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白裘 全6册 2005清晰 戏曲集
¥18.00價格
缀白裘 全6册 2005清晰 戏曲集
缀白裘 全6册 2005清晰 戏曲集
《缀白裘》PDF电子书全6册,由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以《缀白裘》为名编选流行戏曲集, 昉自明代后期, 苏州人玩花主人曾有编辑。 入清之后, 此风大盛。 但这些选本收录均为明清之际的昆腔戏, 选自元人杂剧和明清传奇的散出, 而未选花部乱弹戏。至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 苏州宝仁堂书坊主人钱德苍袭用“缀白裘”之旧名, 开始新编流行剧目, 第二年即刊行了《时兴雅调缀白裘新集初编》。此后每年刊行一或二编, 至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出齐十二编, 合刊行世, 是为宝仁堂刊本。由于它具有实用歌本的性质, 使用方便, 因而极受欢迎, 以致剧场中几乎人手一编, 影响巨大。一九三一年,在胡适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汪协如女士以四教堂本为底,完成了缀白裘校整理工作。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中华书局以铅字排印出版,胡适先生为之作序。是为汪校本。《缀白裘》书目:缀白裘 1缀白裘 2缀白裘 3缀白裘 4缀白裘 5缀白裘 6《缀白裘》出版说明:以《綴白裘》爲名編選流行戲曲集,昉自明代後期,蘇州人玩花主人曾有編輯。人清之後,此風大盛。康熙雍正年間,先後有積金山人、玩花樓主人、洞庭簫士等編選過內容不同的戲曲選集《綴白裘》,並刊行於世。但這些選本收錄的均爲明清之際的昆腔戲,選自元人雜劇和明清傳奇的散齣,而未選花部亂彈戲。至乾隆二十八年( 一七六三) ,蘇州寶仁堂書坊主人錢德蒼襲用「綴白裘」之舊名,開始新編流行劇目,第二年即刊行了《時興雅調綴白裘新集初編》。此後每年刊行一或二編,至乾隆三十九年( 一七七四, 出齊十二編,合刊行世,是爲資仁堂刊本。所選的有雅部的昆腔,也有花部的諸腔,而且選錄的曲文和說白都一律以戲班的演出本爲依據,並不以傳奇的文學劇本爲標準。由於它具有「實用歌本」的性質,使用方便,因而極受歡迎,以致劇場中幾乎人手一編,影響巨大。同時,寶仁堂本《綴白裘》也爲我們今天瞭解乾隆時期戲曲舞臺演出的實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寶仁堂本風行一時,引來多家書坊競相翻刻,但大多是照貓畫虎,唯有四教堂的翻刻與衆不同。它在寶仁堂本的基礎上,調整排序,刪補選目,簡明目次,於乾隆四十二年( 一七七七) 推出了《重訂綴白裘全編》十二集,是爲四教堂刊本。它淡化了舞臺聲腔的色彩,強化了文學讀本的功能,便利了讀者的查閱,因而更受讀者歡迎。至此,作爲戲曲選本的動態性的《綴白裘》基本定型。自乾隆年間至清末民初,各書坊出版了數十種《綴白裘》,其中一部分是據實仁堂本翻印的,大部分則是以四教堂本爲母本的。一九三一年,在胡適先生的支持和指導下,汪協如女士以四教堂本爲底本,完成了《綴白裘》的點校整理工作。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中華書局以鉛字排印出版,胡適先生爲之作序。是爲汪校本。儘管汪校本因爲未能得到寶仁堂本作校勘,而且還存在一些誤植誤刻,但畢竟經過汪女士嚴謹認真的標點校讀,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使用,一舉成爲最通行的本子。一九五五年六月,中華書局以上海亞東圖書館舊紙型重印了汪校本《綴白裘》,但卻把胡適先生的序刪落了。兩年後又第二次重印。值得注意的是,自一九四零年至今的六十多年間,《綴白裘》一直沒有出現新的整理本;自一九五七年中華書局第二次重印至今的近五十年間,汪校本也沒有再版過。而作爲一種在中國戲曲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的戲曲集,這種現象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應廣大專業研究者和戲曲愛好者的要求,我們此次據中華書局一九五五年版重印出版,編爲六冊,並恢復了胡適先生的序,置於卷首。書後的汪協如《校讀後記》和《綴白袭劇目索引》也一倂保留,以便使用者參閱。從元代的雜劇變到明朝的傳奇,最大的不同是雜劇以四折爲限,而傳奇有五六十駒之長。這個區别起於那兩種戲曲的來源不同。元代的雑劇是勾欄裏每天扮演的,扮演的時間有限,看客的時間有限,所以四折的限制就成了當時公認的需要。况且雜劇只有一個角色唱的,其餘角色只有説白而不唱,因爲唱的主角最喫力,所以每本戲不可過長。每一本戲必須有頭有尾,可以自成一個片段。萬一有太長的故事,可以分成幾本,每本還是限於四折( 例如《西厢記》是五本,《西遊記》是六本,每本四折) 。這個四折的限制,無形之中規定了元朝雜劇的形式和性質。現存的一百多部元曲之中,没有一部的題材是繁重複雜的。這樣的單純簡要,不是元曲的短處,正是他們的長處。我們只看見那表面上的簡單,不知道那背後正有絶大的剪裁手段;必須有一番大刀闊斧的刪削,然後能有那單純簡要的四折的結構。所以四折的元曲在文學的技術上是很經濟的。明朝的傳奇就不受這種折數的拘束了。傳奇出於南戲,南戲的最早形式好像是一種鼓詞,有唱而無做。十二世紀的詩人陸放翁曾有詩道:斜陽古道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 這就是古本《趙貞女》)鼓詞唱本可以很長,正如北方的「諸宫調」唱本可以很長一樣,南戲最早是唱本,後來大概受了北方雜劇的影響, 唱本加上扮演, 成爲南戲。南戲初行於郷村, 故没有勾欄看客的時間上的限制。南戲中的角色人人可唱, 不限於一個主角獨唱到底, 所以戲過長也不妨。因爲這種種歷史的背景不同, 所以南戲最早的傑- 《琵琶記》— — 就是一部四十二駒的長戲。後來明、清兩朝的文人做的傳奇都是完全打破了元曲的四折限制的長戲。我們試把元曲的《殺狗勸夫》來比較後起的《殺狗記》,或者把元曲的《趙氏孤兒》來比較後起的《八義圖》,就可以明白這種後起的傳奇在文學的技術上是最不講究剪裁的經濟的。元曲每本只有四折, 故很講究組織結構; 刪去一折, 就不成個東西了。南戲與傳奇太冗長、太拖沓、太缺乏剪裁,所以有許多幕是可以完全删去而於戲劇的情節毫無妨礙的。就拿《琵琶記》第一卷來説罷。第一副末開場,第二《高堂稱慶》,第三《牛氏規奴》,第四《逼試》,第五《喝别》,第六《丞相教女》,第七《才俊登程》,第八《文場選士》,——這八齣若在元朝雜劇作家的手裏, 完全可以删去, 至多在一段説白裏幾句話就可以説完了。一部《琵琶記》,四十二齣之中最精彩的部分不過是《吃糠》、《祝髪》、《描容》……四五幕而已。豈但《琵琶記》如此?」切明、清傳奇,無不如此。《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一捧雪》, 流傳到今日的能有幾幕呢? 其餘的部分, 早已被時間的大手筆刪削掉了, 只留給專家去翻讀,一般看戲的人們是從不感覺惋惜的。明朝的大名士徐文長曾批評邵文明的《香囊記》,説他是「以時文爲南曲」。其實這一句話可以用來批評一切傳奇。明、清兩代的傳奇都是八股文人用八股文體做的。每一部的副末開場,用一隻曲子總括全部故事,那是「破題」。第二駒以下,把戲中人物一個一個都引出來,那是「承題」。下面戲情開始,那是「起講」。從此下去,一男一女亠忠一佞,面面都顧到,紅的進,緑的出,那是八股正文,最後的大團圓,那是「大結」。這些八股文人完全不懂得戲劇的藝術和舞臺的需要( 直到明朝晚年的阮大鎭和清朝初年的李漁一派, 才稍稍懂得戲臺的藝術) 。他們之中, 最上等的人才不過能講究音樂歌唱,其餘只配作八股而已,不過他們在那個傳奇的風氣裏,也熬不過,忍不住,也學填幾句詞, 做幾首四六的説白, 用八股的老套來寫戲曲, 於是産生了那無數絶不能全演的傳奇戲文!因爲這些傳奇的絶大部分都是可删的, 都是没有演唱的價值的, 所以在明朝的晚期就有傳奇摘選本起來,每部傳奇只摘選最精彩的一兩駒,至多不過四五駒。我們知道的傳奇選本,有《來鳳館精選古今傳奇》,又名《最娱情》;又另有《醉怡情》,選的更多了。這種選本都是曲文和説白並存的,和那些單收曲譜的不同,都可以説是《綴白裘》的先例。《最娱情》輯於順治四年( 一六四七) ,所選不滿四十種。《綴白裘》輯於乾隆中葉,積至十二集四十八卷之多,可算是傳奇摘選本的最大結集了。《綴白裘》在一百幾十年之中,流行最廣,翻刻最多,可見得這部摘選本確能適應社會上的某種需要。我們在上文已説過,有許多傳奇實在不值得全讀,只讀那最精彩的幾齣就够了。例如魯智深《醉打山門》的一駒戲,意思和文詞都是很美的。我們没有看見過《虎囊彈》全本,但我們可以斷言,《山門》是《虎囊弾》最精彩的一齣,這一齣在《綴白裘》裏保存到如今,就是《虎囊彈》全本永遠佚失了也不足惜了。又如《思凡》一齣,據説是《孽海記》的一部分;又有人説《孽海記》原來只有《思凡》和《下山》兩齣:證實《思凡》確是好文章,有了這一駒獨幕戲,《下山》已是狗尾續貂,那全本《孽海記》的有無,更不成問題了。這種摘選本的大功用就等於替那些傳奇作者删改文章。凡替人删改文章,總免不了帶幾分主觀的偏見。摘選戲曲,有人會偏重歌曲的音樂,有人也許偏重詞藻,有人也許偏重情節。但《綴白裘》的编者,似乎很有戲臺的經驗,他選的大概都是戲臺上多年淘汰的結果,所以他的選擇去取大體上都不錯。例如《一捧雪》,他選了《送杯》、《搜杯》、《换監》、《代戮》、《審頭》、《刺湯》、《邊信》、《杯圓》,共八齣,我們讀了這八^ —其實還以删去《送》、《代戮》、《邊信》,就盡够知道全部《一捧雪》的最精彩部分了。二百年來,戲臺上扮演《一捧雪》的,總不出《審頭》、《刺湯》兩駒,這也可見有戲臺經驗的人都能知道這一部傳奇裏,戲劇的意味最濃厚的不過這兩齣。莫懷古的故事,要是在元朝雜劇家的手裏,大概可以寫成一部四折的雜劇,其結構大概如下:楔子略如《搜杯》第一折《换監》第二折《審頭》第三折《刺湯》第四折《杯圓》如此看來,李元玉的《一捧雪》傳奇,被《綴白裘》的编者删去了那繁冗的部分,差不多成了一部很精彩的四折雜劇了!在這一百幾十年之中,一般愛讀曲子的人大概都從這部《綴白裘》裏欣賞明、清兩代的傳奇名著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