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蘅日记 全5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 2010
¥10.00價格
许宝蘅日记 全5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 2010
许宝蘅日记 全5册/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刊 2010
《许宝蘅日记》共5册,由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为《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之一。
许宝蘅一生经历了清代、北洋及国民党政府、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目睹了历史的更迭与动荡,许宝蘅日记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沧桑剧变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清末民初人物的日记虽多有出版,但像许宝蘅这样一直接近权力中心,对政情动态有连续记述的并不多。特别是对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中枢动态有完整记载,迄今恐怕舍许宝蘅无他人了,其日记的史料价值由此可以概见。作者简介许宝蘅,字季湘,号巢云,浙江杭州人。许宝蘅一生经历了清代、北洋及国民党政府、社会主义新中国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目睹了历史的更迭与动荡,他的日记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沧桑剧变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清末民初人物的日记虽多有出版,但像许宝蘅这样一直接近权力中心,对政情动态有连续记述的并不多。特别是对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中枢动态有完整记载,迄今恐怕舍许宝蘅无他人了,其日记的史料价值由此可以概见。许宝蘅日记目录:前言凡例壬辰(光绪十八年,1892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丙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统元年,1909年)庚戌(宣统二年,1910年)辛亥(宣统三年,1911年)壬子(民国元年,1912年)癸丑(民国二年,1913年)甲寅(民国三年,1914年)乙卯(民国四年,1915年)丙辰(民国五年,1916年)丁巳(民国六年,1917年)戊午(民国七年,1918年)己未(民国八年,1919年)庚申(民国九年,1920年)辛酉(民国十年,1921年)壬戌(民国十一年,1922年)癸亥(民国十二年,1923年)甲子(民国十三年,1924年)乙丑(民国十四年,1925年丙寅(民国十五年,1926年)丁卯(民国十六年,1927年)戊辰(民国十七年,1928年)己巳(民国十八年,1929年)庚午(民国十九年,1930年)辛未(民国二十年,1931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甲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乙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丙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丁亥(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戊子(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949年(己丑)1950年(庚寅)1951年(辛卯)1952年(壬辰)1953年(癸巳)1954年(甲午)1955年(乙未)1956年(丙申)1957年(丁酉)1958年(戊戌)1959年(己亥)1960年(庚子)附录一 夬庐居士年谱附录二 许宝蘅家传附录三 许宝蘅附录四 日记中部分人名字号对照表许宝蘅日记书摘:廿八日(7月22日)晨偕叔通至小馆吃点心,即归。朴生来谈,时许去。申正偕令之、叔通至琉璃厂、大栅栏各处一观。夜同馆中有以言语小故,争相哄者。伯明来,适外出未遇。廿九日(7月23日)申刻伯明来,约至国兴堂吃饭,同座为宝子年、宝子孚、梁典五、李仲平、李春谷、陈伯凡,酒醉,丑初方散,偕伯明至其馆内宿。闻子年谈及渠曾告诉南皮宫保,余取特科一等,迟日只得往谒。酉初大雨,颇凉。六月初一日(7月24日)在伯明馆内早饭,饭后同到仁钱会馆。履平来谈,劝余往谒朱艾师、李柳溪两座师,伯纲、叔通亦力言不去之非,遂定明日往谒。酉初典五来,小坐,遂同出门。典五赴国兴堂之局,余偕伯明至长福堂,小坐,无聊之极,适仲平、春谷昆仲来,因而同至万仙堂打牌,子初方散。许宝蘅日记前言:先父许宝蘅先生,字季湘,号巢云、公诚、觉庵、央庐,晚号耋斋,别署咏篱仙馆、寿閒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仁和许氏为浙江世家,自清乾隆后科第蝉联,颇得盛誉。清光绪元年乙亥十一月二十三日(1875年12月29日),先生出生于湖北汉口郭家巷。先祖父秦兆公(讳之琎)时任湖北候补知县,兼江汉关大关委员。先祖母张太夫人先已育有三子、三女,先生排行第四,在兄弟中最幼。先生四岁丧母,由继母夏太夫人抚育成人。光绪六年(1880年)先祖父任湖北东湖县知县,至二十三年(1897年)始卸任回武昌(其间曾调署建始县、应山县),同年七月病逝。故先生虽然籍隶浙江,实则在湖北长大,所以朋友中颇多鄂人。书友对《许宝蘅日记》的评价:大致翻看最后两册,总体较平淡。许宝蘅50年代参与京城词社,日记记录详细,可补张伯驹的《近五十年北京词人社集之梗概》。许评孙中山:“其生必有自来,否则以一匹夫而享大名,虽清室之亡不由斯人,而名则斯人受之矣。”从大清到本朝,历仕四朝,也算人瑞了。清末民初出章机要,于国事甚有关系,可供参考。伪满一节文革中失去,颇为可惜。入我朝为文史馆员,成天开会报告,又是原子弹又是莫斯科,自我吐槽说是盲人摸象,好玩。1951年还搞消寒集,居然还有甲午科进士,有趣,有趣。传有诗集,未见。自己給自己布置的案頭功課,最近接連讀了好幾個月的故人日記,正漸漸地浸沉於納悶之中。日記這東西,一目十行地去讀,過往時日的蛛絲馬跡,或則稍縱即逝;逐字逐句地去讀,人家寫給自己看的陰晴寒暑開門七件事連帶人來人往,又幹卿底事?不料,乍一翻開許寶蘅的日記,卻被逗樂了。這可不是,正讀得無聊著呢,又一個賈寶玉翩翩而至了,恰好逗悶子。《许宝蘅日记》乍一開篇,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春節,這一個年方十七 的湖北省東湖縣縣太爺的孫少爺就一連打了十餘場牌,幾乎是天天打,從大年初一到出了十五元宵節還在打,一直打到了十六,輸贏動輒上千文,日記裏頭逐日有記,倒也記得認真,大過年裏頭,許寶蘅統共贏了九吊錢輸了二十五吊錢,淨賠了十六吊錢(一千文銅板即俗謂一吊)。此乃久賭必輸也,估計許寶蘅這一年的壓歲錢也就此全都賠進去了。光緒十八年的銅板,一文能值幾何錢?一吊又值幾何錢?為了對許寶蘅這公子少爺的出手大方弄一個明白,就去翻閱了一下時任軍機大臣的翁同龢的日記,這一個老人家的日記,也記得仔細。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九日,翁同龢「奉命詣醇賢親王園寓隨同行禮。」下榻海淀悅來店,客房三間:「房錢每日十六吊(兩日),馬號六吊,水四吊,賞四吊。」雖然這一個數字差可比擬,然而,卻也見得一個隨御駕而行的軍機大臣的差旅開銷了。光緒十六年六月十七日(1890),翁同龢視察京郊永定河決口殃及南苑:「此三日余每日辦炊餅一千,交長壽廠 》牛 此廠同仁堂所開。(每個重一兩六錢,每千個四十吊文)。」這一個數字比較直觀,是時,一個炊餅價值四十文銅板。一個縣太爺的孫少爺,大過年家裏頭打牌玩耍,輸贏流水三十四吊錢合炊餅八百五十個,賠錢十六吊錢合炊餅四百個,還真有些個讓人聽了咋舌。當然,以炊餅計算是沒有考慮到那一個與時俱進、如影隨行的通貨膨脹,光緒十六到光緒十八,都已經兩年時間過去了;與軍機大臣的差旅開銷相比較,倒是顯出了翁同龢的樸素隨和-當然那時節北京海淀絕對是沒有五星級酒店的-年方十七 的許寶蘅,實在是有些個揮霍過度了。不過,賭場失意的許寶蘅在攷場上畢竟還算得爭氣,後來就光緒、宣統、民國-中間還夾雜了不倫不類的洪憲袁項城與滿洲國溥儀的幕下-一路不算顯赫倒也還算官運亨通,熱鬧得可以。不過,再大再多的熱鬧也是得有一個消停稍息的。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二日的日記裏頭,許寶蘅記載了一段他與溥儀的對話:「……問上海鬻字情形,對:『鬻字所餘可供半年生活。』……問:『上海情形如何?』對:『上海商場尚繁盛。』問:『物價何以如此之貴?』對:『以金米價值而論,物價不貴,不過鈔票數字增加。』問:『鈔票如此增加,何以價增貴?』對:『鈔票雖多,分散各處,仍不敷用。』……問:『汝此時可謂極自由,職務不負何責任,南北可往來。』對:『數十年來未有現在之自由,皆托皇上之福。』……」這一段對話裏頭,昔日的君臣兩個真是有些個有一搭沒一搭的。不過,許寶蘅當時的心思境遇卻也是一目了然的了,他是熱鬧早已經看夠了,少年興起幾天裏頭牌桌上輸贏三十四吊錢的他,不管在理不在理,也知道與溥儀談通貨膨脹了。其實,這一段時日前後的許寶蘅,又重新捧起《方言》、《說文》作學問了。自然,《湘綺樓日記》、《越縵堂日記》之類,他也讀的。世俗說讀書是不來錢財的,「書 熥 有黃金屋」是拿來哄哄小孩子的。改朝換代的變革,又總難免會涉及百姓的生機。所以後來,畢竟還是一介書生的許寶蘅終於生計困頓了,鬻字之外,還得找衚衕裏頭搖鈴鐺的成百斤的稱份量變賣藏書,任由收舊貨的與他講究白紙黃紙,討價還價。是時,到了月底賒米 M貸錢銀過日子的他,也終於明白了一個炊餅四十文的價值了。不過,許寶蘅心裏頭似乎過得還很坦然,朱啟鈐一眾好友私下接濟,他倒也不拒絕;老同年潦倒有難,他亦解囊相助。在中國近代史裏頭,許寶蘅肯定不是一個大人物。然而,畢竟也還是一個見識了幾個朝代的人物。後來,政府每月補助他十五圓;再後來,大概是時任北京副市長的吳 弦碴P心了,又增加到了每月三十圓;一九五六年,許寶蘅進入了文史館,有了八十八圓的月收入,晚年似乎過得還算安坦。熱鬧過了是明白,晚年許寶蘅的日記裏頭,不見再有打牌記載了。那幾年,他下圍棋了。日記也幾乎記到臨走之前,老人那心裏頭,明白得很。《许宝蘅日记》中的宣统故事:许宝蘅在清末任军机汉章京,他以文笔敏捷,立言得体见长,是清末很多重要诏令的起草者。许宝蘅为人谨慎,他的日记,多记人来客往和自己的生活,轻易不动感情,少发议论,即清国覆亡,在日记中的他也过着平静的生活,看戏听曲,并不悲痛欲绝,可见清朝的覆亡多少是一种自然结果,自然而然,与明朝的覆亡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不可同日而语了。许宝蘅记宣统年号确定和宣统退位,略有掌故,值得一谈。其记确定宣统年号在1908年11月18日,日记这样说:“又拟进纪元年号,圈出宣统二字。初拟四号,一宪昌,二宪治,三宣统,四圣宪。子政谈及旧传黄檗禅师所遗图谶有云:‘光芒闪闪见微星,统绪旁绪信有凭。秦晋一家成鼎足,黄牛过厄力难胜。’又有云:‘中兴令辟属麟儿,豕后牛前耀德仪。继统偏安三十六,坐看境外血如糜。’若用‘宪昌’二字,则图谶不验矣。盖向例必圈首列之二字,临缮单时堂官忽令改将‘宣统’首列,凡事有定,可谓奇极。”查网上谈及该段,似皆误读,说什么隆裕圈定宣统云云。其实却是原来排定四号次序为:一宪昌,二宪治,三宣统,四圣宪,缮单时本也这么排定,然而堂官,即军机处首脑“忽令改将‘宣统’首列”,于是四号是顺序就变为一宣统,二宪昌,三宪治,四圣宪了,而隆裕皇太后和摄政王按惯例总是圈定首列,这样宣统年号就被选定了。为什么堂官临时会改变次序呢?一方面或是“凡事有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堂官揣测上意的缘故,是重立宪,还是重万世一系之统?在摄政王和隆裕皇太后心中,自然有他们的私心,立宪就是把权交出去,换取一个位尊而虚君的共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