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陆游全集校注 全20册 2016高清

陆游全集校注 全20册 2016高清

¥45.00價格

陆游全集校注 全20册 2016高清

  • 陆游全集校注 全20册 2016高清

    《陆游全集校注》PDF电子书全20册,由浙江古籍出版2016年出版。
     
    《陆游全集校注》是陆游作品的总结集,收录《剑南诗稿》《外诗》《渭南文集》《放翁逸稿》《逸著辑存》《放翁残稿》《天彭牡丹谱》《斋居纪事》《放翁词》《入蜀记》《老学庵笔记》《家世旧闻》《南唐书》等, 陆游全集的繁体校注版本。苏州大学钱仲联、马亚中教授领衔,校注精良。
     
    陆游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是南宋爱国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他存世的万馀篇诗文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赵翼《瓯北诗话》),充溢于这些作品中的渴望国家统一的崇高爱国情怀,八百多年来对中华民族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作为浙江的出版人,组织出版《陆游全集校注》,使陆游的思想与作品得以更好传承,责无旁贷。
     
     
    《陆游全集校注》书目:
     
    第1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一至四 (暂缺 以2011版代替)
    第2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五至九
    第3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十至十四
    第4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十五至二十
    第5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一至二十八
    第6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九至三十六
    第7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七至四十四
    第8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五至五十二
    第9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三至六十一
    第10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二至七十一
    第11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七十二至八十一
    第12册    剑南诗稿校注卷八十二至八十五 放翁集外诗、放翁词校注
    第13册    渭南文集校注卷一至十
    第14册    渭南文集校注卷十一至二十一
    第15册    渭南文集校注卷二十一至三十
    第16册    渭南文集校注卷三十一至四十二 放翁逸稿、逸稿辑注、放翁残稿
    第17册    入蜀记校注 杂著
    第18册    老学庵笔记校注
    第19册    南唐书校注卷一至十二
    第20册    南唐书校注卷十三至十八
     
     
     
     
     
     
     
     
     
     
     
    《陆游全集校注》出版说明:
     
    陆游(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诸体兼擅的大文学家之一。他不仅是个大诗人和著名词人,而且还是散文史上极其重要的大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即使在摹拟汉、魏、盛唐成为风气的明中叶,也仍有人赞扬他是“南渡诗人大家”(杨循吉《(放翁诗选)序》)、“中兴大家”(祝允明《书新本〈渭南集〉后》),后七子的首领王世贞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广大教化主”(《艺苑卮言》卷四);而他的全集、选集等宋元刊本,也正是在弘治、正德、嘉靖、天启年代先后得到了翻刻,扩大了流传。
     
    陆游一生,正当宋王朝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而尤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年代。他在政治上,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主张善政固本,反对敝政蠹民。早年赴临安应试,就不畏秦桧,放论恢复;出仕以后,又和曾觌、龙大渊作斗争。张浚都督江准,他曾力说用兵;王炎宣抚四川,他在幕府参与恢复关中的策划;韩侂胄北伐,他寄予热烈的期望。民族斗争的风暴,人民苦难的呻吟,反映到他的笔下,使他的作品无愧为那一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在南宋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与否的鸿沟,区分在对北方女真贵族统治集团的南侵是坚持抵抗还是主张投降,对国土是主张统一还是听任分裂。陆游坚决站在抗金者一边,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扎根在现实斗争的土壤之中的。
     
    陆游作品表现出的,首先就是一生不忘统一、反抗女真贵族压迫的战斗精神和乐观精神。无论是其《剑南诗稿》,从早期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到绝笔的《示儿》,其中重要作品,包括直接抒怀、送别、忆昔、投赠、行役、登览、吊古、饮酒、读书、看画题字、记梦、咏物以及乐府杂歌等,还是《渭南文集》,从长篇大制《曾文清墓志铭》到短简小札《跋李庄简公家书》,涵盖诸如表、启、状、札、记、序、铭、赞、碑志、题跋等各类体裁,题材多种多样,而反对国家分裂、“南北会当一”(《仆顷在征西大幕》)的坚定信念,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陆游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对北方人民期望恢复的深切同情方面,不少篇什,写出了他对女真贵族统治区人民爱国热情的深切感受。当然,在南宋投降派气焰熏天的现实面前,陆游的壮志是无从实现的,全集中也有不少表现感伤心情的作品,那是在现实矛盾中所产生的内心痛苦的抒发。然而这和悲观主义并无共同之点。“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这是陆游作品的基调。其次,是对南宋投降派苟安偷生的愤怒鞭挞。南宋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持他们在半壁河山内的私利,不惜对敌人无耻屈膝。他们杀害和排挤了抗金的将相,自己在销金锅的西湖上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陆游在作品中,对他们作了愤怒的谴责,表现了自己“蓬窗老抱横行略,未敢随人说弭兵”(《书愤》)的反投降精神。
     
    陆游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虽是以反映当时历史阶段的民族矛盾为主,而由于他长期的行役和更多时间的退居农村,对人民的苦难生活有较多的接触,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关怀,所以在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一部分反映阶级矛盾的作品。他明白地说出了“富豪役千奴,贫者无寸帛”(《岁暮感怀》)的悬殊生活,控诉了“有司或荷取,兼并亦豪夺”(《书叹》)的血腥罪行,直指人民苦难的原因是“由官吏之惰偷,致政刑之疵疠”(《道官谢雨疏》)。作为地方官员,也常自责:“然而风采不足以耆服豪强,惠爱不足以抚绥鳏寡。政媮愒日,田畴旷陂泽之修;讼积淹时,囹圄困桁杨之系。务均力役,而或蔽于所见;思广赈恤,而或缘以为奸。既莫致于善祥,惧卒罹于饥馑。”(《江西祈雨青词》)。这类作品,和杜甫、白居易、李贺、皮日休、杜荀鹤作品同类主题的精神是一致的。
     
    此外,陆游作品中对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突出的党争问题和由此而导致的不良的政治局面,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陆游祖父陆佃,是王安石门下“绛帐横经二十年”(陆佃《陶山集》卷三《丞相荆公挽歌词》)的弟子,一生服膺安石,修撰《神宗实录》,“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大要多是安石,为之隐晦”(《宋史》卷三四三《陆佃传》)。陆游不能不受到家庭一定的影响。他在《岁暮感怀》中说:“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此风犹未已。”这对元祐旧党的反对安石和后来冒充安石一派的小人集团的祸国殃民都作了批判。他深有感慨地说到南渡以后,“党禁兴来士气孱”(《寄别李德远》其二),“党禁久不解,胡尘暗神州。修怨以稔祸,哀哉谁始谋?小人无远略,所怀在私雠”(《北岩》),都是比较正确的认识。
     
    此外,陆游作品中对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突出的党争问题和由此而导致的不良的政治局面,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陆游祖父陆佃,是王安石门下“绛帐横经二十年”(陆佃《陶山集》卷三《丞相荆公挽歌词》)的弟子,一生服膺安石,修撰《神宗实录》,“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辩,大要多是安石,为之隐晦”(《宋史》卷三四三《陆佃传》)。陆游不能不受到家庭一定的影响。他在《岁暮感怀》中说:“在昔祖宗时,风俗极粹美,人材兼南北,议论忘彼此。谁令各植党,更仆而迭起;中更夷狄祸,此风犹未已。”这对元祐旧党的反对安石和后来冒充安石一派的小人集团的祸国殃民都作了批判。他深有感慨地说到南渡以后,“党禁兴来士气孱”(《寄别李德远》其二),“党禁久不解,胡尘暗神州。修怨以稔祸,哀哉谁始谋?小人无远略,所怀在私雠”(《北岩》),都是比较正确的认识。
     
    所有这些,体现了陆游作品的积极一面,长远以来激动了读者的心魂。其他描写生活领域的种种见闻和经历、朋友骨肉间的情感以及山水风景等作品,佳构名篇也不少。抒情作品,如对故妻唐氏的悲悼,对独孤策、张缤等朋友的怀念,写得真挚动人。写景作品往往能用锤炼而归于自然的笔触,捕捉形象,情景交融,突破李白、杜甫、王维、韩愈、柳宗元、苏轼、黄庭坚、陈与义的樊篱而自辟境界。这不仅由于陆游对自然景色善于深刻观察,融入作品的意境,也由于他一生行路万里,脚踏千山,视野开阔使然。陆游对祖国壮丽河山具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出现在笔底的黄河、长江、华山、岷山等奇伟雄杰的形象,永远和爱国精神结合在一起。“老夫合是征西将,胸次先收一华山。”(《过灵石三峰》)这样的诗句,与那些纯粹的游山玩水作品,显然大有不同。陆游的诗歌创作,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江西诗派的名称,起于南宋初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与陆游同时的杨万里还来个“江西续派”的增补。陆游早年从江西诗派的曾幾学诗,自说是“亲从夜半得玄机”(《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赵庚夫题曾幾诗集,也说是“咄咄逼人门弟子,剑南已见祖灯传”(韦居安《梅硐诗话》卷中引)。曾幾则说陆游诗“渊源殆自吕紫微”(见《渭南文集》卷一四《吕居仁集序》)。《剑南诗稿》中古体如《和陈鲁山十诗》、《醉中歌》、《寄黄龙升老》、《过放生池追怀江民表谏议池盖公所创也》,近体如《看梅绝句》、《二月二十四日作》、《霁夜观月》、《次韵鲁山新居绝句》、《寄陈鲁山》、《读赵昌甫诗卷》等篇,明显地是学习黄庭坚的。
     
    当然,陆游学习的,还不限于江西诗派。他曾说过“年十三四时”读陶渊明诗,“欣然会心”(《渭南文集》卷二八《跋〈渊明集)》),“年十七八时读摩诘诗最熟”(同上卷二九《跋〈王右丞集)》),又说“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同上卷二六《跋〈岑嘉州诗集)》)。于梅尧臣诗用力尤深,称它为“突过元和作”(《书〈宛陵集)后》),诗题标明为效宛陵体的,就有八首之多。此外,苏轼、王安石、陈与义诗,对他也有不小影响。更重要的,是继承李白、杜甫的传统,同时人周必大就曾将他比之于李白(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周必大《书稿》卷二《与陆务观书》),刘应时称他为“前身少陵”(《颐庵居士集》卷一《读放翁〈剑南集)》)。陆游看待前人诗作,具有后胜于前的发展观点(见卷四八《夜雨》),而自已是报国无路,“蹭蹬乃去作诗人”(《初冬杂咏》)的,这就使他的创作能大胆越出前人的畛域,特别是江西诗派的畛域。他的友人尤袤在对姜夔评论同时齐名的范成大、杨万里、萧德藻和陆游四家诗的时候,就已指出:“是皆自出机轴,亶有可观者,又奚以江西为?”(见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序》)而陆游诗转变的关键,在于他中年入蜀。壮阔的前线生活,使他的诗作有飞跃的发展。他自己说:“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毬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弘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这里,他虽然不可能认识到生活的本质,但确已理解到现实生活和艺术的关系问题。因此,他回头来看自己过去的学这家学那家,不得不慨叹“我昔学诗未有得,残馀未免从人乞”(同上)了。这是他从学古的框子里摆脱出来的一个转折,也是《示子通》中所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到“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的过程。他不仅指出“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二四《金石》十载陆游与杜思恭札),更强调“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渭南文集》卷一五《傅给事外制集序》)。到晚年,他对诗歌创作“工夫在诗外”(《示子通》)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对宋代形式主义的诗风,作了有力的批判:“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读近人诗》)“今人解杜诗,但寻出处,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如《西昆酬倡集》中诗,何曾有一字无出处者,便以为追配少陵,可乎?”(《老学庵笔记》卷七)“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陆游正是在这种诗论的指导下,让艺术技巧有益地为思想内容服务,取精用宏,融铸百家,自出手眼,使《剑南诗稿》取得卓越的成就。
     
    陆游诗的艺术风格,具有奇秀、豪横、沉雄、雅健、空灵、超妙、淡远、明丽等各种特色,而以雄健沉郁和清新圆润两种为主。前者多体现在爱国作品方面,后者多体现在闲散作品方面。由于他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其诗歌语言,往往能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的自然境地。
     
    然而陆游诗歌的艺术,也并非完美无缺的,特别是那种“花前技痒又成诗”(《还东》)的作品,朱彝尊就曾指出他的“句法重叠”(《曝书亭集》卷五二《书〈剑南集〉后》)之病;赵翼说他“晚年家居,写乡村景物,或有见于此又见于彼者。…盖一时凑用完篇,不及改换耳”(《瓯北诗话》卷六)。《剑南诗稿》卷二一以下诗人最后二十年的作品,其数量占全部《诗稿》三分之一以上,未经严格删汰,不免精粗杂陈。其中近体诗过多,有的不免率易浮滑,又往往只有佳句而通篇不称,李慈铭以为“其诗派之不高,自由于此”(《越缦堂日记》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六日记)。近人说他“多文为富,而意境实鲜变化”;“高明之性,不耐沈潜…殆夺于外象,而颇阙内景者。”(钱钟书《谈艺录》)这些批评,都比较中肯。还有令人感到不足的是,集中缺乏长篇巨制,这点比起杜甫、白居易来,就不免输一筹了。
     
    陆游的词传世的虽仅一百四十五首,与其九千三百多首诗相比,可谓巨镬一勺,但却蜚声词坛,为人所重,在词史占有重要地位。刘克庄《后村诗话》称其词“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顽;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而世歌之者绝少。”《四库全书总目》又说:“杨慎《词品》则谓其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平心而论,游之本意,盖欲驿骑于二家之间,故奄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要之诗人之言,终为近雅,与词人之治荡有殊。其短其长,故具在是也。”
     

    总体而言,与他的诗歌创作相比,较少激情昂扬之作,而颇多哀婉悲愤之调。陆游词风早期如《水调歌头·多景楼》、《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等,堪称豪放沉郁;而后期如《乌夜啼》、《渔父》等,则转而恬淡飘逸。它如《钗头凤》是哀感顽艳,《卜算子·咏梅》又孤高旷远,《桃源忆故人》则疏放闲逸,风格还有多个侧面。陆游的文章,主要收入《渭南文集》,共五十卷,除《入蜀记》六卷与词二卷,其馀四十二卷分为表、笺、札子、奏状、启、书、序、碑、记、铭、赞、青词、疏、祝文、杂书、跋、墓志、塔铭、祭文、哀辞、致语等二十馀类,共计七百五十多篇。《放翁逸稿》又有赋七篇,记二篇,加上集外之《老学庵笔记》、《南唐书》和《家世旧闻》等,可谓诸体兼备,洋洋大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