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释文 全2巨册 2013高清 陆德明
经典释文 全2巨册 2013高清 陆德明
经典释文 全2巨册 2013高清 陆德明
《经典释文》PDF电子书全2巨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唐代陆德明原著。
陆德明编著的《经典释文》三十卷,首列《叙录》,综述经学传授源流,继释《周易》、《古文尚书》、《 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谷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各经。所采汉魏六朝音切有230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以证诸经各本的异同,集汉魏以下校勘学的大成。后世考诸经古义,除注疏外,都赖此书以传。《经典释文(上下)》据宋刻宋元遞修本影印。
《经典释文》书目:
经典释文 上册
经典释文 下册《经典释文》出版说明:
《经典释文》为唐陆德明著,系为古代经书释义注音的专著。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和方言的客观存在,至唐时,汉魏以来为经典注音的情况已显得比较混乱,阅读十分不便。陆德明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为基本原则,统一注音。合原则者为正音,不合原则者则为参考。同时,作者对经典的文字和内容也作了校勘、训访。
《经典释文》共三十卷,首为《序录》,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次《周易》一卷,《古文尚书》二卷,《毛诗》三卷,《周礼》二卷,《仪礼》一卷,《礼记》四卷,《春秋左氏传》六卷,《公羊传》一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老子》一卷,《庄子》三卷,《尔雅》二卷。其中因唐代《孟子》尚不为经书,故未收入。而《老子》、《庄子》因魏晋以后影响很大,故也收入。
《经典释文》对所注之书,均标明书名和章节,然后摘录字句,注释音义,绝大多数字都标明反切或直音。作者不仅为经典本文注音,而且还为注文注音,全书共收录汉魏六朝二百三十余家的各种音切和诸家训估。因绝大多数音训原书都已失传,故本书保存的资料弥足珍贵,后世治文字、音韵、训访之学者,均崇此书。
《经典释文》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卢文{弓召}刊《抱经堂丛书》本、清同治十三(1874)尊经书院本等多种刊本。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和《丛书集成》也均收录了此书。《经典释文》三十卷(简称《释文》),唐陆德明(约550-630)撰,共为《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十四部经典的经文及其注文作音义,按经文及其旧注的顺序,摘出需要解释的文字来注音。古代汉字以音寄义,音切与训诂互为表里,标注、考订字音主要是为了确定或辨析被注字在该句语境中的读音和意义,以便读通经文及其注文,故“释文”又称“音义”。“释文”即解释文献语言,“音义”即注音以明义。
《释文》以注音释义为主,兼及辨析异文、句读和校勘,集六朝音注之大成,对前代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具有总结性意义,是对传统传注的继承和发展。唐张参《五经文字·序例》云“陆氏释文,自南徂北,徧通众家之学,分析音训,特为详举”。它不仅成为阅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还为后人研究音韵、词义和文字提供了极为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因而它既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又有很高的语言本体研究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六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
《释文》成书1400余年来,一直受到重视,该书一出,此前音注之书纷纷亡佚,此后仿作之音义书时有问世,影响深远。对它作整理、介绍、研究、评述的著述历代都有,以清以后为多,引其资料用于其它研究的就更多。但总体来看,缺乏对它的体例,所用术语的含义,所注音切的内容、类别和特点,它本身和它所注音切的性质等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不足,用《释文》音切材料所作的其它研究(如音系研究等)就如沙上建塔,根基不稳,材料相同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差别很大。本文对此前的《释文》研究作一个综论,以说明这一点。
经过对《释文》研究资料的文献普查,得海内外古今材料四百余种,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另一类是对《释文》所录材料及其自身的语言本体方面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面的研究
1、源流与版本方面的研究
《释文》成书年代的考订由来已久,主要有三说: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说,宋李涛、清桂馥所主;陈至德元年(583)说,清钱大昕、丁杰、许宗彦和近人吴承仕(《经典释文撰述时代考》1929)所主;隋以后唐以前(606-621)说,孙玉文(《经典释文成书年代考》1998)所主。
《释文》刊行版本及其流布情况,资料多而零杂,散见于历代史志、书目、题跋中,尤以明清两代书目题跋为多见,罗常培在《段玉裁校本经典释文跋》(1939)中对版本源流作过一番系统梳理。今传版本有三类:全书合刻本,以通志堂本、抱经堂本和宋刻宋元递修本为最重要;附各经注疏之末的,以阮刻《十三经注疏》本释文附经为最通行;各经音义单刊单行的,虞万里撰《经典释文单刊单行考略》(1994),考索详密,推定单刊本早于今存合刻本,价值颇高。
介绍和评述《释文》的文章古今均很多,都较短,主要评介著者、版本、体例、内容、作用、价值等。古以清人为多,常见于序跋、题录、读书札记中,以卢文弨《重雕经典释文缘起》、钱大昕《跋经典释文》和“四库提要”为典型;今则多见于专书的前言后记、辞书条目、语言学史和语言学专著的相关章节之中,象赵少咸《如何读经典释文》(1959)、林焘《陆德明的经典释文》(1962)、方孝岳《论经典释文的音切和版本》(1979)等则为专门评述性论文。
2、校勘与考据方面的成就
明末,叶林宗依钱谦益绛云楼藏本影抄《经典释文》,清人徐乾学据以刻成通志堂经解本。徐本出,清儒或依叶抄,或对照宋刻经传注疏,对徐本作精细校勘,改正颇多,这批校勘者主要有何煌、惠栋、江声、叶万、段玉裁、臧庸堂、顾之逵、顾广圻、江沅、管庆祺、潘锡爵、孙星衍、纽树玉、黄丕烈、袁廷梼、陈奂、王筠、袁芳瑛、庄世骥、叶德辉、翁方钢、陈寿祺等,为他们的校勘作题跋、校录的还有马剑、刘履芬、唐翰、叶昌炽、费念慈、毛扆、傅增湘和佚名者多人。
卢文弨所刻抱经堂本亦出自叶林宗影抄本,卢氏并撰《经典释文考证》三十卷,后有钱馥《卢本经典释文校记》一卷和《经典释文考证札记》一卷补卢氏刻本与考证之不足。阮元撰《经典释文校勘记》二十七卷,有单行本,又随各经释文附《十三经注疏》各经注疏之后。
今有黄焯先生《经典释文彙校》三十卷(1980),以宋刻宋元递修本对校徐乾学通志堂本,旁及唐石经、敦煌出土唐写本、影宋本,并采录近人黄侃、吴承仕之说,又及卢氏考证、阮氏校勘记,考校精备,为《释文》功臣。再有黄坤尧、邓仕樑《新校索引经典释文》(1988),编校、移录《彙校》于通志堂本当条之眉端,以便查检,又新作部分补校以补《彙校》缺漏。
至于对《释文》及其材料的局部问题的考据,历来多见,散在古今学者的文章中。王利器《经典释文考》(1948)篇幅较大,对《释文》的著者、书名、成书年代、《序录》的承袭、宋人的改窜、版本的流传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考证,材料丰实,可资参考。
再有黄华珍《庄子音义研究》(1999),主要以日本所藏宋刻《庄子音义》的材料来考证《释文》和《庄子》五十二篇本诸方面的问题,角度新,视野宽,论证扎实,方法可资借鉴。寿普喧《由经典释文试探庄子古本》(1930)则是此类考证的早期尝试。
3 、唐写本《释文》残卷的研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得唐抄古本《尚书释文》残卷于敦煌莫高窟石室,存《尧典》大部和《舜典》全部,藏法国国家图书馆。1912年,日本人狩野直喜游法见之,始作研究,1915年在日本发表《唐抄古本尚书释文考》、《唐抄古本尚书释文考正误》。1916年伯希和影印残卷,1918年张元济在上海将影印本复印于涵芬楼秘籍,吴士鉴作校语,孙毓修有跋。罗振玉1916年为《尚书释文》残卷作跋,1917年刊行《唐开元写本易释文》并作跋,1918年借得狩野直喜影印本《尚书释文》残卷印入吉石庵丛书。
此后,唐写本《释文》残卷的研究渐成大势,主要有马叙伦《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校语补正》(1918)、吴承仕《唐写本尚书舜典释文笺》(1925)、胡玉缙《写本经典释文残卷书后》(1933)、洪业《尚书释文敦煌残卷与郭忠恕之关系》(1933)、龚道耕《唐写残本尚书释文考证》(1936)、徐仁甫《唐写本隶古定尚书释文残卷跋》(1942)、潘重规《敦煌写本尚书释文残卷跋》(1941)、罗常培《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四种跋》(1941)和“五种跋”(1951)、方孝岳《跋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1963)及其讨论(1964)等。多是用新见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同刻本《释文》作比较,做校订、分析、推求《释文》原貌等工作,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对正确认识和利用《释文》很有帮助。王重民在《敦煌古籍叙录》(1958)中收集和评述了这样的一些成果。日本和港台的学者也作过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尤以日本的为多。
张金泉、许建平《敦煌音义汇考》(1996)总汇了唐写本《释文》残卷及其研究资料,学者们考定与《释文》相关的残卷主要有《周易经典释文》(P.2617 S.5735)、《尚书释文》(P.3315)、《礼记释文》(殷44)、《毛诗音》(P.3383 S.2729)、《礼记音》(S.2053)、《论语郑注音义》(殷42)、《庄子释文》(P.3602)等。
4、《释文》所引录资料的原书、原著者考
《释文》全书采录汉魏六朝音切达二百三十余家。《序录》有“注解传述人”一篇,论各经注解者的师承关系,颇为详备。由此生发,考索《释文》音切资料所从出的经师行状,梳理其经学流派和相互关系,就成了《释文》研究的一个门类。清人大量的读经札记中有不少这类考证,谢启昆的《小学考》和朱彝尊的《经义考》作了较集中而普遍的考释,《清经解·经义丛钞》有“六朝经术流派论”专题,计有汪家禧、钱福林、邵保初、胡敬、吴文健、徐鲲、周中乎、金廷栋、洪震煊、孙同元、陆尧春、李遇孙等人考辨过此题。其余于论中涉及者则不暇备列。给《释文》多所引录而后亡佚的《字林》、《声类》、《韵谱》等作辑佚和考证的,也属此类,任大椿的《字林考逸》八卷就比较典型。
今人也偶有这类考证,而以吴承仕的《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和《经籍旧音序录》最为集中与详细,考明了汉魏六朝经学上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群经的兴衰,梳理清楚了陆德明以前的经学发展史概貌,对理解、研究《释文》乃至整个经学都是大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