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瓯北七律浅注 全7册 2015高清 赵翼

瓯北七律浅注 全7册 2015高清 赵翼

¥21.00價格

瓯北七律浅注 全7册 2015高清 赵翼

  • 瓯北七律浅注 全7册 2015高清 赵翼

    《瓯北七律浅注》PDF电子书全7册,由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

     
    赵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又作云松、云菘、耘菘、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生于清世宗雍正五年丁未十月二十二日,卒于仁宗嘉庆十九年甲戌四月十七日,年八十八岁。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八十四,重赴鹿鸣宴,赐三品冠服。
     
    赵翼是清代官员,是诗人、史学家,又是诗论家,还是具有经济头脑和军事天才的文人。
     
    赵翼早年家境清贫。自六岁起,即随在私塾任教的父亲在外读书。十五岁时,父亲逝世,上有老母及未嫁之姊,下有弱弟三人。迫于生计,他接过父业,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为人课徒数载。此后,为求生计,镤被进京,辗转投亲靠友,凭借自身的才学与努力,渐渐建立起名声,开拓了片天地。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中举,又考取内阁中书,人直军机处。曾扈从木兰,承制作文。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恩科一甲第三名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数度主持乡、会试。以后曾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又从征缅甸、大小金川,后调任广州知府,累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十月,因广州谳狱旧事,“吏议左迁”,受到降级调用的处分。遂以高堂年迈力辞留用,归田林下,侍养老母。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曾佐闽都李侍尧戎幕,征讨台湾。归里后,仍以著述自娱,著作等身。
     
    赵翼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见解独到。所著《廿二史割记》三十六卷,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前清三大史学名著。家居数十年,手不释卷,笔不辍耕。另有《陔馀丛考》四十三卷、《檐曝杂记》六卷、《皇朝武功纪盛》四卷,以及诗集《瓯北集》五十三卷。
     
    赵翼自小就喜好作诗,成年后,诗名誉满京城朝野。也曾两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往来淮、扬、常、苏、浙,与当时名流结交,诗酒唱酬,常为吟坛盟主。与钱塘枚、铅山蒋土铨齐名,并称“乾隆三大家”。其诗自成一家,儒、释、道、杂学,《诗》、《书》、《易》、《礼》、史,信手拈来;俚语乡音、蛮词方言,活用如常。多言人所欲言而未言者,引发共鸣,且不拘唐宋格律,被归为“性灵派”诗人。又著有《瓯北诗话》(又名《十家诗话》)十二卷。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赵翼三十岁时,即集有《瓯北初集》(汪由敦为之《序》)。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五十二岁时刊刻《瓯北集》二十四卷,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二十七卷本刊刻,以后又不断增益补刻,有三十三卷本、四十四卷本及五十三卷本等。
     
    《瓯北诗钞》选自《瓯北集》,分体编排。有赵氏湛贻堂本和唐氏寿考堂本等行世。其中《七律》七卷。收录五百九十九题一千零二十六首。清尚镕《三家诗话》:“云松七律……语无不典,事无不切,意无不达,对无不工,兼放翁、初白之胜,非袁、蒋所能及也。”亦可称知音之言。留传下来的这些成就,是与赵翼的天资、经历、勤奋密不可分的。
     
    瓯北诗中,七言律数量最多,用功最深,佳句名篇不胜枚举瓯北七律的内容涉及咏物写景、交往酬应、回顾历经、感悟抒情、朝政民情、祝贺慰庆、怀古吊逝……可称其一生所历尽在诗中,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真一学识渊薮,的堪后人细细地品赏和回味。
     
    赵翼故居在常州市前北岸8号。故里原在武进县戴溪乡赵翼五十七岁后移居此宅,居住达三十一年,嘉庆十九年卒于宅中。故居于1987年10月26日被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瓯北七律浅注》书目:
     
    瓯北七律浅注  第1册
    瓯北七律浅注  第2册
    瓯北七律浅注  第3册
    瓯北七律浅注  第4册
    瓯北七律浅注  第5册
    瓯北七律浅注  第6册
    瓯北七律浅注  第7册
     
     
     
     
     
     
     
     
     
     
     
     
    《瓯北七律浅注》出版说明:
     
    王起孙(1889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十-1975年5月27日),字回慈,晚号同慈老人、晚晴老人。湖北襄阳县下王家集(今襄阳市宜城区王集镇下王集)人。父王万芳,字季远,号南泉,清光绪十五年(1899)已丑科二甲二十一名进士(榜名亦作王万方),翰林院编修,擢江南道御史,光绪《襄阳府志》总纂。母刘大姑。妻李琏,枣阳李家寨人。
     
    王起孙少年丧父,十四五岁时即离家赴京,依二胞兄引孙(字景申)读书。前清廪生,后考人京师法政学堂(后更名为国立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读至毕业。辛亥革命时,曾在北伐左翼军车统刘公麾下参加革命。1913年至1949年11月,由京师地方审判厅候补推事、京师第四初级审判厅推事累任至中华民国最高法院检察署刑事司司长兼主任秘书、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民事司司长兼主任秘书(详见《王起孙简历》)。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工作者,王起孙终生视建设法制国家为己任,身体力行,对某些人表面上标榜法治,背地里却枉法营私的行径深恶痛绝,虽位卑却不畏权贵,宦历中,一贯秉公执法。其中包括民国十三年(1924)在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官任上,不畏时任司法总长的威逼利诱,拒绝其私人请托等。尽管为此而遭受打击报复,也无怨无悔。一时甚有佳誉,深得居正等人器重(见历史文件及王起孙《少年忆八首之六》)
     
    王起孙少时即以博闻强记、文思敏捷、下笔如神闻于乡;仕途中又以“法理通达、办事精当”,书拟文稿一挥而就称于时。1935年11月1日,汪精卫遇刺,事隔仅五天,时任南京政府检察官的王起孙即详尽描述了剌汪细节。办案迅速细致。
     
    王起孙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近代世事变迁时期,一生历经坎坷,中年曾抱西河之痛。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妻儿睽离之痛,人苏依三子王立吾(宜阶字,以字行)寓居,潜心著述,启蒙后人。与当时苏州的文化名人张俟庵、卢文炳、程退思、林伯希、朱锡桂、蒋吟秋、周瘦鹃、张寒月、孙小匏,以及王绳高、天津李琴庵、龚望等都有交往,书画酬答,诗文唱和。1975年5月27日20时许,于三子王立吾家中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七。1980年,遵遗愿,葬木渎灵岩山麓。1990年10月,三女惠阶(高王汝迪名)等奉母氏骨灰归,合拊。
     
    有子三人,女三人。长子得阶,金陵大学农艺高才生,早年卒于急病(一说丧于空难)。长女平阶,天津市四十五中学地理教师次女进阶,天津市国棉印染厂厂医。次子惕阶(又名叙阶,字畏予),黄埔军校十六期毕业,后去台湾。三子宜阶,194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中文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师,离休干部。三女惠阶,后去台湾。
     
    著有《瓯北七律浅注》七卷,《史记识小录》四卷,《法学通论》、《民法概论》、《刑律释义》、《刑事诉讼律释义》以及法学杂著(如《读〈秋官)后》)等,并辑有《阙文汇存》、《习用字句记略》、《老笔汇存》、《同慈老人示孙辈》等。并有劫后仅余的一些诗稿、文稿、书信、印章及若干名人题字、扇页存世(并见王迎建辑《十梓斋残墨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