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5.00價格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PDF电子书全1册,由上海科技出版社2012年出版。

     《百年铜元》是一部集大成的珍品铜元大系,收录了作者精选自藏(内含伍德华、李伟先、马定祥、张璜等诸多名家旧藏)一千余件,大纲钱、孤品、大珍不一而足,有些系首次公开亮相。其次,《百年铜元》是迄今*部结合海内外文献,系统化论述铜元版别演变的专著,学术含量颇高。此外,《百年铜元》特别将铜元作为主线,以钱映史,以币说史,向读者娓娓讲述那个“铜元时代”,展示了清末及民国时期由币制变迁所引出的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令读者得以神游那段时光,细品百年沧桑,掩卷而有所得。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出版说明:

    中国货币史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明史的组成部分,绵延不断地发展至今,留下了极为丰富而精彩的文物遗存。相较于其他历史文物,历史货币文物更综合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状况,从而更具有文物价值,是中华民族重要而珍贵的历史遗产。在中国货币史上,金、银、铜、铁、铅、镍、铝以及纸质等多种材质被用于货币制作。货币在作为后世的文物收藏品以后,藏界为便于收藏体系的建立,便根据其材质及制作工艺的特性,将各种历史货币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门类。旧时的藏界,将中国历史货币分成古钱纸币、机制金银币、机制铜元四大门类。

    中国铜元的流通,发端于清末,延续至民国,历时仅短暂的四十余年。在中国数千年的货币史长卷中,其仅占极小的一段。然而,由于这四十余年的历史时期,正值前所未有的大战乱、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阶段,作为最集中反映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等状况的货币—一中国铜元,储存着密集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产生、发展与废止的历程,不仅细致体现了其所处时代货币史的演进脉络,而且还广泛联系着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具体进程。

    中国铜元的产生,是顽固守旧的清政府为挽救制钱制度免于崩溃的无奈选择。鸦片战争后,随着对外通商口岸的不断开辟,以及日趋严重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经济结构及生产方式发生剧
    变,商品经济比重不断增加,货币流通的频度及总量也相应增大。同时,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也日益密切地与国际金融市场相联系。在此情形下,一种在长期封闭的自然经济下形成的货币制度已与现实的社会经济不相适应,而其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白银与制钱无明确主辅关系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银、钱复本位币制。两种不同的金属材质,同时被用于币制的本位币,其原料的市场价格波动,必然会传导到两种货币各自的估值上,这不仅使其法定兑价因频繁波动而无法维持,并且给两者在制作上留出套利空间,从而引发流通领域的动荡与混乱,最终导致币制的崩溃。这是清末所谓“圜法大坏”的根源。

    承续咸丰以来的币制败坏,光绪初年,因国际银价暴跌而产生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致使币
    制状况更显混乱。银价暴跌,反衬岀铜价大涨,如按币制规定,铸发制钱就要招致亏损。所以
    当时的官府长期停铸制钱。与此同时,币制规定,制钱一千文折纹银一两,这一比价对当时的
    官铸“小平”钱来说,是一种对钱币材质价值的低估,于是,毁钱为铜的套利之风蔓延。制钱的停铸与销毁,引发了日益严重的“钱荒”,社会经济活动遭到极大阻碍。为抒困局,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始,京城及地方钱局在慈禧太后严旨的催逼下相继开铸制钱。然而不久,各地均因亏损过重而先后作罢。同时,新发行的制钱,大部分难逃牟利者熔毁的厄运。为时十余年的币制恢复陷于僵局,“钱荒”之困愈演愈烈。当清政府的制钱制度处于穷途末路之际,生产铜元成了苟延制钱制度残喘的最佳出路。因为,铜元既是低值货币,可以解救“钱荒”之困;铜元又是虚值货币,不惟生产成本可保且余利可观;而更大的优点是,铜元采用机器制造,图文精美,难以造假。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鸿章在广东仿照港仙铜元体系创制广东铜元,商民乐用,成效显著。不久,在凊廷的鼓动下,全国大多省份相继仿效开制。铜元虽然是虚值货币,其实际价值对应于面额,以及对应于白银价格都有较大高估,不过,由于当时的市场需求正旺,所以,在铜元制发的初期,法定价“每百枚换银币一圆”的铜元,在实际行用时,通常会有一至二成的“升水”,然而,由于中国铜元在其创制之初及大部分的流通时间内,所依据的是中国传统的制钱本位的币制,在具体的币值体系上,则直接沿袭咸丰大钱,因此,中国铜元虽然在外形及制造工艺上伤照外国机制币,但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货币的延展,而并非体现一种先进货币制度的建立。它的生存空间囿于陈旧落后的制钱制度,所以注定了它多舛的命运。陈旧币制的缺陷,加之政治昏暗和吏治腐败,曾经作为济世扦困的铜元,不到五年,便成为为患市场的祸端。由于复本位币制的弊端,铜元的制造与发行,可获三至四成的净利。为利所驱,各地竞相滥造,造成币制新一轮的混乱局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为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各地大小军阀在赋税上横征暴敛外,还把持币厂,滥造五花八门的铜元。其品质日渐低劣,面值越造越大,通货贬值严重。这时的铜元,几乎沦为榨取民财的工具,人民深受其盘剥之痛。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取得全国的统治权,逐步建立起一套主辅分明的现代货币制度,铜元发行渐归统一。然而不久,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干扰了国民政府的币制整理工作,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重陷混乱。到解放战争时期,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民政府为支持庞大的军费支出,开始滥发纸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金圆券剧烈贬值,此时作为辅币的铜元,在币制上失去了存在的依据,铜元发行便告终止。

    从史学而言,中国铜元所处的时代,多半是政治黑暗、币制毁坏的阶段,作为物化的体现铜元便成替罪羔羊,声名狼藉。然而,从后世收藏品而言,铜元则是富涵历史知识和最具收藏趣味的钱币收藏门类。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对铜元最为钟情。在他的藏品中,铜元明显好于其
    他藏品,精品、珍品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马老生前回忆说,他进入钱币圈,最初是被铜元的趣味所吸引的。

    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有体系地收藏中国铜元的大家,主要有伍德华、汉南、耿爱
    德等西洋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由于币制整顿与统一,庞杂的旧铜元逐渐被统一的新造铜元替代,铜元收藏界不断吸引着中国收藏家的加入。其中,具有规模体系的收藏家有李伟先、李荫轩、马定祥、罗伯昭、戴葆庭、陈仁涛、许小鹤、王稀贤、孙鼎、沈子槎、崔家平、蒋仲川、张璜,等等,中国铜元的收藏风气骤盛。然而,正当中国铜元收藏、硏究方兴之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连发生。连绵的战火使幼年期的铜元收藏与硏究活动遭受限制和打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文革”动乱中,大量历史文化国粹惨遭灭顶之灾。中国大陆的铜元收藏与研究,儿乎一度失去了生命的迹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铜元的收藏,虽在中国大陆命运多舛,几近沉沦,但在大陆以外,仍有一些藏家孜孜以求地从事着收藏与硏究,其中著名的有台湾地区的朱栋槐,香港地区的张璜,美国的耿爱德、怀特,日本的秋友晃、秋山知久,马来西亚的黄元文,等等。不过,当时藏界的气氛显得低迷,藏品的估价也不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使国民经济腾飞,而且使社会文
    化也日现繁荣,中国铜元的收藏与硏究随之走上复兴之路。学界与藏界日渐关注铜元的研究与收藏,藏品交流市场也逐渐兴盛。受到大陆的铜元收藏复兴的鼓舞及藏品交流支持,台湾地区的铜元收藏也骤然升温,出现了一批富有收藏实力与研究功力的新生代收藏家,其中知名的有郑仁杰施诚一、刘继武、刘蕴宏、林宏一、王寿萱,等等。由于传统承续不断及资金实力雄厚等原因,台湾地区的铜元收藏,一时成为整个藏界的领跑者。

    刚步入21世纪,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互动提升,台湾地区的铜元收藏热传到大陆,使大陆的铜元收藏与硏究出现了跨越式的升温。其间,台湾地区收藏家施诚先生贡献巨大。施诚一先生热情穿梭于两岸藏界,穿针引线,编织出一张两岸铜元藏家间直接联系的大网。大陆的深广继承底蕴以及坚实的学术积淀优势,更使铜元收癜的规模迅速扩大,学术硏究硕果累累。日臻
    密切的两岸藏界联系,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合力铸就了铜元收藏与硏究的空前辉煌。而今,铜元的收藏,已成为中国钱币收藏中最具人气的门类之一,难计其数的收藏家热情参与着铜元的收藏,分享着铜元带来的乐趣。此刻,我们不该忘记那些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精心搜集保护、辛勤整理硏究的先驱前辈。正是由于他们的长期努力与贡献,才为后来者积累起了发展提高的必要基础。

    本书作者何代水先生是一位中国文物多门类的收藏家。他年少时便对中国历史兴趣浓厚,走上了中国历史文物的收藏之路。在他的藏品中,相对于其他诸如青铜器、陶瓷等门类,中国钱币
    的藏品数量更多,品级更高。其钱币收藏,各门类兼容并蓄,从品种与品质的总体而言,何代水先生已成为中国钱币的大藏家。2002年,在中国铜元收藏及研究风气大开的感召下,何代水先生开始专注于中国铜元的收藏与硏究。很幸运,在他注重铜元集藏的过程中,正逢几位著名老藏家遗藏集中出现于市,从而使他藏品数增长神速,其中包括众多难得一见的珍品。仅用五六年时间,便一跃而为中国铜元首屈一指的收藏家。正当其时,中国铜元的学术研究也广泛展开,全国各地的学界、癜界,利用当地散落的文献资料,挖掘岀不少与铜元发行流通相关的背景史料记载,使诸多长期的考证悬疑得以释解,这使得铜元的收藏更富历史知识魅力。学术硏究的进步,对于注重藏品与历史关联的何代水先生来说,是一种收藏意义的深化和收藏兴味的提高。历史学的学习与思考,是他收藏铜元热情持续髙涨的根本动力。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其收藏过程中,正逢中国铜元史研究的广泛发展,这无疑是更大的幸运。

    《百年铜元——中国近代机制币珍赏》是作者在铜元收藏过程中学习与思考的成果展示。虽
    囿于体例限制,书中仅收录其铜元完整体系收藏中的珍品部分,但出于作者对铜元收藏意义内涵的理解,书中的叙述,明显超越了玩赏的层面,不仅完整地罗列出中国铜元沿革的纵横脉络,更辅之以相关的宏观历史背景,使铜元固有的史学价值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从而既展示了铜元收藏的固有品位与兴味,也揭示了铜元收藏的核心价值。同时,书中还汇集了大量铜元收嶽与硏究界长期以来的学术成果,对其中的某些部分作者还进行了引申,显示出独到的考证思考,学术探索更加深化。老辈钱藏家张綱伯先生在《泉币》杂志1940年7月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有段名言学问之道,往往始于玩好。由玩好而生兴味,由兴味而起研究,由研究而成学问。以玩好始以学问终。”这段具有普遍意义的总结之于铜元,便是铜元收藏的至高境界。何代水先生的收藏理念,正是这种收藏境界的体现。

    以我看来,本书的价值,除了目不暇接的珍品展示及充分翔实的背景考证外,更重要的是,完整展现了铜元作为文物收藏层面上的丰富价值与真正意义,对铜元收藏在文物收藏范畴内科学、理性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希望本书带给读者知识和乐趣的同时,更能引起铜元藏界,乃至整个机制币藏界关于收藏指导思想的思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