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 全3巨册 2012彩图高清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 全3巨册 2012彩图高清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 全3巨册 2012彩图高清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全3巨册,由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是一部反映西域(主要指新疆)2000余年历史与文化的大型工具书。收录了氏族部落、部族、民族、事件、典章制度、人物、山川、地理、宗教、考古遗存、名胜古迹、社会经济、文献典籍、习俗文化、文学艺术、民间体育、条约章程等词目和术语2万余条。注重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与实用性。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图谱卷分为两册。第一册主要收录西域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名胜、历史地域、自然地域等,均与词条内容相衬,按类大致分为自然地理、自然景区、山峦河湖、沟谷冰川、古城、烽燧驿站、古墓葬、石窟、宗教建筑、岩刻、石人、碑铭、文物、钱币等;第二册主要收录具有传承意义的西域自古以来形成的广义文化事象,如民族及风情、历史文化人物、传统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文化、婚丧礼仪文化、民间歌舞及乐器、工艺美术及医药卫生、刺绣文化、民间体育及儿童游戏、信仰文化、古籍文化等。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书目: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 文本卷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 图谱卷1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 图谱卷2
《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出版说明:《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所收词目资料截止于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但为了地理标示上的需要,收录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和具有地标意义的民族乡等地域地名,其释文侧重于地名知识。
三、少数民族或涉及中亚的地名、人名及其他专用名词,为避免产生差错或歧义,词目多数未标原音,基本以古籍文献中记载的汉语译名或音译为准,并采用了约定俗成的译名。
四、在我国正史中载述的与西域历史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周邻地区以及外籍人物(包括近代以来介绍和研究西域历史文化的学者、探险家等)也酌予收录。并侧重介绍了其研究西域历史文化和探险方面的情况。
所收词目中,凡为多名、多译者,以常见者为正条,其余设为参见条;凡一词多义者用①②③等分项释义;在①②③等分项中再分项者,用A.B.C等分项释义;一个词条只有个义项而分同类分项时,则用1.2.3等分项释义。个别多义项中出现的重要条目,在该条目中作简单释义的同时,另立专条详释或列有参见条。
词典所涉纪年,中国古代和近代史部分的,一般用历史纪年,并夹注公元纪年;涉及现代的,则直接用公元纪年。在条目释文中涉及的重要氏族部落、部族、地方政权、国家、重要历史地名、山川名称等,为了使用方便,多数作了简文括注。为了增强词条的学术性和资料性,并为读者提供继续深入研究的资料线索,许多词条引用了权威性古籍文献原文,有的又作了不同文献的互证。个别存在争议、至今未有定论的词条(多为地名),为了给读者提供继续探讨的线索,收录了其中多数学者赞同的提法,并介绍了其他不同观点。由于历史上的“里”数长短,各代存在一定的差别,凡用词条作者的语言复述历史记载时,均保留了“里”的表述,而未换算为公里。个别多音字如“单”、“率”等起头的词条和暂难确定准确读音的词条,为使用方便,均归于首选音中,非该音者,则在释文中作了本音标注,但为便于查找,在《词目首字拼音检字表》中分别归于不同音类。如“单”字,既在“dan”字类中标注,又在“chan”、“shan”字类中出现。
在古籍文献和研究著述中,对许多历史地名、人名、地方政权名等,其音译(或注音)往往互不统一,形成了诸多一名多种写法的现象,给读者造成了诸多不便,为此,本词典以多数学者普遍使用为原则,对不少这类名词,在非引文之内的情况下均作了统一,如“喀喇汘王朝”、“萨图克·布格拉汘”、“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撒马尔罕”、“麻扎”等。这些名词在不同时期均有各种不同的写法
为了照顾不同读者群的检索习惯,词典编写了三种检索手段,即《汉语拼音音序条目表》、《词目首字笔画条目表》和《词目首字拼音检字表》。自汉代至清末民初,西域成为诸多国内外探险家、考古工作者、地质工作者、人类学家、政治家、民族历史研究者、情报人员及旅行爱好者的向往之地。两千多年来,这些人的足迹遍布西域各地,并为世人留下了各自形形色色的历史文化资料,使“西域”之概念,在世人心目中,由原始、蛮荒、遥远、神秘逐步变为古朴、壮阔、多彩和原始美。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国内外各类人士涉足这片土地。自汉以降,先后有数十个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在此游猎、游牧、耕种和聚居,留下了其历史足迹和文化因子,使其古朴纯粹的历史文化与西域自然风貌组成了独具魅力的西域历史文化“风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西域的这一历史文化特色,渐渐成为各类出版物的切入口和亮点,亦成为新疆出版文化的优势和独特的领域。
西域文明自汉代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传说时代跨入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尤其是自公元前60年始,西域在政治上获得了崭新的概念,成为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汉朝对西域管辖的日臻完善,西域古代民族历史文化日益为中原政府所认识和重视,自此开始了西域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在中国各朝正史及其他著述、史料中,有关西域政治、军事、民族、地理、宗教、历史、文化等情况频被载述,并且,随着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的日益加強,对西域各方面的记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正是这些资料,方使世人对西域的自然环境、民族民俗、宗教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古迹等有了逐步的了解,西域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
自有文字记载(汉代)以来,在西域这块土地上,曾有诸多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或游猎,或逐水草而牧,或定居耕作,并先后建立几十个城邦之国,它们或相互干戈争战,或结盟交往,谱写了各自的历史,创造了西域丰富多彩的文化。据现存的资料所知,自汉代前后至清末,先后有数十个氏族部落和部族如氐羌、塞人、匈奴、呼揭、月氏、乌孙、鲜卑、柔然、丁零、高车、悦般、吐谷浑、黠戛斯、铁勒、突厥、突骑施、回鹘(回纥)、吐蕃、沙陀、粟特、仲云、契丹、蒙古以及近代民族如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满、达斡尔、俄罗斯等在西域游猎、游牧、耕种和生活,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狩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和手工业文化。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人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宗教信仰也各有不同,在西域文化宝库中留下了萨满教、祆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摩尼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文化。从语系而论,这些人类群体又分别为不同语系语族,如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汉语族,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斯拉夫语族等,语言分别有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蒙古语、锡伯(满)语、达斡尔语、塔吉克语、藏语、俄罗斯语、图佤语等。而历史以来其使用的文字又形态各异,如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摩尼文、怯卢文、于阗文、窣利文(又称粟特文)、焉耆一龟兹文、回鹘式蒙古文、满文、维吾尔文、汉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古文、锡伯文、藏文、俄文等,都曾在西域流行和使用,并留下了上述不同文字的资料和著述,丰富了西域史料学宝库。由于语系语族、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生产形式和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别,他们的社会生活习俗(包括服饰、饮食、居住、家庭、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社会文化等)和心理素质又相互有别,各具特色。在西域活动的古代和近代民族,各自以自己的喜好、习惯和文化心态,对自已生产、生活过的草原、河湖、聚居地、山川、沟谷等加以命名,留下了诸多不同语种语意的历史地名、行政区划地名、居民点地名等,形成了独特的西域地名文化。几千年来,西域各民族人文表现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可谓千差万别,成为中华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领域。
两千多年来,在西域繁衍生息的数十个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不仅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人文财富,而且谱写了各自辉煌、悲壮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据史学界研究表明,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与古代西域诸多氏族部落、部族存在渊源关系。汉代前后,塞人、匈奴、月氏和乌孙,曾在西域逞強,其中匈奴和乌孙都曾建立地方政权,与中原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交往,后来他们经过一千多年的相互争战、交往、融合、发展和演变,成为近代哈萨克族的主要成分。丁零、高车、铁勒、突厥、突骑施回鹘、沙陀、粟特等,则与维吾尔族均存在渊源关系,是维吾尔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鬲昆、隔昆、坚昆、结骨、纥骨、契骨、护骨、黠戛斯、辖戛斯、纥里迄斯、吉利吉斯、吉里吉思等,均为对“柯尔克孜”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译音。蒙古族在西域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比较重要,它在西域的活动历史自13世纪末元朝建立起便开始,他们曾在西域先后建立了不同的地方政权。锡伯、满、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对新疆的建设与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历史贡献。汉族在西域的历史自汉代便开始。之后经过两晋、南北朝、唐、明清数代逐渐移民,汉族在西域的规模日益扩大。汉族在西域的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在祖国统一、平定历次叛乱、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屯垦建设等方面,贡献尤为突出,其历史与西域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伴随西域悠久的民族史和地区史,西域名胜、文物古迹及考古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显得尤为灿烂夺目,自古以来便为世人所注目,成为西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这些文化因素与西域历史紧密相关,是西域历史的产物,成为西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西域各民族就有各具特色的文学艺术传统。如其民间文学中的故事、诗歌、谚语、谜语、格言、唱词,民间艺术中的音乐及其乐器、歌舞、美术、工艺、建筑、图案等,都是世人所关注的文化亮点。几乎所有西域各民族均有这些亮点。西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多少年来,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的文化交往与商业交易,多以这条道路进行连接,在这里,曾经演出过许许多多中西人员往来、科技交流、商业贸易、文化输出输入等历史剧目,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共同发展,被世人公认为丝绸之路的最重要地段。此外,西域各民族政治、哲学、法律、军事、医药、科技、教育、生产活动等,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自古便各具特色,综合反映了西域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总之,西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领域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的文化现象消失了,有的起了变异,有的延续了下来,有的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取向,有的则适应社会进步,被改造或赋予了新的内容。挖掘、整理、研究西域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文明的大事,这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讲,其意义更为重大。为此,利用十个春秋编纂的这部集诸多一流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西域历史文化大词典》,为西域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西域人文知识感兴趣的文人志士,提供了一部权威性资料读物,希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