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史论集 共12册 1987-2017清晰
¥25.00價格
辽金史论集 共12册 1987-2017清晰
辽金史论集 共12册 1987-2017清晰
《辽金史论集》PDF电子书共12册,由各出版社1987至2017年出版。
长期以来,中国辽金史研究较为冷清寂寞,专门从事辽金史研究的人员稀少,重大成果不多。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辽金史研究状况也有改观。许多老专家笔耕不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成长起来,他们在综合断代史、专题史(如政治制度史、经济史、社会史、民族史)、人物研究、文献整理等方面,都不断有新成果问世,是令人欣慰的。1982年成立的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在头十来年间,为团结海内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推动辽金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辽金史论集》书目:辽金史论集 第1辑辽金史论集 第2辑辽金史论集 第2辑 另辽金史论集 第3辑辽金史论集 第4辑辽金史论集 第5辑辽金史论集 第6辑辽金史论集 第8辑辽金史论集 第10辑辽金史论集 第11辑辽金史论集 第14辑辽金史论集 第15辑《辽金史论集》出版说明:《辽金史论集》的第1辑出版于1987年,至今已有20个年头。当我重新翻开那本略微泛黄的文集时,便有不胜沧桑之感。书中的30位作者,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学者,在此期间,已有十来位相继作古,他们为中国辽金史研究作出了贡献。当时的中年作者现已进人老年,而那时的青年巳成为辽金史研究的中坚力量纵观以往的几辑《辽金史论集》,基本上是以提交给每次年会的论文为主,经过遴选编辑而成的,也有几辑是专题讨论会的结集。其中前5辑由陈述先生任主编,下设编辑组或副主编,协助陈先生工作。尽管《论集》所收文章质量有高下之分,但都是经过反复讨论而确定下来的,大体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辽金史研究水平。我参与了前5辑的编辑工作,对此有切身的体会。自第6辑以后,改由年会主办单位负责出版,主编也由承办者出任。由于学会组织工作不力等原因,有一两辑至两三辑,编辑出版拖沓、粗糙,部分文章质量低下。从总体上未能充分反映出日渐提高的辽金史研究水准,加之印数过少,流布不广,反响甚微。《论集》对许多作者失去了吸引力,他们往往不愿把文章放在《论集》里首发,这固然是许多学会论文集的通病,但毕竟是应该扭转和改进的。我认为不能把《论集》简单地做成年会论文汇编,而要把它办成中国辽金史研究者向海内外展示新成果的重要窗口,发表新论文的首选园地。因此,《论集》的编辑工作切不可草率从事,而应保证质量,认真筛选,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力争能够反映出当前国内最新研究水平。同学术期刊相比,《论集》的周期长、出刊慢。然而,它也有一般期刊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期刊对文章字数限制较严,而《论集》不妨放宽字数限制,我想只要言之有物,确有见地,两三万字都无不可,如此就能把这部分稿件吸引过来。《论集》是断代史研究出版物,如果办得好,更能引起相近断代史、民族史研究者的关注。因此,《论集》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学术论文是体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载体,一般说来,它的学术含量要高于专著。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其价值未必亚于一本平庸的专著。所以我奉劝辽金史界的年轻朋友,在确立研究方向之后,有计划地下工夫写几篇重头论文,以后再写专著。这样,既有利于走好自身的学术道路,又可以充实《论集》,不知以为然否?辽金史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为后来者提供了展现学识和才智的广阔空间,辽金史研究还有许多事要做。这既要靠每个研究者的执著追求,刻苦钻研,也需要同行的齐心协力,互相沟通。如何把辽金史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20世纪末,我在一篇学术评论中曾提到过这么几点:纵横比较,“三史”(辽、宋、金)兼治;减少低层次重复,开拓新领域;充分利用和扩大史料资源;调整知识结构,开展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理论建设。至今,我觉得这几点仍是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自公元十世纪以来,辽金在祖国近一千年的历史里,占了三百多年。地域虽是半壁,但影响深远。当时的许多史实,对今天有直接间接的关联。让我们简单介绍辽金在祖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学会集刊的绪引。一、辽金是祖国历史上的两个量要朝代。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大家庭。包括汉族在内共有五十多个民族,分布在祖国各地。这五十多个民族,都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也都是源远流长,对祖国历史文化有过光辉贡献的。在历史记录中出现过的民族,如东胡、乌桓、鲜卑…在以后的朝代里不见了,不是他们没有留下后人,是史书里改用了别的名称(包括称、他称),或是分散在其他各族了。这些分化、结合等变化过程,属于民族史研究的课题,也是中国通史的重要内容。十至十三世纪在祖国北方,以契丹、女真为主建立过辽(907—1125)、金(11151234)朝廷,辽金是祖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以后分散在汉蒙满等族,就现在的了解,保存契丹传统更多的是达斡尔族。达斡尔人供奉的库烈儿佛,就是辽亡不肯降金的契丹首领。女真源于肃慎、靺報,以后有的分散在汉族、蒙族,而直接承袭女真的是满族。今天满族姓富的,在清朝称富察氏,就是《金史》记载的蒲察氏,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个大姓。金皇族完颜氏(当时有政译姓王的),清朝仍称完颜氏。今天满族的王姓、汪姓就是金朝、清朝的完颜氏。我们不是说达斡尔族没有契丹以外的成分,满族没有非女真的人,正如他们也有分散在汉族或其他兄弟民族里那样,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不断地吸收过本族以外的成分。全国各地特别是华北地带,在汉人张王、李、赵、刘姓里边,有契丹女真族的后人,现今云南龙陵、保山等县有蒋姓,故老相传,本姓来自耶律氏。可能他们的先辈是契丹人,元代随蒙古军南征就在那里屯成,一直住下来的。在北方的就不用多说了。为什么说辽金是祖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呢?契丹和后梁太祖朱温同年开国,辽金两朝和五代两宋南北相峙三百多年,辽金在经济文化上虽有落后的一面,但在军事、政治上却长期占优势地位。就当时实际情况看,可以说辽金是中国史上的第二次北朝,对于祖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互影响和发展前进,起着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元朝人修辽金史,也是把它们摆在正史行列里处理的;宋朝亡了,又把宋史加入,修辽、金、宋三史。平常说唐元明清”,那只是习惯上代表时间的顺序,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辽金这两个朝代也不表明这两个朝代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两个朝代在祖国历史上就一些关键性的变动和承前启后的意义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说辽金和五代两宋是分立的;若说辽金是割据政权,就不够恰当。唐朝人对南北朝就直接写《南史》、《北史》不区别谁是割据政权。唐朝人的态度比较公允。辽金是祖国历史上又一次的北朝。当时南北双方都是用南朝、北朝相互称呼的石敬瑭后晋,刘崇北汉,都受辽卵翼,不用说。赵宋开国实际上是由于抗辽的兵力,没有周世宗的振作抗辽,哪里来“黄袍加身”。王安石变法,当然属于宋朝内政,但各项政策的总要求,则无一不是面向北方的。这在当时宋廷的君臣讨论对答中,可以看得明明白白。我们要纵观祖国大地几千年历史进程中的转折,就不能放松对于辽金的注意。元明清直接承袭宋辽金,清入关前还自称“后金”所以说辽金在祖国历史上是两个重要的朝代,也属于变动较大的阶段,在某些意义上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变动。辽金三百年是祖国几千年历史上很重要的三百年。二、辽金三百年中祖国历史发生的量大变化。在这三百年期间,祖国历史发生过很大变化,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草原上建置城寨沟通了长城南北辽代开国初期,在草地上建立城察,安置据点,形成新兴的聚落。这些新兴聚落,给祖国北方大草原带来了定居的农业户口,这一道新的曙光改变了草原面貌。略微后一点,他们在长城以南,又设立了马城、辽城一类的聚落就沟通长城南北,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说起了积极促进作用。辽金以前,北方草地和中原农业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辽金以后,差别缩小了辽代当时,长城以外,向北去“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不见两三家”(苏颂《苏魏公诗》),人烟稀少。向东北方面,也是人少,州县少,“所谓州者,当契丹全盛时,但土城数十里,居民百家及官舍三数椽,不及中朝一小镇,强名为州”(许亢宗《奉使行程录》)。辽金以后,人多了,州县城镇也多了。现在除了我们保留的牧场草地,长城南北,可以说没有什么区别了。应当说明,契丹是草原游收民族,中原汉地,属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小农业,辽代在草地开辟插花田,引进农艺技术,也运进粮食;对中原提供肉食羊)和传统小农业所需用的耕作动力(马、牛)。女真族原来兼营以狩猎、采集、畜牧为主的原始农业,取代辽米以后,很快适应了辽米留下的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元太宗想把中原耕地变成牧场,遭到耶律楚材的反对,没有实行,一直沿续到近代。辽金时期就有这样重大的变化。我们这里还应当补说一句,拓跋魏迁都洛阳时,曾经把石洛以西、河内以东黄河南北的于里耕地改成牧场,他们的试验没有成功。我们放眼祖国江山,从历史长河来观察祖国的农牧业和南北文化,辽金是一个重要时代。这个时代为祖国南北统一准备了条件,铺平了道路,近一千年再没有出现过分裂,因而也可以说,按历史事实看,辽金之前属一段,辽金之后属又一段。宋辽金时期是祖国历史上再一次的南北朝。也是历史上一条分界线。《辽金史论集 第10辑》目录:契丹族与黄帝&都兴智试析五代宋初中原诸政权角立中的契丹因素&顾宏义 郑明辽朝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抉择&郭康松辽朝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麻铃海东青与辽宋金时期的社会政治&夏连保论辽代帝后之汉学&王明荪辽代世家大族的经济势力及其来源&王善军辽承天皇太后弟为萧道宁(隗因)&向南北京“妫州古崖居”为契丹燕王家族阴宅考&黄震云辽代优抚措施制度化及其特色&张国庆唐末五代的“山后八州”与“银鞍契丹直”&任爱君辽钱辨识的历史行程&舒焚论阜新辽墓壁画的特点与价值&张志勇 刘晓鸿承德地区辽金时代古城址调查综述&田淑华 白光大金覆亡辨&宋德金宋金的宣抚使&姚朔民金朝后期行枢密院考&杨清华论金末的东北边政&周峰论金朝防灾救灾体制、对策与赈济措施&武玉环赵秉文治国论评析&吴凤霞契丹小字《金代博州防御使墓志铭》墓主非移刺斡里朶——兼论金朝初期无“女真国”之国号&吉本智慧子女真语、汉语与女真汉化&杨军二人转起源新证——源于金代臻蓬蓬歌,发祥于金上京地区&郭长海 赵人关于金界壕边堡的研究与相关问题&孙秀仁论金东北路长城&彭占杰金陵陪葬人物——完颜宗干、宗弼墓考&齐心婆卢火墓地考&宋德辉金代陶瓷述论&董学增 董健丽金代坐龙的民族文化渊源探微&李秀莲《金史》卷一三五《高丽传》校注&韩世明 校注 张博泉 王可宾 审核“哈敦”与“福晋”&孙伯君《辽金史论集 第11辑》目录:游牧封建制观点与民族文化共生现象的基本阐释——关于契丹辽朝前期社会性质问题的基本思考&任爱君辽朝社会阶层之分析&王德忠铁骊新考&程妮娜渤海国人口考述&武玉环四至十二世纪松漠地理环境考略&杨福瑞试述唐代营州契丹人&宋卿辽代韩知古家族世系证补&蒋金玲辽代义州、义丰县、富义县考&孙永刚 黄文博关于辽代奚族的部族&纪楠楠奚族为辽之萧族论&陈永志十字寺与景教&齐心 杨亦武辽代陶瓷研究综述&董健丽 董学增辽夏关系的变动与东西方贸易的走向——《李继迁兴起与西域朝贡年表》补释&杨浣宋辽高梁河之战考辨&顾宏义 郑明城四家子古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宋德辉浅论辽末金初汉族仕人政治灵活性之原因&齐伟试论金初宰相韩企先与隐者政治&李秀莲试析金代汉字使用之原因&刘丽萍试论金蒙鼎革之际的契丹人&都兴智金代耳饰述略&杨海鹏安徽省肥东县的完颜氏&景爱 苗天娥南宋三次内禅与宋金之和战&杨树森金代盐使司&孙久龙“语录”缘起与宋人出使辽金“语录”释义&赵永春契丹、女真民族与中国重甲骑兵的复兴&刘庆金末元初儒士梁斗南事迹钩沉&周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辽金史研究述评&关树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俄罗斯学界女真研究述评&霍明琨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