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全4册 2009 高清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全4册 2009 高清

¥16.00價格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全4册 2009 高清

  •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全4册 2009 高清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PDF电子书共4册,由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为《书目题跋丛书》之一。

    本书是傅增湘先生以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为底本,补入自己数十年观书记录和自藏善本,并增补《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成书之后新出的主要著作,内容上补进版本特征、行款、序跋等,是一部很重要的版本目录学工具书。现由傅熹年先生整理后影响出版,并附书名索引,便于查检。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以收集晚清以来重要、实用而又稀见的,尤其是不曾刊行的书目题跋为主,同时適当兼收晚清以前重要题跋专书的整理本或名家增订本、批注本;以提要式书目和题跋专著为主,同时適当兼收书画题跋及金石、碑传题跋。在出版方式上,不采用影印形式,而是按照古籍整理的规范,标点排印,以方便广大的文史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阅读和使用。


    《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目录:

    卷一經部
    一、易類
    二、書類
    卷二經部
    三、詩類
    四、禮類
    五、春秋類
    卷三經部
    六、孝經類
    七、五經總義類
    八、四書類
    九、樂類
    十、小學類
    卷四史部
    一、正史類
    二、編年類
    三、紀事本末類
    四、别史類
    五、雜史類
    卷五上史部
    六、詔令奏議類
    七、傳記類
    八、史鈔類
    九、載記類
    十、時令類
    卷五下史部
    十一、地理類
    卷六史部
    十二、職官類
    十三、政書類
    十四、目錄類
    十五、史評類
    卷七子部
    一、儒家類
    二、兵家類
    三、法家類
    四、農家類
    卷八子部
    五、醫家類
    六、天文算法類
    卷九子部
    七、術數類
    八、藝術類
    九、譜錄類
    卷十上 子部
    卷十下 子部
    卷十一上 子部
    卷十一下 子部
    卷十二上 集部
    卷十二下 集部
    卷十三上 集部
    卷十三下 集部
    卷十四上 集部
    卷十五上 集部
    卷十五下 集部
    卷十六上 集部
    卷十六下 集部

     


    《藏園訂補邵亭知見傳本書目》整理説明:

    清莫友芝撰《邵亭知見傳本書目》是近代重要的版本目錄學工具書之一。莫氏是貴州獨山人,道光舉人.長期為曾國藩幕僚。太平天國失敗後,奉命搜訪在戰亂中散佚了的文宗、文滙、文瀾三閣藏書.往來於江浙間,有較多機會得見江浙士夫故家所藏善本書籍。他把平生所見傳世古籍的不同版本和名鈔精校本箋注在《四庫簡明目錄》上,又把《天禄琳琅》著錄的清内府所藏善本和黃丕烈、汪士鐘、張金吾等清代中後期著名藏書家目錄中所載善本鈔附其下。比他時代稍早的邵懿辰也有相似的撰述,多記在北京所見之書.莫氏也一併錄存。一八七一年莫氏去世後,其子莫繩孫就此箋注本加以整理,先编為十卷,後又拓編為十六卷,鈔成清稿,這就是此書的原稿本。因目中所載既有莫氏親見的,也有據近人著錄確知尚傳於世的,故定名為《邵亭知見傳本書目》。成書以後,莫友芝之姪莫棠曾傳錄一本^蘇州著名老書商侯念椿又據莫棠傳本轉錄一本。不久,侯氏去世,遺書為北京書商收得。因為此目簡要地記錄了諸書傳世的不同版本,有些還注出版本的特徵,既便於學者在研究某書時了解不同版本的情況,也對藏書家和書商辨識版本頗有幫助,故很快就流傳於世,先出現鈔本,隨即陸續出現三種鉛字排印本。

    最早的排印本是一九零九年日本書商田中慶太郎據書肆傳鈔本付印的,世稱“田中本”。此本在書眉上還用小字排印了流傳中他人的眉批,田中氏自己也加了少量新的批注。約在一九一三年前後,適園主人吳興張鈞衡也在上海用小字排印一本,世稱“適園本”。此本書眉上除排印舊批注外,張氏之子芹伯也偶加批注,冠以“芹按”字樣。一九一四年,先祖藏園先生用王秉恩校莫棠本校勘自藏清末鈔本後,付天津官報局排大字印行,世稱“江安傅氏本”或“藏園本”。此本先祖只校誤字,未撰序跋,也未加批注。此書流行以後,學者逐漸發現它尚有未盡如人意之處,歸納起來,大致有四:其一,《邵亭書目》以《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為底本,增人阮元繽編的《宛委别藏》和少量傳世著名善本,而大量四庫存目之書、四庫未收之書和四庫成書後迄於清末的重要學術著作都未收入。其二,清末四大藏書家瞿、楊、丁、陸所藏重要善本、清末内閣大库所出善本、清亡後宫廷貴邸散出的善本以及近年重顯於世的日本所藏重要中國古籍善本大都未及收錄,不能反映傳世古籍
    善本的全貌。其三,《邵亭書目》所注各書分附《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各該條之下,但所注之書往往是書名、卷數都不同的别本,易致混淆,難於據以檢索。其四,《邵亭書目》所注各書大多只標某本,除部分重要宋元善本外,很多未記行欵序跋,往往難於據以印證實物、辨别版本。此外,由於三個印本都不是直接出自原稿,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訛誤。因此,很多學者希望能進一步校訂增補,使之更為完備,更切實用。

    一九一二年,先祖在蘇州購得清末鈔本《邵亭書目》,搁之南北訪書,有見即錄.數年間在眉上行間加了大量批注,逐渐形成自為一書的規模。友人陳師曾先生衡恪用篆書寫了“雙鑑樓主人補記莫氏知見傳本書目”的籤題。此後,這個批本逐漸流傳於外,王重民、孫楷第、謝國楨、邵鋭諸人都有過錄之本。這時,莫棠也一再向先
    祖表示,自己年邁,希望先祖能增廣此書,刊木以傳。參見後附莫棠跋。這樣,先祖開始有了增補《邵亭書目》的意願。先祖的初步設想是:在收書範圍上不受《四庫全書》的限制,酌補四庫存目和四庫未收書中的有用之書,增人《四庫全書》成書以後新出的重要撰述。所增補者以目見為限,不采著錄、傳聞,務使所增補者都是尚有流傳、學者可以輾轉訪得之本。在所增補内容上則力求著錄行欵、序跋等版本特徵,使閲者能據以驗證實物。三十年代末曾擬一簡單草案,計劃在自批本的基礎上,據數十年觀書記錄和自藏善本以補善本部分,據自藏及坊肆間習見之普通明清刊本當時明嘉靖以前刊本始列為善本。以補明清以來、特别是《四庫全書》成書以後的重要著作,使目中善本及通行本兼備。後因專注於校勘《文苑英華》、編輯《宋代蜀文輯存》,未暇從事。四十年代以後,先祖高年多病,且財力日絀.無力聘請助手、鈔工,已沒有條件完成此書,僅命裹年將藏書中的普通明清刊本和叢書摘記行欵序跋備用。

    一九四九年十月先祖逝世後,先父晉生先生曾擬逐項整理遺稿,編輯成書,因故遲回未能着手。到一九七四年遺稿劫後歸來時,先父已經逝世。襄年不忍坐視先祖畢生心力淪沒,遂決意以業餘時間整理遺稿。一九八三年,在完成《藏園羣書經眼錄》、《藏園羣書題記》的整理工作並交付出版後,開始整理此稿,歷時六年,至
    —九八八年完成。


    傅增湘与《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藏园群书经眼录》(1-5)为傅熹年整理其祖父遗稿编辑而成,由中华书局1983年9月出版;另有《藏园群书题记》、《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藏园游记》三书;四书约500万字,分别由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四十余年来,傅熹年在业余时间除了潜心于古籍版本目录学,还致力于古代艺术史的研究。整理父亲傅忠谟遗稿,编成《古玉精英》、《古玉掇英》二部专著,均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他也因此被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中国国家图书馆顾问。
    傅熹年(1933.1.2--)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增湘(1872—1949) ,生于四川泸州江安。字润沅、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1898年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辛亥革命时曾参加唐绍仪和谈代表团,任顾问。1914年任袁世凯御用机构约法会议议员。1915年后任肃政厅肃政史。五四运动中,因抵制北京政府罢免蔡元培的命令受牵连而被免职。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辛亥革命后,开始大规模搜访中国古籍,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所藏总计达20余万卷。1949年周恩来曾派陈毅持函探病,未及而逝。著有《藏园瞥目》、《藏园东游别录》、《双鉴楼杂咏》等。
    伦明评论傅增湘说:“江安傅沅叔先生增湘,尝得宋元通鉴二部,因自题双鉴楼。比年,南游江浙,东泛日本,海内外公私图书馆,靡不涉目。海内外之言目录者,靡不以先生为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傅增湘是现代赫赫有名的一个大藏书家,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确实堪称为一代宗主。
    傅增湘大规模收藏古书是从辛亥革命后开始的。他在参加南北和谈期间曾用百金买到一部宋版书(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这是他生平所购第一部宋版书,十分珍惜。然经张元济鉴定,此书乃为清四库进呈本,被馆臣窜易删落,面目全非,他深感痛惜,于是便更加发奋购书。他的藏书处名为双鉴楼。“双鉴”的来历是这样的:他的先人也有藏书,留下了一部元本《资治通鉴音注》。1916年,他自己又从端方的藏书中买得一本南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他把这两部宋元本合称为“双鉴”,以此作为自己藏书楼的名字。后来他又购得盛昱所藏的《洪范政鉴》一书。此书为盛氏藏书之冠,南宋淳熙十三年宫廷写本。这是南来内廷遗留下来的唯一一部最完整的写本书。自宋至清末,它一直在内府保存了七百多年,民国初年才流落民间。其书笔法清劲,有唐人写经之风格,桑皮玉版,玉楮朱栏,有内府玺印,确实为罕见珍宝。从此,他的双鉴楼的“双鉴”之一,不再是元本《资治通鉴音注》,而是以南宋写本《洪范政鉴)来代替了。
     傅增湘经常流连于北京的琉璃厂、隆福寺书肆,又常到浙江、安徽等地访书。每得知某地有善本,必求一得,倘若资力不及,也必求一见,把书借来,进行校勘。其所得薪金,除生活费用之外,全部用以购书。有时绌于资金,往往借债收书,或卖旧换新。如上述《洪范政鉴》,他从盛氏家见此书后,梦寐不忘十余年。戊辰年(1928)初春的一天,忽然有一书商拿此书出售,卖价很高,傅氏毅然把自己珍藏的日本、朝鲜古刻本三筐卖去,换来钱以购此书,真可谓“舍鱼而取熊掌”。他与同时代的藏书家曹元忠、王秉恩、吴昌绥、顾 士、邓邦述、徐乃昌、蒋汝藻、董康、章钰、叶德辉、袁克文、刘承干、张钧衡、陶湘、周叔 等人都有密切交往,互通有无,常常相互馈赠和代为搜书。他与张元济尤为挚友,从新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一书,可窥见二人关系的密切。二人往返信札,大多是谈论收书、印书、借书之事。清未的端方、盛昱、徐坊、扬氏海源阁、景朴孙、李鸿裔、唐翰题、吴重熹、缪荃孙、费念慈等藏书家的书均先后归入双鉴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热心于收书,犹如“蚁之集膻,蛾之扑火”。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双鉴楼所藏,计宋、金刊本约达一百五十种,元刊本几十种,明清精刻本、名钞、名校本更多,总计收藏达二十万卷以上,俨然蔚为大国,雄峙海内,成为陆心源皕宋楼、丁丙八千卷楼、杨氏海源阁、翟氏铁琴铜剑楼之后的大收藏家。傅增湘病重时,嘱其后人将所藏通行之本捐赠四川大学,宋、金、元本,明、清精刻、名钞、名校本及经傅氏手校本,如视为传家之宝的“双鉴”,均捐入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傅氏所藏善本书就有二百八十种之多。 傅增湘又有校书之癖。余嘉锡《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序》说:“江安傅先生挂冠以后,定居北平,闭户不交人事,所居有山石花木之胜,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之句,颜之日:藏园。聚书数万卷,多宋元秘本及名钞、精 ,闻人有异书,必从之假读,求之末得,得之未读,皇皇然如饥渴之于饮食。暇时辄取新旧刻本,躬自校雠、丹黄不去手, 穷日夜不休。所校都一万数千余卷。”又说:“至于校雠之学,尤先生专门名家,生平所校书,于旧本不轻改,亦不曲徇,务求得古人之真面目。”(见该书卷首)他自己也说:“独于古笈之缘,校雠之业,深嗜笃好,似挟有生以俱来,如寒之索衣,饥之思食,如无一日之可离。”(《文苑英华》校本书后)他给自己作了规定,每天校三十页书。白天时间不够用,就熬到深夜。他赚家中常有来人和杂事纠缠,就搬到别的房子里去校书。他心里想,世间的善本珍籍无数,自己是不可能全部收藏到的,但每见一书就借来对校一次,其作用甚至胜过书归自家收藏。篇 达一千卷的巨著《文范英华》,就是他在七十岁以后所校的。这样一部巨书就是四个年轻力壮的人不停地工作,也得一年功夫才能校完。到了晚年,傅增湘天天伏案校书,有时通宵不眠。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和炎热的暑夏,他也坚持工作,不肯间断。有时家人摧他歇息,他也舍不得离开书房。他为什么这样自若呢?他认为:校书是对人类文明极有益的一件大事,庄子说,不为无益之事。人生在世,总要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怎么能虚度此生呢?因此,为了校书他从不觉苦,仅《文苑英华》的校记就写了数十万字。
    伦明为他题诗(《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说: 篇篇题跋妙钩玄,过目都留副本存。 手校宋元八千卷,书魂永不散藏园。 这确实是傅增湘收、校书的写照。不过他所校之书不是八千卷,而是一万六千余卷,就更不容易得多了! 傅增湘还乐于传布古籍。他自己集资刊刻了《双鉴楼丛书》、《蜀贤丛书》,以及《周易正义》、《资治通鉴》等近十种单行本,这些书多为自己所藏善本。他还为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提供古籍善本数十种影印出版,以广流传。其中《四部丛刊》初编、续编有他提供影印的善本三十余种。《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有多种取自双鉴楼。他还为朱祖谋、董康、陶湘、徐世昌、吴昌绶、王大隆等提供书籍刊印。正如余嘉锡所说:“先生尝恨学者读书不见善本,故于所藏书,既择其罕见者若干种,付之剞劂外,尤不各通假。近涵芬楼所印之《丛刊》,底本多假自先生。犹以不能尽刻其书为憾,则手写校记,将次第为书,以示学者。”(《藏园群书题记续集》余序)这与那些专以秘藏善本,不肯示人,甚至连书目也不肯公之于众的藏书家比起来,相距何啻千里! 傅增湘也是现代的一位成果卓著的目录学家。他每得一书,就撰写题跋一篇,每见一善本,也写一书录。在这些作品中,它辨版本之异同,校字句之 误,穷搜宋代刻工姓名、避讳字样等资料,以资鉴别版本之佐证。其学识既精且博,往往发人所未发,详人所不能。他曾说,他所作藏书题识于版本校雠之学,能开自来目录学家所末开。余嘉锡评论他所作的题记等作品时说:“四部九流,无所不备,以视陈仲鱼《经籍跋文》,精密相似,而博瞻过之矣。”(《藏园群书题记》余序)他的著作有:《双鉴楼善本书目)四卷,《双鉴楼藏书续记》二卷,《藏园群书经眼录》十九卷,《藏园订补 亭知见传本书目》二十三卷,《藏园群书题记》二十卷、附录二卷,《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一卷,《藏园游记》十六卷,均已公开出版。又有《藏园续收善本书目》四卷,《双鉴楼珍藏宋金无秘本书目》四卷,《藏园校书录》四卷,《藏图诗稿》四卷,稿藏于家,尚待出版。通计平生著作近四百五十万言。
     
    今早忽然心动,想去八宝山附近的北方旧货市场一逛。去年地坛书市碰到一个以前在报国寺的书贩,告我他已转到北方旧货开店了。我在他那里买过不少书。一直惦记去看看。
    在他店里买了龚良主编的《中国考古大发现》(上下)、徐城北的《书前书后》和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最后一本,有点贵。
    出版于1929年的《中国画学全史》为第一部中国画通史,文言文。郑午昌(1894—1952)名昶,号弱龛,别署且以居士、丝鬓散人,嵊县三合乡(今嵊州三界镇)长桥村人。早年毕业于杭州府学堂,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首创汉文正楷字模。致力画史画理,著作有中国画学全史(书成於一九二九)、中国美术史、石涛画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研究、画馀百绝等。组织或参与蜜蜂画社、中国画会、寒之友社等艺术团体,十馀年如一日。后与画友汤定之、张善子、符铁年、谢公展、王师子、谢玉岑(谢逝世后由王启之补)、张大千、陆丹林等,结为九社。著作之馀,兼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国立艺专等教授之外,又以鹿胎仙馆名义,招集有志治艺之青年,研究国画,成材者数十人。山水、花卉、仕女,不拘一格,尤工山水,时而松秀,时而苍郁。画柳长条细叶,婀娜多姿,朋辈戏以郑杨柳呼之。馀事诗词,清新可诵。印有山水画集。卒年五十九。还著《中国美术史》、《苦瓜和尚语录释义》、《中国壁画历史的研究》等,有《郑午昌山水十二幅》、《杜陵诗意画册》、《梦窗词意画册》等画集。
    《藏园群书经眼录》得于隔壁专卖线装书的书店,书不错,品相恶,5本书书脊上角都遭老鼠啃食,虽然不影响阅读,但心里很不爽。老板说:一大堆书,单单这套书被啃了。看来这是只有学问的老鼠,跟《美食总动员》里那只老鼠有一拼。得做个书皮,把它们包起来。

    《书林掇英》作为古籍知见目录,其性质与清初钱遵王的《读书敏求记》、清末莫友芝的《宋元旧本经眼录》颇相类似。对于知见性书目的作用,黄裳先生在本书序文一开头就说:“过去买旧书的人,开手时总得先备一两种目录书作参考,如《郘亭书目》和《四库目录标注》之类。”其中,《郘亭书目》即莫友芝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与邵懿辰的《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一样,是标注同种古籍不同版本的目录。民国间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出外访书,必携一部《郘亭书目》随行,每见一书,版本为原目所未及者,即笔之于天头地脚、字里行间,在其身后,由傅熹年先生整理为《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至今仍是查考古籍版本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邵氏《标注》亦经其孙邵章加以增补,有增订本行世。但由于莫氏《书目》与邵氏《标注》两目,收书均不出《四库全书》的范围,其价值自然受限。虽然后来增补过程中,已有很大的突破,但因知见性目录本身体例所限,对于一书的记录,侧重于版本、行款等几项,而其余则均付略如,不免略显简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傅增湘先生观书笔记经整理后,编为《藏园群书经眼录》,除版本、行款之外,更附记藏印、题跋、藏家及观书时间、藏书流转等内容,可称详尽。而魏先生的《书林掇英》其性质与傅氏《经眼录》相近,故黄裳先生认为其“上可与傅增湘的《藏园经眼录》相衔接,旁参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百年来我国善本书的流转聚散,大致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了”。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清-莫友芝

    莫绳孙序
    先君子于经籍刊板善劣、时代,每笺志《四库简目》当条之下,间及存目,其四库未收者亦记诸上下方。又采录邵位西年丈懿辰所见经籍笔记益之。邵本有汪铁樵先生家骧朱笔记并取焉。同治辛未,先君子弃养。绳孙谨依录为十六卷。凡经部四库存目者三,四库未收者百十八;史部存目者二十八,未收者二百有十;子部存目者十四,未收者百九十八;集部存目者一,未收这百二十一。其四库已著录,未笺传本者并阙之。盖是书当与《简明目录》合观也。癸酉长夏第二男绳孙谨志。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
    总目
    卷第一经部 易类 书类
    卷第二经部 诗类 礼类 春秋类
    卷第三经部 孝经类 五经总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卷第四史部 正史类 编年类 记事本末类 别史类 杂
    史类 史部 诏令奏议类 传记类 史抄类 载记类时
    令类 地理类
    卷第六史部 职官类 政书类 目录类 史评类
    卷第七子部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卷第八子部 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
    卷第九子部 术数类 艺术类 谱录类
    卷第十子部 杂家类 类书类
    卷第十一子部 小说家类 释家类 道家类
    卷第十二集部 楚词类 别集类汉至五代
    卷第十三集部 别集类宋
    卷第十四集部 别集类金至元
    卷第十五集部 别集类明至国朝
    卷第十六集部 总集类 诗文评类 词曲类

    《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 独山莫友芝子偲
    经部一
    《五经》古注
    乾隆中仿宋相台岳氏本刊。道光中贵州、广东皆有翻本。贵州本无卷端玺印。(福建翻本有玺印而不精,近日印本尤漫漶。江宁书局翻本无玺印,颇佳。戊戌在京,见厂市各书肆俱有厂刊本《五经》,价十金一部而印本漫漶,据说为道光间所印。)
    《五经》白文
    明赵用贤刻本。诸藩刻本亦多嘉靖庚子卫王府本。
    《六经》白文
    古香斋巾箱本
    篆文《七经》白文
    《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四书》有明刊本,半页九行,行十三字。国朝内府刊本,半页八行,行十二字。李光地、张照等奉旨校阅。
    《九经》白文
    无锡秦氏巾箱本。《易》三卷,《诗》、《书》各四卷,《春秋》十七卷,《礼记》、《周礼》各六卷,《孝经》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七卷,合五十卷。附《大学中庸章句》一卷,小学二卷。卢抱经曰:“《九经》小字本,吾见南宋本已不如北宋本,锡山秦氏本又不如南宋本,今之翻秦本又不及焉。”按秦版以附小学者为真宋刊。《五经》白文字小至每半页二十行,版式又小,与秦本不同。又有《九经》,略似秦本之十四行板,大小亦略似,盖即其所出抱经所谓“南宋不如北宋”者也。又见一南宋《九经》,半页二十行板,大小略似秦板者。《天禄后目》有南宋刊巾箱《九经》白文,不知其廿行抑十四行。
    《十三经》古注
    明永怀堂葛氏刊,又有翻本。今在浙犹存,同治辛卯见新印本。江西稽古楼《十三经》古注巾箱本。其《春秋》三《传》用闽齐伋删注,与葛本同。其《四书》古注、朱注并列。
    《六经》注
    有正统本、怡府明善堂巾箱本、汲古阁本、今天都黄晟巾箱本及今扬州鲍氏本。诸本《春秋》皆刻胡传,惟鲍氏并四传合钞。又扬州黄氏刊本,其《春秋》独用《左传》,与内府刊《六经》同。按明正统中,内府刊《五经四书集注》大板甚佳。《易》兼程、朱传义,《诗、书集传》连音释、纲领、序辨,《大学、中庸章句》连或问,惟《春秋》为胡传。此后刻《六经》者,纲领、序辨等不全,皆不如正统本。同治五年,金陵开书局,刻《五经》、《四书》,程注、传义分刻,各还两家旧式,甚善。《春秋》用《左传》,惜不依岳本而据姚本。《注疏》有十行,行十七字,附音释本,系宋元旧刊。至明正德后递有修补之页,即明初南雍所集旧板也。阮氏所藏,凡有十经,独阙《仪礼》、《孝经》、《尔雅》三种。所作《校勘记》据此本为多。后又得《孝经》,凡十一经。至嘉靖中,闽中御使李元阳等,即用此十行本重写,刊为《十三经注疏》。每半页九行,行廿一字,所谓闽本也。南监中诸经板仍十行之旧,其初本阙《仪礼》,以杨复《仪礼图》补之,亦宋元旧板。嘉靖五年,陈凤梧刻《仪礼注疏》于山东,以板送监。十行,行二十字。闽刻《仪礼》即据其本。经文佚脱数处,亦未能校补。后南监《周礼》、《礼记》、《孟子》板尽无存,余亦多残缺。神宗万历中,乃依闽版刻北监《十三经》。崇祯时,常熟毛氏又依北监板刊《十三经》,讹误甚多,不及其《十七史》多据古本重刊,胜于监板也。本朝乾隆初,殿板注疏句下加圈,校刻甚精。嘉庆乙亥,阮文达太傅巡抚江西,重刊十行本于南昌府学,共四百六十卷,后附《校勘记》,然不若单本《校勘记》之详备。学者但得阮氏《校勘记》全文,不论何本注疏,皆可据以校读矣。惟苏州翻刻汲古阁本,至为恶劣。
    通志堂《九经解》
    百四十种,千七百八十六卷。昆山徐氏传是楼所藏旧本,纳兰成德校勘。翁覃溪有单刻目录。
    《皇清经解》
    百八十三种,千四百卷。道光九年仪征阮氏 刻于广州。
    《易》类
    《子夏易传》十一卷
    旧题卜子夏撰。 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本。 《学津讨源》本。 王谟辑《汉魏遗书》本一卷。 孙堂辑《廿一家易说》本一卷。 张惠言辑本。吴骞《义疏》二卷。此书晁以道称张弧伪作。通志堂所刊,已非张弧之旧。王谟以下诸人所辑,则并非此书,皆自他书辑出。惟吴骞本最精审。
    马融《易传》一卷
    荀爽《易注》一卷
    王肃《易注》一卷
    虞翻《易注》一卷
    干宝《易注》一卷
    《九家易集注》一卷并孙堂所辑
    《周易虞氏易》九卷 《消息》二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