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 全1册 2012彩图高清
《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PDF电子书全1册,由文物出版社2012年出版。
邢继柱编著的《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精)》精选了喜马拉雅艺术风格的金铜造像156件。年代从十六国至明清时期,书中详细描述了造像的艺术风格、文化北京、造型样式、材料成分及工艺特征等。书中收录精美图片约500幅,文字约15万字,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可供对佛教造像艺术研究者参考。本书试图从佛像的艺术风格、文化背景、造型样式、材料成分及工艺特点,描述喜马拉雅艺术中的主流题材造像。目前,喜马拉雅艺术被国际收藏界认可,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常年设有此项艺术展览。其艺术风格主要包括古代东北印度帕拉风格、尼泊尔风格、西北印度犍陀罗、斯瓦特、喀什米尔风格,以及西藏、蒙古和中原地区的藏传佛像艺术。
《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序言:
金铜佛造像,尤其是小型的金铜佛造像,因其便于携带,易于供养,所以不论是在艺术的流布,还是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均起到过重要的作用。《魏书·释老志》所记“太安初,有师了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外国高僧游历四方所随身携带的佛像,最大的可能就是金铜佛造像;《法苑珠林》卷十四所记“宋元嘉中,江陵支江张僧定妹幼而奉法,志欲出家。常供养小形金像,以为前路之资也”。金铜佛造像在民众中的影响,由此可窥一斑。因此,对金铜佛像的研究,理应成为佛教历史、艺术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国外传播过来的金铜佛造像,中国人自己制作金铜佛像的历史也很悠久。《三国志》中就记载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就是早期中国人制作金铜佛造像的明证。这两方面的造像加起来,数量应该是相当庞大的,可惜流传至今的金铜佛造像己经为数不多,这其中只有少量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大多数为传世品。所以要研究金铜佛造像,现收藏于全世界公私藏家的金铜佛造像就是必须重视的对象。
邢继柱先生收藏金铜佛造像多年,是佛教艺术品的重要藏家。他的收藏内容丰富,年代跨度从十六国时期到明清。特别是其所藏藏传佛教造像,在收藏界享有盛名。现在他把多年所藏之藏传金铜佛像即将结集出版,并嘱我写篇文字,我慨然允诺,原因有三:
其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许多金铜佛像珍品流失海外,引起不同国家学者的关注,并己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尤其是藏传佛教造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邢继柱先生常有感于此,希望能够提供自己的藏品给同道做研究对象,提高国内学者在藏传佛教艺术方面的研究水平。基于这样的认识,邢继柱先生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其藏品进行了全面的取样分析,由此加深了我们对金铜佛造像的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等方面的认识。这在当前的体制之下,国有博物馆是难以做到的,这也是令我最为感动的地方:
成立于2006年的“鸣鹤雅集”,由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于2010年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会员收藏品展览。今年9月22日将举办“吉金成瑞宝相庄严瑞宝阁藏金铜佛像”展览。此次专门展出本书收录的喜马拉雅艺术风格的金铜佛像巧5余尊。
国家繁荣,人民富裕,是收藏的基本保障。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收藏家从国外请回佛像、唐卡及各种法器,相继加入到喜马拉雅艺术的收藏和研究领域之中,让更多的人感受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妙与尊崇。古代的工匠们无不虔诚,发心造物,使这些传世的珍贵佛像具有当今任何艺术品都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我们要用心去领会这些尊神带给我们的慈祥、安宁、智慧和力量,在精神得到升华之后与先人对话,我们会顿悟。
本书试图从佛像的艺术风格、文化背景、造型样式、材料成分及工艺特点,描述喜马拉雅艺术中的主流题材造像。目前,喜马拉雅艺术被国际收藏界认可,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常年设有此项艺术展览。其艺术风格主要包括古代东北印度帕拉风格、尼泊尔风格、西北印度犍陀罗、斯瓦特、喀什米尔风格,以及西藏、蒙古和中原地区的藏传佛像艺术。
瑞宝阁以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及赛克勒博物馆为平台,成立喜马拉雅艺术教研室,藏品供教学及科研之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对喜马拉雅艺术的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中拥有话语权。西藏是中国的,西藏是喜马拉雅艺术的载体,这种艺术在西藏得以容纳、吸收并传承。
《鸣鹤清赏一一瑞宝阁藏金铜佛像》一书,己由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纳入《卩鸟鹤清赏》系列丛书中,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的领导和广大同行对我收藏的肯定与鼓励。我唯有努力工作学习,让这本书尽善尽美,以报答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在收藏过程中,我的妻子兰东宁给予我极大的行为理解,精神鼓励至全面参与断代及估价的过程。在此书的出版过程中,我的助手李環先生为此书的撰写付出了三年的时间,他对每一件藏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北京大学陈建立副教授和袁凯铮博士后对所有佛像做了详细的金属成分测定,以及对其中一些高古佛和永宣佛像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让我们认识到自公元4世纪至19世纪的1500年间的范围内,不同地域在不同时期的用铜特点。中国考古绘图红卫工作室董红卫先生为书中一些佛像绘制了精美的线图。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先生亲题书名,责任编辑李莉老师及设计师宁成春老帅尽心尽力。著名藏学家、中央民族大学王尧教授和宗教史研究者、藏文书法家耷·琼培仁波切活佛分别为本书题词。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杭侃教授作序,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任徐天进教授做后记,并对本书整体质量把关。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金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教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文华先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研究员熊文斌先生、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佛像法器部主管一西平措先生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佛像部主管钱行伟先生分别在此书的编辑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此书的出版,希望对广大收藏爱好者提高艺术品鉴赏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书中谬误难免,也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建立相互学习的平台。在此,我向所有在我八年收藏的过程中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