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共30册 线装书局2003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共30册 线装书局2003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共30册 线装书局2003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PDF电子书共30册,由线装书局2003年出版。
国家图书馆汇集、整理明清抄稿本及明刻本四十八种,编辑为《稀见明史史籍辑存》,其中多是初次面世,史料价值极高。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书目: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明右史略二十一卷卷首一卷/(明)冯复京撰-清末海虞冯晋璋世豸堂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明右史略二十一卷卷首一卷/(明)冯复京撰-清末海虞冯晋璋世豸堂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3明右史略二十一卷卷首一卷/(明)冯复京撰-清末海虞冯晋璋世豸堂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4皇明启运录(明)陈建撰-明刻本(存6卷:卷3-8)
昭代纂考(明)〔佚名〕撰-清朱丝栏抄本(存洪武~正德间,缺景泰、天顺朝)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5皇明名臣记三十卷/(明)郑晓撰-明隆庆间刻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6皇明名臣记三十卷/(明)郑晓撰-明隆庆间刻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7明四代年鉴二卷/(明)[佚名]撰-清抄本(洪武、建文、正统、弘治)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8史乘纂误(明)周之纲撰-明万历间刻本
孝陵诏敕(明)明太祖撰-民国间京师图书馆乌丝栏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9逊国传疑辨三卷/(清)宋瑾撰-清抄本
抄建文君从亡烈传(明)〔佚名〕-清抄本辑
王光禄正统殉难事略(清)王梓材辑-清朱丝栏抄本
桂坡安征君传(明)黄省曾撰-清蓝丝栏抄本
宫保大司空潘公传(明)申时行撰-清道光20年(1840)抄本(潘季驯)
观我图册汇编五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明)朱勋等辑-清乾隆间冯浩抄本(冯孜)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0快雪堂日记(明)冯梦祯撰-清抄本
芜史小草二十一卷/(明)刘若愚撰-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1曹学佺行述一卷/(清)曹孟善撰-民国26年(1937)福州乌山图书馆蓝丝栏抄本
先朝逸事十二则/(清)邹之麟撰-明弘光元年(1644)稿本
先朝逸事(清)邹之麟撰-清抄本
先朝遗事(清)程正揆撰-清抄本
熹朝奄党祸国录(明)江右遗民撰-清抄本
通纪续编(清)古越梅里晋赤田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2后督师纪略十卷/(明)鹿善继,(明)杜应芳撰-清抄本
甲申北都覆没遗闻一卷/(清)黄巍赫述-民国间抄本
围城日录(明)〔徐从治〕撰-清蓝丝栏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3甲申日记八卷/(清)李清撰-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4南明纲目五卷/(朝鲜)郑乔撰-民国23年(1934)海盐.朱希祖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5明季野史杂钞(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6江右金王变乱纪略(清)[佚名]编-清抄本
明季水西纪略二卷/(明)〔佚名〕辑-民国间国立北平图书馆.乌丝栏抄本
明季逸史四集/(清)顾炎武辑-清不夜山房朱丝栏抄本
明季杂志(清)[佚名]撰-清朱丝栏抄本
明季杂抄(清)[佚名]辑-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7山西巡抚蔡云怡先生殉难始末传明季殉节拟谥忠烈诸臣姓名事略清册(清)[佚名]编-清抄本
白衣人书刘忠毅公殉节事略册(清)邹之麟撰-明末稿本
周忠武公实纪南都杂志一卷/(清)〔佚名〕撰-清乌丝栏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8滇寇纪略八卷/(清)鹿樵载记-清抄本
桐城轶事一卷/(清)马小眉撰-清桐城张祖翼朱丝栏抄本
明延平忠节王始末四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清)汪镛钟辑-清末抄、民国23年(1934)朱熙祖校改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19前明诸王事迹(清)〔佚名〕撰-清朱丝栏抄本
存信编五卷/(清)沈佳撰-清末抄本
皇明虞阳采芹录(明)[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0明人小传一(清)曹溶辑-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1明人小传二(清)曹溶辑-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2明人小传三(清)曹溶辑-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3明季烈臣传一(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4明季烈臣传二(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5明季烈臣传三(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6明季烈臣传四(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7明季烈臣传五(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8明季烈臣传六(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29明季烈臣传七(清)[佚名]编-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30品级考(明)刘元霖,(明)冯生虞,(明)李复阳辑-民国间乌丝栏抄本
帝陵图说三卷/(清)梁份撰-清抄本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序言:任何科學都以相關的資料爲研究對象和基礎,史學爲尤甚。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空言無補
實際。沒有史料就沒有史學。梁啟超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①道是至當不
易的。新史料和時代的新需要、新認識帶來新問題。研究新問題,促進史學的進步。陳寅恪說:
「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爲此時代學術之新潮
流。」@可知新史料的發掘,是推動史學新潮流涌現的:大關鍵。史料有史籍、文書檔案、物質
文化遺存〔史跡、器物、碑刻等「口碑、民族民俗調查資料等類,而總的來說史籍是主要的一
類。因此,史籍的大量整理、出版,方便閲讀、利用,成爲學人、史家特別關注的問題。
上世紀末,與《四库全書》有聯繋的四種罾力型的罾#《縝修四庫全軎》、《四庫全害存目
叢書》、《四库禁燬書叢刊》、《四庫未收書輯刊》印行,標誌着我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發展的
新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國家出版社全盤理作並行,由國家批准,眾位、私人贊助或投
資古籍整理、出版大項目的階段。這就極大地加速了古籍整理問世的進程,開創了利用古籍、
發掘史料的嶄新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國家1書館是做了特殊貢獻的。他們擁有作爲全國最大圖書館的優勢,從兩方面推動和參加這個進程,‘方面爲各種大叢書積極提供大量珍貴
底本,另一方面他們加快將其特藏公開刊布的步伐,編印具有很髙學術價值的《北京圖書館古
籍珍本叢刊》和年譜、小說、碑刻、方志、宗譜等各種大型叢書。在中國國家圆書館的歷史上,
這是空前規模的工作。現在館中幾位先生又精選明史史籍四十八種,編爲《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印行,對保存古籍、研究明史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皇朝。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從殷周時起,
少数族就住居周逷廣大地區。兩晉以來,少数族進入中原,取得局部地區建立起小國,甚至建
立起全國統治。明朝上承蒙古族創建的元朝,下接滿族創建的清朝,首尾1I百七十餘年。自弘
光至明鄭滅亡共四十年的南明史,從歷史紀年說屬於清史範圍,但從皇軔統系說也納入明史。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所收,是包括胄明殳罾的。
合併南明史在内的三百一十餘年的明史,有令後人難忘的燦爛輝煌,階級統治所固有的腐
敗、慘痛,也遮掩不住其奪目的光焰。最明顯的事實是:I,著名的三保太監鄭和率領的船隊丨
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海洋逮程大航行,從永樂三5公元:四零五年)開始將近三十年間七
「下西洋」,訪問東南亞、南亞諸島諸國,並横渡印度洋,遠達東非今索馬里、肯尼亞沿海和
西亞波斯灣、紅海等處。船隊人員多逮二洱七八千人、巨舟數十数百艘,與歐洲航海家哥倫布等数十人、三数條船的規模實不在一條線上,是明朝國力強盛、造船航海技術先進的反映。然
而,強國大明從來不曾以強凌弱、以大欺小,鄭和船隊帶去的是中華民族的親鸷和平,與歐洲
航海家的掠奪、屠殺等殖民行徑成爲鮮明對照,因此被訪問過的地方留:卜的也是對三保太監的
緬懷和紀念。近年英國學者加文,孟席斯研究揭示,鄭和船隊繞過好望角,穿越大西洋而抵途
美洲,歷訪美洲東、西海岸,較哥倫布等早七十餘年擁抱新世界。當然,孟席斯石破天驚的新
論有待挖掘史料,進行證資。鄭和的業绩也沒有被國人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但他及其船隊的
空前創舉,仍是永遠屹立在世界歷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11,明朝與四鄰諸國和平相處,友好
交往,這是明太祖朱元璋開國時就已確立的方針。他訓諭子孫:四方諸國,「若其不自揣量,
來搔我邊,則彼爲不祥。彼既不爲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样也。吾恐後世子孫,倚屮國
富強,食一時戦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③明太祖在位時對此嚴格信守,明朝後
世子孫基本上注意遵循。它體現了明朝在國際關係中既自尊自強、又尊莆他國的进義風範和中
華民族和平的具有偉大包容性的傳統品格。因此,終明之世,明朝與四鄰諸國幾乎沒有大的
銜突,尤其是明朝方面挑起的銜突,而悖泥國王和蘇祿柬王先後訪華時逝世並長眠在中國,朝
鲜在明清易代後長期眷念明朝,琉球異常珍視並编撰其與明朝關係文書等等,是明朝與四鄰諸
國關係中部分令人感動的史實。三,明朝中後期社會出現明顯的發展、變化。表現在經濟、農業、手工業生産力發展,商品經濟增加,商業更加發逹,貨幣流通活躍並推動地租、賦役向
货幣化前進和滙兑業務出現,工商城鎮在東南沿海興盛起來,封建生産關係發生一些鬆動,资
本主義萌芽出現和增長,在明朝滅亡、人民飽受戰禍和災荒摧殘前,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生氣勃
勃的。在文化上,明朝封建專制統治強化,封建文化發展偃化,復古風氣盛行,削弱創新精抻。
但歷史進程總是蜿蜒曲折的,文化的生機並沒有敗壞或癱瘓,被厘抑的創造力總寻找機會衝决
出來,民間文藝中雕塑、園林藝術、戯曲、曲藝、雜技等都取得驚人成就,接近民衆的文學如
小說、戲劇等作家輩出,作品豐富多彩,明末社會危機促進反復古、救世局的文化覺醒,促進
早期啟蒙思想發生、發展,文化的進步在各個領域表現出來。四,明朝封建專制統治不免存在
薄弱的環節,産生裂縫。首先是黨社運動從文酒之會、從制藝講習場所中發展起來,黨社成爲
朝政論壇和政治群體,促進士民對國家民族命理的閫注。其次,揭帖的刊發,雛型新聞紙出現
④,哭廟風習流行,都給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提供一些可能性。明人倡導氣節,朝廷士紳、鄉野
黎庶都有人爲國家民族利益、爲社會公平、爲世間是非、爲政治清明呼號呐喊,殊死抗爭,忠
直之士,代代有人,民族正氣,不絕如錢。民族英雄、烈士、遣民中文化大家名家在明清之隙
多如繁星,光芒四射,應非偶然。祇舉出這幾貼,已經充分說明,明史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明朝社畲無疑處在歷史性變革開始醞醸時期,明朝也是我們民族成熟的智慧、創造力和大無畏精神都有驚人表現的時期。進一步深入研究逭三百一十餘年歷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的。
因此,挖掘和刊布明史新史料的需要,自然是迫切的,《稀见明史史籍辑存》的印行,是
順應這I需要的。本《輯存》都是中國國家II書館贼鈔本(佔多数)、稿本、刻本,學界過去很
少利用,有的根本沒有被利用過,其内容涵蓋整個明朝包括南明的歷史。明初建文一代的史事,
因建文帝在皇位爭奪中失敗而被塗飾、1.《輯存》注意補充有關建文史實的史籍如宋谨《通
國傳疑辨》,而佚名《明四代年鑒》等也都包含建文朝史料。《輯存》收有多種傳記,有單傳,
有棄傳,内容豐富。比如佚名《明季烈臣傳》、曹溶《明人小傳》都是入傳人数較豸㈤彙傳,
前者寅際上是從天順到永曆的明人傳記集,止、附傳合計入傳人数近千人,後者是從洪武到崇
禎的明人傳記窠,入傳人数三千餘人,兩書都是明末清初人記明朝人物,從來沒有刊刻流布,
很是珍貴。
特別應該指出,從萬曆到永曆略超百年的晚明,社會激烈分化、動蕩,鬥爭錯綜複雜、尖
鋭殘酷。逭一段歷史在本《輯存》中有廣泛的反映。有幾種史籍可以提出來說說。弘光時僉都
御史鄉之麟作《先朝逸事》,稿本存留在世,此書灾際上是莴曆宫詞,講述萬曆朝施政和宮廷
生活某些事件“是研究萬曆帝爲人和朝政的有趣味有價值史料。崇禎時翰林院編修程正揆作《先朝遺事》,則專記崇禎朝掌故,所記天啟帝臨終,大位授受之際就頗著異聞,崔呈秀曾經阻止
魏忠賢準備用魏良卿入侍以控制宮廷的陰謀,記載崇禎末年與吳昌時有關的事實也多,全書是
研究崇禎朝歷史的很好史料。遺有沈佳的《存信缩》。此書曾引起双希祖、陳垣、陳寅恪等著
名學者的重視。原書作者佚名,沈佳是朱希袓所考出。沈佳其人很值得研究”他是康熙一I十七
年(公元一六八八年)進士,卻完全站在明人立埸撰爲此蛊。全書七八萬言,以编年體記永曆一
朝史事至爲詳盡。道裡舉兩件事:一件是,現存順治年冏播案說明,江南復明理動的一位領袖
贺王盛,於順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派眭本、姚志卓、朱全古去資州安隆,聯繁永曆政權,
本書所記不僅情節與檔案吻合,而且此舉於先年冬由錢嫌益與姚志卓、朱全古謀劃,「定入黔
請命之舉」,後來,「姚志贞入貴筑行營,上疏安隆,召見慰勞賜婆,遣志草東還,招集義兵海
上,冡宰范鑛以朱全古萬里赴義,題授儀制司主事」,作了重要的補充。另一件是,與永暦政
權建立大體同時,虞胤、韓昭宣在陝西韓城I帶,擁韓王起義抗淸,曾乘姜瓖反清之機進入山
西激戰,後來韓王輾轉投奔篛東十三家,但仍保持與虞胤義軍的聯繫。因韓王之名在《明史》
中作亶堉、《罪惟錄》中作本鉉均誤@等原因,雖有現存消初檔塞一曰之翳盤,許多研究者仍予否
定,至有斥韓王爲烏有先生者。本書在永曆十年《公元一六五六年)條下記:「五月己卯朔,封
虞胤萊國公、總督、文淵閣、兵尚如故,以韓王璟溧請加封以規後效也。」這段記載證實檔案所述虞胤、韓王史事不誣,保存了韓王的符合明朝宗室制度的名字。這兩件事例突出反映了《存
信编》的史料價值。
完全可以說,《稀见明史史籍辑存》是一種美不勝收的明史史料集,中國國家圖書館提供
給史學界的又一件瑰宝。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前言:有關明朝的歷史資料不少,僅僅《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是不可能能盡收的。明朝自一三六
八年(洪武元年)建國起,到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正統統治終結,加上南明政權十八年至明
季鄭氏滅亡,在三百一十餘年的歷史中,有很多記錄其史寊及歷史事件細節的史籍通鲜爲人知
曉。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共收輯有抄本、稿本暨刻本四十八種,之中不少是初次面世,史料
價值及版本價值,不同尋常。這些古籍各成體例,涵蓋廣泛,包括政治軍事、人物傳記、文化
教育、皇帝陵寢等諸多方面,絕非是斷编殘簡之屬。
《明右史略》是撰者馮複京九世孫馮晉璋的抄本,以编年體詳記洪武、建文、永樂三朝&,
自雲有『因作编年書,駁正諸家得失』之說,整部髄例十殳胄整。
《孝陵詔勅》輯錄洪武元年〔I三六八〗正月初四曰太祖登極詔到洪武三十一年二三九八〉
閏五月十I日太祖遺詔,凡若干篇,與所謂正史大有出入。如其遺詔有:『皇太孫允坟,英明
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以勤民政。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輔佐,以福吾民』罾罾,這與通常所見的《太祖資錄》相去甚遠,在經過成祖一|次修改後,这段文字已被刪去,而易以『疾大
漸,屢問第四子(燕王〉來否』。且不去細究刪改後遺詔所述前後文的矛盾,單是這些抄文遣傳
至今,怕是至尊的永樂皇帝也是始了不及的。
明惠帝在朝四年,被稱『爲寊錄辨也』的《遜國傳疑辨》,對建文皇帝遜國之史,廣取諸
家記載而辨折之,開啓了一扇了解這段歷史的新窗。
明監劉若遇,天啓初入内值房,主筆劄,他的《蕪史小草》詳細記載當時明軔宮庭雜事。
因他的特殊身份,使得這部書不同於一般的外史野乘及隨箪雜錄類。
天啓時安邦顔之禍,烏合於蜀界,猖獗於龄中,蔓延於滇境,勞師者幾败載。《明季水西
紀略》詳於始末,兼及從戦諸臣事略,於細微处可見歷史的原貌。
卷端鈐有『朱彝尊錫鬯印』記錄明初九朝政事的《昭代纂考》,員清初朱舞尊〔一六一一九—
丨一七0九)藏本,清朝中期爲經學家1=1^所得,後歸常熟翁氏:明末《江右金王變亂紀略》
是古吳潘家舊藏,分別鈐有【潘耒次耕氏』、『潘介祉印』、『古吳潘念慈收藏印記』等印,
原抄有缺損,中間部分爲清末補抄。1六四六丨丨一七0八)與^&在清康熙間都曾參
與了明史修撰,他們所藏的這兩部抄稿,都是有闋明史的第一手資料。《先朝逸事》是萬曆問進士鄒之麟弘光元年《一六四四〕親書宫詞稿本,記錄神宗起居,爲
正史所未載,足補明宫史之闕。雖問有缺页,但從這次收入的另一部淸抄本可以補充互見,就
内容來說仍可見完璧。
明末劉熙柞在崇禎間曾巡撫湖南,後被張献忠擒殺,鄒之麟〈號白衣山人)爲其所作《白衣
山人書劉忠毅公殉節事略冊?也是世間僅存的稿本,文辭慷慨激昂感天動地;捧讀此冊,同樣
可親睹白衣山人瀟灑不羈、瘦硬励挺的遗墨神韻。
大明一統結束之後,前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了一些地方性政權,後人統稱南明。《前明
諸王事迹》分述福、潞、淮、唐、魯、桂等諸王事各有詳略,尤以福王弘光、唐王隆武、桂王
永曆三王爲多。
明末清初多有『前事不彰,後死之咎』之士,他們從不同方面記錄厂了那段巨變、動蕩的
歷史。有繼《皇明通紀》夂㈱的《通紀續编》,起崇八年迄十七年,並及弘光、隆武、永暦
三朝事:還有『自無刻本流傅,誠罕覯之秘笈』的《甲申北都覆沒遺文》(陸樹堂尾跋,它們
或以史見長,或以事動人,無不是珍貴的史料。
《明人小傳》、《明季烈臣傳》收錄人物衆多,包含了帝王、忠臣、名士等衆多階層人士傅略,總計近四千餘種,與常見傳記相比較,不特人物有出入,文名有異同,還可以從中尋找到
不少稀見的明人傳記資料。此次编輯特將之中所有各人姓名字號彙集成目,附於卷尾,以便査
找。
明鏡照形,古事知今。今日去明己三百餘年,明史在中國歷史具有重要地位,明朝社
會無疑處在歷史性變革開始醞醸時辦明朝也是我們民族成熟的智慧、創造力和大無畏精祌都
有驚人表現的時期。進一步深入研究之三百一十餘年歷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何齢修
先生爲本叢書所作序言)。這次將相關§影印,彙集、搜羅了國家圖軎館館藏的孤本、珍本,
發潛閩幽,足資史學者考證與研究。此番舉動也使得國之瑰寳,孤本不孤、秘本不秘。經過系
統的擇選整理烤不再庋之高閣,並將其廣見於天下。取做史深入探討,雖若南山之圓石,
必當可雕琢爲玉。
棄刻群書意在網羅散佚,先宜抉擇,衡量有無,斟酌去取。這部叢書最終書目的選定,得
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先生的指導,幾經詳審,始得成書,在此特別鳴
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