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征 全6册/湖湘文库 岳麓书社
¥17.00價格
湖南文征 全6册/湖湘文库 岳麓书社
湖南文征 全6册/湖湘文库 岳麓书社
《湖南文征》共6册,由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湖南文征(套装1-6册)》是湖南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章总集。全书共收录自元明至同治六百余年间“名臣魁儒,才人节士”之文章共4680篇,全部按体裁分卷排列,分别有疏、策、序、解、说、论、记等。作者简介:罗汝怀(1804年~1880年),初名汝槐,字廿孙,号念生、研生,晚号梅根居士。湖南湘潭县人。少时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好音韵、训诂之学。省城南书院肄业,致力文字训诂学问。且博览群书、通经史。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选拔贡生(举人),次年赴京,沿途考察山川风土,辑为《北游记里录》四册。廷考落第返湘,被聘醴陵渌江书院主讲,两年后以亲老辞,就近设馆授徒,于是绝意科举专治经学。同治年间,参与编纂《湖南通志》。又以数十年时间辑成《湖南文征》二百卷。著有《湖南文征》、《诗古音疏证》、《禹贡古今义案》、《禹贡义参》、《七律流别集》、《潭雅集》等,共24种,又参与修纂光绪刊《湖南通志》。晚年选芷江、龙山县学训导,皆不赴。光绪六年卒(1880年)。光绪九年(1888年)罗研生遗世之文编成集《绿漪草堂文集》、别集及外集刻印行世。《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一九四九年。四、甲编文献以点校后排印或据原本影印两种方式出版。五、除少数图书以外,一律采用简体汉字横排。六、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前言一篇。第一册卷首序卷首例言姓氏传元欧阳元 罗辰龙 李祁冯子振 黄师郯 萧兀益明甘镛 彭友信 刘三吾 彭九思 夏原吉李思聪 墉垫 贺宗 朱英刘显 黎淳 程万里 洪性 夏碹李东阳 刘大夏谢文祥 杨一清 邓庠严永浚 罗鉴 罗安彭瀛 黄宝 曹佺 袁经 彭泽 何孟春李永敷 李如圭 谢讷 胥文相宁钦 龙诰 杨文明 范永銮 徐一呜 熊宇 刘黻张治 尹尚宾 夏宝 孙宜 王世隆刘钦荐 蒋信 廖希 颜李棠袁凤鸣 周南 李盘 李乐 罗奎 孙斯亿 贺凤梧 刘宦 萧禹臣朱炳如 刘尧诲 刘淑龙 杨廷相 刘应峰艾穆 何锐 谭希思 车大任 刘应龙龙膺 石佩 阵兀旦 蔡思穆 庄天合孙羽侯江盈科 姜性 李腾芳 蔡承向 何太谦 袁子让陈宗契 罗调阳 康元积 刘宏化 杨鹤杨嗣昌洪云蒸 满朝荐李驭芳 罗喻义 谭麟应 陈论文澍 印伟 崔岩 陈洪谟 杨褫 易舒诰孙继芳 范辂 方钝 魏焕李征 李珊 周采 李廷柬 张继志 陈荐 贺幼殊 龙应滨陈一能 周之屏 邹廷望 蔡继芳 陈尚伊 曾朝节蔡承赍 周之龙蒲秉权 罗其纶 徐兴诗 贺嘉震 江禹疏 郭都贤石万程 文士昂 周堪赓米助国 谢肇元 冯一第黄学谦 陶汝鼐 米元倜 江有溶 阙士琦 刘培泰谢锡贤 罗其鼎 陈纯德 刘象贤 唐访邹统鲁 潘应斗 王夫之 何文照夏九赓 唐之正 瞿龙跃 米肇颐 米肇灏 潘亮渊 吴道行 吴愉吴愀 邱式耔 周圣楷郭金台 谢璜 谢墦 周星车以遵 杨山松 程本 严首升孙谷 陈所闻 夏汝弼 龙孔然龙吟 邓祥麟 简而廉 杜维耀 邢祚允 田英产 罗时升 李晋兴 潘应星国朝赵开心 江有溶 刘友光 胡尔恺 王岱 喻国人 米元侗赵而忭 尹惟日 向文焕 刘昌臣 彭之凤 石鲸杨柱朝 罗人琮 唐世征 蒋大年 唐懋载 刘应祁 余子锦 唐良玺 罗贤胄谭绍琬 何文麃 陶之典 车万含 李尝之 康应瑚 邹定周 唐鹤彩 龙宏戴 易贞言杨升 车万育 刘恂 简能 郭金门 张明先张文炳熊超 王祚对 陈鹏年 陈养元 黄中理王之锜 陈雅琛 周邰生 杨绪 徐昌支 秦文超 彭维新段蝎生 张璨 曾世琮张玢 杨缙 郭远 敬藿 丁之翥 胡兴<耒全> 李文照 王为垣 徐大本杨超曾 胡虞继 陈方恺 韩楷 张垛 韩乐黄秀 彭士商 游干刘起光 谌会基 罗士彝 石仑森 刘授易 曹之璜陈一揆 夏寝大 *龙佳荫 刘之蕙 廖元度 廖志灏 彭思眷 陈之胚 曹耀珩王敔 龙之潢 刘宏勋 尹士玫 易宗洛 谢天墀 夏光洛 曹逢通 车万期 李名瓯车无咎 王元复 王之鈇 罗作士 唐待征 刘纪廉 徐昌夏 龙德懋胡作传 陶煊 郭宏碧 彭廷梅 文在芳 陈紫绳彭之昙 田禄 米云疑 潘胜鹏 王生荃 *李观正(昰)陶士楔 张汝治 张埴 王文清 彭心鉴李继圣 李都藩 陈其扬 曾钧 黄炎 张坊张邦柱 曾绍孔 李芳华 戴炯 杜要李涌 刘晔泽 王邦光 刘元燮 常琬 唐效尧 方桂罗源汉 陈大受 张九钧 陈树芝 徐世佐 锺灵夏逢夔 龚自舒 罗升 黄宜载饶梦燕 陈履谦 聂继模 曾绍文 方宣试 孙邦英 陈树苹 陈葵邹致肃 简自采 易祖榆 孙起 罗智烛 车闲旷敏本 黄宜中 易宗淆 聂焘 张九镒潘世晓 杨河 汤天焕 张九键 谢才 蔡扬宗黄澍纶 黄玉衡 孙良贵 周焘 刘恩宠邓世让 彭仪凤 唐焕 胡泽潢 张增 许伯政 张九思 郭悛张垣 彭坊 黄道悫 刘元熙 欧阳正焕 锺圣芳 熊光琛 王昭熙陈长镇 朱景英 罗典 王立槐 张正笏陈益 胡师亮 陈汝霖 文承宠 刘烺 黄立隆孙起栋 谭之纲 罗万卷 卢世昌 陈梦元邓正琮 林学易 丁宗懋 刘绍濂 翁耀 李光甲 张眉大 何光晟朱廷模 刘永华 刘权之 蔡璨 刘校之 余廷灿 陈圣清 喻世钦 张九钺潘相 张世法 李光蛲 龙骧 夏大观欧阳基文 邓文泮 尹笃任 刘工询 罗国俊 首永清 周大澍 吴思树龚大万 郭立畿 王坦修 罗修源 夏大鼎 周锡渭 周锡溥 贺代伯贺睃上 张世浣 吴橒 萧智湖 邓枝麟 舒正载余世本 王绅 谢最淳 张九坛 陈宏亮 魏晋彭孚 谢振定 张宗耀 张经田 黄贤宝 陈昭谋 周系蔚 胡泽汇 杨兴植 张世濂 胡光瓒 陈士雅周锷 周锡瑜 陈宏典 戴泽三 贺德澍 刘豹罗廷彦 周系英 李元禄郭諴世 张力卓 陶浔霍万年淳 贺之理 张懿田 唐仲冕 朱声亨 蒋湘培 张世准 吴元观欧阳绍洛周有声 向曾贤 吴鲸 刘香 曾贞庆 刘映藜胡世安刘文确 邓胜逵 王立楷 罗登选 吴云际 罗天闾 段国相 朱克靖 侯忠陛 龚之茗 潘其炯 陈士元谭宗衍 方应和 方应清 吴学健 裴矗 贺国华 陈中骐 谭兆发 罗健亨 张九踪 李大鹏 陈洪仪 张力行 王敬禧 王霍霖陈绳祖 文楷 鄢正笏 张汝大 朱色 陈炯 段起玲杨明上 黎明献 陶必铨 李焕 黄湘南 孙起鹏 黄崇责 黄崇宝 贺念曾 文自炳 丁世凓 王梦扬 魏琼 罗新瀛 朱荪 陈期 王梦勋彭胜桂 邓奇逢 陈士杜 丁士表 *王运枢 舒东 吴登鸿 吴炯 李文昊 呈兀复 赵慎畛 张再英严如熤 蒋湘城 彭昌运 蒋云宽 欧阳厚均 陈振玉 魏瀚 柳廷方 余正焕 袁名曜 聂镐敏张履信 陈楷礼 张家榘 张晋本 张慧田 陈人倬 陶澍 欧阳儁 邓显鹤 曾传薪 何浚汉彭浚 聂铣敏 王泉之 蒋湘垣 符鸿 *文舒耀 晏贻琮 杨丕复 锺道脉 石承藻 瞿家鏊 蒋舒惠 贺长龄唐业谦 方堃 秦关 黄本骐 唐鉴 曹德赞 彭永思 周树槐 李象鹍 谭光鼎 黄崇光 张学尹 李克钿 胡嵩龄杨昌光 严正基 蔡用锡 贺熙龄 郑敦允 *郭汪璨 曾兴仁 龙瑛 赵先雅 黄德濂 胡达源张家拭 刘梦兰 陈洪道 锺昌澍 杨延亮 张星焕 徐其相 罗光奕 葛树蕃 吴莹 陈圭 邱之稑 陶章沩 王人定 邓显鹃聂汝康 龚立海 蔡云逵 李任 方宣维 邹文苏 毛国翰 李中涵 陶澧 胡振圭 孙干 罗鉴龟 康增城 黄溥为 黄开运 文诏临 周嘉缃 唐开韶 郭家彪 郭家声 方联甲 李绍莲 刘振翥 朱文秌 萧寅显 胡光北罗江 李德骞 唐纯 黄浩为 何炳煌 赵世景 汤昭弼 萧礼容 巢邦光 锺昌言 刘基定 陈起良 贺龄柄 易慎惜 李时沛 彭定本 周论朴 彭绍封 黄本骥 常大湘 高崧 廖宗湘 周湘黼 常大淳 舒梦龄元明文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湖南地域古屬荆、楚。周楚時期,以江漢乎原及洞庭湖區域為中心的楚地文化高度發達且風格獨特,《楚辭》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此後,湖南一度被視為“風俗夷僚”、“蠻越雜處”荒僻之地。直到宋代,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周敦頤成為理學的開山之祖,旅居湖南的胡安國、胡宏、張拭等人更是開創了湖湘學派,乃至“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出湖南之右者”(真德秀語)。其流風所被,到明、清特别是晚清時,湖南已是名家輩出,形成了具有濃鬱特色的地方文化。明末清初,湖南士子如周聖楷、廖元度等已開始搜集整理本土文獻,清代前期出現了一批與湖南有密切關係的詩文集,如《楚寶》、《楚風補》、《楚詩紀》,但却没有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湖南本土詩文總集,且往往“意主誇多,冗雜特甚,又疏於考證,舛漏尤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楚風補》。道光時期,湖南學者鄧顯鶴為補正廖氏《楚風補》、《楚詩紀》之闕失,在搜訪濱資郡縣名流佳什,編輯地方詩歌總集《資江耆舊集》的同時,復“念全楚之大,非一道所能賅。自湖外諸郡,分隸湖南布政,其間巨儒碩彦,通人誼士,斷璧零璣,湮霾何限!文采不曜,幽光永沉,此亦闕于采錄之罪也”,乃矢志编輯《湖南詩懲。“因發憤推廣,展轉搜索……起自洪(武)永(樂),至自近日,凡得一千六百九十九人,詩一萬五千六百八十一首。厘為二百卷”。加上他兒子鄧琮所輯晉宋至元代沅湘一帶詩人作品二千餘首,作為《刚編》四十卷,共二百四十卷。前後歷時二十餘載,最終刊成,定名為《沅湘耆舊集》。至此,才有了嚴格意義上的湖南詩歌總集。但該書“存詩而不及文,猶為得半之道而”,“湖以南作者林立,獨未有專書”,“遣文逸藻,往往散蝕於蛛絲蠹窟中”。【湖南文征序】曾国藩撰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虽韩、李锐志复古,而不能革举世骈体之风。此皆习于情韵者类也。来兴既久,欧、苏、曾、王之徒,崇奉韩公,以为不迁之宗。适会其时,大儒迭起,相与上探邹鲁,研讨微言。群士慕效,类皆法韩氏之气体,以阐明性道。自元明至圣朝康雍之间,风会略同,非是不足与于斯文之末。此皆习于义理者类也。乾隆以来,鸿生硕彦,稍厌旧闻,别启途轨,远搜汉儒之学,因有所谓考据之文。一字之音训,一物之制度,辨论动至数千言。曩所称义理之文,淡远简朴者,或屏弃之,以为空疏不足道。此又习俗趋向之一变已。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湖南文征序译文】我的朋友湖南湘潭人罗研生先生,拿他编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给我看,而且嘱托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序。我非常浅薄,年纪又大了,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我听说古人的文章,最初没有什么章法。《易》《书》《诗》《仪礼》《春秋》各种经书,他们的体势(结构和笔势)声色,没有一个字是沿袭而来的。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也各自成为一体。拿这类文章来衡量其它文章,像金玉和卉木相比是不同类一样非常分明,这怎么说有“章法”呢?后来人本不会写文章,强迫自己拿出古人的文章来摹拟,于是有的模拟得像,有的模拟得不像;模拟得像就说合“章法”,模拟得不像就说不合“章法”。如果他们不是等着摹拟,他们就能发于心而为自然之文,大概有两个方面:说理,抒情。这两个方面是人人所固有的,就我所知道的道理,把它写成文字传给世人,符合我的爱与恶、悲与愉的情感的,就连缀成文把它表达出来,就像剖开肺肝来陈述文献典籍,这都是自然之文。性情敦厚的,大概能写出来的。至于浅或深,工或拙,就相差很远,未曾动笔就有很大差别。除了各种经书以外,百家的著述,大概都有自己的偏好。以说理取胜的,多是阐明幽深的道理达到极致的语言,可是它弊病是言辞激昂放纵不很恰当;以抒情取胜的,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文人秀士(德才优异的人),大概不仅阐明自己的思想,而且言辞多有俪语,就是议大政,考大礼,也常常用排比句子连缀成文,用变化的句式夹杂其间,经历唐代也没有改变……湖南作为古代诸侯国的封地,北边靠近大江,南边接近五岭,西边连接黔蜀,是群苗聚集之地,大概也是山国荒僻之地。可是周朝末年,屈原在此地诞生,《离骚》各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推崇。到了宋朝,周敦颐又在此地诞生,他写的《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推崇。两位贤者,都没有效法某一流派,却写成好文。上与《诗经》《周易》相比有同样的影响,后来的代代逸才(有杰出才能的人),要列举出来没有超过他们这些人的范围,更何况湖湘后辈深受前辈留下来的好风尚的影响呢?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善于抒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且骈体文也有选择地录用,不说章法而章法不曾有乱。只是考据方面的文章搜集太少,前哲的倡导没有发言,后世的欣慕也少见。罗研生作学问,考核《说文》以求达到训诂,注解《禹贡》以求明白地志,他本来也很通晓考据家的学说。而谈论文章只推崇切实简要,不推崇繁称博引,取己之长而不沉溺自己的偏好,这仍是君子谨慎选择术攻的道理啊!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