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集 全6册/理学丛书 2017高清
¥15.00價格
黄道周集 全6册/理学丛书 2017高清
黄道周集 全6册/理学丛书 2017高清
《黄道周集》PDF电子书全6册,由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为《理学丛书》之一。黄道周是明末著名学者,其所著诗歌、文赋、奏疏、制诰、碑记、铭诔、信札、序跋、札记等,由清代学者陈寿祺在洪思、郑玟、郑亦邹等前人基础上,积十年搜访之力汇编成册,名曰《黄漳浦集》(此次整理改名为《黄道周集》)。《黄道周集》凡50卷,收录各种文体的文章总计1000余篇,内容宏富,集中反映了黄道周生平履迹、仕宦交游、读书治学等方方面面,其中,奏疏文告对我们了解明末社会和南明历史的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诗词歌赋对丰富明末文学史具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序跋札记等则体现了黄道周的学术思想。明末很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徐霞客、陈子龙、方以智、刘宗周等均与黄道周交往甚密,这些在该书中均有所反映。该书早前为陈来先生撰写的四万余字的《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对读者整体了解黄道周大有裨益。紧跟其后的是整理者撰写的《“黄道周集”的汇结与刊刻》,整体介绍了《黄道周集》的刊刻成书过程及版本情况。全书之末为附录,辑录《黄漳浦集》未录诗文数十篇,弥补了原书遗珠之憾。此次整理,以道光十年(1830)刻本《黄漳浦集》为底本,以明崇祯刻《骈枝别集》、崇祯十五年刻《大涤函书》、明刻《石斋行业》等为校本或参校本。《黄道周集》书目:黄道周集 第1册黄道周集 第2册黄道周集 第3册黄道周集 第4册黄道周集 第5册黄道周集 第6册《黄道周集》出版说明: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隆武二年(1646)因抗清不屈,就义于南京,终年62岁。黄道周38岁中天启二年进士,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称黄道周为“一代完人”,道光五年(1825)礼部奏文以黄道周从祀孔庙。东林之后,明末大儒公推刘宗周和黄道周。黄道周学问博通,著作宏富,单《四库全书》收其个人著述达十部之多,这些著述几乎涉及了四书五经的各个方面。黄道周在明末清初曾极富盛名,与当时士人有着广泛交游,他是晚明著名学问家、易学家和书法家,在明末政治舞台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徐霞客在当时为推崇黄道周,两人感情至笃,他远游云南时对当地土司点评中原名士,曾这样说:“至人石斋,其字画为馆阁,文章为国朝,人品为海宇,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徐霞客的评论固然有朋友间的私相推许之嫌,但于此也可见黄道周在当时的声望之高。在黄道周生前,已有《骈枝别集》二十卷(今有明末大来堂刻本)、《大涤函书》四卷(今有崇祯十五年刻本)、《续离骚经》七卷(今有明万历刻本)、《咏业近集》《焦桐山诗集》《焦桐山文集》《明诚堂诗集》《浩然堂诗集》共十卷(今有明末刻本),等文集和诗集行世。黄道周去世后,他的弟子洪思开始收集汇编其著述、诗文合集,他的著述后来基本收入《四库全书》,但文集未入《四库》,经洪思、郑玟、郑亦邹等人的不断努力,到陈寿祺终于编成相当完备的黄道周集,即今天较为常见的五十卷本、一百多万字的《黄漳浦集》。近年来,笔者在整理《黄漳浦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黄漳浦集》所未收的文章和诗歌。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比较早的传世的黄道周文集是郑玟所刻十三卷本《黄石斋先生文集》,该集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题为刻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年),原本藏于天津图书馆。郑玟,字伯润,号虚舟,龙岩人,康熙庚午举人,“除三水令,有循声。筑堤岸,以兴水利。建书院,以振士风。请蠲免钱粮,以恤灾黎。在任十二年,母老乞归,生平崇尚正学,尝编辑《程氏日程》、《吕氏乡约》以教后进,著有《文钞》、《诗钞》行世”(《(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三十九“龙岩人物”)。龙岩与漳州毗邻,故在序文中,郑玟称自己为黄道周的同乡后学。在凡例中,郑玟说“先生文诗甚富,乱后散失。及门洪子石秋收文海内,垂四五十年而遗文始集,兹所刊者皆洪子抄本,不敢忘所自”,又说“先生生平所著尚不止此,遗文在洪子力(洪思儿子)家。俟再借录,续刻二集问世。先生《续骚》直逼屈宋,诗高古峭刻,不袭前人,自成一集,不特古文可传不朽,当嗣刻以公同好”(郑玟《黄石斋先生文集》凡例)。郑玟所刻《黄石斋先生文集》十三卷是没有诗集的,从上面的凡例可以了解,郑玟曾有计划再续刻黄道周的诗集部分,但未见有郑玟所刻黄道周诗集行世,应该是并没有再续刻。郑玟的好友萧大成、姚炳坤、赵大堳参与了《文集》的较正工作。陈寿祺在《重编黄漳浦遗集序》中说:“漳浦石斋黄公遗书,见于公门人洪思石秋子《收文序》,凡四部,百九十有六卷。富哉,纂述之大业也!······《文集》(《黄石斋先生文集》)十三卷,则康熙甲午龙岩郑玟虚舟取石秋所编刻之,近又重刻于漳,非全集也。余往在京师,从乡人乞得一部。”(《黄漳浦集》卷首)不管是郑玟的自序,还是陈寿祺的介绍,都很清楚的一点是,郑玟所刻十三卷《黄石斋先生文集》取自洪思所编黄道周的文集,具体来讲当是源于洪思所编“石斋十二书”的《黄子录》部分。据陈寿祺《重编黄漳浦遗文序》交代,康乾时尚有郑亦邹所编50卷本《黄石斋集》。郑亦邹(?——1709),字居仲,号白麓,福建海澄(今属漳州龙海)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与洪思有交游,康熙四十三年七月曾以所撰黄道周传记请正于洪思。洪思去世后,撰有《洪石秋子传》。康熙四十五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编有《黄石斋年谱》行世。陈寿祺在《重编黄漳浦遗文序》中说“既归里,始闻公之遗书仅存漳州一士人家,寤寐求之。嘉庆丙子(1816),属友人辗转假其藏本以来,乃海澄郑白麓中书所编,文三十六卷,诗十四卷,视虚舟本增多数倍,字句间有小异。余以虚舟本所遗,缮写十余册,人闲始有副墨矣。”侯真平认为,郑亦邹编的这个50卷本《黄石斋先生集》今已不存。但是郑亦邹的50卷本《黄石斋集》的主体内容为陈寿祺的《黄漳浦集》所继承,《黄漳浦集》也是50卷,也是“文三十六卷,诗十四卷”。若仅就卷数而言,《黄子录》66卷,郑白麓的《黄石斋集》也就是50卷,但是陈寿祺《黄漳浦集》卷首载有“洪石秋编《黄子录》内所缺篇目见郑白麓本”148篇以及“郑白麓编《黄石斋先生集》内所阙篇目见洪石秋本”73篇的清单。这样来看,郑白麓50卷本《黄石斋集》比洪思的66卷《黄子录》在体量上可能还要大。当然,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权威的黄道周文集就是陈寿祺编的50卷本《黄漳浦集》。这部文集是在洪思、郑玟、郑亦邹等前贤努力的基础上编订的。在《重编黄漳浦遗文序》中,陈寿祺在介绍完郑亦邹的50卷本黄道周集之后,又说:“顷嘉兴沈鼎甫大理督闽学,闻其得公《全集》钞本数十册于漳人,急假校对,则倍于虚舟本,而不及白麓本四之一,其文有刺取已刻者,题有点窜者,盖石秋与公季子子平编次原本。然有五十篇为白麓所遗,将白麓未及覩此本邪?余悉录而益以它时所见卷册遗文、遗诗数十,汇为一编,复位目录,而仍存洪、郑二家旧次,盖积十有余年,然后公之遗集乃得揽其全,以慰平生饥渴矣。”沈鼎甫是道光年间的朝廷名臣,当时督学福建。陈寿祺听说他有黄道周的全集,就借来校对,发现比郑玟本多一些,但还不到白麓本的四分之一。但是这里边也有50篇是白麓本所没有的。这样前后约十年的收集工夫,陈寿祺又购得《大涤函书》、《石斋逸诗》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备了黄道周文集的汇集,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传世本50卷本《黄漳浦集》(约在道光五年汇集完成)。一、本書點校以道光十年( 一八三。) 刻本《黄漳浦集》爲底本。底本塗黑、空缺字以「口」表示,一個「口」代表一個缺字。底本一些文字的寫法有前後不統一的情況,本次整理多統一爲規範字。二、底本保留有黄道周弟子洪思收文時所作按語多條, 一些地方有陳壽祺整理時之按語,皆仍其舊,以小字排印於原位置。三、底本《黄漳浦集》目録在卷首最後,此次整理把卷首目録提取出來放到前面並作了一些技術上的簡化處理,對目録與正文不一致的地方,依照正文對目録作了相應修訂。四、參校文獻有《駢枝别集》( 明崇禎刻本,二十卷) 、《大滌函書》( 崇禎十五年刻本,六卷) 、《石齋行業》( 明刻本,四卷) 、《易象正》( 點校本,中華書局二0一一年) 、《三易洞瑙》(點校本,中華書局二0一四年) 、《詠業近集》、《焦桐山詩集》、《焦桐山文集》、《明誠堂詩集》、《浩然堂詩集》( 以上五種爲明末刻本) 、康熙五十三年鄭球編〈〈黃石齋先生文集》、清抄本柯蔭集解《黄子録》,以及《中國書法全集・黄道周卷》( 劉正成主編,榮寶齋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所收書法作品等。結合這些參校文獻,詳細給出異文校,對底本中的明顯訛誤之處進行訂正,對底本中的一些闕字、塗抹字、刪改字進行復原。五、本書部分標點參考了臺灣大通書局出版的《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黄漳浦文選》( 六卷,一九八七年版) ,以及侯真平、婁曾泉校點的《黄道周年譜》( 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六、本書對陳壽祺所編《黄漳浦集》外的佚文進行了搜輯。以下文獻中所載黃道周詩文不見於《黄漳浦集》:《黄石齊未刻稿》一卷( 載《玄覽堂叢書續集》,附有《蔡夫人未刻稿》一卷) ,題爲「晚村吕留良輯存」,晚清黄彭年所作《黄忠端公明誠堂十四劄疏證》( 載黄彭年《陶樓雜著》;《西曹秋思》一卷,其内容爲明末黄道周、葉廷秀、董養河三人唱和詩作。現將這些佚文附録於後。七、本書整理緣起於博士論文研究黄道周,讀博期間曾去黄道周家鄉福建漳州東山、漳浦拜訪多位前輩, 漳浦縣博物館館長王文徑先生慷慨贈送該館花多年之力録入的《黄漳浦集》電子文件,並有卷首及詩歌部分的標點,該整理本曾以《黄漳浦文集》爲名於二0 。六年在國際華文出版社出版。該文集大部分没有標點,存在不少問題,故流通不廣,但草創之功不可没。漳州宿儒九十多歲高齡的黃超雲先生曾認真審閲整理稿,提出很多寶貴意見。如今,王文徑、黃超雲先生均已作古,我們心裏充滿無限懷念和感恩。