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全8册 2013彩图高清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全8册 2013彩图高清

¥18.00價格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全8册 2013彩图高清

  •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全8册 2013彩图高清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PDF电子书全8册,由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书目: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丹青教化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道风遗韵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法门妙筑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经卷遗存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祈福禳灾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祈愿延绵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器以载道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 像影廻光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书目简介:
     
    一、《道風遺韵》,主要涉及長江流域道教造像。道教造像是指造於廟堂、石窟等供道教信徒奉祀的神像。長江流域開鑿的道教大型石窟造像,遠遠超過了黄河流域。這是目前道教造像的主要研究對象。但是在1中,對此衹是進行了文字性的整理,而將主要的視角放在小型的木雕或者泥塑造像的研究上。這些道教造像形態較小,材質普通,但是無不寄托着民衆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二、《祈福禳災》,主要涉及長江流域道教造像記。造像記,有時候又被稱爲『造像願文」。長江流域道教造像記以紙
    質或者絲織品爲載體,封存於造像的體内撰寫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六個方面:造像者籍貫和居住地址、造像者身份、造像對象、發願内容與造像原因、造像或者開光時間、造像工匠或者造像記書寫者的姓名。它們與黄河流域的敦煌及關中地區的造像記相比,格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由於敦煌及關中地區的造像記以宋以前居多,長江流域發現的造像記以明清時期爲主,所以我們也將黄河流域的造像記視爲宋以前的風格,而將長江流域的造像記視爲明清風格。黄河流域造像記與長江流域造像記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由簡至繁、由粗漸精的發展脉絡、不僅道教造像記如此,佛教造像記也是如此除了像尊名號的不同之外,佛教造像記和道教造像記之間,并没有其他明顯的形式差异、
     
    三、《像影迴光》,主要涉及長江流域佛教造像。佛教傳入中土已經有兩千多年,佛教造像伴隨着佛教的傳播而擴展,也經
    歷了兩千多年的演變,成爲佛教在普通民衆中流布的主要方式。佛教因而也被稱爲像教。在長江流域,佛教造像石窟主要&於上游的巴蜀地區,但是這些不是本書考察的重點、跟長江流域道教造像一樣,本書也將視野集中於小型的金屬造像或者木雕造像,時代也以明清造像爲主。
     
    四、《祈願延綿》,主要涉及長江流域佛教造像記。關於佛教造像記,清代人王昶在《金石萃編》中已有評述:『綜觀造像諸記,其祈禱之詞,上及國家,下及父子,以至來生,願望甚賒:其餘鄙俚不經,爲吾儒所必斥。然其幸生畏死,傷離亂而想太平,迫於不得已,而不暇計其妄誕者。仁人君子,閲此所當惻然念之,不應遽爲斥詈也。』0目前的造像記研究,主要歸屬於金石學的範疇,學者普遍考察其書法價值,很少關注其文字内容。長江流域中的佛教造像記跟道教造像記一樣,也以紙質或者絲織品爲載體,封藏於造像體内。雖然多爲下層民衆書寫,書法價值無法跟長江流域道教造像記相他,但其中所包含的大量民俗文化信息,却不可替代。本書以I江流域佛教造像記爲考察對象,在學術界尚未多見。
     
    五、《器以載道》,主要涉及長江流域宗教器物。宗教器物又稱爲法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廣義而言,凡是在道觀寺院内,用於祈請、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宗教法式的器具,皆可稱之爲法器。以用途來區分,大約可分爲莊嚴具、供養器、報時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六種「宗教中的器物承戟了太多的宗教文化意義,同時,也具有很强烈的民族裝飾風格。《器以載道》一書中,列舉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及道教三大宗教的法器。
     
    六、《法門妙築》,主要涉及長江流域宗教建築。流傳於華夏大地的本土宗教建築,以寺、廟、祠、觀、庵等爲丰,它們如同一個個容器,以其巨大的感召力,將進入其間的民衆置人其特有氣氛的控制之中,使其靈魂找到一種皈依感。宗教律築經過了数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在宗教教理教規的浸染熏陶中,與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建築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式的建築形式,相對其他藝術形式而言,宗教建築的地域性最無可争議、該書的作者經過長時間的實地考察,拍攝了大量圃片,才彙成此書。其中的艱辛,難以爲外人所知。
     
    七、《丹青教化》,主要涉及長江流域水陸畫。水陸法會是佛教寺院爲超度亡靈、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重要佛事,自金代至元、明、清時期盛行,至今不衰。它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産生與發展的民俗現象水陸盡就是在這種水陸法
    會上所供奉的宗教人物畫,内容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民俗性特徵,表現出了歷代民間繪畫事業的發展和特色:目前的水陸盡研究對象,都集中於黄河流域地區;對長江流域水陸畫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八、《經卷遺存》,主要涉及長江流域寫經寳卷,大乘佛教特别强調受持、讀誦及書寫經典的功德。《佛國記》中記載:『法顯住此11年,寫經及畫像』0佛教認爲寫經是一種修行,抄寫之前需要發願、盥洗理衣、沐手敬香」每抄寫一段就要停下來拜,虔誠之至:抄寫完成後念一段咒語,而後才將其供奉起來」而後,民間道教也有寫經的習俗。寶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講』演變而來的一種説唱文學形式。内容有佛經故事、勸世文、神道故事和民間故事,其基本傾向都是宣傳因果報因和修道度世,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長江流域的寫經及寳卷,伴隨着佛教和道教的傳播,留下了大量的遺存,成爲我們研究宗教在民間傳播的珍贵資料
     
     
     
     
     
     
     
     
     
     
    《长江流域民俗文化与艺术遗存》出版说明:
     
    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之總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文明與文化既有區别又有聯繋:文明是文化的一種實踐成
    果,是文化的物質及精神方面的表現,可以影響文化的改變;文化是一種觀念,是文明的基礎,可以决定文明的命運「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結出文明之果,但任何一種文明,都以與其相稱的文化爲基礎。文化的變遷對文明的産生有很大的作用。
     
    任何一個文明的興起壯大,都離不開水的滋養。例如,恒河滋養了印度文明,尼羅河滋養了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滋養了小亞細亞文明,愛琴海滋養了希臘文明。中華文明也是如此。有學者指出:『中國文明起源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説是黄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問題。衹要對黄河、長江兩河流域文明的進程有個基本的了解,中國文明起源的問題就基本解决了。』0由於諸多歷史原因,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以來,史學界都曾達成一種偏見共識,認爲衹有黄河滋養了中華文明。但是隨着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的出現,長江文明作爲中華文明的另一源頭,也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季羡林先生總結説:『楚文化或者南方文化至少可以同中原文化并駕齊驅。』@甚至在很多方面,長江文明都要早於黄河文明。長江文明區域之廣,文化遺址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出土文物之多,都堪稱世界之最。特别是長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給東亞及世界以很大影響。當然,我們也不是要將長江流域上昇到中華文明的第I發祥地,而是要説明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兼容性和統一性,『研究長江文化正是爲了向世界展示妒華文明的這一特點』。
     
    這條世界長度位居第三的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全長六千三百餘公里。幹流流經青海、西
    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十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於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自西而東,如一條巨龍蜿蜒曲折,奔騰於中國中部地區『數百條支流輻輳南北,延伸至貴州、甘肅、陝西、河南、廣西、廣東、浙江、福建八个省區。長江流域以其獨特的地貌和廣闊的面積,蕴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豐富的自然资源,又爲文明的誕生和演變創造了條件。早在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長江流域這片地理環境優越的土地上生息勞作。考古學家們已經在這條大河流經的區域發現了大量中華民族「童年』的遺迹。在長江上游地區的雲南的元謀,發現了距今已有一百七十萬年歷史的元謀人化石,這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最早的屬於猿人階段的人類化石。此外,雲南麗江、四川資陽、湖北長陽,都出土了大量的早期人類化石和他們所使用的石器。這些距今都有十幾萬年至一萬多年了。
     
    冃前被學界所認可的長江流域史前文明,大致包括如下幾個地區:環太湖地區,主要由馬家浜文化(有羅家角遺址、馬家浜遺址、圩墩新石器遺址、常州果園遺址等)、崧澤文化〔有搭澤遺址〗、良渚文化〔有良渚遺址、三皇廟村寺墩遺址)等組成;
    浙江地區,主要是河姆渡文化(有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遗址);江西地區,有吴城逍址;湖南地區,有炭河里遺址、彭頭山文
    化、玉蟾岩遺址;湖北地區,有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四川地區,有大溪文化。
     
    長江流域地區進入農耕文明階段的時間非常早,而且相當成熟在世界其他地方包括黄河流域,還没有發現過類似的早於長江流域的文明。這充分突顯了長江流域在人類文明進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夏商周時期,長江文明進人了一個新的高度,并成長爲幾種主要類型,包括三星堆文明、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等。文化總是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成長,文明也随之進步。早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就留下了蜀地與中原相互交流的迹象。這就充分表明,没有任何一個文明是封閉成長的。
     
     
    事實上,在明清時期的民間信仰中,以道教、佛教爲主的長江流域宗教,已經和民俗文化融爲一體:道教本來就興起於民間,包含了上古時期的鬼神崇拜、巫史文化、民俗傳統、方技術數、道教思想等内容;而由印度傳人的佛教,在後來的本土化、世俗化、民間化過程中,也越來越成爲民衆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使在科學發展的今天,大量的民衆在遇到升學、疾病等生活中的重大事情,仍然有去寺廟燒香、抽簽的風氣。在民間,宗教成爲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而大量的傳播宗教教義的雕塑、繪盡、建築等藝術形式,則成爲民俗藝術的一部分。越是深入研究長江流域明清以來的宗教藝術,就越是能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長江流域村落中的這些大量宗教與民俗相結合的藝術遺存,正是對出土宗教文物及摩崖造像等一系列宗教藝術的補充。村落文物與地下出土文物,共同組成了艮江流域包含了民俗文化因素的宗教藝術。
     
    基於此,我們特意編撰了這一套『長江流域民俗文化與藝術逍存』叢書。我們的研究對象,主要爲明清時期的實物,而且衹集中於民俗文化與藝術中與宗教相關的^部分,即與道教、佛教相關的藝術,包括長江流域道教造像、長江流域道教造像記、長江流域佛教造像、長江流域佛教造像記、長江流域宗教器物、長江流域宗教建築、長江流域水陸畫和長江流域寫經寳卷,共八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