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全集 全8册 2015彩图高清
¥22.00價格
潘玉良全集 全8册 2015彩图高清
潘玉良全集 全8册 2015彩图高清
《潘玉良全集》PDF全8册,由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出版。
《潘玉良全集》包括油画2卷、彩墨2卷、白描2卷、综合1卷、文献1卷。收录了艺术家近千件作品及珍贵的文献,是迄今为止全面、权威、深入展示潘玉良艺术创作成就和生平历史的珍贵典籍,其中文献卷将是次完整展示潘玉良的艺术年表和众多从未出版过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潘玉良全集》书目:潘玉良全集 1 油画卷潘玉良全集 2 油画卷潘玉良全集 3 彩墨卷潘玉良全集 4 彩墨卷潘玉良全集 5 白描卷潘玉良全集 6 白描卷潘玉良全集 7 综合卷潘玉良全集 8 文献卷《潘玉良全集》出版说明:20世纪的中国社会在震荡中变迁,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特有的迷茫和期待,给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各种问题,其复杂性和迫切性是前所未有的。而绘画艺术领域的变迁却相对具体而清晰,就是要不要学习西方,如何改造传统。由于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文化上向西方学习成为定局。留洋海外的学生陆续回国后,按照西方美术院校规范建立中国美术教育,西洋画逐渐从院校进入社会,西方艺术带给国人新的视觉感受。当传自西洋的油画逐渐成为20世纪中国艺坛的重头戏时,知识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油画作为新思想的承载体被城市文化圈迅速接受。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也带来性别视角转换,尤其是妇女地位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认知,使从事艺术的女性人数大增,因而改变了自古以来女性艺术作品的边缘待遇。而女艺术家在争取自由的同时也面临压力,这是“娜拉”走出家门的世纪命题,潘玉良的艺术道路很好地回答了这一命题。潘玉良和她同时代的女画家比之前的闺阁画家们要幸运,她们得到远赴海外学习的机会,像男人一样学习油画和雕塑。当她们学有所成回国后,大多数在国内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美术院校任教,并获得较高的待遇。她们举办个人画展或参加联展,得到艺术界的赞誉,使其名声远播。如潘玉良(18951977)、王静远(1893-1968)、方君璧(1898-1986)、蔡威廉(1904-1939)、关紫兰(1903-1986)、丘堤(19061958)等。由于战争和社会动乱,一般这一时期的女艺术家所留存的作品都不多,而定居海外的潘玉良留存作品最具规模,有数千件,主要是油画、彩墨画以及大量的素描速写和线描作品。她1921年赴巴黎留学,1928年学成归来,1937年又再次去国离家。这本画册主要收录了她1937年第二次出国以后的作品,还包括少量留存的早期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考察她的油画艺术发展脉络。从现存资料看,1929年《妇女)杂志的第二届全国美展特刊中,就有登载潘玉良和20多位女画家的作品。其中对潘玉良有重点的介绍,杂志第一页彩色图版登载了潘玉良参加此展的一幅粉画(顾影),并加以评语:“此图表白女子顾影自怜之态,轮廓极正确。色调富于情感,故多变化。笔触带有东方之象征意味,故能简秀。允为本展现实最优之作品另一篇文章说:“女士有此作,不独在近时可被称为女界之艺杰;及方之于其他一切作家,恐也多未能及者……”这件作品反映了潘玉良吸收印象画派风格的成就,以及表现女性形体方法的个人特点。画中人体格健壮,完全不是传统中国画中习见的那种单薄清秀、哀婉慵愁的女性,显然接受了西方古典艺术以丰满健壮的女性为美的影响。人物四分之三侧坐,对镜梳妆,这种姿态在西方文艺复兴经典中,如提香和达·芬奇的圣母题材作品中可以看见。因为这种侧面像能最大限度表现人物形体结构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并且具有动静兼顾、变化中有稳定的视觉感。从用笔看,类似雷诺阿与莫奈的结合,丰满的形体和有表现力的笔触一起,突出了人体的质感变化和微妙韵味以及中国女性富有的质朴厚实,并且在色彩和节奏上比同时代其他画家显得更为强烈有力。透过1929年的这幅作品,可以感知潘玉良绘画风格的丰富性和表现性特点。在留欧归来的近十年中,她的艺术成就得到善遍肯定,而她的勤奋努力探索,都为其艺术在20世纪40年代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画集中肖像、人体、人物组合作品占据很大比例,其中有不少自画像,这是她最为熟悉的。学画之初,她就对镜子,以自己为模特儿练习。自画像中的“她”有时着旗袍,东方味很浓;有时着洋装,酒脱而优雅。从当时留下的照片看,她平日多着洋装,而她作品中的东方韵味,是在“巴黎”元素和“中国”元素间往返,是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趣味中寻找风格的生长点。这一时段,她的色彩更为自由,对比更强,造型概括而略有夸张,用笔更富表现性,并且用线更多样丰富。作品中所具有的欧洲文化气息和中国民间情趣结合的特点,让观者看到印象主义传播途径的多样形态。一种现代绘画风格描绘对象的转移—从欧洲中产阶级情趣转向中国普通人生活,这也是潘玉良艺术中最令人难忘的特色。她的作品流出的特殊人生况味令人难忘,作为一名女性画家,对女性身体和女性心境的细微体验和大胆表达,包含着种矛盾和纠结的愁绪,似乎要流淌出画面。在那些肖像画中,人物身旁常有一盆怒放的鲜花,花枝伸入前景,花朵跳跃,显示明快节奏,让人感到是在巴黎。但画中人神情忧郁,若有所思,结合微妙的姿态,画家作画时的心境真是一言难尽。这种反差,带来浓艳的凄凉,浓艳的是色彩,凄凉的是心境,由此形成情感张力。联系潘玉良在巴黎的生活,小阁楼上离群索居,不能不生出无尽的人生感慨。潘玉良作品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她舍弃了多余细节,突出重点,以繁简对比彰显了感情的力量。这些特点在她的女人体和人物组合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她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人体作品和肖像作品在表现风格上是整体一致的,多以色块、冷和暖、深和浅、大和小等对比因素来增强视觉张力,同时也在动态结构线中来寻找一种稳定感,也就是在印象主义绘画强调瞬间感的同时,也追求结构的“永恒性”。试比较(窗前女人体》(仰卧女人体》与(戴帽子的妇女)诸作,关键在于作品中有一块主要色块,它的方向、位置、形态起引领作用。如人体是一块大色块,有时柔和单纯,有时强烈富有变化,它和背景的关系是自由而灵动的,如雕塑般的人体和背景融为一体,在或隐或显的关系中,人体仍然是聚焦的中心,如《菊花和女人体》《执扇女人体》等。(戴花执扇的女人中,女人衣服的结构、手臂、脖子和头的方向、身后椅背的朝向以及头发上的花朵、服饰上的花纹,都为突现人物胸前和脖子的整块亮色服务。在看似写实的处理中,突显了现代主义的形式感。这不由让人联想到另一位善画人体的中国留法画家常玉,虽然两人都吸收了印象派及以后的主观表现风格,但常玉更注重围绕人体轮廓起伏的线,而潘玉良更注重形体的色块节奏。常玉描画的硕大人体并不感觉到厚重,因为那是一张流动变化的透明纸;潘玉良作品也常用线条,但她的线条显现整体的体量,如结实而稳定的团块。从潘玉良最具东方韵味的那些线描人体(如《双向女人体》《半卧女人体》(菊花和女人体》)和那些跳舞的人物画(如(双人扇舞)《双人袖舞))等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看似平面的身体,轮廓是用结构线穿插而成的,做过雕塑的人大都会用这种方法表现结构。而在细节上,比如舞女的衣服花边和手中折扇,画家也细细地画上灵动的线条,但这就像画在陶器和瓷瓶上的花纹那样,依附于“立体感上,而不是单独游离于画面。而常玉却是相反,在他画面上的花纹常常是一种平面装饰,具有独立游动的节奏之美。这本画集还选取了潘玉良的静物和风景作品,这部分作品较直接地反映出她艺术借鉴的宽广和多样,可以看到劳德累克、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郁特里罗、马蒂斯、维亚尔等人的影子。有些画中事物由中国物件组成,如陶瓷器皿、线装旧书等,这些物件的形状、色彩富有中国韵味,但结构和空间处理依然遵循西方静物画的惯例:那些简化背景的静物作品,也清晰显示空间的立体存在,但在色彩处理上,比如红与蓝的色块和色性、亮度方面,能感觉中国人特有的色彩习惯和趣味直留驻在她心里。而一些风景画中的人物,如《春之歌》,也结合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要素,在莺飞草长、桃红柳绿的原野上,裸体女人在跳舞、嬉戏和休憩,俨然中西融汇的神话仙境,这既可以看作世俗的浪漫想象,也可以看作中国版的希腊传说。至于那些富于象征和抽象的图案作品,在神秘性和对称性的探究中,可以觉察明显的中国元素和中国记忆。回望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的曲折道路,对照潘玉良的发现和创造,如何来评价她在艺术中的“化西为东”或“化东为西”的努力:如何看待她融合东西方艺术的成就,尤其是在考察她与同时代其他画家的作品,比较之间的差异后,是否能够就中国油画的得失提出新的思路?专门研究现代中国艺术的英国美术史家麦克·苏立文教授认为潘玉良是“当代能使中西艺术融合的少数中国画家的杰出代表。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孤独地在巴黎作画的中国女画家,而应该有更大的探讨与思考的空间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