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燕行录全编(第一二辑) 全22册 2010-2012高清

燕行录全编(第一二辑) 全22册 2010-2012高清

¥44.00價格

燕行录全编(第一二辑) 全22册 2010-2012高清

  • 燕行录全编(第一二辑) 全22册 2010-2012高清

    《燕行录全编(第一二辑)》PDF电子书全22册,由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至2012年出版。

    《燕行録》是外國人觀察中國的真實記録,它旣有敏銳的感覺,又是無所顧忌的記述,還有局外人之評論’故《燕行録》的史料價值極高。中國歷史上的很多事情,或因爲國人的司空見慣而不被記録,或因爲有所顧忌而不敢記録,或因爲文獻消亡而失去記載’在《燕行録》中,往往可以發現。有一定研究經歷的人去讀它’將會隨時發現新鮮材料。剛起步研究的學子,按照時間順序研讀若干部書’就會對一段時間的中國問題’有生動具體的瞭解。《燕行録》中的日記具有文學的形象性,《燕行録》中的詩歌強烈地反映著作者的感情,《燕行録》中的奏摺和狀啟,可以視爲檔案。所以《燕行録》的史料價值極高,它是異國民族用古代漢語記録下來的非常難得的有關中國之文獻,它必將推動我國文史界學術研究的發展。

    《燕行录全编(第一二辑)》书目: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1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2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3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4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5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6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7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8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9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10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11
    燕行录全编 第一辑 12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1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2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3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4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5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6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7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8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9
    燕行录全编 第二辑 10

     

     

     

     

     

     

     


    《燕行录全编(第一二辑)》出版说明:

    《燕行録》是古代朝鮮半島出使中國的官員或隨行的讀書人撰寫的日記體文獻。其中包括他們在中國吟唱的詩歌、向中國政府上奏的摺子、發回本國的秘密報告——狀啟,還有家書、行程録以及名單、禮單等等。嚴格地講,《燕行録》只是m記體散文。它初創於高麗後期,成熟於朝鮮王朝。如果我們把朝鮮王朝分作兩個時期’其前期相當於中國的明朝,後期與清朝同步。《燕行録》成熟於前期,那時多稱《朝天録》。入清以後,朝鮮人從上到下,普遍持『北伐思想』,他們不承認大清爲『天朝』,故有《燕行録》之名稱出現。二十世紀以後,韓國的學者把這種日記體散文統統稱爲《燕行録》。我們的輯本也沿用《燕行録》之共名。朝鮮半島的官員學士寫燕行日記時,往往把當日吟唱的詩歌也記録在日記中,故很多《燕行録》

    裏夾帶著詩歌。這對詩歌繫年是很有益的,是後人通過詩歌和日記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途徑。亦有人在《燕行録》中保留了在中國寫成的奏摺或狀啟。這至少説明,此行的這部分公文,是由他來起草。但是,很多《燕行録》中的詩歌、公文均别出日記,按照文體分别編人該人文集的相關卷帙中。這本是作者的門人或裔孫在編輯其先賢的文集時,所做的整理功夫,它完全符合傳統文化中四部分類的基本原則。故在朝鮮集部之别集類有大量『燕行詩』出現。而從集部文獻中輯録『燕行j奏摺、書信、狀啟,則比查找『燕行詩j困難得多。用日記體來記載在『燕京』的見聞,最早出現於高麗後期。元至元十年(1273)春三月,高麗史官李承休記録了忽必烈皇帝册封皇后、皇太子之大典,内容詳盡而準確,承休命名爲《賓王録》。《賓•上録》没有逐日記載行程、活動,只是詳細實録若干次典禮經過。它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最早之燕行日記。


    朝鮮半島文人記載到中國的所見所聞,遠比《賓王録》早。《三國逍事》裏,記載過初唐時期到中國學習的留學僧的故事。新羅學者崔致遠,在中國經歷了唐末之亂。北宋以後,進入中國學習的僧人釋義天在他的《大覺國師文集》裏,記録了宋元豐八年(1085),他來到汴京,拜見皇帝,與宋哲宗多次談話的内容,還有大量的奏摺。他還記下與皇太后、與中央和地方官員、與高僧的對話。義天在中國留居十年,今存《大宋求法録》。釋懶翁於元至正八年(1348)至大都,人法源寺學習,至正十五年(1355)奉旨住廣濟寺。他在中國生活十一年,今存《大元訪師録》。這些雖然不是口記體的《燕行録》散文,卻是當時情况的真實記載,頗爲珍貴,亦當歸入《燕行録全編》。人明以後,半島政權亦發生更替,李氏朝鮮取代了王氏高麗。親近中國成爲半島新政權之國策。朝鮮國王承認大明宗主國的地位,每年派出使團向天朝上貢。大明王朝照舊頒佈新曆,赏賜財貨,官一示上國之新政。這些成爲中朝兩國之間重要的國事活動。出使中國的R記,在明朝早期已經


    命名爲«朝天録》。明朝這二百七十餘年間,是中朝兩國關係最密切的時期。朝鮮國每年正式向北京派出三批使團,如果遇到特殊事件,朝鮮會立卽增派使團赴京。朝鮮時代的《朝天録〉>,把使團成員赴燕途中記録所見所聞等形成的這種日記體文獻逐步完善。早期朝鮮使團回國以後,要向國王報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這種報告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爲慣例,這就是《朝天録》在朝鮮前期大量産生的原因。我們可依據《朝天録》名稱産生和固定下來的歷史證明之。明太祖、明成祖時期,高麗派出鄭夢周、權近朝京,他們寫的書名曰《赴南詩〉>、《奉使録》。成化(1465—1487)以後,這種口記基本都稱爲《朝天録》或《朝天日記》。人清以後,朝鮮政府延續著與明朝政府的傳統,派出使團朝覲大清國。但是,《朝天録》更名爲《燕行録》。『朝天』之稱,戛然而止。用儒家思想立國的朝鮮,強烈排斥滿洲,強調華夷之别。朝鮮以小中華』自居’拒絕承認清國爲天朝。他們認爲中原蒙塵,主張北伐,以恢復中華之正統。康乾以

    後,中國出現經濟文化的大發展,朝鮮的北學思想逐漸發展起來。但是,華夷之别的意識仍然根深蒂间,赴華使團成員之日記再没有人稱作《朝天録》者。


    燕,指燕京,遼金以來,以爲南都。元朝在這裏建成大都,但在元人文獻裏,仍然有人沿襲遼金之習慣稱『燕京』。明朝永樂皇帝遷都於此,鍾山稱南京,這裏叫北京。『燕行』,卽北京之行。録,記録也。


    明朝中期以後之《燕行録》有兩條發展線索,一爲向國王報告朝天之見聞,以助他瞭解中國國情,是例行的公務備忘録,具有情報作用。還有一些是使團成員的私人口記,隨手記來,内容極其豐富。私人記録和官方記録可以互相補證。在{燕行録»中,我們可以看到官方記録員在燕行途中與私人日記互相校對的記載。


    古代朝鮮半島人十分重視漢學,漢字是朝鮮半島歷代政權通用的文字,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初期。《燕行録》的作者幾乎都是詩人,在《燕行録》中,經常夾雜詩歌。朝鮮亦用四部分類,彼國後人整理和刊刻先賢之著述遠勝於中國。多數《燕行録》保存於作者的文集當中,而不是單行於世。多數《燕行録》中的詩歌別出而與作者的其他詩歌混合編排,因此就有燕行詩傳世。把别出的燕行詩按時間和内容『歸人』日記中,則對於研究那段歷史是非常有益的。狀啟是沿途發回的秘密報告。是當時兩國關係,或者有關中國問題的最重要情報。它的傳遞極其隠秘,我們至今未弄清狀啟的傳遞機制。從狀啟所述之内容看,敘事直内,使臣意見一針見血幾乎每一句都附密語。在日記中不便記述的情報,在狀啟中則直言不諱。這説明狀啟是毫無顧忌的文字記載。研究《燕行録》,若忽視了狀啟,就像缺了一條腿。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