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 全2册 2012清晰
《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 全2册 2012清晰
《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 全2册 2012清晰
《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PDF电子书全2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由程水龙撰,原著历代刊梓绵绵不绝,而朱熹、吕祖谦原编本已佚。本书从存世诸本中,选用南宋衢州学宫刻本杨伯喦《泳斋近思录衍注》十四卷为底本。此刻本实收四子语录622条,内容完备。整理时对其《近思录》原文一般不作校改,若有讹、脱、衍、倒者,则改乙增删,均出校记予以说明。该刻本原文中的“旧注”(其他版本多称作“本注”)部分,保持其原有位置照录,且用小一号字体,以示区别。《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书目:《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 上册《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 下册《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出版说明:编纂于公元1174年的《近思录》,在经过七八百年传播的层层累积之后,最终成为最能代表中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想的经典之一,这样的结果,虽然有其内在的必然,却无疑是主编朱子及其合作者吕成公所始料未及的。因为朱子当时邀约吕成公在武夷山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编纂此书的初衷,不过是想替那些僻居穷乡而不能遍观周、程、张诸先生之书的读书人,提供一部能准确、全面、系统概括四子思想,且又切近日用便宜遵行的理学入门读本。虽说书稿告竣之后,他俩仍书信往返,商榷编例,取去不谓不审,互议不谓不勤,虽说朱子自以为此录详于“义理精微”,堪称“四子之阶梯”,但《近思录》毕竞还算不上朱子最用力最重视的撰著,至少不能与其临终仍念念不忘的《四书章句集注》相提并论。然而,就是这么一部原初设定的学术思想普及读本,却在朱、吕身后,被后学者一步步发掘出潜藏的巨大学术价值,一步步提升到显要的理学经典地位。这样的结果确实很有意思,而大有意思的更有那个长长的累积过程。回溯历史,早在朱子生前就已有讲友刘子澄为《近思录》撰作《续录》及朱子身后,《近思录》注解续补之作更是纷至竞出。弟子辈中有陈埴《杂问》、李季札《续录》、蔡模《续录》《别录》和杨伯喦《衍注》,再传弟子有叶采《集解》熊刚大《集解》、何基《发挥》、饶鲁《注》、黄绩《义类》,以及三传弟子程若庸的《近思录注》等。此外还有建安书塾刊行的无名氏《文场资用分门近思录》,更表明此书已进入科试举业读物之列,而知其读者受众势必愈益夥多。故《近思录》于当时,即被视为“我宋之一经,将与四子并列,诏后学而垂无穷者”。继而元代学者,又有赵顺孙为之《精义》戴亨为之《补注》柳贯为之《广辑》,并皆尊“《近思录》乃近世一经”。明初,永乐诏修《性理大全》,“其录诸儒之语,皆因《近思录》而广之”,可见此书已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不小影响。惟明人注《近思录》者不多,其盛行于世者,只是周公恕据叶采《集解》擅改的《分类经进近思录集解》,而这也多少反映出王学时代朱子《近思录》的社会生态。明末清初,学风蜕变,先是高攀龙《朱子节要》、江起鹏《近思录补》、钱士升《五子近思录》等陆续问世,大多续补仿编之作;而易代之后,王夫之著《释》、张习孔作《传》、丘钟仁撰《微旨》等,则更多反思发挥。洎此以降,终清一朝,《近思录》愈发大行于世,研读成果层出不穷。据调查统计,清代《近思录》研究著述多达四十余种。其中注解诠释者,如张伯行《集解》、李文炤《集解》、茅星来《集注》、江永《集注》陈沆《补注》、刘之珩《增注》、车鼎贲《注析微》、郭嵩焘《注》、张绍价《解义》等;续补仿编者,如朱显祖《朱子近思录》、张伯行《续录》《广录》、汪佑《五子近思录》、施璜《五子近思录发明》、刘源渌《续录》郑光羲《续录》、严鸿逵《朱子文语纂编》、黄叔璥《集朱》、黄奭《集说》管赞程《集说》姚琏《辑义》、吕永辉《国朝近思录》等;随笔札记者,如汪绂《读近思录》李元缃《随笔》、秦士显《案注》徐学熙《小笺》陈阶札记》厉时中《按语》等。与此同时,清人对《近思录》的评价也随之一路抬升,谓曰“四子、六经而外,仅见此书”,“直亚于《论》《盂》《学》《庸》”云。不仅如此,《近思录》在古代朝鲜、日本也得到广泛传播而影响深远,重刻传抄注释续补者,络绎不绝,留下的版本数量也相当惊人。一部古代学术典籍,能获得后世如此长期恒久的关注和众多密集的研究,这样的故事,自然只会是经典才可能拥有。所以,梁任公、钱宾四先生皆奉《近思录》为宋代理学之首选经典,以为“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绝非故作惊人之语,实在不过是对历史客观存在的一个真切判断。既为古代学术思想之经典,《近思录》固然有其可以古今转换而历久弥新的思想意义、学术价值。然而,有意义、有价值的还不止于《近思录》一书本身,七八百年来广泛流布于中土东亚的众多《近思录》后续研究著述,同样是一宗值得后世珍视、继承的思想财富、学术资源。陈来先生在替朱高正《近思录通解》所作序文中说:“《近思录》所载的是理学奠基和建立时期的四先生思想资料,其中并没有理学集大成人物朱子的思想资料。钱穆先生推荐的国学书目,《近思录》下面就接着王阳明的《传习录》,跳过了朱子,这是我不以为然的。”所言诚然。惟《近思录》无朱子思想资料,其实是朱子后学们早就深表遗憾和深为关注的问题。清初朱显祖《朱子近思录序》就指出:“自孔盂以后,历汉、唐来千有余载,始得有宋周、张、二程诸大儒,直追尧、舜相传之意,其间精微广大,赖先生《近思》一录为之阶梯,俾后学得以人门,而先生在宋儒中更称集大成者,乃其生平格言实行反未载于录内,岂非读《近思录》者之大憾也乎!”故此,按子构建的理学框架来纂集朱子语录,一直是历来诸家续补《近思录》的重头戏。犹如清康熙间张伯行《续近思录序》所说:“自朱子与吕成公采摭周程张四子书十四卷,名《近思录》,嗣是而考亭门人蔡氏有《近思续录》,勿轩熊氏有《文公要语》,琼山丘氏有《朱子学的》,梁溪高氏有《朱子节要》,江都朱氏有《朱子近思录》,星溪汪氏又有《五子近思录》,虽分辑合编,条语微各不同,要皆仿朱子纂集四子之意,用以汇订朱子之书者。”而继张氏《续录》之后,复有严鸿逵《朱子文语纂编》、黄叔璥《近思录集朱》等,皆“取朱子《文集》、《或问》、《语类》诸节,仍《近思录》篇目,分次其言”。不但续补者大多旨在“集朱”,注解之作也不乏类似情况,如宋杨伯喦《衍注》、叶釆《集解》,清李文炤《集解》、陈沆《补注》等,皆多载朱子之语,而江永《集注》更是“取朱子之语以注朱子之书”的典型。集朱”之外,《近思录》后续著述还循例续录了自宋至清程朱学者的相关语录,如宋蔡模《别录》是别录朱子道友南轩、东莱二先生之语;宋佚名编《近思后录》辑录了二程传人谢良佐、杨时游酢、侯仲良、尹淳、吕原明、吕本中、范祖禹、胡安国、胡宏、刘安礼、刘安节、朱光庭等语;明江起鵬《录补》清施璜《发挥》、张伯行《广录》又延续至李方子、黄榦、薛瑄、胡居仁、罗钦顺、高攀龙等宋明朱子学者;清末吕永辉《国朝近思录》则将清初四大理学名臣张履祥、陆世仪、陆陇其、张伯行之语汇辑一编。显然,按照《近思录》理学思想体系架构编撰的诸多后续著述,庶几已能构成一系列完整的《近思录》学术史文献。故而,这也无疑是今人研读《近思录》所务必需要一并关注、连同开发的重要思想资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近思录》重新进入今人研读经典的视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各种《近思录》旧注本、新注本纷纷出版,反映了社会阅读需求的急遽升涨。多项学术研究成果接踵面世,如钱穆《〈近思录)随筍》、陈荣捷《朱子之〈近思录》、《近思录详注集评》姜锡东《近思录研究》张京华《近思录集释》、朱高正《近思录通解》,当然还包括程水龙君的《(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和《〈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水龙君于2003年膺选华东师大古文献学专业博士,遂与我结师弟子之缘。平日过往闲谈,我惯常会唠叨些自己读书感兴趣、有体会的学术议题,其中就有《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的问题,引起了他的研究兴趣,并拟作其博士论文的选题。我建议他秉持文献学与学术史相结合的理念,从一个个具体版本的调查研究入手,为《近思录》学术史研究铺垫扎实可靠的文献基础;提醒他必须迈开双腿,四处奔走,实地调研,实物目验,而绝不能单靠抄抄书目、转载网络敷衍完事。我知道要做到这些会很辛苦、很困难,但水龙君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我想象的更苦也更好,不仅博士论文如期顺利通过答辩,而且书稿也很快在两年后正式出版。然而他并未因此止步,随着版本调查考证的步步深入,目验掌握的文献资料越来越丰富,其研究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高涨。为了有更多更集中的时间徹后续研究,他又进入复旦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两年后如期完成研究报告,即此旋将正式出版之《〈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新书杀青之际水龙君嘱我为序。我幸获先睹,颇感此编取材宏富,义例谨饬,超越以往,裨益来者既堪为《近思录》校注评集粹的一项新成果,亦庶几《近思录》后续研究著述的一个缩影。此编既出,朱子《近思录》“无朱于思想资料”之缺憾,差堪告慰矣。惟我不只为《〈近思录〉集校集注集评》版行而欣喜,亦为水龙君十年来于《近思录》研究之锲而不舍精神而欣慰。遂不辞而为之序,且望日后更进百尺竿头一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