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芬青铜器论集 全1册 2016高清
¥6.00價格
陈佩芬青铜器论集 全1册 2016高清
陈佩芬青铜器论集 全1册 2016高清
《陈佩芬青铜器论集》PDF电子书全1册,由中西书局2016年出版。本書爲著名青銅器研究學者陳佩芬先生生前研究文章的結集,內容主要涉及中國青銅器的相關研究以及爲中國青銅器專著所作的序跋,文章均爲首次結集出版。附錄部分還收錄有其所作上博簡的釋文和注釋。除此之外,書末附有陳佩芬先生哲嗣丁一民先生爲其所編年表,對於瞭解陳先生的生平及研究脉胳極有助益。
《陈佩芬青铜器论集》出版说明:1952年,我高中未卒業就踏人社會,投身上海博物館。經過培訓,聽了楊寬、蔣大沂、蔣天格等教授們講授的各種歷史、文化和文物的專業課程後,被分配在陳列室做保管工作。不久後我轉至保管部編目組工作,具體接觸了文物,認識到此處可以得到很多知識,發現這是一所很好的學校,又可結合工作實踐,覺得在這裏工作比在學校讀書更有趣味,這樣,就一頭扎進了上海博物館。經過19952年到1958年六年的學習和工作,我對博物館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由於我學習和工作都比較有自覺的要求,所以工作相當穩定。1959年上海博物館由南京西路跑馬廳總會的第一座老館搬到河南南路中匯大樓的第二座老館,同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和上海博物館合署辦公,彼此相同的職能部門合亻并,原編目組成爲徵集編目組,由年長的吴樸堂先生任組長,我任副組長。徵集編目組是文物進人博物館的第一道關口,也是最後是否能進人博物館的篩選場所,有不少在鑒定、編目中的學術和技術問題需諮詢有關的專家來解决。我所擔任的是文物編目工作,從中得到的各種知識,往往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1960年博物館領導有計劃培養青年人,我當時是人選的四個學生之一。館裏指定蔣大沂先生單獨爲我提高文化和文物知識,每天中午授一小時課;此外,休息日、節假日都在蔣先生家上課。其間曾讀過古代文獻和《史記》、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蔣先生的授課方式是先由我準備,再去向他報告我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老師再糾正和補充我的一些看法。如此有六年之久,得益匪淺。在學習青銅器銘文過程中,我用毛筆臨摹了容庚先生的《金文編》,還抄録了郭沫若先生的《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i言時,我已明確了我的專業谁修項目,只能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當時蔣大沂先生曾對我説:“你在我這裏多學些書本知識,至於具體的青銅器,你可跟馬承源去學,他有一套鑒定青銅器的方法。你所在部門有很多實物,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條件,一定要多看實物。”自從進人中匯大樓辦公以後,博物館展館已經擴大不少,但業務部門的領導仍然没有自己的辦公室。時任保管部副主任的馬承源先生,主管文物徵集和青銅器研究,就坐在我們的徵集编目組辦公。馬先生緊抓業務基本功的建設,提倡青銅器的形制、紋飾和銘文的斷代研究,主張編目工作的科學性,建議首先編輯一部日常使用的《中國青銅器的形制》工具書。作爲培養對象,我參加了資料收集和編輯工作。商代的青銅器儘可能使用考古發掘資料來對照排隊,西周銘文除了當時並不多的考古發掘資料可以使用之外,基本上依據郭沫若先生《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和陳夢家先生《西周銅器斷代》的有關觀點來排隊,春秋和戰國的青銅器則根據相關的資料編排。這三大册資料整理的照片近兩千份,基本上弄清楚了青銅器形制發展的序列,但因爲照片是從各種書籍中翻拍的,只能供編目研究使用,成爲一部我經常翻閲的工具書。對我個人来説,這是知識結合實踐的一次全面的青銅器形制的修研,對以前青銅器編目的修正和新收集青銅器的時代判斷,是非常有用的。一個專業工作人員和一個非專業工作人員對一件具體青銅器的視角有什麽區别呢?關於器物的形制是一看就明白,前者主要是視綫切近,每一個特點都非常熟悉,後者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要劃到切近點的辦法,是掌握青銅器鑒别問題上的各個細節。馬承源先生提出,青銅組的人員都要學會傳拓青銅器和其他器物的技巧,不僅是墨拓銘文,還要傳拓花紋。在和大家工作的同時,我也學會了精緻的墨拓。當時組内每一個人都通過了技能關一一一墨色均匀,背面白晰,不能漏墨點,邊缘清晰。通過多次傳拓,我對青銅器的表層變化和範鑄特徵,有了更切近的瞭解,這是認真學習傳拓之前所不能得到的體會,對青銅器知識的積累很有利。自此以後,進人編目組的新工作人員,都要在光素無紋的玻璃板上學習傳拓的基本技巧,從而形成了上海博物館所特有的墨拓風格,其特徵是傳統陳介祺墨拓法和江南拓碑技法的結合,産生了既好且快的傳拓新技巧。組内工作人員把當時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的絶大部分有銘文的青銅器做了拓本,裝裱成六大册,作爲當年獻禮的成果。由於徵集工作開展有成績,上博館藏青銅器逐漸騁富並多有重器。1962年馬承源先生和沈之瑜館長商定編輯《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精選有重要歷史價值和造型優美、紋飾精湛的商至漢各類器物百數,由馬先生執筆撰寫論文,概述青銅器的發展歷程,我負責撰寫商和東周器物的説明,並收集有關資料,萬育仁先生擔任拓片和裱裝工作,最後由馬先生總其成。這是我國第一次全部采用彩色銅版印刷的圖録,裝幀非常考究,其獨特的説明編排,至今仍爲許多圖録所仿效。1964年出版後,立即被臺灣的出版社盗版。因爲出版用的是繁體字,盗版更加便易。多年以後,國外的不少圖書館都可以看到此書去頭割尾的盗版本。經過這一階段,我已學到了鑒定和整理研究青銅器的基本知識。這一時期,我還做了一套較爲完整的發表在《考古學報》、《文物》、《考古》以及國内各種報紙、刊物上有關傳世和出土青銅器的文章索引卡片,以備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