也是有利的。正统九年(144,建州卫都督佥事李满住奏其卫从他地迁回的220余人“甚是饥窘,乞加赈恤”,明英宗当即令户部大臣
    “速令辽东都司量拨粮米接济”;永乐十年(1412),辽东都指挥同知巫凯奏,建州卫都指挥李里等人,“悉挈家就建州卫居住,岁乏食”,明廷即命发仓粟赈之:正统五年(1440),建州右卫凡察等迁来苏子河流域,“家口粮食艰难”,明廷除令总兵官安插其与李满住居住外,又令辽东镇守总兵官“给粮接济”;甚至到了努尔哈赤另立旗号的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后金天命二年),因水灾,其地“饥寒已极,老弱填壑”,明廷仍及时给予赈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