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5巨册 2010-2015高清
¥12.00價格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5巨册 2010-2015高清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5巨册 2010-2015高清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全5巨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续修四库全书》从1994年开始启动,历时8年,到2002年4月完成了全部180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从《四库全书》到《续修四库全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四库全书》编成以来,数代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曾多次倡议续修。清嘉庆初年,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利用职务之便,在江南陆续采购《四库》未收书 170多种,向朝庭进呈,并撰写《四库未收书提要》。这可以说是乾隆以后对《四库全书》拟加补修的开端。光绪十五年(1889),翰林院编修王懿荣上书提议“重新开馆,续纂前书”;此后,喻长霖、孙同康等也都有续修之议。1919年,叶恭绰等赴欧洲考察回国,动议影印《四库全书》,金梁复以为“书不易续,目则易修”,建议将“二百年来新出书籍”,“始存其目,以待后来”。二者皆因乱世未果。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计划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销售赢余“请海内通人,选择四库存目及未收书,刊为续编”。1928年,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下属的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拟利用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将续修《四库》之事列为课题,并开始购求古书。同年12月15日,当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也曾提出“拟垫私财”对《四库全书》进行影印、增补、续修的倡议。但其后因日军侵略我国东北、华北,时局动荡,续修之事也就逐渐停息,只有北平的一些中国学者为续修撰写了相当一部分乾隆以后著述的提要,总算为近百年来未能实现的各种动议、各种筹划留下来一些实绩、一点见证。续修《四库全书》之所以必要,还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乾隆中期以后至辛亥革命(1911年)以前,中国学术又积聚了大量重要的成果。清中期的“乾嘉之学”是清代学术中最具特色的,其代表人物如纪晓岚、戴震等均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受编纂体制的限制,他们的著作不可能收入《全书》。清后期,尤其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文化学术因受国势陵替的刺激和西方思想的冲击而另辟新境,新思潮层出不穷,形成从魏源到章太炎为代表的“新学”;加上散失海外的古籍善本回归本土,考古发掘使竹简帛书重见天日,秘藏民间和以稿本形式流传的优秀著作不断面世。以上这些数量可观的古籍,都还来不及进行系统整理。通过编纂、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既可为《四库全书》匡谬补缺,又能继往开来,对清代乾嘉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学术文化发展进行新的归纳总结。《续修四库全书》的收录范围既包括对《四库全书》成书前传世图书的补选,也包括《四库全书》成书后著述的续选。补选之书主要是被《四库全书》遗漏、摒弃、禁毁,或列入“存目”而确有学术价值的图书;《四库全书》已收而版本残劣,有善本足可替代的书籍;四库馆臣对戏曲、小说持鄙视态度未予收入,此次编选根据这些作品的文学价值择优选收,这也是“续修”具有开创意义之处。对乾隆中期以后至辛亥革命以前的图书,尽可能选收各学术门类和流派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是清代中期以纪晓岚、戴震、翁方纲、彭元瑞、任大椿、孙希旦、王念孙、阮元等为代表的“乾嘉学派”著作,清后期以魏源、龚自珍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代表的“新学”著作。此外,新从海外访回而合于本书选录条件的古籍,以及新出土的整理成编的竹简帛书也酌予选收。《续修四库全书》总共收书 5213种,比《四库全书》增加51%。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曾向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82家藏书单位商借底本,每种入选图书,均选取最佳版本影印,其中大量的宋元刻本、名家稿本,为四库馆臣所未见。这是继18世纪清朝编修《四库全书》后,又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古典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与汇集。《续修四库全书》沿袭《四库全书》体例,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用绿、红、蓝、赭四色装饰封面,16开本、精装1800册,分经部260 册,史部670册,子部370册,集部500册。它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中国古代即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可大致荟萃于此。《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部 (中华书局1993年版 2册合1)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史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子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丛书部(国图出版社、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海古籍出版)》出版说明:1994年,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組建“《續修四庫全書》工作委員會"和“《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聶邀請敢功、飠真宗頤、程干帆、楊明照、任繼愈、李學勤等二十餘位著名學者爲學術顧間,正式開始《續修四庫全書》的編纂出版工作。在學術界、圖書館界的緊密合作下,上海古籍出版社歷經八年,於2開1年完成全書精装一千八百册的出版。《續修四庫全書》既補輯清朝乾隆以前有價值而爲《四庫全書》所未收的著作,更系統選輯清中期以後至191]年辛亥革命前各類代表性著作,共收書五千二百十三種,爲《四庫全書》所收量的一倍半。出版後,學術界反響很大,認爲這套大型霞書與《四庫全書》配套,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致齊備,構築起了一座中華基本典籍的大型書庫。2002年5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續修四庫全書》出版座談會,時任全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出席,他在講話中充分肯定此書的歷史文化價值,稱“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工程,對保存、研究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必將産生重大影響"。22年下半年,此書獲國家圖書奬榮譽奬。《續修四庫全書》開始編纂時,已計劃仿《四庫全書》之例,對所收之書逐篇撰寫提要,一些部類如《經部》易類、《集部》詩文評類等已請學者着手撰寫。但由於《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工作量大,任務艱巨,編纂工作並未能正式展開。商務印書館於2008年出版的《四庫總目學史研究》一書(陳曉華著)指出:“《續修四庫全書》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但這部叢書至今尚未編撰書目提要。如果有關此叢書的書目提要間世,那麽由它反映出來的對《四庫全書總目》續編的學術價值也必將是對《四庫總目》學的重大貢獻。"學術界對《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撰、出版的期望,由此可見一斑。2008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與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磋商,正式敢動提要編纂工作。主編由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續修四庫全書》主編傅璇琮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時任總编輯趙昌平編審,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劉石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高克勤編審聯合擔任。又延請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單承彬教授擔任《經部》提要主编,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劉韶車教授擔任《史部》提要主編,劉石教授擔任《子部》提要主編,清華大學中感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謝思煒教授擔任《集部》提要主編。2009年11月,在清華大學舉辦“目録學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纂"學術研討會,邀請二十餘位學者、出版工作者參加,在研討傳統目録提要學的基礎上,就本書編纂的目的、方法和體例等進行了深入研討。原《續修四庫全書》工作委員會領導也很關心提要编纂工作。2012年4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召開《續修》提要編纂工作會議,宋木文、伍杰、王興康、李國章等同志參加,對加快編纂進度、保證提要質量認真研討,提出明確要求。《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包括所收全部五千二百十三種古籍的提要,每種提要的内容,均包含著者仕履、内容要旨、學術評價、版本情况等幾個方面。著者仕履,凡本部首次出現的著者,均作生平簡要介紹,側重於:姓名、生卒年、字號、别名、謚號、籍貫、科第出身、歷官及最高官爵;非仕宦者的職業或特長;經歷的主要生活事件;學術淵源、造詣,主要著作,生平傳記資料出處等。内容要旨,包括著述緣起、成書過程、書名由來、體例結構、内容梗概、學術源流、序跋簡介等,以及若干書籍的特殊性所泱定的必須介紹的方面。學術評價,主要評價原書内容及形式特點、成就與貢獻,分析其欠缺與局限,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觀點力求公允平實,以公認的和較爲流行的説法爲主,個人的見解必須做到慎之又慎。版本情况,主要介紹所收版本基本情况與版刻源流。有獨特價值的善本可述及流傳收藏的過程。爲説明所收版本在原書各版本中的地位,也可述及原書的版本系統。《續修四庫全書》所收之書,不但數量衆多,而且類别繁細,許多書籍鮮有專門研究。這就要求提要撰寫者一方面要細讀原書,一方面要探索該書所屬學術類别的系統資料,將之置於學術史的視野下,考察其學術價值與地位,工作量和學術難度都是很大的。在當今的學術考評制度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組織工作甚爲不易。全書主編和分部主編爲此付出很大努力,邀約許多國内外相關專業學有專長的學者參與其事。我們可以從參加《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工作者的名單中發現,既有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學人,更有不同學術領域享有盛名的專家、學者,總共約有百餘位之多。上海古籍出版社更集中了十數位資深編審與骨幹編輯對來稿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審讀修訂,拾遺補闕,清暢文句,各部均費時近兩年。這些極大地保證了各提要撰寫的學術質量,也使這部《提要》成爲體現古典文獻學界集體力量的一個成果。現在所撰寫的提要,很重視各書内容價值與版本情况,有的更以版本源流的闡述爲重點,對各書的内容介紹與評議,亦多能注意清其學術源流及其在學術史上的特點與價值。撰寫時充分參考和吸收已有成果,其間糾正前人及當代學人之誤者也時或可見,這也是體現這套提要學術質量的一個方面。就《續修四庫全書》這部大書所收五千餘種古籍撰寫的《總目提要》,從規模看,是繼清乾隆時期官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後二百餘年來規模最大的目録提要類著作,從内容看,將成爲對中國傳統學術最後二百年之重要典籍及藉此而呈現的學術哌絡加以梳理和總結的基本參考文獻。今天的古典學術研究水平、學術環境和學術體制,較之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與乾隆時期官修《些庫全書總目提要》相比,《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雖必定有自己的特點,然而出於衆手,百密一疏,當也有不足之處。但我們希望,《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能够與清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合在一起,對中感古代學術典籍構成的學術史作系統和全面的梳理與總結,並爲後世的古典學術研究搭建一個堅實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