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传 全4册 2011 俄罗斯时期 美国时期
纳博科夫传 全4册 2011 俄罗斯时期 美国时期
纳博科夫传 全4册 2011 俄罗斯时期 美国时期
《纳博科夫传》PDF电子书全4册,由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出版。
《纳博科夫传》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历史与完美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在时间段上与纳氏唯一一部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刚好重合。在这部享誉世界的纳博科夫评传中,纳氏虚实相间欲与还休的记忆不曾说出的,博伊德替他说了下去;纳博科夫的读者们不曾读懂的,博伊德替他们读了出来。纳博科夫毕生创作中所有精心埋藏的典雅谜题,向读者发出的狡黠挑战,都被博伊德一一破解--也许,他正是纳博科夫所召唤的那个*秀的读者。
作为纳博科夫最权威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博伊德以一个学者的深邃,一个理想读者的洞察力,一个讲故事好手的天资,勾勒纳博科夫生平跌宕,专注于刻写其“生命纹理”,更在对其作品的详尽解读与“解密”上做足功夫,是一部纳博科夫爱好者与研究者们无法绕行的“纳氏宝典”。美国对纳博科夫来说太重要了:这里是他的避难所,是他最终放弃俄语而改用英语写作的地方;他在这里第一次发现了新的蝴蝶品种,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他在这里写下了那些著名的文学讲稿,翻译、评注了备受争议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更重要的,他在这里创作了让他名扬天下的《洛丽塔》;美国还为《微暗的火》,为《阿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尽管1959年后去了欧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纳博科夫的后半生是名副其实的“美国时期”。
博伊德以一种准确而从容不迫的笔调追踪纳博科夫美国时期的生命轨迹:他不断的搬迁,他的艰难求职,他的捕蝶与写作活动,他的成名与迁居欧洲,他跟威尔逊友谊的始末,他与出版商、采访人及传记家的交往,他的疾病与去世等等。
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就是细节的艺术,而博伊德的文本分析则堪称小说细读法的范例,他让我们深悟到细节之于纳博科夫小说的决定性意义。同时,他还给我们展示了纳博科夫的世界中那一幕幕以想象力为主人公的奇幻剧,正是依靠想象力,纳博科夫将非常个人化的经验点化成了非个人化的艺术,将寻常普通、杂乱无章的生活世界幻化成了神奇新颖、和谐有序的艺术世界。阅读纳博科夫,阅读《纳博科夫传》,我们经常面对的就是这种想象力。《纳博科夫传》书目:
纳博科夫传 俄罗斯时期 上
纳博科夫传 俄罗斯时期 下
纳博科夫传 美国时期 上
纳博科夫传 美国时期 下
《纳博科夫传》出版说明:1982年起,我开始偷偷地研究纳博科夫在俄罗斯的生活,1990年我第一次访问了这片国土。戈尔巴乔夫的时代,苏联经历了剧烈的变革,1986年起,纳博科夫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出版。1990年夏,俄罗斯第一次纳博科夫讨论会在莫斯科召开,年底我应邀再次去了这个国家。那里的纳博科夫学者迫切想翻译出版我的纳博科夫传,并请我为俄文本作序,我欣然应允并跟他们谈到俄罗斯充满讽刺意味的历史,谈到纳博科夫本人的看法,他说未来某一天,他的声名将会在俄罗斯得到恢复。但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很糟糕,许多希望出版本传记的出版社纷纷倒闭。我的序言1992年就写好,1999年只得附言更新,2000年又再次附言解释,直到2001年,《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才终于出版。我知道,这样的拖延不会在中国发生。
像纳博科夫一样,我从未去过中国,不过我希望这种情况不久能得到改变。在讲授英国文学课程时,我会在导论部分夹带一些关于托尔斯泰和李白的介绍。纳博科夫关心他在俄国读者心中的地位,但对中国却考虑不多只是在《天资》中,他让康斯坦丁·戈杜诺夫一车尔登采夫在天山、南山、戈壁、长江上游、拉萨、阿尔金山和塔克拉玛干地区做过蝴蝶科考工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纳博科夫的一些作品曾在俄国流亡者的中心之一哈尔滨出版。西蒙·卡林斯基是第一个发表研究《天资》著述的美国学者,也是纳博科夫书信的第一个编辑人,他就是在哈尔滨长大的。30年代时卡林斯基还是一个小男孩,但已经爱上纳博科夫的小说。1919年以后,纳博科夫再也没有踏上俄国的土地,不过在想象中,他最后一部完成了的小说《瞧,这些小丑!》的主人公瓦季姆·瓦季米奇却回去了,那是纳博科夫本人的扭曲镜像。为了能再现那个已经半个多世纪不见的俄国,纳博科夫请卡林斯基谈谈他1970年代初第一次去圣彼得堡时的印象,并把卡林斯基的描述写进了自己的小说。
从1930年代早期开始,纳博科夫对俄国流亡作家产生影响;50年代后期起,他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开始显现;60年代,由于走私和地下出版物的缘故,他的作品在苏联发挥影响力。从我最初为《俄罗斯时期》撰写序言以来,他的影响已经继续扩大到那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J.M库切和奥尔罕·帕慕克,以至于最近人们称他为“上帝本人的小说家”。如今,纳博科夫的大多数小说已经译成中文—甚至那部最艰深的小说《阿达》也已在翻译过程中,关于这部小说,我有相当多的论述——我听说,一些中国小说家承认,他们从纳博科夫那里受益很多。
我第一个留意的俄国人也许是赫鲁晓夫,那时我是一个孩子,他是苏联的领袖。他的孙女尼娜·赫鲁晓娃是纽约的国家问题教授,曾写过一本书《想象纳博科夫》,讨论的是纳博科夫对俄国年轻人精神方面的影响以及他为那些试图把握现代性的俄国人提供的榜样与启迪。2007年,赫鲁晓娃应邀去中国就政治宣传问题发表演讲,她发现,听众对她曾写过关于纳博科夫的著作更感兴趣,她告诉我,纳博科夫在“北京和上海享有通俗文化明星般的地位”,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中国的纳博科夫热潮。
我相信,对他作品的热情将会持续下去。我非常敬仰谭盾的音乐,他将20世纪西方的音乐创新与自己祖国的传统融合起来,为古典音乐增添了新的色调。我希望,不久以后,那些能从纳博科夫的小说开拓活动中看到新的可能能将这些可能与自身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的中国作家将会振奋西方就像上个世纪那位最富创造性的西方作家如今令中国激动一样。
《纳博科夫传 俄罗斯时期》目录:
第一部分 俄罗斯
第一章 自由血统:过去的花样
第二章 醒来的世界(圣彼得堡,1899-1904)
第三章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届杜马(圣彼得堡,1904-1906)
第四章 蝴蝶(圣彼得堡,1906-1910)
第五章 学校(圣彼得堡,1911-1914)
第六章 恋人与诗人(彼得格勒,1914-1917)
第七章 初尝流亡滋味(克里米亚,1917-1919)第二部分 欧洲
第八章 成为西林(剑桥,1919-1922)
第九章 重组(柏林,1922-1923)
第十章 缪斯登场(柏林,1923-1925)
第十一章 流亡生活场景(柏林,1925-1926)
第十二章 异想(柏林,1927-1929)
第十三章 作家纳博科夫
第十四章 《防守》
第十五章 反与正(柏林,1929-1930)
第十六章 明亮的书桌,黑暗的世界(柏林,1930-1932)
第十七章 远景(柏林,1932-1934)
第十八章 翻译与转换(柏林,1934一1937)
第十九章 奔波(法国,1937)
第二十章 《天资》581
第二十一章 穷困(法国,1938-1939)
第二十二章 寻找出口(法国,1939-1940)
致谢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纳博科夫传 美国时期》目录:
第一部分 美国
·教授纳博科夫·
第一章 避难 (纽约与斯坦福,1940-1941)
第二章 客座讲师 (威尔斯利与坎布里奇,1941-1942)
第三章 科学家,作家,教师 (坎布里奇与威尔斯利,1943-1944)
第四章 长期的短期 (坎布里奇与威尔斯利,1944-1946)
第五章 《庶出的标志》
第六章 终教文学(坎布里奇与威尔斯利,1946-1948)
第七章 俄国教授(康奈尔,1948-1950)
第八章 《最后的证据》∕《说吧,记忆》
第九章 教授欧洲小说(康奈尔,1950-1951)
第十章 为《洛丽塔》寻找时间 (康奈尔与哈佛,1951-1953)
第十一章 《洛丽塔》
第十二章 《洛丽塔》付梓,《普宁》成章 (康奈尔,1953-1955)
第十三章 《普宁》
第十四章 《洛丽塔》闪光(康奈尔,1955-1957)
第十五章 《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十六章 《洛丽塔》起爆(康奈尔及之后,1957-1959)
第二部分 欧洲
·VN·
第十七章 为名所逐(欧洲,美国,欧洲,1959-1961)
第十八章 《微暗的火》
第十九章 面具与人(蒙特勒,1961-1964)
第二十章 《阿达》活跃(蒙特勒,1964-1966)
第二十一章 高翔(蒙特勒,1966-1968)
第二十二章 《阿达》
第二十三章 收拾(蒙特勒,1968-1972)
第二十四章 《透明》
第二十五章 重构生命(蒙特勒,1972-1974)
第二十六章 《瞧,这些小丑!》
第二十七章 未答复的问题(蒙特勒,1974-1977)
后记
纳博科夫的原型:《劳拉》等等
致谢
附录
最优秀的"纳博科夫爱好者"
——布赖恩·博伊德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